“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报告
摘要:师范类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除了具备该专业的一般特点外,还要有其自身的特色。
文章以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为背景,结合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从该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体系保障、培养效果等方面阐述了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专业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建设目标是选择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点或具有一定办学基础、未来若干年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兴交叉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2009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安阳师范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
本文结合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特色学科建设经验,从该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体系保障、培养效果等方面阐述了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
1特色专业建设的培养目标
通过创新培养模式的教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既能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信息课教师,又能成为一名社会其他行业的IT工程师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熟练地进行程序设计和使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等解决实际问题,具有教书育人的良好素养,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计算机教育的教师和其他相关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IT工程师应具备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与建设等工作。
即能从事企业网络环境及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企业网络系统集成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智能化网络基础设备的构筑和管理的网络工程师;或能从事电子商务开发、企业管理开发、企业组件开发、企事业数据库开发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或程序设计员。
2特色专业建设的培养方案
2.1教师+IT工程师人才培养流程
在大学一、二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为主,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学
习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培养,主要目的是为下一阶段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主要进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与培养,包括:师范专业知识与技能和IT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这其中要把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考研的学生,占学生比例的35%,这部分学生除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必须的实践能力训练外,主要精力还要放在考研学科的理论学习;另一类是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占学生比例65%,这部分学生以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
学生毕业后,没考上研究生又没有就业的同学和不考研但也一时没有就业的同学,如果愿意回校参加一些实践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欢迎并免费提供服务。
一般跟下一届班级进行,如果人数多也可能另设班级。
2.2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途径
在地方普通高校创新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过程中,我们认为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前提下,不但不能忽视更要加强学生系统理论的学习,我们采取的叫“宽基础结构”,其特点是基础课面广,根基深厚。
系统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今后的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有重要作用,也是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在培养人才层次上的区别。
另外,在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还考虑到以下几个重要因素[1-2]。
(1) 强调基础理论和技术。
基础理论的教学以应用为目的,课程内容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进行设计,以掌握核心知识、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使毕业生掌握某一职业岗位(群)或某类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具有分析解决一般实际问题和应用研究能力,具有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2)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终身教育为度,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
(3) 理论教学注重应用性、前瞻性和系统性,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理顺,优化基础,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特色”的原则进行课程重组和整合,注重综合性课程的开发,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减少同类课程间的重复。
课程设置中以理论技术为主,保证高新技术含量,使学生具备掌握理论技术所必需的理论基础以及相应的应用能力。
2.3师范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为适用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我们对师范生的师范素质要求进行了改革。
一笔漂亮的粉笔字,一手精彩的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是传统的师范生的最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心理健康帮手”和“教育科研强手”能力培养内容,构建了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拓展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四模块立体交叉、分层递进的新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顺应了基础
教育新课程改革关注人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强化现代教育技术、倡导反思性教学的特点,全面提升了师范生的教师职业素养。
我们主动抢占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制高点,整合传统型和创新型的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资源,建设了集基础教育与远程教育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实验室、网络虚拟教学观察室、远程见习系统演示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网络学习培训系统等。
我们把“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建构立体化课堂,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特别是走进基础教育一线体验,逐渐形成有效的师范生能力生成机制。
开展以“师德论坛”为龙头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师范生的从师任教能力培养活动纳入隐性课程实施;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爱心服务、家教辅导、进中小学观摩教学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走进基础教育“现场”;通过开展多媒体课件大赛、普通话及演讲大赛、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等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
为引导师范生及早了解和熟悉基础教育现状,把所学理论知识与基础教育实际相结合,学校探索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有机结合的新模式,构建职前职后共享共促的教师教育平台。
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利用优质教师教育资源,通过“大学—中小学”结伴培训模式创新,在骨干教师学科培训、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被顶岗教师培训等各种中小学教师等项目中,搭建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交流平台。
培训学员与在校师范生开展“校长眼中的优秀教师”、“学生眼中的好老师”等主题对话或同堂听课活动,使在校师范生倾听到学校教育中更多真实的声音,广泛了解中小学的教学策略、教学设计、心理健康辅导以及作为一名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为其顺利进入教师角色做好准备。
2.4IT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在IT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中,课程分为三类: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和应用技术课程,相对应的有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和岗位综合实训。
通过这个体系,使学生取得相应的单科资格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3-4]。
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均应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掌握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面向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将课程设置与认证考试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应参加规定的认证考试,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结合开设课程,学生至少应取得下列资格证书之一。
(1)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合格证书。
(2) 微软公司颁发的MCSA/MCSE或MCAD/MCSD中一门以上单科合格证书。
后两年分两个专业方向:网络系统管理;软件开发。
网络系统管理方向:学生应掌握硬件安装调试、软件系统安装、软件系统配置与管理能力,并具备对常见网络环境和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的配置管理能力及对社会通行的IT产品的管理维护能力[5]。
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所学课程,通过IT 厂商认证考试,应取得下列资格证书之一。
(1) 系统工程师MCSA/ MCSE(微软公司颁发)。
(2) 网络工程师CCNA(思科公司颁发)。
软件开发方向:学生应掌握基于网络的服务器端、客户端程序开发能力,基于网络数据库的信息处理、智能开发能力和跨平台软件开发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结合所学课程,通过IT 厂商认证考试,应取得下列资格证书之一。
(1) 应用开发工程师MCAD/方案开发工程师MCSD(微软公司颁发)。
(2)Java 程序设计员(Sun公司颁发)。
3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体系
3.1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以创新团队建设为纽带,坚持稳定与引进并重、培养与使用并举,推进机制与制度创新,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形成了一支梯次有序、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生师比满足教学需要,发展呈现良好趋势。
现有教职工55人,教授、副教授28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学位结构:博士占20%,硕士占77%,师资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学位结构日益改善。
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占54.54%,36~45岁占30%,46岁以上占15.4%,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
学缘结构:省内占13%,国家重点大学占87%,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接受外校优秀毕业生,鼓励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攻读学位,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不断改善。
该教师队伍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认真负责,整体教学效果优秀,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其中有“全国模范教师”、“省管优秀专家”、“省级优秀教师”、市“十佳教师”、“市优秀教师”各1名,省级创新人才2名、省级骨干教师5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师”35人次。
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近5年共发表57篇教研教改论文,科研论文215篇(SCI、EI收录57篇),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地厅级课题等各种课题29项,出版著作、译著、教材等共21部,其中有两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教材入选21世纪精品教材。
讲授的课程中有2门课程分别在2006年、2007年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3.2教学条件
学校十分重视我院的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教室、实验室教学设备、基本教学资料,专业图书资料、及实习、实训基地、网络数据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等配备齐全,满足了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近年来,学校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教学基本设施不断完善,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证。
2001年以来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室经历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累计投入一千多万元,办学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
目前,学院实验室面积约5200平方米,计算机等实验仪器设备共1 758台(件)。
各实验室仪器设备齐全,质量较好,利用率高,教学大纲中所有实验项目全部能够开设。
图书资料室的专业资料基本上能满足教师备课和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需要。
为了保障我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习能够站在计算机领域的一个较高起点上,我们从国内外32所重点大学引进了近500G的专业视频资料(含考研、专业教学、综合素质教育、教学教法、教学课件等),专业图书资料21000余册,有效地支持了我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为保证教学质量,严格教材的选用。
选择了“21世纪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系列”教材,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保证了授课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基础理论知识的阐述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内容组织和编排以应用为主线,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书籍,拓宽学生知识面。
我们在网络教学环境的建构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利用网络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间联系的线索,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信息。
网络可以提供某种符合学习需求的外部刺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同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完成知识结构重组和建构[6]。
同时我们已经建立了多学科多门类课程的一整套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志、试卷题库、考试评估等。
目前大部分教学资源已经上网。
使用课程教学网站,有效的辅助了课堂教学,网上教学视频、音频效果俱佳,主讲教师还进行网上答疑、网上收交、批改作业等。
我们还将教学大纲、参考文献、备课教案、实验等资源上网并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利用网络学习提供了便利。
此外,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了内外结合、行业见长的实习基地布局,能够很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
校内实习基地设施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特色
鲜明。
学校充分发挥行业和产学研结合的优势,巩固、发展实习基地。
目前,拥有校外教育实习基地128个,专业实习基地21个。
4特色专业建设的培养效果
自从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以后,教育实践取得了突出的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取得了质的突破,成绩显著,赢得了社会的积极评价。
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激发,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就业出口。
(1) 研究生考取率逐年提高,2006、2007、2008研究生考取率分别为22.3%、25.5%、26.1%。
2008年出现一个考研宿舍,7个学生分别考取了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2) 考取教师职务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的好评,教学技能强。
不但具有传统的师范生的最基本素质(一笔漂亮的粉笔字,一手精彩的文章,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且具有当代教师的基本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能手”、“心理健康帮手”和“教育科研强手”)。
(3) 到IT行业就业(创业)的形势良好。
在当前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情况下,2009年我们的学生分别到上海、北京、深圳等IT企业就业人数达到36%,另有一部分同学到印度TATA公司就业。
(4)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五年来,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项专业技能比赛(数学建模、程序设计、创业设计、教学技能、软件创新、教学课件设计等大赛)一等奖29项,二等奖93项,优秀奖172项;与用人单位联合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62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91篇,其中有43篇发表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计算机工程应用》、《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应用》等核心期刊发表。
5结语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师范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在实践教学、教师及员工培训、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继续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2) 加强开放办学,实现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
(3) 充分利用非课堂途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4) 加强“应用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
(5) 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训基地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宏,吴文虎. 清华实践教学“赛课结合”新思路[J]. 计算机教育,2006(7):10-12.
[2] 王爱民,徐久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M].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吴文虎.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2004(2):13-14.
[4] 沈军,顾冠群. 教学模式与模式教学[J]. 东南大学学报:社哲版, 2002(2):22-26.
[5] 宇缨,胡天明,侯爱民. 应用型IT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教育探索,2007(10):135-136.
[6]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发展创新改革[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National Level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NG Ai-min, LI Jie, WANG Ding-lei, LI Na, GE Wen-ying, GE Yan-qiang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nyang 455002, China )
Abstract: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CST) in normal university should not only have the major’s general features but also have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ajor construction of CST in 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AYNU)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s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 (CMC). From the aspects of major construction’s training objective, training plan, assurance system and training effects, it introduces the preliminary effects of CMC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chool of AYNU. Finally, it prospects the further work of CMC in AYNU.
Key words: normal university;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major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