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预测押题卷语文(新高考Ⅱ卷03)(全解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3【新高考Ⅱ卷】
语文·全解全析
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根据“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可知,材料一是针对文化交往;根据“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可知,材料二泛指所有说理。

C.“不是说理”错误,材料二中“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是显得不是,其实是说理。

D.“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错,材料一中的“平等”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对话时的正确态度,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材料二中的“平等”是针对所说之理而言,指任何观点主张都是平等的,因为说理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都可以再说理。

故选B。

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错,材料二说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但说理并不一定能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

故选C。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错,根据“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可知,“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是“攥紧拳头”,而不是“摊开手掌”。

故选D。

4.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错,根据“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证据”可知,依据(G)是数据、事实、证据,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故选B。

5.①说理者没有避免逻辑谬误,未能建立起正确的逻辑。

这种对没钱的嘲讽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①说理者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

对网友人生的质疑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①说理者没有关注情绪因素。

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

用傲慢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可知,“79元哪里贵了”与“这么多年工资涨没涨,有没有认真工作”这些网红要网友找的自己原因之中没有逻辑关系,作为说理者网红没有避免逻辑谬误,未能建立起正确的逻辑。

这种对没钱的嘲讽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①根据“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

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怼”使网红主播在网友面对失去了好的信誉和形象。

作为说理者网红没有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

对网友人生的质疑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①根据“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

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可知,网红主播的激情回怼,说理者网红主播没有关注情绪因素。

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

用傲慢的表达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6.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面对林先生的哀求却无动于衷”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可知,上海客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答应将还欠的一百元货款先收五十;“足见其世故、伪善”错,根据“方才得到上海客人点一下头,叹口气”“再加一点吧,我也熬不过这个年关呀”可知,上海客人之所以让林老板“再加一点”,是完全出于一种无奈。

故选B。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途中遭遇兵队拉夫的过程是小说的明线”错,“寿生到乡镇收账,途中遇险”是小说的暗线。

故选D。

8.参考答案一:
①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

通过描写越下越密的雪和冷寂的街道,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

①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

肃杀的景象暗指紧张动荡的时局。

①烘托出人物的悲苦心境,暗示林先生等人的悲惨命运,林家铺子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

①结构上呼应全文。

雪的描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参考答案二:
①环境方面:描写了恶劣的天气,渲染了阴郁的氛围,同时也衬托出时局的动荡不安,暗喻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①情节结构方面:交代了街上冷寂的原因,同时也照应了林掌柜被催债,寿生险被拉夫等紧张的故事情节。

①人物方面:展现了林先生等人艰难的生活,烘托了愁苦悲凄的心情,暗示了战火之中百姓的悲惨命
运。

①主题方面:表达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恨不满,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参考答案一:
①“雪是愈下愈密了,街上已经见白”描写的是雪越下越密,“偶尔有一条狗垂着尾巴走过,抖一抖身体。

摇落了厚积在毛上的那些雪,就又悄悄地夹着尾巴走了”是用以动衬静的方法来描写街道的冷寂,两种境物的叠加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渲染了凄凉阴冷的氛围。

①凄凉阴冷的“雪景”结合前文“不是强盗。

是兵队拉夫呀!”与后文“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表明这凄凉阴冷的“雪景”是在暗指紧张动荡的时局,暗示兵荒马乱的社会背景。

①用凄凉阴冷的“雪景”烘托人物悲苦的心境;雪愈下愈密越下越多,暗示林先生等人的一步步走向如凄冷的雪一样的悲惨命运,林家铺子也一点点走向倒闭的必然结局。

①文章开篇写“雪”,文中写“雪”,在结尾也写“雪”,从结构上来看是呼应全文。

雪的描写贯穿始末,行文更加紧凑,情节更牵动人心,作品更具完整性。

参考答案二:
在环境描写方面,小说巧妙地营造了凄凉阴冷的“雪景”,这种冷寂的氛围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感,还象征着时局的动荡不安。

这种恶劣天气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相互呼应,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无奈与痛苦。

在情节结构方面,小说通过描述雪中街上冷寂的场景,巧妙地交代了社会动荡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种冷寂不仅反映了林掌柜等普通民众生活的艰辛,还预示着一系列紧张故事情节的展开,如林掌柜被催债、寿生险被拉夫等。

这些情节紧密相连,使得故事更具吸引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通过结尾的雪景引出“自从有这条街以来,从没见过这样冷落凄凉的年关!”的感叹,表现出了林先生等人在艰难生活中的挣扎与抗争,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愁苦悲凄心情。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还反映了战火之中百姓的悲惨命运。

通过凄凉阴冷的“雪景”,小说更加深入地揭示了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在主题表达方面,小说描写凄凉阴冷的“雪景”,强烈地传达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恨不满以及对苦难民众的深切同情。

在文末极力写“雪景”的凄凉冷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社会的残酷。

9.参考答案一:我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①个人:林先生诚实、认真。

谨慎小心地经营铺子,却举步维艰,这是个人的苦难
①时代:“捐税重”、“兵队拉夫”、侵略者炮轰上海,民不聊生,这是时代的苦难
①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的角度切入,聚焦个人的苦难,反应了一个时代的苦难,努力挣扎的人无法摆脱时
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反应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同情,对苦难根源的探究。

参考答案二:我选择“叹息”
①小说中每个人物都在叹息,林先生两次叹气分别是因为内心酸楚和无计可施,上海客人叹气是因为无奈,寿生叹气是因为疲惫和同情。

“叹息”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气氛,传达了各种小人物在风雨飘摇的时局中苦苦挣扎的无力感。

(人物角度)
①小说情节环节相扣,彼此关联,但大都以“叹息”作为事件的结尾。

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结构严谨。

(情节结构角度)
①小说揭示了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以及城乡经济破产的趋势,是作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凄风惨雨的一声长叹,体现了他对人民和社会的关注和关切,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主题角度作者创作角度)
①小说是以描写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展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承受的深重灾难和帝国主义侵略下的社会现实。

读者可以从中认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也将为祖国美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社会价值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学短评、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参考答案一:选择“个人•时代•苦难”
林先生,一位看似普通的铺子老板,他诚实、认真,一心只想将自己的小铺子经营得有声有色。

然而,现实却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他谨慎小心地经营着每一寸土地,每一份货物,但生活的艰难仍然让他感到步步维艰。

这是林先生个人的苦难,一个看似平凡却充满挑战的生活缩影。

而林先生的苦难,并非孤立存在。

他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动荡与不安的时代。

“捐税重”,像一把无形的锁链,束缚着每一个勤劳的人民;“兵队拉夫”,像一只凶猛的野兽,随时准备吞噬那些无力反抗的生命。

更有侵略者炮轰上海,让这座繁华的城市瞬间沦为一片废墟,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这是时代的苦难,一个充满压迫与绝望的时代背景。

小说以小铺子、小人物为切入点,通过林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在时代苦难中的挣扎与无奈。

它不仅仅反映了林先生个人的苦难,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这个黑暗的社会中,那些努力挣扎的人们无法摆脱时代重压下的生存困境,他们的命运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大手牢牢掌控。

小说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中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苦难根源的深刻探究。

它让我们看到,个体的苦难背后,往往隐藏着更为深重的时代之痛。

参考答案二:选择“叹息”
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叹息都如同冰冷的雨滴,无声地落在读者心头。

林先生的第一次叹气,如同深夜的
寒风,透露着他内心的酸楚和无奈。

第二次叹气,则像是秋日的落叶,沉重地落下,彰显出他的无计可施和深深的绝望。

而上海客人的叹气,则像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力和对命运的无奈。

寿生的叹气,更像是疲惫的旅人在漫漫长路上的一声哀鸣,带着深深的疲惫和对他人遭遇的同情。

这部小说的情节如同一个精妙的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彼此呼应。

而“叹息”则成为了这个链条上最显眼的环节,它既是故事的结尾,也是新故事的开始。

这种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事方式,不仅展示了人物间息息相关的命运,更使得整个作品的结构显得严谨而富有张力。

小说所揭示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和命运,更是对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深刻反思。

作者通过这部作品,对那个凄风惨雨的时代发出了长长的一声叹息,表达了他对人民和社会的深深关切,同时也传达了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虽然这部小说以城市小商人的处境为中心,但它所展现的,却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深重灾难和社会现实。

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不仅能够认识并叹息于过去的黑暗时代,更能从中汲取力量,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部小说,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让我们在反思过去的同时,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10.BDF【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

“罪大恶极”是“诚小人矣”的主语,为了表示强调,主语后可断开,即B处断开;
“矣”是句末语气词,后面D处断开;
“以”连接“施恩德”和“临之”,中间不断开,宾语“之”后F处断开。

11.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约定;至。

句意: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

/最后归结于消灭。

B.正确。

赞许;美好。

句意: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

/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C.正确。

D.错误。

揣测;伤害。

句意: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

/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故选D。

1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登基之后四年间”错,应是贞观四年这一年里发生的事情。

故选B。

13.(1)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


(2)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再”,两次;“喑哑”,不再发表意见,有苦难言不作声。

每点1分,句意2分。

(2)“是以”,因此、所以;“本”,根据;“逆”,违背;“干”,求取、钓取、沽取。

每点1分。

14.①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

①动机不纯: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

①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

(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可知,不近人情:君子难以做到,小人却做到了。

①由“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可知,动机不纯:太宗是借此来求取名誉,而不是施恩德。

①由“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可知,不符事理:六年都没有感化坏人,而一天的恩德就感化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凭借英勇神武平定天下,但他天性仁爱宽容,刚即皇帝位时,有人劝他用严厉的刑法整肃天下,魏征认为不可以,趁机向太宗上奏王道应以仁爱恩德为根本。

太宗欣然采纳了他的谏言,于是用宽和仁厚来治理天下,在刑法方面格外慎重。

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

贞观六年,太宗亲自讯察囚犯,同情犯了死罪的囚犯三百九十人,放他们回家,约定第二年秋天回来接受刑罚;到了(约定的)期限,囚犯都来到朝堂,没有晚回的,太宗赞许他们诚实守信,全部被免了他们(的死罪)。

然而太宗曾经对群臣说:“我听古语说:‘一年中两次赦免犯人,好人不再发表意见。

’我拥有天下之后不曾多次赦免罪犯,是不想诱导人们对犯法免罪心存侥幸啊。

”自从房玄龄等人修订律、令、格、式后,整个太宗年间,一直沿用没有什么变更修改。

材料二:
对君子讲信义,对小人施刑罚。

刑罚定成死罪,是罪恶大到极点,这又是小人中最严重的了。

宁可为了信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把死看得像回家一般,这又是君子特别难以做到的,当唐太宗贞观六年的时候,讯察犯死罪的囚犯三百多人,释放他们让他们回家,并约定时间叫他们自己回来接受死刑。

这是用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希望最坏的小人一定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最终自己回来,竟没有一个晚回的,这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轻而易举的做到了。

这难道是近于人情的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但是等到对他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变成君子。

因为恩德进入人心很深,能很快改变人,所以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

我说:“唐太宗这样做,是他用来求得这种声誉的手段啊。

”哪里知道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他们一定会再回来以希望赦免,所以才释放他们呢?又哪里知道被
释放回去的囚犯,不是预料自己回来一定能够获得赦免,所以才再回来的呢?料想囚犯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这是上面揣摩下面的情意;料想上面一定赦免他们才再回来,这是下面揣摩上面的心思。

我只见上面和下面互相揣摩来造成这种声誉,哪里有什么布施恩德和懂得信义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唐太宗向天下布施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还不能使小人不做罪大恶极的事;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存信义,这又是讲不通的理论啊。

既然这样,那么怎样做才好呢?我说:释放后又回来的,把他们杀掉而不赦免;然后再释放一批,他们又回来了,这样才能知道是布施恩德所造成的。

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啊,至于释放了能够自动回来再加以赦免,只能够偶然试一试罢了,如果屡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就都不会死了,这能够作为天下通行不变的法律吗?不能作为通行不变的法律,难道是圣人的法律吗?因此,尧、舜和三王治理天下,一定根据人情,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来求取名誉。

15.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首句写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错,“九日驰驱一日闲”,是指九天忙碌之后,难得一日休闲,而不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故选C。

16.相同点:都通过对主人居处环境的描写赞美了主人的不俗。

不同点:①王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到了之后因所见而更添敬佩,“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著书多岁月”“老龙鳞”抒发了诗人对主人的敬仰之情。

① 韦诗短短四句,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开始是满怀希望“访友”,“不遇又空还”写出了感情的失落,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俗,又有一种获得启示的收获和满足。

(每点2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两首诗都写到了友人的居处环境,并借此赞美了主人的不俗。

王维诗写自己虽然访友人不遇,却不敢嘲笑友人,而是直接进入友人幽雅的园林,“擅自”欣赏“青山”“流水”等自然美景。

韦应物诗写自己访友人不遇,但是看到友人“门对寒流雪满山”,由此想到友人的诗歌清雅入骨,是有原因的,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不俗的赞美。

不同点:
①王维诗情感表现是递增的:先是怀着向往之情前去寻访,在诗人看来,友人所居住的地方是隔绝于尘世的“桃源”;到了之后,虽没见到友人,但并不失落,而是巧妙用典,借“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的羡慕,或直接感叹友人“著书多岁月”,抒发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①韦应物诗的情感是起伏变化的:在忙忙碌碌的“九日驰驱”之后,难得的“一日闲”里,满怀希望地去“访友”;却“不遇又空还”,一个“又”字,可见这种不遇是常事,写出了内心的失落;但是看到友人居处环境的清冷绝
俗,更是借此表达对友人诗歌造诣的赞美,又突然觉得虽访而不遇,亦有所值,获得了另外的启示和满足。

17.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每空1分)【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迩、陨、吠、颠。

18.①鬼斧神工①婀娜多姿/绰约多姿(每空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根据“形成了世所罕见的“川”字形三江并流大观”可知,此处是表达“川”字形三江并流大观的的美景艺术技巧高超非人力能为,故此处可填“鬼斧神工”。

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根据“那随风微微摇曳的绿丝条”可知,此处是表达柳树把江湾打扮得十分美丽,而柳树身姿美丽,枝条柔软,故此处可填“婀娜多姿/绰约多姿”。

婀娜多姿:意思是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形容女性轻盈柔美。

/绰约多姿:意思是形容女子体态的美。

19.①“微”表示轻微,重叠后表示更加轻微,突显摇曳之轻。

①“弯曲”表示不直,重叠后更突出田埂太极图般的曲。

①“莽苍”形容原野景色迷人,重叠后更有辽阔,无边无际之感。

①叠词强化了语意,与长江第一湾的妩媚又阳刚的特点更加契合。

①重叠形式同时也带来节奏感和音韵美。

(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一般词语的表现效果的能力。

“微”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已经传达了轻微、细微的意味。

然而,当它重叠为“微微”时,这种轻微的感觉被进一步放大,仿佛我们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那在江湾摇曳的绿柳的轻盈、微妙的动感。

而“弯曲”一词,原意是描述事物的不直状态。

但是,当它被重叠为“弯弯”时,那田埂的曲线之美仿佛就在眼前展现,如同太极图中的阴阳交错,既有力量又不失柔和,这田埂的如太极图般的弯曲,被叠词的形式完美地展现出来。

“莽苍”二字,原是用来形容原野的辽阔和苍茫。

但当我们看到“莽莽苍苍”这样的叠词形式来描绘“四周群山耸立,峰峦竞秀”时,群山众峰的那种无边无际的广阔感更加强烈,仿佛整个长江第一湾都被包含在这四个字之中,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

叠词的使用,不仅强化了语意,更与长江第一湾的景致相得益彰。

那妩媚又阳刚的特点,在叠词的修饰下,更显得淋漓尽致。

每一个叠词都如同一幅细腻的画卷,将长江第一湾的韵味和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叠词的形式还带来了节奏感和音韵美。

这种语言的美,既体现了汉语的丰富性,也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

2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题干中句子的“可以”表示可能或能够。

A.表示许可;B.项表示还过得去;C.项表示可能或能够;D.表示程度,犹言很、厉害。

故选C。

21.①移动支付也带来一些问题(不便)①优化支付服务势在必行①积极使用多种收款方式(每句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