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了,说简单一点,教育心理学就是学与教这个过程的方方面面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特征。

教育心理学首先就要了解教育过程的执行者--教师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观念和方法,有些老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因而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有些老师则认为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张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

另外,研究还发现,教师的性格特征也会影响教学过程,严厉的老师更倾向于采用传统教学法,课堂气氛也不很活跃,而民主活泼的老师则更愿意采用新式教学法,更愿意多作尝试,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在老师目前也能够更自由的表现自己。

二、学生的特点。

而作为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读书哲学”,有的孩子坚信学习靠积累,坚信“笨鸟先飞早入林”,相信一份汗水自然会有一份收获;而有些孩子则坚信“聪明有种”,天生愚笨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越勤越显其拙”,因而根本不愿意多下功夫,还看不惯别人下苦功。

持这两种不同观念的孩子在学习上可就不一样了,对于自己学得好,有成绩的科目,可能还没有明显的区别,可一遇到难度大,学不好,不感兴趣的科目,前者可能还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下去,后者则可能很快就放弃了,结果当然也会很不一样。

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提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才能有的放矢的实施教育,教育也才能限度的发挥其功效。

因此,教育心理学还必须了解教育过程的另一半参与者--教育的对象--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b]。

不同教学方法对于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有什么影响,以及教师如何与教学方法进行匹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等等,也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紧密结合的产物,是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

布鲁纳曾精辟地总结了90年代初期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四个重要发展趋势:1.主动性研究(研究如何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同时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监控)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这里所讲的研究原则主要是指方法论原则,主要是从方法的角度,总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探讨科学研究的过程。

1.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应采用客观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

2.整体性原则: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发展性原则: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

4.教育性原则: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为活动的研究方法。

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按要求的不同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2.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

3.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4.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

5经验总结法:是指教育工作着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6.教育行动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一种方式,用来探讨一些与学校或课堂有关的具体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1.选择和确立选题2.文献综述3.形成假设4.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5.收集和整理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

人的心理本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

19世纪以后,解剖生理学的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心理的物质载体是人脑而不是心脏,即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人脑的机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定义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的学科,旨在深入探究学习与教学的心理机制,为实践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动机等,以及这些心理过程与学习、教学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化,一般来说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观察研究等。

实验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控制变量来探究不同教学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调查研究则以问卷调查为主,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等各方面的观点和情况;观察研究则通过观察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深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三种。

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观察和衡量的,因此可以通过学习一定的刺激与反应规律,达到对人类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认知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思维和感知过程是学习发生的关键,通过对思维、记忆、推理等心理过程研究,深入揭示学习的机制和规律;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道关怀,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内在价值观和个性特质的学习者,教育者应重视和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意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很多方面,如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成就及其测量、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室管理、学校文化和组织等。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有效教学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制定帮助措施、评估学习成果以及推行教育改革等。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可以帮助人们深入理解人的学习和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完整版)

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单选: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独立学科。

单选学派: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德。

心理意识是由元素构成,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威廉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研究心理的机能作用(基于实用主义哲学)行为主义:观点强调研究可操作、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洁,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

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费洛伊德,强调意识的结构和人格的结构,存在潜意识。

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亚杰。

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价值。

认为人性是善的,是有价值的。

代表人马斯洛概念:教育心理学指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概念: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简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答: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高等教育所涉及的教和学的现象。

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概念: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测量研究此种变量。

简答: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答:教学认知能力(了解,理解,分析)教学设计能力(教的设计,学的设计)教学调控能力(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能力(评学生,评自己)正确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言语表达,板书设计,多媒体技术)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难点是否清楚,教学态度是否认真)简答: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答:大学教育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师的自信。

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1、早在教育心理学创建之初,许多研究者将教育心理学定义 为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这种观点的影响一直持续到 现在,目前仍有许多研究者把教育心理学当作一门纯应用学科, 强调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具有应用 性,是确切无疑的。但是注重应用会忽略对学科体系的探索, 教育心理学缺乏个性,或者附属于心理学,致使学科发展陷入 困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4、深化拓展时期(80年代以后) 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越来越注重与教学实建构主义兴起,1994年Bruner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四个方 面的成果:主动性、反思性、合作性、社会文化。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三)教育心理学在中国 1、20世纪上半叶:教育心理学的引入与早期研究 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年由方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 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 心理学》教科书。 2、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教育心理学的改造、 发展与曲折 3、80年代之后:教育心理学的恢复和迅速发展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教学过程
临沂大学
教育心理学
2、学习与教学因素 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 个方面来影响学教过程:一是群体差异,二是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教 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堂内容标准、课程、教学目标以及 教学材料等。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人类行为、思维和情感等心理现象的科学。

它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方面的学科,是探究人的思维、情感、行为和生物机制等基本问题的一门科学。

人们通过心理学的研究从中了解人类的心理特征,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等复杂的社会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发展、人格等多个领域,因此心理学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是指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它研究的是学生的学习、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等问题,同时也考虑教学环境、教师的作用和教育政策等外在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旨在帮助教师和学校制定教育计划和策略,以推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密切。

教育心理学是站在教育的角度,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问题,帮助学生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

而心理学则是从广义上研究人类的认知、行为、情感和思想等方面,研究更加全面,不仅限于教育领域。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学习的规律,并开发和应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素质。

教育心理学也研究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技能,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工具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是学习和记忆。

教育心理学家探讨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研究了不同个体的学习能力、喜好和学习风格等因素对学习成就的影响,以及利用记忆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优化学习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研究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问题,学者们可以善于识别学生的精神障碍、焦虑、学习压力等问题,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育心理学还涉及到发展心理学。

通过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教育心理学家可以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开发出适合发展特点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2.学生的学习:
•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在较短时间内接受 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 实自己的过程。
3.学习内容:
• 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 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 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4.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 果的分类: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1)观察法:也称自然观察法,它是在教育过程中 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 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2)实验法:在 控制的条件下,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变 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影响的方 法。主要有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3)调查 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 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的一种方法。(4)个案研究法:收集单个被试的资 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 指教育工作者对平时自己工作经验作出的总结。
7.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 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 行不同的信息加工。与此对应,教学过程 既要根据学生的内部加工过程,又要影响 这一过程。
8.认知学习理论:
• (1)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学习 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2)认知-结构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他主张学 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 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①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学 习有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②教学观。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 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 原则(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 力)、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1. 教育学基本概念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如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

教育问题: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教育公平、教育质量、教育改革等。

教育规律: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存在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2. 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学生心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意志等。

教育心理规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活动所遵循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3. 教育目的与功能教育目的: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如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个人、家庭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个人素质等。

4.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制度:国家或地区对教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规范。

教育政策:国家或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而制定的指导性原则和具体措施。

5. 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活动中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等。

教育方法:教育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讲授、讨论、实践等。

6.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和认知结构的形成。

情感发展: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和情感调节能力的提高。

意志发展:学生意志力的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7. 教师心理与职业发展教师心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如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情感等。

职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如职前培训、职后培训、专业发展等。

8. 教育评价与改革教育评价:对教育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教育改革: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教育制度、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变革。

教育学心理学必背知识点9. 教育公平与差异教育公平:指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教育差异: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不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差异。

10. 教育环境与资源教育环境: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9.情境性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10.内化动机:是指由外在因素激发个体对学习活动的意义的内在认同和追求,并成为学习的主导动力。

11.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

这种潜能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能力发展的行为,以及形成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

12.尊重的需要:指被人认可、赞许、关爱等获取并维护个人自尊心的一切需要。

13.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14.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得、灵活的知识理解,并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5.个别化教学:二.判断说理题(一)学习动机的分类按是否有利于社会和集体:正确高尚的动机:错误低级的动机。

按起作用时间的长短: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按动机起作用的大小:主导性的学习动机;辅助性的学习动机。

按内外维度: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按强弱标准:普遍型动机和偏向型动机。

(张春兴)(二)归因理论(227)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每当这时人们就会去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适当对其进行解释,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

如一个学生将某次考试成绩不佳归因为运气不好或归因为自我努力不够,这两种归因会影响其学习动机。

归因为运气不会提高其学习动机,归因为努力不够很可能会使其提高学习动机。

这一理论认为行为的归因有两种:一是环境归因/外向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环境,如他人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不必负责任;二是个人归因/内向归因:即将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2.学与教的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组成。

3.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4.初创时期: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大纲发展时期:小原又一著教育实用心理学成熟时期:赞可夫年龄与教育心理学 4.深化拓展时期: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

1981年,冯忠良出版了学习心理学智育心理学5.定量研究: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理论假设。

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

质性研究:研究者参与到情境当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采用归纳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根据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

6.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7.研究的步骤:科研选题,形成研究问题,确定变量及其测量技术,提出假设和选择研究方法。

课后思考题:1.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学习过程的不同解释上。

2.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4.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

二问答题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的是教与学的(过程),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2.学与教过程的模式学与教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心理学概论:涉及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

2. 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涉及学习的过程、因素和规律等。

3. 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发展等内容,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教育对发展的影响。

4. 认知心理学:涉及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以及认知发展和教育对认知的影响。

5. 人格心理学:包括人格的定义、特征、形成因素等内容,了解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6. 社会心理学: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行为等内容,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中的社会互动。

7. 教育测量与评价:包括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测量方法、测试的设计和解释等内容。

8.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治理、教师能力和角色等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主要内容,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提高考试成绩。

《教育心理学》整理

《教育心理学》整理

目录第一部分绪论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二节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第三章学生的个体差异第一节个体的智力差异第二节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第三节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第三部分学习理论第四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及其理论发展第二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第五章认知学习理论第一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第二节知识的组织结构第六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建构主义概述第二节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第三节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第一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第四部分学习心理第八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理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第三节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第九章知识建构第一节知识概述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第三节知识迁移第十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与问题解决第二节问题解决过程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第四节创造性第十一章自我调节学习第一节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第二节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第三节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第十二章品德学习第一节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第二节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第三节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第四节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第五部分教学心理第十三章有效教学第一节有效教学与教学计划第二节教学目标第三节教学模式第四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第十四章课堂测评第一节课堂测评概述第二节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三节非传统的课堂测评方法第四节课堂测评的使用第十五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第二节课堂的物理环境第三节课堂的社会环境第四节课堂管理涉及与特殊方法第五节学生的行为管理第六部分教师心理第十六章教师心理第一节理想教师第二节教师的专业素质第三节教师的心理健康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第一章走进教育心理学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教案(集合8篇)

教育心理学教案(集合8篇)

教育心理学教案(集合8篇)教育心理学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情绪的多样性,懂得情绪对人的行为和生活的重要作用,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感受情绪的多样性;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排解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健康快乐地生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

(2)教学难点:把相关知识应用于实际,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健康快乐地生活,真正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法教学工具:多媒体、康乃馨。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奶奶,她有两个儿子,大郎和二郎。

大郎开了一家雨伞店,二郎开了一家洗染点。

老奶奶整天忧心忡忡,在雨天的时候,老奶奶会担忧地说:“唉,我小儿子的衣服到哪里去晒呀?”在晴天的时候,老奶奶会忧虑地说:“唉,哪还有人买我大儿子的伞呀?”就这样,老奶奶每天都愁眉苦脸的。

后来,她的邻居和她说了一番话后,这个老奶奶开始笑逐颜开了。

同学们想一想,这位邻居说了什么话,才会使这位老奶奶转忧为喜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其实啊,外在的客观条件没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只是老奶奶的思想观念,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就会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由此可见,情绪与个人的思想观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心灵的深处,消除不良情绪,营造健康心灵。

放飞我们的好心情。

多媒体投影展示课题——消除不良情绪,营造健康心灵二、认识情绪的分类1、多媒体投影展示图片。

师:我们知道,人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

正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情绪构成了我们多样的人生。

大家看看投影上的四幅图片,请同学们分别用四个字来概括孩子们的情绪。

第一幅图孩子的情绪可以用哪个字概括?(喜),第二个孩子瞪大双眼,气得眼睛都流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情绪的字概括,这个字是(怒);第三个孩子嚎啕大哭,他的情绪应该是(哀),第四个孩子睁着惊恐的眼睛,很明显他的心里充满了(惧)。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1.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2.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3.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4.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5.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也就是说,当认知结构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现在要在这几个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摄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了上位学习;6.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7.记忆恢复:学习后间隔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8.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9.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10.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11.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12.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13.组织者:是指在意义学习中,在呈现正式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14.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可操作的程序;15.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中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性能力测验中得分超群者等,均可被人为是禀赋优异儿童;16.教学评定: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估的过程;17.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18.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述;19.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20.广义的学习:希尔加德等人认为:“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得暂时状态如疲劳、药物反应等来解释的”;加涅认为:“学习是人类倾向或才能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要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于成长过程”;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21.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远期”;练习成绩发生的停滞现象就是“高远现象”;22.学习困难儿童:是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失常的儿童;其失常现象可能包括知觉障碍,大脑受伤,轻微大脑功能失常,阅读困难,发展性失语症等;23.测量: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24.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的学习,它需要借助语言,通过社会生活实践,主动积极地去获取个体的经验;25.测验: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26.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27.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28.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29.学校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二、简答题1.简述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的体现;1学校教育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施加积极影响;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有选择性的;3学校教育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2.简述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如何科学进行复习,防止遗忘3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理障碍;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验;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记忆方法;4复习;5过度学习;6记忆术;3.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31发展发散思维;2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4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容许不同意见的存在;4.简述智力技能的培养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3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5.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2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2学习材料的性质;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4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5年龄特征;6智力水平;6.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和迁移LS41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2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3课内和课外的练习配合,提高应用机会;4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5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7.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LS2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4知识经验积累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效果;8.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21分析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方法4开展教学评价9.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3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10.简述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自我意识的方法;2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2以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3尊重学生的理智与情感,防止不当的褒贬4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11.简述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基本观点;2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2认为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培养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12.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21教学更注重于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获得;2强调发展自我观念;3强调交往;4强调发展价值观;13.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LS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3有计划有系统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14.论述良好的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LS3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态度;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6要尽量消除校内外的不良影响因素;15.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31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基础3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16.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3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准3低耗性标准4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17.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构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3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给教师与父母最大的启示为:(1)智慧为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越简陋的的学习环境或越缺乏活动感官、动作,或抽象思考活动的个体,越产生迟滞的心智能力(2)认知活动经历四个性质不同的阶段,各阶段有其特殊的智能活动,教学者应根据儿童发展的阶段安排最适当的环境并作最充分的教学活动18.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LS2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2问题的难易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能力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4提供充裕的时间和适当的自由5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19.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的分类标准21认知领域教学目标2情意领域教学目标3心因动作领域教学目标20.应该如何理解学习现象2首先、人们都认为凡是学习一定要有变化的发生其次、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所导致的变化应是相对持久的第三、学习导致的变化不是由成熟或先天的反应倾向所致,要把二者导致的变化分开第四、学习导致的变化本身并不具备价值意义,学习不等于进步最后、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而不仅指学习后所表现出来的结果;21.论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LS41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认识过程2对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看法3重视学习过程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7强调基础科学的早期学习8强调信息提取9提倡发现学习22.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LS21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2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3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内容5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6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7指导学生自学23.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LS41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动机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技巧24. 你认为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义3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25.学习评定中常见的教师心理误差有哪些1宽大误差2光环效应3集中趋势4逻辑误差5对比误差6邻近误差26.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1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2高原现象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27.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的心理因素是什么1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2能否正确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3言语的指导4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28.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其次、应该发展学生的应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第三、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第四、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最后、发展理智上的忠诚29.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1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2组织计划性3有效性4年龄差异性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征30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1)小步子逻辑序列(2)要求学生作出积极反应(3)及时反馈(4)学生自定步调(5)低的错误率31.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1学生方面的条件,要求学生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的储备,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态度2教师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导水平3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改编成适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再发现的过程;32.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基本学习规律是什么1准备律2练习律应用律、失用律3效果律33.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1遗忘曲线或保持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它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意义深远;2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单从遗忘曲线分析,遗忘表示学习保持量的逐渐减少,是属于量的变化;但进一步分析会发现,保持内容的质也会发生变化;保持内容的质变或歪曲,常受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3记忆恢复记忆恢复即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对记忆恢复现象的了解对课堂教学的测评有一定意义;34.简述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1正常的对待方式2正确的态度3积极的评价4主动的操作35.简述发散思维的特点1变通性2独创性3流畅性36.在学校教育中要巩固学生的优良行为,有哪些心理学原则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2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通过成功地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的高度37.禀赋优异儿童的教育策略有哪些1加速制教学策略2充实制教学策略3特殊班级制教学策略38.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对于当前的德育工作有何启示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求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的想法,反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39.请根据加里培林关于智力活动阶段的研究,举一实例分析说明智力技能是如何形成的1智力活动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内部言语阶段2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准智力活动的各个环节逐渐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思维活动表现出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广阔性等特点,内部言语的进行需要意志的努力较少3智力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解答各类课题得程序,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使智力技能的应用有广泛的机会,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精华)

教育心理学(精华)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的基本内涵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学习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中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着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组成。

3、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二、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2、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3、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俄国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5、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桑代克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至此,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20年代后,行为主义占主导地位,它强调心理学的客观性,中时实验研究。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体系。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1、20世纪60年代初,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由行为主义转向认知范畴。

2、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促使美国教育心理学转向对教育过程、学生心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改进的探讨。

3、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教师只是一个“方便学习的人”。

4、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这两种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心理学》满分100分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如何?答: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加涅等人的观点,程序性知识的获得通常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述性阶段。

学习者获得有关步骤或程序的陈述性知识。

比如陈述分数加法的规则或者能够描述在驾驶汽车时该如何换档。

在此阶段,学习者对活动的完成是非常艰辛的,需要逐条记忆每一项规则,并缓慢地操作每一步骤。

第二阶段:联合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习者仍需思考各个步骤的规则,但经过练习和接收到的反馈,学习者已能将各个步骤联合起来,流畅地完成有关的活动。

第三阶段:自动化阶段。

随着进一步的练习,学习者最终进入自动化阶段。

在此阶段,学习者常常无需意识的控制或努力就能够自动完成有关的活动步骤。

例如,一个人在开车时可以一边说话,一边流利地换挡,在交通拥挤的路面上连续地改变方向;或者一个学生不用想着分数加法的各项规则就能快速准确地计算分数加法题,表明他们已达到自动化阶段,即获得了有关的程序性知识或技能。

2.简述维纳的归因理论。

答:维纳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的位置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但是,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

维纳认为,在某些成就任务上成功和失败时,人们倾向于把结果归因于以下四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这四个原因可以用稳定性和控制的位置两个维度加以划分。

3.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的原因有哪些?答: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1)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

实际上,学生在学校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往往来自于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而所解决的问题又往往是教师或课本中明确规定或提出的模式化问题。

因此当学生面临从未见到的题型或复杂的情况,就会不知所措,理解不了。

(2)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如果存在未知概念或学生所缺乏的日常经验,问题理解也会出现困难。

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先获得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3)急于得出答案。

心理学上把富于解决某类问题的经验并能快速、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的人称为“专家”,与之相应的不能熟练解决问题的人称为“新手”。

实践表明,无论哪个专业、多大年龄的新手,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没等弄明白问题之前就急着要得出一个答案。

甚至不管已知条件是否充足、所选择的策略是否有效,他们就开始胡乱地把已知条件拼凑在一起进行加减乘除的运算。

(4)具有辐合思维倾向。

辐含思维是指人的思维朝向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之相反的发散思维是指思维朝向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向,哪怕有时看起来与原有问题大相径庭。

导致人在理解和表征问题时具有辐合思维倾向的因素叫心理定势,它能使人由于经验的作用而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者由于练习的结果而只想到一种现成方法。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1.前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2)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以下两个阶段:(3)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以下二个阶段:(5)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5、什么是遗忘?遗忘的原因是什么?答: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

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干扰造成的。

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了信息丧失。

实验研究表明,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

另一种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干扰,叫倒摄抑制。

在学习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原因是由于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而遗忘最多。

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和提取失败有关。

许多研究者认为,当遗忘发生时,学习者并非真的“失去”了信息,而是学习者不能提取信息。

在试图提取信息时,人们常常意识到他们在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地说出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

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舌尖现象”。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贮存时没有做适当的加工或者找不到适当的回忆线索。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不得分)1.遗忘的进程是均衡的,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就是时间,时间越长,忘得越多。

答:错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进程并发现: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

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材料的性质。

一般认为,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

(2)学习材料的数量。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一次学习的材料越多,遗忘越快,材料少,则遗忘得较慢。

(3)学习程度。

对所学习的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达到100%的学习程度以后,再继续多学几遍并不是浪费,而是很有必要,过度学习无论从保持量还是防止遗忘的数量来看,都要好于恰能背诵的学习。

因此,学习不要满足于刚刚记住,但过多的过度学习也是不必要的。

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

(4)加工程度。

学习时是否对所学材料做认知加工,对遗忘有重要影响。

单纯地复述材料,保持的效果较差,遗忘较多。

经过学习者精制和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慢。

2、学生的学习有其特殊性。

答:正确,学生的学习通常指学生在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狭义的学习。

它既不同于人类历史经验的积累过程,也不同于人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进行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第二,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知道下进行的。

第三,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四,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3、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算法可以取代启发法,答:错误。

当问题明确后,就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它了。

在这里,清楚规定的问题和含糊规定的问题就存在差别了。

清楚规定的问题往往通过“算法”来解决。

算法就是具有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系列特定步骤,或可对问题进行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

含糊规定的问题(也包括一部分清楚规定的问题)需要用“启发法”来解决。

启发法就是凭借经验尽快找出一条或多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不管是否还有其它途径。

无论是简便的公式,还是穷尽一切可能的尝试,算法总能保证问题一定得到解决,而启发法做不到这一点。

但算法又不能取代启发法,因为一是有些问题没有算法或尚未发现算法;二是一些问题虽有算法,但不如启发法迅速简捷。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布鲁纳学习理论与奥苏伯尔学习理论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答:相同点:第一,布鲁纳与奥苏贝尔都是认知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对学习问题的研究都是从认知观点出发的。

第二,都强调认知结构在学习中的作用,并且认为认知结构是分层次的,都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都强调心学习与原有认知结构的联系,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都强调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过程,都重视内在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第四,都直接研究人的学习,其观点与教学实际联系均较密切.不同点:第一,所说的认知结构的具体内容不同:布鲁纳称之为“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三个阶段:奥苏泊尔称之为观念的内容与组织,并认为认知结构的层次是自上而下抽象概括水平逐渐降低.第二,强调的学习过程的方向不同: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即进行上位学习;奥苏泊尔强调的教学过程正好与布鲁纳相反,强调由教一般的、范围广的概念到具体而详细的例证,即进行下为学习.第三,倡导的学习方式不同: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并阐述了发现学习的过程和作用,奥苏泊尔强调接受学习,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第四,对学习实质的表述不同: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奥苏泊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第五,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易程度不同:布鲁纳发现学习运用于课堂教学时,受学生的智力水平及学习材料的性质等因素制约,有一定难度.2、论述复述和组织在学习的信息加工中有何作用?答: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

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

维持性复述是指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

维持性复述的主要作用是使信息暂时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以便使用;维持性复述的第二个作用是使工作记忆中的部分新信息通过反复的、充分的复述而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贮存。

通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如电话号码、外文单词、数学公式等等。

由于维持性复述只是原封不动地重现新信息,而没有和已有知识建立任何联系,因此,即使通过简单的维持性复述进入到长时记忆的信息,也容易从长时记忆中遗忘。

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已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

精制性复述是通过运用精制策略实现的。

所谓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

精制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活动,学习者必须有主动精制的意识,主动地考虑如何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主动地以新信息为线索去激活长时记忆中贮存的有关信息。

精制性复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并使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更长久地保持;第二,通过精制性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的新知识,当需要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时,能够更容易对信息进行检索。

所谓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

精制和组织都是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但又是两种不同的方式。

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却没有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

组织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第二,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3、加涅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1)学习结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