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中南五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考全国统考预测密卷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在,全媒体正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从全球范围看,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关键核心枝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无论什么形式的媒体,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都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
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加强新兴媒体管理.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更加清朗。
(摘编自讲话《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求是》第6期)
材料二:
材料三: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
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的第一信息源,全媒体不断发展,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重组着内容生产与信息传播的链条,一个“万物皆媒”的全媒体时代渐行渐近。
人民日报全新改版、全彩印刷,推出融媒体工作室机制,组建了“一本政经”“麻辣财经”等45个专业化、垂直化的品牌工作室,做大做强报网十多种载体,覆盖用户7. 86亿人次;新华社自主研发推出“快笔小新”机器人写稿系统,并发布全球媒体首个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和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1合成新闻主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先进技术为引领,深入研究运用人工智能、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力推进4K超高清电视技术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核心技术研发应用主动权,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日报社践行“深度融合、移动先行”理念,把一份发行70万份的英文报纸转型升级为一个覆盖2亿多海内外用户的全媒体宣传平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
众声喧哗的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主流媒体手握的是“金话筒”。
把握时代大势,坚持守正创新,坚定不移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媒体融合的大手笔正等待我们去创造。
(摘编自《勇立潮头,推进全媒体时代“融合+”》,人民网2019年1月28日)
材料四:
美国最早的媒体融合试验成果是“坦帕新闻中心”,2000年3月美国媒介综合集团(Media General)成立“坦帕新闻中心”,将旗下的报纸、网站和电视台安置在同一座传媒大厦中。
各家媒体员工、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保持独立的前提下,该集团在大厦中设立了新闻编辑部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在报纸、网站、电视台之间实行资源共享,互相
配合进行新闻的采集、写作和共享,不仅大大降低了新闻生产的成本,更优化了报道效果和时效性。
在“坦帕新闻中心”这一媒体融合范例的带动下,美国涌现了多种媒体融合模式。
整体上来看,美国媒体融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技术驱动的内容融合:美国各大媒体积极利用传播新科技,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价值延伸。
《华尔街日报》《芝加哥论坛报》等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实现了报网联动,优化了用户体验,增强了用户粘性。
需求导向的生产方式融合:美国不少传统媒体以移动互联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实时新闻信息,争做“24小时全天候运转”的新型媒体。
CNN、《芝加哥论坛报》《今日美国》等均实现了 24 小时新闻直播或滚动实时新闻报道,并根据用户阅读习惯有效地安排了新闻内容发布时间。
市场趋势下的传播平台融合:越来越多的数字阅读受众流向新闻网站以外的渠道,新闻供应商正在跟进其转移动向为了接纳更广泛的受众,2007年开始,CNN与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成熟社交网站合作,进行新闻直播等与用户互动;NBC、CBS与Twitter进行了互利共赢的合作;NBC环球与Vox Media、BuzzFecd等新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
(摘编自新元智库《美国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与案例分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全媒体时代,社会主流媒体应该让主流价值导向成为算法,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B.互联网普及率、手机网民规模正在逐年递增,这是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C.美国媒体融合实践表叨,采用何种模式融合,得看媒体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要。
D.从美国的全媒体融合实践来看,不论是哪一种模式,最终都要满足用户的需求。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指出了全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也高屋建瓴地指出全媒体融合发展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B.在全媒体融合的时代,人人都有话语权,如果主流媒体不积极推动媒体融合,就有可能会失去原有的“金话筒”优势。
C.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各大媒体纷纷追求融合发展,“万物袢媒”的全媒体时代越来越近。
D.材料三第二段对中国几家主流媒体的报道都侧重于技术的创新,材料四对美国早年“坦帕新闻中心”的分析则侧重于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中国应该如何推动全媒体的融合发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逝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
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
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如果你乘着小船从逝川的上游经过这个叫阿甲的小渔村,想喝一碗喷香的茶,就请到吉喜家去吧。
她还常年备着男人喜欢抽的烟叶,几杆铜质的烟锅齐刷刷地横躺在柜上,你只需享用就是了。
要认识吉喜并不困难。
在阿甲,你走在充满新鲜鱼腥气的土路上,突然看见一个丰腴挺拔有着高高鼻梁和鲜艳嘴唇的姑娘,她就是吉喜,年轻时的吉喜,时光倒流五十年的吉喜。
她发髻高绾,明眸皓齿,夏天总是穿着曳地的灰布长裙,吃起生鱼来是那么惹人喜爱。
而现在你若想相逢吉喜,也是件很容易的事。
在阿甲渔村,你看哪一个驼背的老渔妇在突然抬头的一瞬眼睛里迸射出雪亮的鱼鳞般的光芒,那个人便是吉喜,老吉喜。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
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
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
胡刀懊丧地连连说:“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泪鱼不同于其它鱼类,它被网挂上时百分之百都活着,大约都是一斤重左右,体态匀称玲珑。
将这些蓝幽幽的鱼投入注满水的木盆中,次日凌晨时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吉喜打发胡刀回家去烧一锅热水。
她吃了个土豆,喝了碗热茶,把捕鱼工具一一归置好,关好火炉的门,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
吉喜望了望逝川,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他就被葬在逝川对岸的松树林中。
那时的吉喜不但能捕鱼、能吃生鱼,还会刺绣、裁剪、酿酒。
胡会那时常常到吉喜这儿来讨烟吃,吉喜的木屋也是胡会帮忙张罗盖起来的。
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
吉喜洗了洗手,询问反应有多长时间了,有什么感觉不对的地方。
时光倒回五十年。
吉喜正站在屋檐前挑干草。
吉喜乌黑的头发上落着干草屑,褐绿色的草屑还有一股草香气。
落日掉进逝川对岸的莽莽丛林中了,吉喜这时看见胡会从逝川的上游走来。
他远远蠕动的形象恍若一只蚂蚁,而渐近时则如一只笨拙的青蛙,走到近前就是一只摇着尾巴的可爱的叭儿狗了。
吉喜笑着将她体味到的类似蚂蚁、青蛙、叭儿狗的三种不同形象说与胡会。
胡会也笑了,现出很满意的神态。
吉喜在那个难忘的黄昏尽头想,胡会一定会娶了她的。
然而胡会却娶了另一个女人做他的妻子。
产妇再一次呻吟起来,吉喜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
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了。
”
的确,每年在初雪的逝川岸边,吉喜总能打上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的活蹦乱跳的泪鱼。
吉喜用来装泪鱼的木盆就能惹来所有人的目光。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产妇再一次被阵痛包围。
羊水破裂之后,吉喜终于看见了一个婴孩的脑袋像只熟透的苹果一样微微显露出来,那颗猩红的果实终于从母体垂落下来,那生动的啼哭声就像果实的甜香气一样四处弥漫。
“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
”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听着逝川发出的那种轻微的呜咽声,不禁泪滚双颊。
她再也咬不动生鱼了,那有质感的鳞片当年在她的齿间是怎样发出畅快的叫声啊。
她的牙齿可怕地脱落了,牙床不再是鲜红色的,而是青紫色的,像是一面旷日持久被烟熏火燎的老墙。
她的头发稀疏而且斑白,极像是冬日山洞口旁的一簇孤寂的荒草。
吉喜就这么流着泪回到她的木屋,她将鱼网搭在苍老的肩头,手里提着木盆,吃力地朝逝川走去。
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
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然后呆呆地站在岸边等待泪鱼上网。
天有些冷了,吉喜将头巾的边角努力朝胸部拉下,她开始起第一片网。
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
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
又过了一段时间,曙色已经微微呈现的时候,吉喜开始起第二片网。
她小心翼翼地拉着第二片网上岸,被收上来的网都是雪白雪白的,她什么也没看见。
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
吉喜慢慢地站起来,将两片鱼网拢在一起,站在空荡荡的河岸上,回身去取她的那个木盆。
她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
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逝川”,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表达了中国人“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的传统时空观。
B.小说运用插叙和补叙手法十分突出,对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也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C.小说描绘出清新自然、淡泊宁静、韵味无穷的画面,带给读者忧伤中不绝望、充满温情与欣喜的感受。
D.小说写吉喜亲手为阿甲渔村的后代接生的过程,暗示了主人公充满生机而又不乏辛酸的人生历程。
2.吉喜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3.小说中的“泪鱼”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 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
“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 或“小品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
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
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
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
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
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
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
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
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文学的一大母题。
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
文化乡愁作为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
它也折射出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
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
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
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
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
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当代散文透视》)
1.根据材料二,不属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的是
A.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火爆,散文发展偏于沉稳平静。
B.散文水平远超过“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
C.散文格局更为宏大,且理性精神和思辨精神更为充沛。
D.散文的叙述方式变得更加灵活,结构方式也更加多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但“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B.当代散文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C.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诗情哲理类散文是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D.朱自清散文多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余光中的散文,有相当一部分表现了对故土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3.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4、范雎者,魏人也,字叔。
游说
..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
..诸侯,欲事魏王,家贫无以自资,乃先事魏中.大夫
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既归,心怒雎,以告魏相。
魏相,魏之诸公子,曰魏齐。
魏齐大怒,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以惩后,令无妄言者。
雎从箦中谓守者曰:“公能出我,我必厚谢公。
”守者乃请出弃箦中死人。
魏齐醉,曰:“可矣。
”范雎得出。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当
此时,秦昭王使谒者
..王稽于魏。
郑安平诈为卒,侍王稽。
王稽问:“魏有贤人可与俱西游者乎?”郑安平曰:“臣里中有张禄先生,欲见君,言天下事。
其人有仇,不敢昼见。
”王稽曰:“夜与俱来。
”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语未究,王稽知范雎贤,谓曰:“先生待我于三亭之南。
”与私约而去。
王稽辞魏去,过载范雎入秦。
范雎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雎已死久矣。
魏闻秦且东伐
韩、魏,魏使须贾于秦。
范雎闻之,为微行
..,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
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雎曰:“然。
”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
雎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雎曰:“臣为人庸赁。
”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
范雎归取大车驷马,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
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
须贾怪之。
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
”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
”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
”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
范睢入言之昭王,归须贾。
(摘编自《史记·范雎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B.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C.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D.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留数月/未得报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雎辞谢不敢受/须贾知之/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说,是指战国时代策士们周游列国、劝说君主采纳其政治主张的一种活动。
B.中大夫,古代官名,周王室及诸侯各国卿以下有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C.谒者,即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可见王稽和秦昭王的关系。
D.微行,专指古代君主或帝王隐匿身份,易服出行或私访,从而看到更多的社会真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雎出身贫寒,官至相国。
年轻时,想凭借才学,建功立业,无奈家庭贫寒,长时间找不到晋升的机会,但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