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与_春秋_的传授
子夏简介
子夏简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士平子夏(前507--?),春秋末晋国温人(另有魏人、卫人二说。
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
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性格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即通晓古代文献,与子游并称为“游夏”。
孔子生前已注意到其才干,曾称赞子夏“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去世后,他在魏国西河讲学,主张统治者要学习《春秋》,吸取历史教训,以防臣下篡权。
并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要求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
相传《诗经》和《春秋》都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子夏小孔子44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才思敏捷,被孔子称为“文学”科的高材生。
子夏出身贫寒,《荀子•大略》篇说:“子夏家贫,衣若悬(玄)鹑。
”子夏学成后有从政经历,中年曾经出仕担任过鲁国莒父城宰。
他做莒父总管时,曾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孔子死后,子夏去鲁至魏,被魏文侯廷请为师。
晚年子夏讲学于魏国西河(今山西河津),从学者三百多人。
战国时一批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如李悝、吴起及商鞅,均出自他的门下,门风之盛使当时许多人误以为他就是孔子。
西河学派既传授儒家经典,也是法家政术思想的先驱,韩非称“儒分为八”,但不及子夏,即将之视为法家。
子夏是一个有操守讲气节的人,有人劝他当官,他回答:“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
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在求学于孔子的时候,子夏请问孝道,孔子说:“最难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子夏说:“一个人能看中贤德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一定说他很有知识和教养了。
”还有一次,司马牛忧愁的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
董仲舒故事
一、下帷讲诵称儒首官至博士为士师1、亲见四世今天西安市碑林区有一条下马陵街。
据说,下马陵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葬地,他的学生们每次经过这里都下马步行,所以称作“下马陵”。
也有人说,“下马陵”的得名,是因为汉武帝每次经过董仲舒墓,都下马致敬的缘故。
宋代学者程大昌《雍录》引李肇《国史补》:“武帝幸宜春苑,每至此下马,时谓之‘下马陵’,岁远讹为‘虾蟆陵’也。
”明代正德元年(1506),陕西巡抚王珝在这里建造了董子祠。
嘉靖年间,又出现了董子墓。
清康熙六年(1667)又扩建了祠堂,并且在门前刻石“下马陵”。
董仲舒的名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光辉。
董仲舒,广川人(今河北枣强东)。
根据《汉书·匈奴传》《赞》“仲舒亲见四世(即孝惠、文帝、景帝、武帝)之事”一语推之,董仲舒当生于汉高祖末年或汉惠帝初年,他历经四朝,享年达80岁以上。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共有八人: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生;传《易》,则淄川(在齐)田生;传《春秋》,于齐鲁有胡毋生,于赵(大河南北)则是董仲舒。
八位大师中,韩婴和董仲舒分别来自燕赵,其他六人,都出于齐鲁故国,是儒学化了的齐鲁文化的传人。
其实燕赵也是齐鲁的近邻,是西汉初儒家文化圈内的成员之一。
2.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史》《汉》本传说他专心学业,“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引本传,不复出注)!王充《论衡·儒增》亦载:“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
”桓谭《新论·本造》甚至说:“董仲舒专精述古,年至六十余,不窥园中菜。
左传文献参考
《左传》简介:《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大事记式的史书。
相传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242年。
我国古代史书的体裁:1、编年体:记事以时间为线索,按年代的顺序叙述每年发生的历史大事,所谓“记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
由《春秋》(孔子所修)创立。
《左传》。
司马光《资治通鉴》。
2、国别体:以国为单位,分别记载各国的历史。
《国语》、《战国策》(《国语》有“周语”“鲁语”“齐语”“晋语”“楚语”等等,《战国策》有“秦策”“齐策”“楚策”“赵策”等等)3、纪传体: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司马迁《史记》创立。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班固的《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本纪→帝王;世家→侯王、贵族、外戚;列传→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卿士特起则曰‘列传’”。
4、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标题立目,独立成篇,每篇又按时间顺序编写。
由南宋袁枢(shū)《通鉴纪事本末》创立的。
袁枢将《资治通鉴》294卷改为42卷,并加了239个标题,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都立类定题。
“左氏”指的是左丘明,相传《左传》为左丘明所作。
左丘明是春秋晚期史学家,鲁国人。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
与孔子同时,或谓在其前,相传《国语》亦出其手。
“传”zhuàn,“解释、解说”的意思。
《左传》是为解释《春秋》而作的。
它的主要内容是祥述历史事实以展现《春秋》所记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春秋》只是粗线条的大事记,《左传》依据史料,将这些大事具体化,记叙这些大事的来龙去脉、具体内容。
另外,《左传》解说《春秋》还包括:①说明方法,即说明《春秋》记载历史的体例,遣词用字的用心;②订正《春秋》的错误;③《春秋》经所不载的,《左传》作者认为有必要写出来流传后代,于是有“无经之传。
(完整word版)从《春秋》三传的注解特色的不同看中国古代经典解释道传统
从《春秋》三传的注解特色的不同看中国古代经典解释的传统2001级中文本科晁天刚【摘要】《春秋》三传产生于我国古代文献注释道初步发展阶段,它们各自所开创的经典解释道体例,对后代经典、文献的注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从成书背景与流传形式的角度来看,《左传》定成书型最早,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学和文献学的经典注解,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解释性的著作之一。
其次,从注解的内容及特色方面来看,三传的不同表现为:1)解经体例不同。
2)三传对同一史实的记叙及理解不同。
三传处于我国经典解释传统的源头,开创立我国经典解释道不同模式.在唐代由解经的文字而升入经典的行列,成为《十三经》中的经书.[关键词]《春秋》三传;经典解释;叙述式解释模式;哲学诠释《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公羊传》(简称《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三传产生于中国古代文献注释的初步发展阶段,是对我国现存最早的断代编年史《春秋》的经典解释。
相传《春秋》一书由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该书文辞简短,记事简略,仅为纲目,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各种说解,即“传”。
今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就是最著名的注释。
“传"是解经的,唐人刘知己说:“盖传也,转也,转受经旨,以授后人”(《史通·六家》)。
“传”原来主于传承师说,表示传述的意思,与西方的解释学有些相似。
西方的解释学名为Hermeneutics,其词根是Hermes,即赫耳墨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向人间传达神旨的人,因传达时需要解释,久之便成了“解释"的代名词。
但西方的解释学是一门理论,而中国古代的“传"则产生于中国古代注释学的早期阶段,仅是一种注释的体式而已.传体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多样性,以《春秋》三传为例,《左传》主于传述本事,证发经意,《公羊传》、《谷梁传》,则主于传述师说,正面解释经意。
本文试图从三传的成书背景和流传形式及注解特色三个方面,来探讨三传对同一文本解释的独特性,以及其对后世经典的解释产生了哪些影响。
《论语》十二章
12 《论语》十二章
情境导入
课件PPT
公元前480年,在鲁国按例举行了一次春天的狩猎, 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猎到了一头异兽,无人能识。 于是人们自然就想到去请教以博学多识著称的孔子, 没想到孔子见到这头已死的异兽时竟然流下了眼泪。 他说,这是麒麟啊,这原本是在太平盛世出现的异兽, 怎能出现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并且惨死在猎人之手呢? 于是,他唱起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唐虞世兮麟凤游, 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这首被后世称 为《获麟歌》的歌曲充满了悲凉之情。那么,孔子为 何会对这头麒麟的死如此悲伤?他究竟在悲叹谁的命 运呢?就请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孔子。
人格修养:永不松懈,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时刻关 注身边的人与事,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治学态度:善学善思,时时温习旧知。
处世方法:坚守自己的信念,绝不因暴力或穷困或改 变。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学习方法:
课件PPT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一章)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第四章)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第五章)
课文解析 整体感知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 数之间。 (2)惑:迷惑,疑惑。 (3)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4)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课件PPT
第七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字词解释: (1)之:代词,它,文中指学问和事业。一说仁德。 (2)者:代词,“......的人”。 (3)好(hào):喜爱,爱好。 (4)乐(lè):以......为快乐。
卜氏历史名人
卜氏历史名人卜商(前507-?),孔子弟子。
字子夏,春秋卫国人。
擅长文学,与子游并列入文学科。
曾与孔子讨论诗歌,颇颖悟,孔子赞叹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仕鲁,曾为莒父宰。
孔子死后,他居西河讲学,李克、吴起皆其弟子,魏文侯也尊以为师,向他谘问国政。
晚年丧子,哭之失明。
相传《诗经》、《周易》、《春秋》等儒家经典都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卜偃,春秋晋大夫。
曾预见毕万之后必大和虢国必将灭亡。
《左传》载:前637年,晋怀公圉执狐突而杀之。
卜偃:春秋时晋国卜官卜偃,不但有高超的占卜技巧,而且知识广博,头脑清醒,智谋过人.他的思想,显然跟当时的思维发展有关,即从古代的神秘思维到后来的理性思维占优势的过程中,他实际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卜偃一方面拥有卜官的职业技能,又能超越专业,达到理性的境界,做到从实际出发,直击时代问题要害,洞其本质,为晋文公等君王的霸业贡献了大谋略.卜式,西汉大臣。
河南(今内蒙古河套一带黄河南岸)人。
出身大畜牧主,入山放牧,羊至千余头。
当时汉朝对匈奴用兵,耗赀甚巨,府库匮乏。
他上书愿以家财之半捐助政府,武帝任为中郎,赐爵左庶长,并布告天下以为范,鼓励其他富商出钱助官。
后累迁齐王太傅、齐相,官至御史大夫。
卜静,三国吴官吏。
字玄风,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因博览群书而闻名江东,与同郡陆逊,名士顾邵、张敦齐名,官至剡县令。
卜珝,十六国时前赵人。
字子玉,匈奴人。
好读《易》,善卜筮,郭璞见而叹曰,恨己不如珝。
后珝隐居龙门山。
刘元海起兵攻晋,欲引为官,珝以有病不就。
待刘聪嗣位出仕太常、平北将军,领兵伐刘琨,兵败被杀。
卜天兴,南朝宋将领。
余杭(今浙江杭州)人。
善射,文帝时为广威将军。
元凶刘劭入弑文帝,他率众攻劭,为劭兵所杀。
孝武帝即位,追赠龙骧将军,谥壮侯。
卜天生,南朝宋大臣。
卜天兴弟。
累迁至西阳王刘子尚抚军参军。
随沈庆之攻广陵城,率军先登。
明帝时为弋阳太守。
卜伯宗,南朝宋将领。
七十二贤人简介
七十二贤人简介1、颜回字子渊,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十四岁即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
2、闵损字子蹇(闵子骞),以字广为人知。
比孔子小十五岁,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弟子,七十子之一。
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
3、冉耕春秋末鲁国人。
字伯牛。
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
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
因恶疾早逝。
4、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
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
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家贫,以牧为业,人称“犁牛氏”。
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5、冉求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有,通称冉有。
孔子弟子。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
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6、宰予字子我,鲁国人。
口才极好。
因为白天打瞌睡,被孔子骂作“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
于是闻名百代。
孔丘很不喜欢这位巧舌如簧的门生,每拿话来艮他。
宰予在齐国混了个临淄大夫的官,后来与田常作乱被夷族。
孔子耻之。
7、公西舆如字子上。
8、司马耕名耕,字子牛。
春秋末年宋国人。
生年史料无征。
《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9、公西蒧春秋末年鲁国人。
公西氏,字子上。
10、公晳哀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
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
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
家境不富裕。
11、南宫括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
春秋末年鲁国人。
生卒年不详。
《史记》作南宫括。
古读“括,适”同音。
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
孔子曾赞叹道:“这人真是君子啊,这人高尚得很呐!”南容三复‘白圭’,孔子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12、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
大肚量,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
孔子说:“长可妻也”。
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
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孔子生活在春秋时代,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
他所教出的学生,很多都成为了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那么,孔子门下的七十二贤人都有谁呢?下面就跟一起来看看孔子七十二贤人分别是谁。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这是出自古时家教经典之作《名贤集》中的几句话,其中“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两句指的是:“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是说孔子有学生三千多,真正学出点名堂的只有七十二人。
说起“七十二贤人”的由来,民间有这么一段传说:孔子带着弟子三千,周游列国。
一路上走散的走散,留在列国当差的当差,后来到达陈国时,只剩下七十二人啦。
他们前脚到,跟后就被陈蔡之兵围困起来,绝粮七天七夜。
他们带的粮食都吃光了,能够食用的只有几袋子咸盐。
弟子们饿急了,就吃盐粒、喝盐水,这样一连吃喝了好几天。
孔子见状,不由地仰天长叹:“我的七十二弟子都快成咸人啦”由于咸、贤同音,“七十二贤人”就这么叫开了。
其实七十二弟子之说历来众说纷纭,通常认为是虚指。
《史记?孔子(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记载了孔子大部分比较有名的贤良弟子,但有详细记载的远远不足七十二个,很多都只是有一个名一个字,勉强凑够七十七个,并不是七十二个,原文是:“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其他的多源于民间传说,真实性不高,所以七十二弟子应该是虚指。
至于三千弟子相信也只是唐宋是世人夸大孔子的说法,春秋战国时并没有孔子有三千弟子的相关记载。
有道德的弟子:颜渊、冉伯牛、仲弓。
擅长政务的弟子:冉有、季路。
辩才出众的弟子:宰子我、子贡。
精通文章的弟子:子游、子夏。
还有:端木赐、曾参、子謇、高柴、仲由、冉雍、言偃、子张、子羽、子贱、子思、曾皙、公冶长、南宫括、季次、颜路、子木、子羔、子开、子周、子牛、子迟、子华、子旗、叔鱼、子柳、子鲁、子循、子析、子石,这些人都是史书有记载的还有四十二人没有什么记载,只知道姓名:子产、子之、子南、子敛、子骄、子徒、漆雕徙父、子徙、商泽、子明、任不齐、子正、子里、秦冉、公夏首、子中、奚容剱、颜祖等。
战国诸子与文献学
战国诸子与文献学作者:朱晓燕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7期【摘要】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诸子辈出、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学术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中国人的智慧表现出耀眼的光采,他们遗留下来的思想资料在后世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对中国人的信仰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正确阐释战冒诸子对中国文献学方面的贡献,也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研究儒学史、文献学史都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
【关键词】战国:文学:贡献一、传释文献典籍诸子百家相互争辨,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学说和丰富的诸子文献。
诸子继承发展了孔子整理文献典籍的优良传统,使文献典籍的整理呈现新的面貌。
传释经典是文献典籍整理的大宗,《春秋三传》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三传从史实和义理上诠释《春秋》,固然是孔子及其后学讲学内容的记录,但却对以后_古籍注解的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书·艺文志》认为《春秋左传传》是战国时期鲁太史左丘明所撰。
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学者据各国史料编成。
《左传》解释《春秋》。
以叙事为主,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通过历史事变的记述,让人们理解《左秋》内涵。
记事详明,文风朴实,文字优美。
《左传》保存的重要史料,对于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有重要价值。
《春秋毅粱传》相传为鲁人毅梁赤所作,故名。
据说毅粱赤授《春秋》于子夏,其学经累世。
授而传,至西汉时方著于竹帛,成为经书。
《毅梁传》以问答形式解经,偏重对《春秋》义理的阐释。
记事虽不如《左传》详实,但持论较为客观。
《毅梁传》对了解儒学发展的历史线索有一定意义。
《春秋公羊传》相传为战国公羊高所作,故名,相传公羊高亦受《春秋》于子夏,其学经五世口授而传,至汉景帝时,公羊寿与其弟子齐人胡毋子都“著于竹帛”,成为经书。
《公羊传》所记史事比较简略,着重阐释《春秋》的“微言大义”,对于人们了解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有重要意义。
子夏是孔门传释经典事业中的第一人,《公羊传》、《毅粱传》的传授就托始于他。
卜子夏的故事
卜子夏的故事
卜子夏,那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大贤呀!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呢。
你想想,在那个年代,知识的传播可不像咱现在这么方便,没有互联网,没有书本大规模印刷。
卜子夏就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对知识的渴望,一点点地跟孔子学习,那得有多大的毅力呀!这就好比咱现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有时候遇到困难就想打退堂鼓,可人家卜子夏从来没退缩过。
卜子夏对儒家学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他就像一颗火种,把孔子的思想带到了很多地方。
他去西河讲学,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这影响力可不一般呐!就好像一个厉害的老师,带出了一群优秀的毕业生,桃李满天下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那就是学习要刻苦,要坚持。
不要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放弃了,要像卜子夏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坚定地走下去。
而且呀,我们也要学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别人,让知识的力量传递下去。
卜子夏的一生虽然没有像那些帝王将相一样轰轰烈烈,但他在文化和教育上的贡献,那可是不可磨灭的呀!他就像是夜空中的一颗星星,虽然不是最耀眼的,但却一直在那里闪烁着自己的光芒。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多好呀,有那么多的书可以读,有那么好的学习环境。
可我们有时候还不珍惜,想想卜子夏,人家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学有所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卜子夏为榜样,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呢?是不是应该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吧!所以呀,让我们行动起来,像卜子夏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努力奋斗吧!别等到以后回过头来才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好好努力,那可就来不及咯!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
出自吕氏春秋的成语1、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適也。
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
’”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2、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
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
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3、盗锺掩耳《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掩)其耳。
”后以“盗锺掩耳”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4、箕山之节《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於夫子。
’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
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
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
5、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
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此之谓也。
”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字错误。
6、贪小失大《吕氏春秋权勋》:“达子又帅其馀卒,以军於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於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
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於美唐甚多。
此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后以“贪小失大”指因贪图小便宜而失掉更大的利益。
7、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8、连枝同气《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旧题汉苏武《诗》之一:“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
《春秋故事》读书心得
《春秋故事》读书心得春秋故事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心中的珍贵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阅读《春秋故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人性思考。
以下是我阅读《春秋故事》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第一章:智慧与勇气故事中的春秋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时代,而在这个时代中,智慧和勇气成为了人们存活和取得胜利的关键。
例如,《春秋故事》中讲述了管仲辅佐齐桓公,用智慧和勇气化解了困境,使齐国逐渐强大。
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智慧和勇气是成功的重要元素,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智慧才能应对各种挑战,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
第二章:忠诚与信任《春秋故事》中很多故事都强调了忠诚与信任的重要性。
比如,故事中描述了司马错被吴王信任,因而以智慧和勇气化解了吴国内部的危机。
这告诉我们,忠诚和信任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行政管理的基础,只有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忠诚才能够产生真正的力量。
第三章:仁爱与公义春秋时期的故事中,很多都涉及到仁爱和公义的主题。
例如,《春秋故事》中讲述了孟子的故事,孟子强调人之道的重要性,认为人应该以仁爱为中心,倡导公义和人类关系的和谐。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仁爱和公义是我们生活中应该追求的美德,只有追求仁义之道才能够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第四章:智慧与经验《春秋故事》中的故事很多都展现了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性。
比如,故事中描述了孔子的故事,孔子以其卓越的智慧和丰富的经验来引导他的学生,让他们从中受益。
这告诉我们,智慧和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只有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经验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得到成功。
第五章:公正与良知春秋时期的故事中,公正和良知被描述为人类社会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美德。
比如,《春秋故事》中讲述了子夏的故事,子夏强调人应当有公正的心态,坚持良知的判断。
这告诉我们,公正和良知是一个人品格的基石,只有内心真正公正才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遵守道德规范。
通过阅读《春秋故事》,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深意。
董仲舒的老师是谁
一代鸿儒董仲舒作为哲学家、教育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据《史记·儒林列传》说:“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
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弟子通者,至於命大夫,为朗,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据说:司马迁曾四次登门求拜董仲舒为师,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28年)司马迁亲受董仲舒的《春秋》和孔子十二世孙、古文学派大师孔安国的古文《尚书》。
董仲舒学问之渊博,他的老师是谁呢?大家知道董仲舒少治春秋,学习刻苦,致使其“三年不窥园”。
他博学精深并在家乡收徒教授,直到36岁时被汉景帝召京为博士。
在京城长安结识了胡毋生。
《汉书·胡毋生传》说:“胡毋生,字子都,齐人也,治《公羊春秋》为景帝博士。
”《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史修订而成,为编年体春秋史。
传《春秋》者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
《公羊义疏》序说:“孔子将《春秋》传与卜商(字子夏),卜商授与公羊高,高传与子平,平传与子地,地传与子敢,敢传与子寿。
”公羊寿是孔子的六传弟子,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毋生将《公羊春秋》著于竹帛。
该序又说:“胡毋生本虽以《公羊经传》传授董生,然犹自别作条例”故与董仲舒往往不同。
董仲舒虽与胡毋生有师友之好,但他年轻有为,治学严谨,广涉博纳,所以据《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记载说:“汉兴至于五世之间,惟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可见董仲舒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胡毋生。
公羊学派产生于战国时代,主张大一统,反对分裂,董仲舒与胡毋生同在博士位上,本想结拜胡为师,因胡自别作条例与董仲舒往往不同而无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
纵观董仲舒一生求学路,实际上他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老师,所以后来把他学的《公羊春秋》归结为公羊寿为师,也可以说董仲舒是一位广涉博纳、自学成才的贤良天才。
春秋是由那三部
春秋是由那三部
“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这三部作品。
《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始年代与《春秋》产生的年代大体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
其释史十分简略,又叫做《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它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来解经。
《谷梁传》是《谷梁春秋》的简称,它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
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
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
文体是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研究的是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时期的演变。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简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春秋三传”的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事实上,《春秋》地位与《论语》几乎同等重要。
“春秋三传”对早期的中华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古人不仅用《论语》治天下,也用《春秋》治天下。
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相信今人会更好地使用《春秋》中的智慧。
安德义论语解读——先进篇第十一(依仁德对学生作评鉴)
安德义论语解读——先进篇第十一【题解】本篇取“先进于礼乐”句中“先进”两字为篇名。
上篇谈孔子饮食起居祭祀之礼仪,本篇接续《雍也篇》《泰伯篇》孔子进一步对弟子们的评价以及鼓励和教诲。
一、对众弟子的概括评述。
一是四科十哲的综合评述,二是闵损、子路、冉有、子贡四哲外貌的描绘,三是高柴、曾参、颛孙师、仲由四贤性格的评述。
二、对众弟子的单项评述。
1、对闵损孝道的赞扬。
2、对南容“三复白圭”的赞许。
3、对冉求为季氏聚敛的批评。
4、对仲由冉求“具臣”的批评。
5、对子路“事人”不“事鬼”的批评。
6、对子张的“践迹”而“入室”的教诲。
三、对颜回的评述。
本篇集中直接评述颜回的有八章,颜回对孔子的学问心领神会,“于吾言无所不说。
”勤奋好学,而且有“不迁怒”、“不贰过”、“不伐善”、“不施劳”众多美德,颜回早于孔子而逝,孔子为之“哭之恸”,尽管孔子不同意越礼厚葬,但弟子们还是厚葬了颜回,众弟子中,孔子对颜回评价是最高的。
四、对子路和冉有的因材施教。
“闻斯行诸”,因人而异的教育。
五、对众弟子的立志教育及评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原文】11.1子曰:“先进于礼乐①,野人也②;后进于礼乐③,君子也④。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⑤。
”【注释】①先进于礼乐: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
关于“先进”、“后进”历来都有很多解释,我们采用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它符合孔门“学而优则仕”的观点。
②野人:指在野的读书之人,没有官爵的人。
③后进于礼乐:与“先进于礼乐”相对而言,指先做官,为了统治的需要,再去学习礼乐的人。
④君子:指享有世袭特权的卿、大夫及其子弟。
⑤从:听从。
这里作“用”、“选用”讲。
【语译】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人,是普通平民;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是世袭君子。
如果选用人才,那我就要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解读】本章孔子谈“学而优则仕”和“仕而优则学”。
在《孝经》中孔子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谁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谁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很多的弟子,那么哪个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呢?孔子最喜欢的弟子是谁颜回:孔子心头永远的痛按照通常的说法,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就是颜回了。
可是,这个答案只对了一半。
颜回的性格沉稳好学,不与人争。
每次孔子上课的时候,颜回都不会举手提问,可是下课之后与同学们谈论,却非常能够发挥,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得非常好。
所以孔子一开始以为他比较愚钝,后来发现他非常聪明。
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还要贤,为什么一向骄傲的孔子这样高看颜回呢?因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颜回则比他更理想主义。
孔子想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加于这个世界,颜回则愿意首先自己来实践这个理想主义。
有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话都有些怀疑,可是颜回坚决信从。
可以说,颜回就是孔子的完美版。
或者说,孔子所标榜的,就是颜回所实践的'。
在早期,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就是颜回。
在《论语》中,孔子对颜回的赞赏是最多的。
但是,颜回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太死板不懂变通,缺乏创造力。
所以,在学术上,颜回对孔子的帮助不大,在事业上对孔子完全没有帮助,甚至自己都找不到工作。
所以后来孔子与他渐渐疏远,并且说:“回也,非助我者也。
”到颜回去世,孔子非常伤心,因为颜回死于贫病交加,孔子感觉这象征着自己所推崇的品德已经不适合于这个世界。
基本上,颜回就是一个书呆子形象,刻苦学习并且听话,老师通常用他来激励其他学生。
但是到后来,这样的学生常常令人失望。
子贡:情商超群的调皮学生子贡是个富二代,刚入学的时候调皮捣蛋不爱学习,孔子对他非常头疼,甚至非常讨厌他。
在《论语》中,记载了大量的两人之间的争吵。
不过,子贡是个情商超群的人,也是个智商超群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孔子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敬佩老师,而孔子也开始喜欢这个不爱学习的学生。
子贡比任何学生都要贴心,并且懂得揣摩老师的意图。
子贡对孔子的帮助是学生们中最大的,尽心尽力的同时还照顾到孔子的自尊心和面子。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卜商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卜商传“孔门十哲”(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
德行突出者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突出者有宰我、子贡;政事突出者有冉有、季路;文学突出者有子游、子夏。
卜商(公元前507—420年),字子夏,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
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
授徒三百,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
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
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
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
”意思是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孔子说他死后子夏会更加进步。
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
卜商对《诗》的研究更是有独到之处。
有一次他问孔子:“《诗》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要先有白色的底色然后才能画绚丽的花朵。
”卜商说:“那是不是礼乐产生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启发我的人。
现在我可以与你讨论《诗》了。
”孔子对这位得意门生要求甚严,曾对他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因此卜商对于学问的理解更为深刻,懂得学问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做人的道德。
他曾说过:“尊崇贤人而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尽力竭力,侍奉君主能有忘我献身的精神,交朋友言而有信。
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原文译文
【导语】《公⽺传》的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公⽺⾼,他受学于孔⼦弟⼦⼦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家之⼀。
下⾯是分享的公⽺传:《昭公三⼗⼀年》原⽂译⽂。
欢迎阅读参考! 【原⽂】 三⼗有⼀年,春,王正⽉,公在乾侯。
季孙隐如会晋荀栎于适历。
夏,四⽉,丁巳,薛伯穀卒。
晋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
秋,葬薛献公。
冬,⿊⼸以滥来奔。
⽂何以⽆邾娄?通滥也。
曷为通滥?贤者⼦孙宜有地也。
贤者孰谓?谓叔术也。
何贤乎叔术?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当邾娄颜之时,邾娄⼥有为鲁夫⼈者,则未知其为武公与?懿公与?孝公幼,颜*九公⼦于宫中,因以纳贼⑩,则未知其为鲁公⼦与?邾娄公⼦与?臧⽒之母,养公者也。
君幼则宜有养者。
⼤夫之妾,⼠之妻,则未知臧⽒之母者。
曷为者也?养公者必以其⼦⼊养。
臧⽒之母闻有贼,以其⼦易公,抱公以逃。
贼⾄,凑公寝⽽弑之。
⾂有鲍⼴⽗与梁买⼦者,闻有贼,趋⽽⾄,臧⽒之母⽈:“公不死也,在是。
吾以吾⼦易公矣。
”于是负孝公之周诉天⼦。
天⼦为之诛颜⽽⽴叔术。
反孝公于鲁。
颜夫⼈者,妪盈⼥也。
国⾊也。
其⾔⽈:“有能为我杀杀颜者⒀,吾为其妻。
”叔术为之杀杀颜者,⽽以为妻。
有⼦焉,谓之盯。
夏⽗者,其所为有于颜者也。
盯幼⽽皆爱之,⾷必坐⼆⼦于其侧⽽⾷之。
有珍怪之⾷,盯必先取⾜焉。
夏⽗⽈:“以来,⼈未⾜,⽽盯有余。
”叔术觉焉,⽈:“嘻!此诚尔国也夫。
”起⽽致国于夏⽗。
夏⽗受⽽中分之。
叔术⽈:“不可。
”三分之。
叔术⽈:“不可。
”四分之。
叔术⽈:“不可。
”五分之。
然后受之。
公扈⼦者,邾娄之⽗兄也。
习乎邾娄之故。
其⾔⽈:“恶有⾔⼈之国贤若此者乎?诛颜之时天⼦死,叔术起⽽致国于夏⽗,当此之时,邾娄⼈常被兵于周。
⽈:‘何故死吾天⼦。
’”, 通滥,则⽂何以⽆邾娄?天下未有滥也。
天下未有滥,则其⾔以滥来奔何?叔术者,贤⼤夫也。
绝之则为叔术,不欲绝,不绝则世⼤夫也。
⼤夫之义不得世,故于是推⽽通之也。
⼗有⼆⽉,⾟亥,朔,⽇有⾷之。
【译⽂】 鲁昭公三⼗⼀年,春季,周历正⽉,鲁昭公还住在晋国的乾侯这个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子学刊1997年第2期
经学论苑
子夏与《春秋》的传授
孔祥骅
《公羊疏》引《孝经》说:“孔子曰:‘《春秋》属商’。
”《公羊疏》又引《闵因叙》说:“昔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
”《春秋纬》说:“孔子作《春秋》,一万八千字,九月而书成,以授游、夏之徒,游、夏之徒不能改一字。
”所谓“周《史记》”,可能就是《左传》、《国语》的来源。
据宋苏轼的《春秋指掌图》记载说,《左传》一书中的国名,正好有一百二十国左右,孔子去周取《史记》,又首先提到子夏,与子夏同行,正说明子夏是《春秋》的传人。
子夏对《春秋》很有研究。
《十一经音训》引荀崧曰:“孔子作《春秋》,左丘明、子夏造膝亲受,无不精究”。
《吕氏春秋・察传》上说:“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由此可见一斑。
子夏为孔门高足,与传经关系尤为密切,孔子作《春秋》,在收集史料与撰著的过程中,子夏当参与其间。
《史记・孔子世家》上说:“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笔削《春秋》的一字褒贬,由孔子定裁,子夏固然不能赞一辞,然于此可见子夏亦善于作“赞辞”。
《左传》中“君子曰”的赞语,很可能是子夏搞的。
今人金德建先生便持此论,他在《先秦诸子杂考・孔子学说来历与“春秋”史料的关系》中说:“‘君子曰’的评论,内容意旨,理应秉承孔子,执笔的可能是孔子或子夏,也可能是二人合作……能够和孔子合作写‘君子曰’的,舍子夏莫属。
”孔子死后,子夏讲学西河,传授六艺,对于《春秋》的传授尤为注重,这是为子夏本人的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所决定了的。
关于子夏讲授《春秋》的材料在古书中也可找到一些见证。
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势不足以化则除之。
师旷之对,晏子之说,皆合势之易也而道行之难,是与兽逐走也。
未知除患。
患之可除,在子夏之说《春秋》也。
……子夏曰:‘《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皆非一日之积压也,有渐而以至矣’……故子夏曰:‘善持势者蚤绝奸之萌’。
”又刘向《说苑》中也引《春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故事并援用子夏的评语:“子夏曰:‘《春秋》者,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此非一日之事也,有渐以至焉’。
”《春秋繁露》上也载道:“卫子夏言有国有家者不可以不学《春秋》,不学《春秋》则无以见前后旁侧之危,则不知国之大柄,君之重任也……”近人刘师培参照汪中考证,进一步列出《孔子传经表》,也认为《春秋学》的传授,三传均出子夏一派。
据《公羊传疏序》引戴宏序云,子夏将《春秋》传与公羊高。
应劭又谓谷梁子名赤,
73
亦子夏弟子。
而《风俗通》则谓谷梁为子夏门人。
唐杨士勋从《谷梁传疏》谓:“谷梁受经于子夏。
”可见公羊、谷梁之学也并出子夏。
今人杨伯峻先生云:“尤其子夏,受授《春秋》,有几分可能。
”苏渊雷先生《读史举要》上则说:“……子夏不但参与作《春秋》,且从而接受之,研究之,传授之,则孔子传《春秋》于子夏,子夏携往晋国之说为可信。
”
子夏将孔子传授的《春秋》携往晋国,因此在孔子死后,鲁国的学者不知道孔子作《春秋》一事,我们从《论语》与《礼记》中,看不到孔子作《春秋》的记载,就说孟子吧,他也是到了晋国之后,才知道孔子作《春秋》的。
在这之前,齐宣王问他:“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也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从《史记・孟子传》可知在孟子未至梁之前,不曾见到《春秋》,待到他到了三晋之后,才改说:“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显然他是到晋国后,才看到了子夏一派所传授的孔子的《春秋》。
子夏在西河讲授《春秋》,其学生师春(?)在魏襄王时还仿效《春秋》体例,编纂了《竹书纪年》,子夏死后,《春秋》三传分别流传了下来。
这里,我们着重研究一下《左传》。
姚鼐说:“左氏之书,非出一人所成。
自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虞卿传荀卿……”姚鼐既肯定了左丘明因孔子《春秋经》以作“传”的事实,又指出《左传》在传授过程中为“后人屡有附益”,并发现该书“于魏氏事造饰尤甚”,“窃以为吴起为之者盖多”。
我们知道,吴起曾师事子夏,又魏文侯也曾师事子夏。
我推断子夏曾将《春秋》传授给吴起,若从学术渊源、流派上考虑,吴起等人也属子夏一派。
子夏讲学西河,吴起很有可能与他的老师子夏一起参加了《春秋左传》的编修。
《左传》这部书正是魏国子夏一派的学者们搞出来的。
从《左传》内容分析,其于晋、楚史事,记载甚详,且为三晋之祖多讳其恶而溢称其美。
又该书善于论兵谋,内容驳杂,反映出儒、法、兵的早期思想的汇合。
《左传》描叙魏事亦如姚鼐所言,多所美溢,如“毕万之后心大,万,盈数也。
魏,大名也。
以是始赏,天启之矣”!“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美哉,风风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又如,魏绛在晋悼时,甫佐新军,在七人之下,平郑后,怎么会独赐魏绛金石之乐呢?但《左传》却说:“魏绛于是乎有金石之乐。
”又魏献子合诸侯干位,而《左传》却述其为政之美。
魏风至季札时,亡之久矣。
且与邶、桧等,而《左传》却记季札大加赞美云云。
此外《左传》所记秦事,自肴之战后,逐渐减少,穆公霸西戎也未记下,可见该书的完成,当在魏国刚刚强大,且与秦国隔绝的时期,我们以为这正是魏文侯主政时期,也正是子夏氏一派讲学西河的时期,其时,魏文侯的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收效,魏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成为战国初最强大的国家,子夏氏一派不但积极参与了魏文侯改革,也进行了一次相当规模的文化整理,在重新撰写《左传》的过程中,作为子夏氏的魏派儒家们难免不流露出该派对于魏国的赞颂,这也正好揭示《左传》一书成书的时代。
大概可以这么说,《春秋》三传正是在这个时期先后由子夏一派的弟子们分别搞出来的。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责任编校:于孔宝) 87 88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