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高二化学易混易错微考点(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02讲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易混易错聚焦
一、聚焦价电子排布的易混易错点
(1)每种元素的能层数(即电子层数),就是该元素所处的周期序数。
(2)每周期起始元素和结束元素的价电子排布为n s1和n s2n p6(第一周期为1s2)。
(3)s区(氢元素除外)、d区、ds区都是金属元素,从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可以看出,s区、d区、ds区的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及倒数第二层的d电子,表现金属性,所以s区(H除外)、d区、ds区都是金属元素。
(4)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 s1~2,价电子数等于主族序数。
p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 s2n p1~6,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价电子排布为n s2n p6时为0族元素,He的价电子排布为1s2)。
二、聚焦电离能的易混易错点
1.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并不是逐渐增大的,当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轨道是全空、半充满和全充满状态时,第一电离能就会反常得大。
示例
(1)第三周期所有元素的第一电离能(I1)大小顺序为Na<Al<Mg<Si<S<P<Cl<Ar(用元素符号表示)。
(2)高温条件下Cu2O比CuO稳定的原因是Cu2O中Cu+的3d轨道处于全充满稳定状态,难失电子。
2.(1)一个原子的逐级电离能逐渐增大的原因:
随着电子的逐个失去,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数越来越大,再要失去一个电子需克服的电性吸引力也越来越大,消耗的能量越来越多。
(2)第二、三、四周期的同周期主族元素,第ⅡA族(n s2n p0)和第ⅤA族(n s2n p3)元素,因p轨道处于全空或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所以其第一电离能大于同周期相邻的第ⅢA族和第ⅥA族元素的,如第一电离能:Mg>Al,P>S。
(3)金属活动性顺序与元素相应的电离能大小顺序不完全一致,故不能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电离能的大小。
三、聚焦电负性的易混易错点
(1)不能将电负性1.8作为划分金属和非金属的绝对标准。
(2)共价化合物中,两种元素电负性差值越大,它们形成共价键的极性就越强。
(3)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越来越强,电负性越来越大,第一电离能总体呈增大趋势。
(4)并不是所有电负性差大于1.7的元素原子都形成离子化合物,如H电负性为2.1,F电负性为4.0,电负性差为1.9,而HF为共价化合物,故需注意这些特殊情况。
易错典例分析
易错典例1
1.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为5,并且是同族中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关于该元素的判断错误的是
A.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
B.该元素为V
C.该元素为ⅡA族元素
D.该元素位于d区
【答案】C
【解析】某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为5,则价电子排布为(n-1)d3ns2,其为过渡元素,并且是同族中原子序数最小的元素,则其位于该族元素的最上方,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d34s2。
A.由解析知,该元素为第四周期元素,价电子排布式为3d34s2,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34s2,A 正确;
B.该元素的核电荷数为23,元素符号为V,B正确;
C.该元素的价电子数为5,为ⅤB族元素,C错误;
D.该元素为ⅤB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d区,D正确;
故选C。
易错典例2
2.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元素周期系和周期的划分时提出以下观点:
①元素周期系中第ⅠA 族元素统称为碱金属元素
②元素周期系的形成是由原子的结构决定的
③每一周期元素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均是从ns1开始至ns2np6结束
④元素周期系的每一周期元素的种类均相等
⑤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 22s 22p 3 和 1s 22s 22p 63s 23p 3 的两元素位于同一周期 ⑥周期序数越大,该周期所含金属元素一般越多 你认为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⑤⑥ B .②⑥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答案】B
【解析】①元素周期表中IA 族元素除氢外称为碱金属元素,故错误;
②周期表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的电子数等于族充数,所以周期表的形成是由原子的结构决定的,故正确;
③除第一周期以外的每一周期的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均是从ns 1开始至ns 2np 6结束,故错误; ④元素周期表从第一周期到第七周期元素种类为2、8、8、18、18、32、26,所以各周期元素种类各不相等,故错误;
⑤基态原子电子排布为ls 22s 22p 3是第二周期,ls 22s 22p 63s 23p 3处第三周期,所以不在同一周期,故错误; ⑥由元素周期表可知周期序号越大,该周期所含金属元素一般越多,故正确; 所以②⑥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B 。
3.短周期元素X 、Y 、Z 、W 、Q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离子Y 2-和Z 3+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都不相同
B .元素X 与元素Z 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举一反三1 j Y F s
C .元素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比Q 的强X
D .W 元素基态原子最外层电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答案】B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最后一列为0族,所以X 为第二周期第V A 族元素,为N 元素,以此类推,Y 为O ,Z 为Al ,W 为S ,Q 为Cl 。
A .O 2-和Al 3+核外电子数都是10,核外电子排布相同,A 错误;
B .Z 最高正价为+5,Z 的最高正价为+3,数值之和为8,B 正确;
C .W 对应的H 2SO 4,Q 对应的为HClO 4,非金属性越强,酸性越强,所以Q 强于X ,C 错误;
D .S 的核外电子排布应该遵循一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相反,所给图中违背了泡利不相容原理,D 错误; 故答案选B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 2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一定位于ⅡA 族
B .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 1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C .d 区元素的原子一定都有d 轨道电子
D .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ns n nP n 的元素一定是金属元素 【答案】C
【解析】A .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 2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不一定位于ⅡA 族,可能位于副族或0族,如副族的Zn 或0族的He ,A 错误;
B .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ns 1的基态原子所对应元素不一定位于IA 族,可能位于副族,如副族的Cu 等,B 错误;
举一反三2 j Y F s
C .d 区元素的基态原子都含有d 轨道电子,所以d 区元素的基态原子一定都有d 轨道电子,C 正确;
D .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ns n nP n 的元素,n 能级上最多排列2个电子,则n=2,所以该原子基态价电子排布式为2s 22p 2,该元素为6号C 元素,C 属于非金属元素,D 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C 。
5.已知X 、Y 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 > Y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 与Y 形成化合物时,X 显负价,Y 显正价 B .第一电离能可能Y 小于X C .原子半径:X > Y
D .X 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Y 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X 、Y 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 > Y ,则X 的非金属性比Y 强,X 的原子序数比Y 大。
A .由解析可知,X 的非金属性比Y 强,X 与Y 形成化合物时,X 显负价,Y 显正价,A 正确; B .同一周期的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依次增大,但是IIA 族和V A 族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高于与其相邻的两种元素,X 、Y 元素同周期,X 的原子序数比Y 大,则第一电离能可能Y 小于X ,B 正确;
C .X 、Y 元素同周期,X 的原子序数比Y 大,则原子半径:X <Y ,C 错误;
D .由分析可知,X 的非金属性比Y 强,则X 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Y 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D 正确; 故选C 。
1.各周期中所含元素种数与相应能级组的原子轨道容纳电子最大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细剖精析】
易混易错剖析
举一反三3 j Y F s
各周期所含元素的种数等于相应能级组中各轨道中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之和。
2.过渡元素(镧系、锕系除外)的价电子数是否也等于副族序数,同一族的外围电子排布是否相同?试分析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数与列序数有什么关系?
【细剖精析】
同一族的外围电子排布有差异;过渡元素的价电子总数等于列序数。
3.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常温下呈液态的金属(价电子排布为5d106s2)元素分别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哪个分区?
【细剖精析】
最活泼的金属元素在ⅠA族,s区;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氟)在ⅦA族,p区;汞的价电子排布为5d106s2,在ⅡB族,ds区。
4.从核外电子排布角度分析,为什么同属长周期的4、5、6、7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数为18、18、32、32。
【细剖精析】
第4、5周期元素包含的能级为n s、n p、(n-1)d,共有9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18个电子,对应两周期中各有18种元素;而第6、7周期所含的能级除n s、n p、(n-1)d外,还有(n-2)f,故多出7个原子轨道,14个电子,对应多出的14种元素,共32种元素。
5.分析粒子半径大小比较的关键是什么?
【细剖精析】
①不同周期不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比较,先看周期再看主族。
②对于离子的半径比较,要借助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变化规律和元素周期律进行判断。
③同一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原子半径。
6.是否电子的能层数越多的元素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电子的能层数小的元素的原子半径?
【细剖精析】
不一定,原子半径的大小由核电荷数与电子的能层数两个因素综合决定,如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比它下一周期卤素原子的半径大。
7.“对于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切元素,均满足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
【细剖精析】
不正确。
此规律仅适用于主族元素,而对于副族元素、第Ⅷ族元素、0族元素原子半径大小不适用此规律。
8.为什么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在同一周期内变化幅度不大?
【细剖精析】
同一周期过渡元素增加的电子都分布在(n-1)d轨道上,电子间的排斥作用与核对电子吸引作用大致相当,所以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在同一周期内变化幅度不大。
9.M(g)――→-2e
-
M 2+
所需的能量是否是其第一电离能的2倍?
【细剖精析】
应远大于其第一电离能的2倍。
因为首先失去的电子是能量最高的电子,故第一电离能最小,再失去的电子是能量较低的电子,且失去电子后离子所带正电荷对电子吸引力更强,从而使电离能越来越大。
10.总体上: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较小,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较大。
为什么?
【细剖精析】
因为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比较少,容易失去电子,所以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都比较小;而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比较多,不容易失去电子,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外围电子排布式为n s 2n p 6(He 为1s 2),是稳定结构,更难失去电子,因此它们的第一电离能都比较大。
11.为什么ⅡA 族,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的元素?
【细剖精析】
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形成全空(p 0、d 0、f 0)或半充满(p 3、d 5、f 7)或全充满(p 6、d 10、f 14)结构时原子处于能量较低状态(即洪特规则特例),所以失电子所需能量较大,即I 1较大。
ⅡA 族元素原子满足n s 2n p 0、ⅤA 族元素原子满足n s 2n p 3,故它们的第一电离能大于相邻元素。
12.有人认为:“根据定义,电负性只能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电离能只能判断金属性强弱。
”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阐述你的观点。
【细剖精析】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电负性和电离能都可用于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
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大,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小,元素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越小,金属性越强。
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在1.8以下,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在1.8以上。
第一电离能越大,元素的原子越难失电子,非金属性越强(稀有气体除外);第一电离能越小,元素的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13.依据电负性的规律推测: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和电负性最小的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的哪个位置?
【细剖精析】
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即第二周期第ⅦA 族的氟元素),电负性最小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即第六周期第ⅠA 族的铯元素)。
14.电负性是以氟元素的电负性4.0作为标准计算出来的,请问电负性大约为2的元素应该在周期表的什么位置?
【细剖精析】
氟元素非金属性最强为4.0,则电负性大约为2的元素应该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应该在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处。
15.电负性最大的元素和电负性最小的元素分别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
【细剖精析】
电负性最大的元素F 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最小的元素Fr 在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
16.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一定能形成离子化合物吗?
【细剖精析】
不一定。
如H 的电负性为2.1,F 的电负性为4.0,电负性差为1.9,但HF 为共价化合物。
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
1.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和元素种数的关系
周 期 价电子排布
对应能级组
元素种数
ⅠA 族 0族 最外层最多容纳
电子数 1 1s 1 1s 2 2 1s 2 2 2s 1 2s 22p 6 8 2s 、2p 8 3 3s 1 3s 23p 6 8 3s 、3p 8 4 4s 1 4s 24p 6 8 4s 、3d 、4p 18 5 5s 1 5s 25p 6 8 5s 、4d 、5p 18 6 6s 1 6s 26p 6 8 6s 、4f 、5d 、6p 32 7
7s 1
-
8
7s 、5f 、6d 、7p
32
2.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划分的关系
①将能量相近的能级分为一组,按能量由低到高可分为七个能级组,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之间能量相差较小,不同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较大。
②每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且该能级组中最大的电子层数等于元素的周期序数。
二、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
1.价电子排布与族序数之间的关系
价电子排布与族序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判断:按电子填充顺序,由最后一个电子所进入轨道的情况确定,一般来说具体情况如下: ①进入n s(n s 1~
2,1s 除外)为ⅠA 族、ⅡA 族。
②进入n p ⎩
⎪⎨⎪
⎧
a.n p 1~5为ⅢA 族~ⅦA 族
b.n p 6为0族元素 ③进入(n -1)d
⎩⎪⎨⎪⎧
a.(n -1)d 1~
5为ⅢB 族~ⅦB 族⇒族数=[(n -1)d +n s ]电子数b.(n -1)d 6~
8(Pd 、Pt 除外)为Ⅷ族c.(n -1)d 10为ⅠB 族、ⅡB 族⇒族数=n s 的电子数
核心知识梳理
④进入(n -2)f ⎩⎪⎨
⎪
⎧⎭
⎪⎬⎪⎫a.4f ——镧系元素b.5f ——锕系元素ⅢB 族 2.有关规律
由上可知:①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即价电子数,为其族序数;②副族元素中ⅢB ~ⅦB 族元素价电子数为其族序数;③稀有气体单独列为0族。
影响微粒半径的因素主要是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数。
一般来说,同周期中,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同主族中,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主要有以下规律:
微粒特点 比较方法
实例 原子
同周期元素
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r (Na)>r (Mg)>r (Al) 同主族元素 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大 r (F)<r (Cl)<r (Br) 多数原子 一般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r (S)>r (C)
离子
具有相同 电子层结构
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r (Na +
)>r (Mg 2+
)>r (Al 3+
)
电子数和 核电荷数 均不同 通过电子数或核电荷数相同的微粒做参照物
r (Al 3+)<r (O 2-)<r (S 2-
)
同种元素的 原子和离子
价态越高,半径越小
r (Fe)>r (Fe 2+)>r (Fe 3+
)、r (H
-
)>r (H)>r (H +
)
三、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项目 同周期(从左→右) 同主族(从上→下)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能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能层数递增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0族除外) 逐渐增大
元素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由+1→+7(O 、F 除外);最低负价由-4→-1 最高正价=_主族序数__(O 、F 除外);非金属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失电力能力逐渐减弱
得电力能力逐渐减弱 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增大的趋势 逐渐减小 元素的电负性 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减弱,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四、电离能
1.影响电离能的因素
电离能的数值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以及原子的电子构型。
(1)一般来说,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的半径逐渐减小,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加大,因此,越靠右的元素越不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越大。
(2)同一主族元素电子层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原子半径逐渐增大起主要作用,因此半径越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越小,越易失去电子,电离能也就越小。
(3)电子构型是影响电离能的第三个因素
某些元素具有全充满或半充满的电子构型,稳定性也较高,如ⅡA族Be、Mg等元素原子的最外层s原子轨道全满、p原子轨道全空,ⅤA族N、P等元素原子p原子轨道为半充满状态,0族元素(He除外)原子p 原子轨道为全满状态,均稳定,所以它们比左右相邻的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
2.逐级电离能
(1)定义:原子的+1价气态基态离子再失去1个电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依次类推。
可以表示为
M(g)===M+(g)+e-I1(第一电离能);
M+(g)===M2+(g)+e-I2(第二电离能);
M2+(g)===M3+(g)+e-I3(第三电离能)
……
(2)变化规律
①同一元素的逐级电离能是逐渐增大的,即I1<I2<I3<……,这是由于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成+1价阳离子后,半径变小,核电荷数未变而电子数目变少,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因而第二个电子比第一个电子难于失去,失去第二个电子比失去第一个电子需要更多的能量。
同理,I3>I2、I4>I3……I n+1>I n。
②元素的逐级电离能逐渐增大并且会发生一个突变即突然增大多倍,这是由于电子是分层排布的,主族元素几乎不能失去内层电子的缘故。
如Na原子的I1、I2、I3的值分别是(单位为kJ·mol-1)496、4 562、6 912,在I1和I2之间发生突变。
3.电离能的应用
(1)用来衡量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比较金属的活泼性和元素的金属性。
一般地,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金属性越强;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越小,碱金属越活泼。
(2)判断原子易失去电子的数目和元素的化合价
元素的各级电离能逐渐增大并且会发生一个突变(由于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内层电子比外层电子难于失去,因此会发生突变),如Mg原子的I1、I2、I3的值分别是(单位为kJ·mol-1)738、1 451、7 733,在I2和I3之间发生突变,则镁元素易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常见化合价为+2价。
(3)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相应的电离能的大小顺序不一致的原因
金属活动性按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的顺序减弱,该顺序表示自左向右,在水溶液中金属单质中的原子失去电子越来越困难。
电离能是指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去电子
成为气态阳离子的能力,它是金属原子在气态时活泼性的量度。
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电离能所对应的条件不同,所以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
如,钠的第一电离能为496 kJ·mol-1,钙的第一电离能和第二电离能分别为590 kJ·mol-1、1 145 kJ·mol-1,表明钠原子比钙原子在气态更易失去电子,更加活泼。
但是,由于Ca2+形成水合离子时放出的能量远比Na+形成水合离子时放出的能量多,所以在水溶液里钙原子比钠原子更易失去电子,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钙排在钠的前面。
五、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变化规律与应用
1.电负性
(1)概念: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能力的标度。
(2)标准:选定氟的电负性为4.0,并以此为标准确定其他元素的电负性。
2.电负性的变化规律
(1)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电负性递增。
(2)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的电负性递减。
3.电负性的应用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①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小于1.8,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大于1.8,而位于金属、非金属界线两侧的元素的电负性则在1.8左右,它们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②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
(2)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①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
②电负性数值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一般认为:
①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大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离子键。
②如果两个成键元素原子间的电负性差值小于1.7,它们之间通常形成共价键。
(4)解释元素“对角线”规则
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其右下方的主族元素(如图所示)的有些性质是相似的,被称为“对角线规则”。
这可以由元素的电负性得到解释:Li、Mg的电负性分别为1.0、1.2;Be、Al的电负性分别为1.5、1.5;B、Si的电负性分别为2.0、1.8。
它们的电负性接近,说明它们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相当,它们表现出的性质相似,如Li、Mg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分别为Li2O和MgO;Be(OH)2、Al(OH)3均属于难溶的两性氢氧化物;B、Si的含氧酸都是弱酸等。
4.比较元素电负性大小的方法
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
作用逐渐增强,电负性逐渐增大。
②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原子核电荷数增大,电子层数增大,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逐渐减弱,电负性逐渐减小。
③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主族元素的变化趋势。
因此,电负性大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角。
④非金属元素的电负性一般比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大。
⑤二元化合物中,显负价的元素的电负性更大。
⑥不同周期、不同主族两种元素电负性的比较可找第三种元素(与其中一种位于同主族或同周期)作为参照物。
易错通关基础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所有非金属元素都分布在p区
B.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都分布在s区
C.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由低到高变化
D.元素周期表中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A.H元素在s区,其他非金属元素都分布在p区,故A错误;
B.s区、p区、d区、ds区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有可能是2个电子,故B错误;
C.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由高到低变化,故C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故D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D。
2.下列有关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按照核外电子排布,可把元素周期表划分为s、p、d、f四个区
B.元素周期表中,氟元素的电负性最大,第一电离能也最大
C.元素周期表的各个周期总是从ns能级开始,以mp能级结束
D.元素周期表中,从第IIIB族到第IIB族的10个纵列的元素全都是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A.按核外电子排布可将元素周期表分为s区、p区、d区、f区、ds区,A错误;
B.同一主族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小,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大,所以氟的电负性最大。
同周期从左往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大,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依次增强,第一电离能增强,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核外电子层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越来越容易失去电子,第一电离能减小,氦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B错误;
C.元素周期表的各个周期总是从ns能级开始,不一定mp能级结束,如第一周期从1s能级开始,以1s能级结束,C错误;
D.元素周期表中从IIIB族到II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过渡元素,过渡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D正确;故选D。
3.元素化学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A.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B.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C.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D.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答案】D
【解析】元素化学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故选D。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同周期元素中,ⅦA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