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练习15篇附参考答案
(1)鲁迅与萧红(15分)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来,她立即引起鲁迅的注意。
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視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
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
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
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
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
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
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
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
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上,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没有鲁迅先生,也就没有萧红。
她很可能默默无闻地寂寞下去,甚至颓唐地毁灭自己。
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
三十年代出现的一批生龙活虎的青年作家有谁没有受过鲁迅的哺育呢?在建立我国现代文学队伍方面,鲁迅先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鲁迅是中国青年作家之父,他一生对青年的帮助,是人们万世所感念的。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在序号上打“√”。
(2分)
举.目无亲①抬起②全③推选④举动
一见如故.①原来的②原因③朋友④故意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
(4分)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
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上,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地奔跑”是指
“汗珠”喻指
3.用“/”将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写出每个层次的意思。
(4分)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4.你认为文章歌颂的是( )。
(2分)
①鲁迅对青年人的帮助②萧红才华出众③鲁迅与萧红的友谊
5.对于鲁迅,你听老师讲过,也读过介绍他的文章,那么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3分)
参考答案:
1. ①③
2. (1)萧红的内心对未来没有了热情和憧憬。
鲁迅先生一家给了这个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关怀、照顾和同情,使她对生活有了信心。
(2)萧红的才华得以发展,在文坛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鲁迅先生在萧红文学创作中所付出的辛苦。
3. 第1、2句为第一层,第3、4句为第二层,第5、6句为第三层。
第一层:鲁迅先生为萧红开创了新的人生;
第二层:鲁迅先生为一大批文学青年奉献着自己的光与热;
第三层:鲁迅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历史会永远铭记他。
4. ①
5. 示例:关心爱护年轻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爱憎分明。
(2)抗日英雄赵一曼
“九一八”事变不久,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赵一曼舍子从戎,奔赴东北。
她组织了一系列宣传抗日的活动,而后带领一支游击队驰骋于白山黑水之间,其“红枪白马”的英姿令日寇闻风丧胆。
一次激战中,赵一曼受伤被俘。
负责审讯她的日本军官大野,为了获取所需情报,一边以药物治疗维持赵一曼的生命,一边软硬兼施,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战术”进行逼供,但无论是肉体上的摧残还是精神上的折磨,赵一曼崇高的革命气节和无畏的民族气概始终让日寇一无所获。
在无声的教育和感召下,董警官和韩护士暗中帮助赵一曼越狱,但在半路上她不幸再次被捕。
穷凶极恶的日寇最后对赵一曼动用了电刑,企图通过破坏神经达到让她开口的目的。
残忍的电刑下,赵一曼终于发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因为她的幻觉中,出现了她至爱的儿子、人民和祖国……
日军知道从赵一曼的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对她执行死刑。
在赴刑场的列车上,赵一曼提笔给儿子写下了遗书:
我的亲爱的可怜的宁儿,妈妈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
什么是牺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妈妈的怀抱里;而在今天以后,妈妈却只能留在你的记忆里了。
我亲爱的儿子,妈妈对得起你,因为妈妈是慷慨赴死的;我苦命的儿子,妈妈又对不起你,因为你还要艰难地活着。
赶快长大成人吧,我的宁儿,长大成人之后,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1936年8月2日,带着对儿子的无限深情,赵一曼从容就义,年仅31岁。
1.从文中找合适的词语填空。
(2分)
( )的革命气节( )的民族气概( )的日寇( )的呼喊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2分)
(1)闻风丧胆:
(2)穷凶极恶:
3.“你要自豪地告诉所有的人,你的母亲叫赵一曼。
”赵一曼有什么让儿子自豪的?(2分)
4.赵一曼说的牺牲指什么?谈谈你对牺牲的理解。
(2分)
5.你还知道哪些革命英雄?请列举两到三位。
(3分)
参考答案:
1. 崇高无畏穷凶极恶撕心裂肺
2. (1)听到一点儿风声就吓破了胆,形容对某种力量极端恐惧。
(2)形容极端残暴恶毒。
3. 她在敌人的严刑逼供下没有说出情报;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她献出了生命。
4. 赵一曼说的牺牲指永远离开儿子。
我的理解:牺牲指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在必要的时候付出生命的代价,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5. 示例:张自忠、刘胡兰、黄继光。
(3)只有一个地球(节选)(15分)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字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六千四百千米的星球。
同茫茫字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1.地球在字航员的眼中是这样的:。
(1分)
2.文中“纱衣”一词引号的用法是。
(2分)
3.用“”画出第1自然段中的比喻句,这句话是把比作和,形象地说明了。
(4分)
4.文中画“”的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是,目的在于(4分)
5.选文是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地球的:一方面写了地球非常;另一方面写了地球非常。
(2分)
6.读完选文,你想对地球母亲说些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 晶莹的球体,蓝、白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水蓝色“纱衣”
2. 表特殊含义
3.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可亲。
地球母亲摇篮地球是人类及万物生存繁衍之地
4. 列数字、做比较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
5. 壮观美丽渺小
6. 示例:地球母亲啊,是您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美好的家园……我们感谢您。
(4)“绿色”浅层地温能(17分)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
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C的热能。
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
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
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
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
“热泵”和“水泵”类似。
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
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
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
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
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1.“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4分)
2.本文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3分)
3.画线句中的“通常情况下”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文中第④自然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4分)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2倍。
C.我们生活的室外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具有一定的温差。
D.冬季时,地下的热能可以用热泵抽出来,以供室内取暖。
参考答案:
1. ①资源量丰富;②可就近利用,成本低;③清洁无污染;④可循环利用。
2. 示例:“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这句话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突出浅层地温能的成本低。
3. 不能删去,“通常情况下”是说一般情况下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如果删去就变成绝对的了,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以人们熟悉的事物说起,通俗易懂地说明“热泵”的工作原理。
5. C
(5)听秦腔(16分)
音律是人类最纯洁、最迷人的一种语言。
心中隐不去的音律中,有九华山寺院僧尼的琅琅梵歌,有苏州园林翠鸟的婉转啁啾,有黄梅戏行云流水般的唱腔,有辉煌大厅里心旌摇动的交响乐曲。
但似乎总还有另一种声音粗犷豪迈,盘旋在高天流云之间,它在春天里回荡,在冬雪中徘徊,它在欢乐时嘶吼,在忧伤时泣诉,它就是秦腔。
在城里的公园林下、出租车内,在乡下的田间地垄、牧羊坡上,人们都在哼着吼着秦腔,聆听那些气冲斗牛似懂非懂的唱词,使人深切地感受到一种原生态歌调的浓郁氛围。
秦腔诞生在八百里秦川,那是沟壑纵横的山沟沟,那是十年九旱的贫瘠地,秦腔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大苦中的大乐。
你看,骄阳似火,广袤的原野上,热风起处,大地上泛滥着一种浓郁的麦香。
农人们挥镰收割,汗如雨下,在巨大的空间背景下显得渺小和无助,当累得筋疲力尽时,人直起腰仰头大吼一段秦腔,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下子随着腔调走远了。
听了秦腔,便体味到其中有“快板”和“慢板”之分,高兴时唱“快板”欢音,像壶口黄河,奔流如泻,酣畅淋漓;悲苦时唱“慢板”苦音,像深谷的冷泉,如泣如诉,幽咽凄凉,
但无论“快板”“慢板”都感情真切,既朴实又夸张。
唱秦腔时要用生命的底音。
这声音带着冷峻之气,是经过西北黄土高原冷风搓揉过的;这声音还带着血丝,发自肺腑,磨烂喉咙,有一种粗犷、悲壮的气势。
有时候这声音也是妩媚婉转的,但没有丝毫的扭捏作态,也绝不故弄风骚,那是赤足走在黄土地上的一种大方,一种本色,是原始的返璞归真。
我听过阴柔婉约的《梁祝》,也听过狂欢喜庆的《金蛇狂舞》,但总感到,它们是纯粹的艺术,而秦腔却是来自世世代代秦人心中的音律,散发着泥土气息,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朴实无华又隽味深长。
秦腔,让人挥之不去,魂牵梦绕……
1.第1自然段画线部分强调的重点是什么?(3分)
2.人们常说“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本文中也多次说到“吼”秦腔。
请你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吼”字的理解。
(3分)
3.赏析语言。
(6分)
(1)“泛滥”一般多比喻不好的事物到处都是。
请结合语境,说说第2自然段“大地上泛滥着一种浓郁的麦香”中“泛滥”这一词用得好不好,并说明理由。
(2)第3自然段画线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第5自然段作者为什么提到《梁祝》《金蛇狂舞》?(4分)
参考答案:
1. 强调秦腔的与众不同,粗犷豪迈,时而欢乐嘶吼,时而忧伤泣诉。
2. “吼”字指秦腔的唱法,写出了秦腔粗犷、悲壮、大方的特点,表现了秦川人民返璞归真,不扭捏作态、故弄风骚的性格。
(意思相近即可)
3.(1) 用得好;“泛溢”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香气味浓郁,且充斥得范围广。
(2)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秦腔“快板”欢音欢快、酣畅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秦腔的熟悉与喜爱之情。
4. 将《梁祝》《金蛇狂舞》与秦腔做对比,突出了秦腔原生态、散发着泥土气息、朴实无华又隽味深长的特点。
(6)智能材料
人或动物皮肤划破出血了,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然愈合;蚯蚓、石龙子、海参等自然界的生物,都具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受生物自愈原理启发,科学家设想,在制造飞机、舰船或建造大桥、高楼的时候,能否使其中的一些关键材料也变得有“感觉”,有“反应”呢?能不能在某些材料中“添加”一些特别的成分,使大桥在发生故障之前就能发出警报,或使舰船在出现裂痕时就能自动修复呢?
这一大胆设想,使一种新型材料——智能材料诞生了。
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研制出一些智能材料,这些材料已经具备“发现故障”和“自我修复”的功能了。
科学家称智能材料为机敏材料。
它把高科技的传感器或敏感元件等与传统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使无生命的材料具有了“感觉”和“修复”能力。
例如,人们将导电性能较好的碳素纤维与玻璃纤维等集中在一起,制得的智能材料,在较强外力作用下扭曲时,其中的碳素纤维因较脆而首先被部分或全部折断,从而使材料的电阻发生相应的变化,据此可预测出该材料受损的程度。
再如在混凝土材料中,预先埋入大量装有裂纹修补剂的空心纤维,当混凝土受压开裂时,这些空心纤维也会裂开一个小口子,从而释放出修补剂,把裂纹重新粘接起来。
当前,科学家已经能将体积极小的信号传感器和微电子计算器埋入材料,在这种智能材料的局部出现问题时,计算器会收到信号,之后它会发出指令,使一些形状记忆合金和胶粘剂之类的物质发生变化,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
智能材料尽管刚起步,但它代表着未来材料发展的智能化趋势。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研究,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以便找出更好的研究智能材料的数据的线索。
1.在加点字正确读音后打“√”,并用另一种读音组词。
(3分)
骨折zhē( ) zhé( )纤维qiàn( ) xiān( )扭曲qū( ) qǔ( ) 2.第三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智能材料具有____________的能力。
(2分)
3.第四自然段“起到自动加固的作用”中,“自动”应如何理解?(3分)
4.“这一大胆设想,使一种新型材料——智能材料诞生了。
”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2分)
5.最后一自然段中“希望能从生命现象中进一步得到启发”这句话和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相照应?(3分)
参考答案:
1. zhé xiān qū
2. 举例子“感觉”和“修复”
3. 指智能材料在局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自主地对材料进行加固。
4. 表示解释说明。
5. 受生物自愈原理启发。
(7)
一天,一个叫霍华德·凯利的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
饥寒交迫的他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
于是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
然而,当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了。
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
这位女子看到他饥饿的样子,就倒了一大杯牛奶给他。
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
年轻女子微笑着回答一分钱也不用付我妈妈教导我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说完,霍华德·凯利就离开了这户人家。
此时的他不仅浑身是劲儿,而且更加相信这个世界。
数年之后,那位女子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医生对此束手无策。
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由专家会诊治疗。
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也参加了医疗会诊。
当他看到病人生活的那个城镇的名字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海。
他马上起身直奔她的病房。
身穿手术服的凯利医生来到病房,一眼就认出了恩人。
回到会诊室后,他决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她的病。
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关照这个对自己有恩的病人。
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手术成功了。
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他看了一下,便在通知单的旁边留下一行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她的病房时,她不敢看。
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费她整个余生来偿还。
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
医药费已付:一杯牛奶
霍华德·凯利医生
喜悦的泪水溢出了她的眼眶,她深信爱已通过人类的心灵和双手传播了。
1.根据故事内容给短文拟个题目:。
(2分)
2.在第三段的方框里加上标点。
(3分)
3.凯利医生在医药费通知单上写“一杯牛奶”表达了什么意思?在正确的说法后打“√”。
(1分)
(1)告诉患者,凯利就是当年接受过她那杯牛奶的小男孩。
( )
(2)凯利付医药费是对当年那一杯牛奶的回报。
( )
(3)当年的那一杯牛奶所表现出的爱心与现在的医药费一样,是昂贵的。
( )
(4)对于富有的凯利而言,医药费就像一杯牛奶那样,不算什么。
( )
4.短文写了两个故事,请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
(1)
(2)
5.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通过写这样的故事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2分)
参考答案:
1. 示例:一杯牛奶的回报
2. :“。
,,。
”:“,!”
3. (1)√ (2)√ (3)√
4. (1)当年,贫穷的小凯利饥寒交迫,年轻女子给了他一杯牛奶,不图回报。
(2)凯利医生认出了当年给他一杯牛奶的那位女子,为她成功做了手术,并付了医药费。
5. 示例: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充满爱心,爱心是可以传递的,也是可以得到回报的。
(8)童年钟声
①童年,是人生乐章中最动听的音符,生命画卷中最美丽的风景。
童年那悠扬的钟声,一缕缕铭刻在灵魂深处和生命履历中……
②我们村的学校在村北边,后边就是一片树林子,密密匝匝地长满榆树、萍柳、杨树和各种灌木。
春天,清晨的空气格外清爽,树林里异常幽静、舒适。
树叶正由鹅黄变碧绿,阳光透过那稀稀疏疏的树叶,在地上映出凌乱的光斑。
林中的鸟儿活跃起来,“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流水潺潺,鸟啼声清脆悦耳。
一只只蝴蝶在灌木丛中盘旋嬉闹、比翼齐飞,一群蜻蜓好像飞机特技表演队,在空中滑翔俯冲。
林中蜿蜒幽静的小路,时而响起学生的脚步声和读书声。
鸟儿们顿时像遵守纪律的孩子,鸦雀无声。
孩子们摇头晃脑,抑扬顿挫,诵读得如痴如醉。
那清脆的读书声,童稚的歌声,爽朗的鸟鸣声,潺潺的溪水声,合奏出优美和谐的天籁之声。
那天人合一的仙境,梦幻一般,让人陶醉。
③当年村里小学的设施非常简陋,用不起木制的课桌,就用土坯垒上几排土台子,凳子也是从各家捎来的,可大家读书、学习十分卖力。
同学们半闭着眼,摇头晃脑地朗读课文,墙南角竖着一根又粗又高的竹竿当旗杆,每当重要的节日,都要升五星红旗,同学们穿着五花八门,衣服各式各样,在五星红旗下庄重地行注目礼,顿感一股暖流在胸中流动。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钟声了。
起初是铁铸的钟,后来换成一截炮弹壳,用一根粗钢筋勾着挂在树上,敲起来“铛铛”响,声音清脆还有余音,清晨,孩子们听见钟声立刻背起书包跑出家门。
追逐着,嬉闹着,笑声一路铺洒到校园。
学校没有体育设施,孩子们自力更生,弹玻璃球、打梭、打陀螺、跳高、跳绳……同样玩得兴奋、痛快!
④那时村里和学校都没钱,学校就组织“勤工俭学”。
春天,让我们排着队去山冈沟底去捋刺槐树叶;秋天,去田野翻地捡地瓜、花生。
更有趣的是去山上挖山蝎子和土鳖。
那时山上蝎子多,搬动大的石头块,会发现有蝎子高扬尾刺与你对视,或直往石缝里钻。
我们就迅速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准备好的玻璃瓶中。
一只二分钱,抓上半天能卖几毛钱,高兴地一蹦老高。
⑤刚从童年的学校毕业,人生的学校就在岁月急促的钟声中开学了……
⑥中年、青年人都已远离了童年,少了那份纯真,多了几分责任。
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的磨炼中变得更加成熟与智慧,童年时期的童心、童趣却越来越淡,儿时那些最简单的辨别是非、美丑的标准也逐渐变得模糊。
当我们不遗余力地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时候,会突然顿悟: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那份纯真和简单,原来是最稀缺、最珍贵的东西。
⑦童年是一盘永恒的录像带,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风景画。
既是人生的独版,又是绝版。
童年那余音袅袅的钟声,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依然回荡在耳畔。
1.第③自然段描述了哪些童年生活趣事?请简要概括。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