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讲稿(大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政课讲稿(大全)
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政课讲稿(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政课讲稿(大全)》。
第一篇:思想政治课说课稿
一、本课地位
本课是在国情国策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是第五课的教学重点。
首先,作为学生要真正认识国情,理解国策,就必须了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其次,本课也是全书一处介绍国际形势的框题,在全书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所以,本课是第五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强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后一框题我国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全面认识世界形势,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由于初中学生对国际形势的了解是零碎的、不全面的,尚处于幼稚、不成熟阶段,看问题往往容易抓住表象的东西,忽略或认识不到实质的东西,所以,理解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认清强权主义的实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方法
初三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已有显著发展,但学生的思维能力仍有局限性。
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仍需有具体形象的东西为支柱,独立思考问题时仍有片面性。
因此,在教学中,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要适时进行引导、启发、补充、归纳,要把教与学结合起来。
本课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同时综合运用启发提问方法、交流归纳的方法、图表展示的方法,以及传统的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不拘泥于某一种方法,要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随机应变。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以复习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新问题。
承上启下,使学生能把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联系起来。
(1)、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2)、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启发:从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只有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才能走向世界,才能在世界大格局中站稳脚跟发展中国。
那么,当今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第二篇:思想政治课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是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对于残疾人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生理的残疾带来了巨大的生理不便和心灵创伤,自强不息又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涵义。
一、说教材特点
《自强不息》是全日制聋校八年级实验教材思想政治第一册第二十课的内容,主要讲了肢残人洪仿毅在身体高度残疾,累受生活磨难的情况下,顽强不屈,自立自强,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业绩的事迹。
本课的主要编写意图是对学生进行自强不息的教育,使学生懂得,残疾人虽然遭遇生命的挫折,但只要不甘沉沦,勇于拼搏,一样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信念,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搏取生命的精彩。
由于聋校一直使用较为陈旧的人教版原编聋校实验教材,不仅教材编写理念落后,编写的结构生硬,而且内容贫乏,缺乏立体感。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地挖掘、取舍,进行师本开发,以期在老教材的旧瓶中装入新思想、新理念的酒。
教师的师本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舍弃。
即去掉教材中不合时宜的教学内容;
2、添加。
即添加新的时代环境下有益教学的内容;
3、改造。
即对原来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和变化。
二、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聋生在年龄上达到了初中学生的阶段,已经具有了较好的认知能力,但认知的表面性、片面性也比较突出,情感、思维发展已较为丰富,但受认知局限影响,情感缺乏深度,抽象思维的发展也较为缓慢。
而且,由于学生的残疾状况各不相同,残疾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较之健全学生要更大、更复杂。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聋校思品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前面的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知道“自强不息”字面和丰富的内在涵义。
2、懂得残疾人只要自强不息,一样可以成为生活的强者。
(二)情感目标:
1、欣赏、敬佩有自强不息精神的人。
2、立志学习残疾人典型事迹,做自强不息的人。
(三)行为目标:
做到从身边小事做起,身残志坚,奋发向上。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信念,引导学生立志学习残疾人典型事迹,做自强不息的人。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充分理解生活中自强不息的丰富涵义并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
初二政治说课稿范文二:《我知我家》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我知我家》。
我打算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它们分别是:说教学资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
第一:说教学资源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
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第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二.能力目标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第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四:说教学方法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说学法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
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节奏。
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第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5-6分钟)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第一部
分是大约5-6分钟的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
而通过歌曲和图片的展示,我意图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
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互牵连。
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第三篇:思想政治课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
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
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
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
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
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
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
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七、说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第四篇:思想政治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第一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
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标教学目标,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
2、能力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学习,明确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形成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的目标: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培养尊重劳动、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和学法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
“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
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我设计以提问哲学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设计典型事例,通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并得出其实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讲授新课:
(35分钟)通过教材第一目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蕴涵哲学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学并不神秘总结并过渡:生活也离不开哲学,哲学可以是我正确看待自然、人生、和社会的发展,从而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
整个过程将伴随着多媒体影像资料和生生对话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课堂反馈,知识迁移。
最后对本科课进行小结,巩固重点难点,将本课的哲学知识迁移到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实现对知识的升华以及学生的再次创新;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重点和难点,为下一框学习做好准备。
4、板书设计
我采用直观板书的方法,对本课的知识网络在多媒体上进行展示。
尽可能的简洁,清晰。
使学生对知识框架一目了然,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的知识结构。
5、布置作业
我会留适当的自测题及教学案例让同学们做课后练习和思考,检验学生对本课重点的掌握以及对难点的理解。
并及时反馈。
对学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难的知识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疏导。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因为我本人到现在
仍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设计上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也感谢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老师!
第五篇:思想政治课说课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懂得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
3、能够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理解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提升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影响。
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难点: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和影响。
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的目的入手引入课题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活动一:阅读质疑自主探究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3、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美德?(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
2、为什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有什么品质?
活动二:看谁说的多?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1、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如何产生的?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活动三:看视频:品味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2、中华文化有哪些重要的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有什么特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等
中华文化的总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思考探究:
3、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为什么呢?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4、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
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③中华文化不但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