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性是教师内在的职业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德性是教师内在的职业品质
摘要:教师德性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包括教师善的品质、公正的品质和责任感。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时时以教师的善,不断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公正的品质去理解关爱学生,教师的德性才能逐渐养成,才能担负起教师角色,教育潜能才能充分实现,并形成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时才具有一种道德力量,从而充分体现教师德性的价值。
关键词:教师德性职业品质师范教育实践教育反思教育
一、通过师范教育,形成对教师职业的认同。
一个人要成为教师职业的成员,并担当起合格教师角色,那就必须经历教师角色社会化的过程,即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养成教师职业态度,而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历着任职前的预期社会化和任职后的继续社会化。
职前社会化阶段,严格意义上是由师范类院校来完成。
首先,师范院校要加强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促使师范生对教师角色的地位、职责、权利、义务等有所认识,并能通过教育理论课的学习,让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技能、行为方式与职责规范等形成正确的认知,甚至对教师工作的诸多困难和烦恼都应有一定了解和认识;其次,还需为师范生树立教师榜样,让师范生对理想教师有所感受,丰富他们对于理想教师的感性认识,从而促使师范生对教师角色产生心理认同感。
所谓对教师角色的心理认同,就是发自内心地悦纳教师这一社会角色,这是他们在校学习的精神支柱和学习的动力。
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心理认同,必将影响他们对学习目标的定位和学习的积极性,更影响将来教育教
学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成败。
有调查显示,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与他们以后的专业学习成绩及自我发展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
所以师范生必须经历教师职前社会化的过程,才能对教师职业有深刻的理解和职业的认同。
这是师范生教师角色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教师职业认同只有通过教育实习才能够得到强化。
莱西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师范生预期社会化训练最有效的时期是实习阶段[1],通过教育实习去理解、去感受、去体验。
教育实习实践过程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更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交融的过程。
他们会被示范教师的表现力、说服力、精湛的教学技艺等角色特征所折服,也常被示范教师的应变能力、组织能力、人格魅力及情感魅力所感动,同时也被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活泼且积极向上的精气神所吸引,看着孩子们一天天地变化和成长,生发出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认同。
二、实践教育过程,养成教师德性。
教师德性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
它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
教师德性是教师的内在需要,是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2]。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德性是由教师的善、教师的公正和教师的责任感构成的。
教师的善,叶澜教授认为是指对受教育者合理的共同利益的谋求,对教师责任与义务之毫不推卸的遵循,对受教育者人格尊重和对受教育者发展负有高度责任的认同。
教师的善,必定是给受教育者带来益处的行为[3]。
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教师善的知识,没有对教师善的尊重和信奉,他也就失去了作为教师的价值;一个教师如果不以教师善去调控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失去了教师的良好意愿,他就可能会变成一个没有教师良心的人[4]。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在教育实践中,调动积极的教育情感,按照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开展生本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关爱学生真正的成长,教师的善才得以体现。
而现实中的一些短视行为,
不以学生长远发展为本的知识教育,即便能使学生知晓天文、地理,考试得到了高分,也只是造就一种工具,这并不是教师善的行为。
教师所从事的是充满人性化的事业,是要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只有教师的善,才能促进学生向善,让学生变得有道德、有良知,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如果教育不能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全面发展,而只是顾及到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升学率,那么这样的教育只是一种教师短视的、自私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教师的公正是在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不偏袒、不偏心,客观评价学生、满腔热情地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是保证每一个学生获得理应获得的学习条件和合理评判的必要措施。
这里既包括了教师公正行为规范和规则,又包括了教师的公正德性,即教师要以事论事,而不要以学生论事;要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学生,把教师的情感移植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与学生“忧乐与共”。
教师必须要抛开私心杂念,努力去发现、接受和欣赏学生的差异所带来的美丽,尊重差异,承认差别。
教师既然是园丁,就要让玫瑰成为最灿烂的玫瑰,青松成为最挺拔的青松,而不是培育转基因的大豆和高粱。
教师只有把灵魂的高尚和精神的纯洁联系起来,真正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支持学生,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公正平等、正直无私,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亲切感、安全感和信任感。
同理,学生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教师、评价教师,使教师得到内心的满足。
教师的责任感要求教师有清醒的教育意识,认识到社会及群体对教师职业角色的期望,明确在具体的情境中所承担的任务。
莱西等人对教师预期社会化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师范生社会化的预备阶段,就已经出现了从事教学的基本职责感和职业职责感。
他们把教学工作视为达到一种目的或实现一种理想的手段,把教师看成是一种职业[5]。
有人认为,教师是一座桥梁,一端肩负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端支撑起学生的健康成长。
首先,教师以社会赋
予的合法权利分配着文化资本;第二,教师以学校教育代理人身份促进学生社会化;第三,教师以权威者角色引领学生职业取向;第四,教师以引领身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
这些无一不需要教师的责任心。
有责任感的教师,能意识到社会的重托,能以学生的一切为最高旨趣,有教育理性和教育智慧的力量,能以生为本,让人的天性得以发挥,生命得以激扬。
教师在看到学生快乐成长的同时,体验着教育的真谛,并从中寻找到了快乐与幸福,从而,激发教书育人的真情。
教师的责任感具体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尊重、引领和关爱,为学生创造一个安然自在、无拘无束、充满创造活力的环境。
教师的期望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言语、态度、行为和气氛流露出来的,它会暗示着学生变成教师所期望的人。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只有当你对学生充满了希望的时候,学生才会充满希望地成长;只有当你在集体中营造出了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的时候,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才会获得成长与发展的动力。
”教师的尊重意味着使学生能按其本性成长和发展着,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那种缩短和挤占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将教育狭义理解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对学生行为的控制,是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谈不上对人的尊重。
教师的引领,主要是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来完成。
教师通过自己的理想信念、生活态度、善良本性、伦理原则及智力的丰富性等美好品质来鼓舞学生。
教师的关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和互动,是出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悦纳的心理体验,是相互的理解与关心。
教师的爱心,不像知识教育一样,有着规定的内容,明确的教学目标,易于定量考核,而是在师生交往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愉悦的情感体验使教师心甘情愿地愿为学生付出。
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小小的情感升腾,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大的念头,甚至会有豪情壮志生发出来。
这种情感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在学生的进步、成长和发展中获得快乐和幸福,并和学生一同成长。
因此,教师对学生爱的情感是教师工作的智慧和艺术。
有爱,才有教育。
总之,教师德性来源于实践,指向实践,并为实践服务。
教师只有具备了善的品质、公正的品质和责任感,才能担负起教师角色,教育潜能才能被充分挖掘,并形成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时才具有一种道德力量。
三、反思教育行为,体现教师德性的价值。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
[7]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也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故教师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可当下人们眼里的教师只有“工程师”,却没有了“灵魂”。
工厂里的工程师的对象是没有生命、没有灵性的物件,而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教育活动本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智力的成长,还有情感的交流、意志的磨炼、人格的完善、心灵的圆满,进而体验到一种精神上的幸福。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对学生有着道德、情感、学习动机、学习方式、社会性行为、人格、价值观等全方位的影响。
所以,教师德性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学生无害、无欺、公平和有益,在于满足教师自己和他人的精神需要。
教师德性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处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不会为势利、名誉、金钱和地位所动,不会为规章制度所拘束,不会为陈规旧俗所迷蒙。
相反,会一切以学生的心理、问题、困难、愿望、个性、创造力等为参照,会以最纯朴、最敏锐、最强烈、最真诚的情怀去对待学生[8]。
叶澜教授认为,拥有教师德性的教师堪称人师了。
人师能用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人格、价值观等去熏陶、感染引导学生。
人师的教学境界会达到不教之教,即教的不是书本现存的事实知识,而是无法物化的在书本中的一种人生智慧。
学生一旦形成了教师和他自己用全部身心滋养出来的人生智慧,其对学问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
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存境界就会更加崇高[9]。
参考文献:
[1][5]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5,84-85.
[2][3][4][8][9]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4,49,50,71-72,73.
[6]赵昌木.教师专业发展[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24-30.
[7]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4)
基金项目:曲靖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教师角色新探”(2010MS001)。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