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一元论和二元论
①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 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 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②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 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笛卡儿) ③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 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 ④唯心主义一元论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 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贝克莱、王守仁、陆九渊)客观唯心主义把 “客观”精神当成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朱熹的理在事先)。二者的 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但它们的实质都是一样的,都是把精神作为世界 的本原。 ⑤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种形态。 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包括:水是万物本原、火是万物本原、中国的五行说等。 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和中国王夫之的“元气 说”。 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把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是构成 世界万物的最小单位。 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历史观的不彻底性
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 ②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思想: A、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B、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C、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③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 ④为什么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A、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是客观的; B、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内部的矛盾。 ⑴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①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⑵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①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 做准备; ②第二,在事物的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 质变。 ⑶试用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① 内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内因与 外因的辩证关系是: ②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第二,外因是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第三,外因 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③A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 生和对外开放的理论基础。B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 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C这是我 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因。D同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国策。E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外部条件。F我们只有在坚 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对外开放,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的步伐。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②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A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B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物 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③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 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⑵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 状态的哲学范畴。 ⑶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①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②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掂对稳定。 ⑷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①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 ②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③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2、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①列宁的物质定义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③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A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与唯心主义界限。 B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世界的运动发展
⑴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变化、发展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变化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上的改变,是一种运动的状态; ③发展则是指一种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 动 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⑵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 定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 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 ②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 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以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⑶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⑷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 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⑸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发展
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1、世界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⑴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 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⑵联系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①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 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②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 移的。 ③联系与区别: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只见区别不见联系 是形而上学错误;只见联系不见区别是相对主义错误。 ④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着; B每一个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相联系着; C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 凑合。 ⑶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 联系——偶然联系/主要联系——次要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⑷认识事物联系的意义: ①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 ,尽可能从各个方面把 握事物的各种联系;②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3、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⑴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发展观上的对立表现 *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 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唯物辩证法认 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 ⑵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动力。 ⑶唯物辩证法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 范畴构成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 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⑷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 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辨证法 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 *矛盾是世界上最普遍最重要的联系。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 复返的性质。 ⑵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 高三度。 ⑶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 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 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⑷时间、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 辩证统一。 ⑸时间和空间内在统一,不可分离。四维时空概念就是一个表示时间和 空间相统一的概念。
二、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⑴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 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发展变化。 ⑵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指事物内部两方 面之间即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就是对立统一。 ⑶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包括两个含义: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有两种表现:a、矛盾双方相互
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 实践的本质、特点、
1、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⑴马克思创立新哲学理论的“第一个文件”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⑵明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就是实践的主张。 ⑶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主体可以划分为个人主体、 集团主体、类主体。 ⑷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①实践的客体具有A客观性;B对象性;C社会历史性 ②实践的客体具有三种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③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客观物质性;B自觉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④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A物质生产实践、B处理社会关系实践、C科学实验;其中生 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⑤其他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 展规律
幻灯制作人:柳兆铭
第一节 物质世界与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 1、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⑴世界的本质 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 观点。 ②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统一。 ③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方面: A、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精神和为第一性的问题(成为本原问题),对这个体的不同 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己任的认识能否反映客观的问题,对这个问题 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认识物质是可知论,彻 底的唯心主义也是可知论) ⑤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 系问题。” 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 心主义) ⑦对世界如何存在这个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标准。
渗透,相互包含;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 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性质。 善与恶 美与丑 好事与坏事 被告与原告 战争与和平 作用和反作用 ③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A、首先,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他们在矛盾运动中所 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相对性指条件性),矛盾的斗 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其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 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 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 动事物的发展。
2、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⑴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 ⑵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⑶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⑷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三、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 生活的本质 ⑴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环节。 ⑵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⑶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单选 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 产方式发展的历史。 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③科学试验是近代出现的一种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