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
1.观察下边《我国境内远古人类主要分布图》,判断“北京人”生活的位置大致在哪里()
A.A B.B C.C D.D
2.在半坡遗址出土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
这证明半坡原始居民A.学会人工取火B.经济生活以渔猎为主
C.从事原始农耕生产D.学会建造干栏式房子
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史前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
B.夏商周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秦汉时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4.《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导致“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的主要原因是
A.私有制的发展B.原始社会的解体
C.统治者的自私D.早期国家的建立
5.下列通过观察下图而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错误的是()
A.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B.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商朝的甲骨文确立了汉字象形、表意的基本特征
D.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
6.某同学对齐桓公这一人物很感兴趣,利用右图进行研究性学习。
他研究的内容是
()
A.武王伐纣B.平王东迁C.春秋争霸D.秦灭六国
7.“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诗句赞美的水利工程历经二千多年,至今还在守护和灌溉着成都平原,它是
A.黄帝陵B.都江堰C.灵渠D.长城
8.学习“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④D.①③④
9.七年级同学在排演历史剧《汉武帝》,其中有一场景是汉武帝与朝臣议事。
请你指出下列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的是
A.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候国
B.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C.商讨派谁出使西域
D.商议开凿灵渠
10.象棋是我国一项传统的益智类游戏。
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两位人物有关( )
A.嬴政、吴广B.项羽、刘邦
C.曹操、刘备 D.苻坚、司马睿
11.《盐铁论》一书中提到,汉武帝时实行币制的彻底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各地方政府铸钱,同时把盐铁经营权也收归中央。
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是
A.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B.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
C.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 D.诸侯王封地和势力越分越小
12.《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A.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B.休养生息,轻徭薄赋
C.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D.废除严刑峻法
13.2020年10月8日央视《朝闻天下》点赞东台西溪大型仙幻实景秀《天仙缘》。
该剧借董永与七仙女的天人之恋展现东台先民勤劳勇敢、不畏强权的美好品质,巧妙融入东台
盐文化和发绣等,是一幅鲜活的东台文化“藏宝图”。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当时的政治局面是
A.“王与马,共天下”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文化经济高度繁荣D.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下图中①②③对应的时代是
A.商朝、东周、三国B.商朝、秦朝、三国
C.商、西汉、北魏D.商、东汉、西晋
15.鲁迅先生曾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列关于《史记》的表述,正确的是
A.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 B.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
C.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D.是我国歷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6.下列选项中最能证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项是
A.张骞出使西域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西域各国归附汉朝统治
17.钱穆《国史大纲》中说道:“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陶,实对汉文化衷心欣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把孝文帝实行汉化目的理解为()
A.巩固统治B.发展生产C.欣赏汉文化 D.促进民族融合
18.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这说明江南地区()A.社会经济有所发展B.人口迅速增长
C.成为当时政治中心D.少受战争影响
19.下列哪一种说法不是西晋与秦朝的相同之处
A.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B.都是在少数民族的进攻下灭亡的
C.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都不长 D.都是一个统一的王朝
20.翻开中国美术史,他的名字赫然醒目,他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理论家和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也是我国人物画中左右历代风气的大宗师。
这段评述中的“他”是
A.王羲之B.祖冲之C.曹植D.顾恺之
二、解答题
21.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时期的两幅图,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材料二如图
(2)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实行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
——李白材料二
材料三
(1)秦王指的是谁?“扫六合”是指什么?
(2)材料二是‘他’在我国历史上开创的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什么?其中中央机构中的太尉负责管理什么?
(3)‘他’在地方上又推行什么制度?有什么影响?
(4)材料三是当时统治者采取的统一货币和文字的措施,请你写出秦统一后的货币和文字的名称。
你还知道哪些其它的秦朝用来巩固统一的措施?
(5)我们由“秦王扫六合”给社会带来的好处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3.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和科技相辅相成,不断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此后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文化典籍的传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材料三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也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的图一是我国哪朝文字?图二中秦始皇统一文字得到了哪位丞相协助?
(2)东汉时哪位宦官改进了造纸术?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造纸术发明有何作用?
(3)魏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被赞为古今之冠,后人以什么称号来赞誉他?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周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40多米。
这次遗址最先于1921年被发现。
按图片的地理位置,A位于北京地区,符合题意;B的地理
位置云南,反映的是元谋人遗址,B排除;C处于黄河流域,据所学半坡原始居民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C排除;D是长江中下游,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遗址是长江流域的代表,D排除;故选A。
2.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半坡遗址出土了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
这证明半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耕生产。
选项C符合题意;学会人工取火,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A排除;渔猎工具在题干内容中没有反映,B排除;河姆渡的原始居民住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D排除。
故选C。
3.A
解析: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前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A归纳正确,符合题意;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B错误,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属于统一国家的建立,C错误,不符合题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属于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A。
4.A
解析:A
【详解】
材料“公天下”转变为“家天下”可以看出应该是王位世袭制取代了早期的禅让位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是最根本的原因是私有制的发展,A正确;原始社会的解体是“公天下” 转变为“家天下”的影响,排除B;统治者的自私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早期国家的建立是材料现象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D。
5.A
解析:A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材料无法体现出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A项符合题意;根据图片可知,商朝时期已经有了文字,且具备了现代汉字的基本形象跟表意,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根据图片文字可知,都是跟酷刑相关,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故选A项。
6.C
解析: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时期的其他霸主还有图示中的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宋襄公,故C符合题意;武王伐纣,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材料中未涉及,故A 不符合题意;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周王室把都城由镐京迁到洛邑的历史事件。
与材料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秦灭六国之战又称秦朝统一之战,指中国战国末期七大诸侯国之一
的秦国进行消灭其它六个诸侯国、完成中国统一的战争。
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解析:B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岷江”、“水利工程”、“成都平原”结合所学知识,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B正确;黄帝陵、长城不属于水利工程,排除AD;灵渠沟通了湘江、漓江,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为秦王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排除C。
故选B。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只是说,因材施教是孔子的教育主张,孔子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才能使人民心悦诚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①符合题意;了解学生,知己知彼是兵家的主要思想,不是道家风范,②不符合题意;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是墨家风格,③不符合题意;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是法家的主张,④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①④符合题意,故选C。
9.D
解析: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凿灵渠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和汉武帝无关,“商议开凿灵渠”场景设计中有历史知识错误,D符合题意;为了削弱封国势力,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排除A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把儒家学说立位正统思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排除C项’。
故选D。
10.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楚河汉界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之间的一场楚汉相争,秦朝灭亡后,原来的农民反秦领袖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4年的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嬴政、吴广是秦朝历史人物,与题干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
楚河汉界是以下棋比喻历史上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之间的一场楚汉相争,故B符合题意。
曹操、刘备是东汉末年的历史人物,与题干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苻坚、司马睿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与题干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盐铁专卖和中央铸币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A正确;成为大一统思想的精神支柱的是儒家思想,B错误;保障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稳定的重点是社会安定,与题意不符,C错误;防止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是经济大一统措施的间接结果,不是直接影响。
D错误。
综上故选A。
12.B
解析:B
【详解】
依据题干“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B符合题意;加强中央集权,推进大一统是在汉武帝时期,A 排除;下令“兵皆罢归家”,释放奴婢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之一,C排除;严刑峻法不是汉初统治者的政策,D排除。
故选择B。
13.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发生于东汉中期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大多年龄幼小,从汉和帝开始一连八个小皇帝,即位的岁数最大的8岁,最小的才100多天。
这种皇权低幼现象形成了外戚和宦官轮流控制朝政的局面,政治一片昏暗。
故选项D符合题意;"王与马,共天下"是说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琅琊王氏进入极盛时期。
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文化经济高度繁荣是唐朝,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B
解析: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故①对应的朝代是商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故②对应的朝代是秦朝;220年魏建立,221年蜀建立,222年吴国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故③对应的朝代是三国,B符合题意;A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5.C
解析:C
【解析】
根据课本所学,《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所以C项符合表述正确,ABD项表述均错误。
故选C项。
16.C
解析:C
【详解】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最能证明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 三项,与材料所述无关。
17.A
解析:A
【详解】
依据“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可知孝文帝认识到鲜卑族落后的制度和习俗不足以统治北方中原地区,因此实行汉化的目的是巩固统治,A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孝文帝的目的是发展生产,B排除;孝文帝欣赏汉文化是实行汉化的条件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C排除;促进民族融合是孝文帝实行汉化的作用,但并非目的,D排除。
故选A。
18.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83年,前秦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但由于骄傲自大,指挥失误再加上秦军中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斗士不愿为前秦卖命导致前秦大军被东晋军队8万人在淝水之战中打败。
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的状态。
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因此,选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9.B
解析: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是在农民起义中灭亡的,不是在少数民族的进攻下灭亡的,B符合题意;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了全国,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AD排除; 266年西晋建立,316年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秦朝二世而亡,存在的时间都不长,C排除。
故选择B。
20.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
顾恺之流传下来的作品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D项正确;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的是东晋的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排除A 项;祖冲之是南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
就,排除B项;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排除C项。
故选D项。
二、解答题
21.(1)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即周天子。
【详解】
(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
解析:(1)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即周天子。
【详解】
(1)依据材料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在战国时期得到推广,我国进入铁器时代。
我国在春秋时已经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逐渐推广,开始用两牛牵引进行耕作。
(2)第一问依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西周社会以血缘亲疏关系区分尊卑等级。
西周时期,周王以下的诸侯、卿大夫、士是享有各种特权的贵族。
大小贵族往往兼任各级官员,构成统治阶级。
王、诸侯、卿大夫、士属于西周的统治阶层;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周王即周天子。
【点睛】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考查学生读图和识记能力。
22.(1)嬴政或秦始皇统一天下或统一中国
(2)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军事
(3)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小篆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开凿
解析:(1)嬴政或秦始皇统一天下或统一中国
(2)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军事
(3)郡县制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小篆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5)只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才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
(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准备,公元前230年,开始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战争,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目的:根据材料二可知,该政治制度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该制度;太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使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此外采取的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道路和车辆的宽窄,开凿灵渠,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焚书坑儒等。
(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维护国家统一重要性这个角度去谈启示,如只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民族团结,才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使国家繁荣富强。
23.(1)商朝;李斯
(2)蔡伦;便利了文化传播(意近即可)
(3)书圣
【详解】
(1)根据图一“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解析:(1)商朝;李斯
(2)蔡伦;便利了文化传播(意近即可)
(3)书圣
【详解】
(1)根据图一“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演变过程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统一使用小篆。
(2)据所学知,东汉的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根据材料二“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文化典籍的传播。
”可知,造纸术的发明便利了文化传播。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