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生物午测
2021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生物含答案
2021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生物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 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气 D.氨基酸2.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
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A.激素调节 B.体液调节 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 D.低级神经中枢调节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4.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B.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D.HIV在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5.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人最可能因下列何种方式感染艾滋病()A. 与病毒携带者握手B. 使用了病毒携带者用过的而又未严格消毒的餐具C. 住旅店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D. 洗牙或补牙时,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6.有一种疾病称为“重症肌无力”,病人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低下,肌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相似()A. 系统性红斑狼疮B.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C. 过敏反应D. 感染引起的关节炎7.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三道防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的皮肤、黏膜和溶菌酶等杀菌物质构成了人体的第一道防线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淋巴细胞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人体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构成的D.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8.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同表述不正确的是()A.体液免疫中抗体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B.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攻击目标是已经被抗原入侵了的宿主细胞C.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D.淋巴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熟9.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仍具活性B.水盐平衡调节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完成的C.抗利尿激素由垂体某些分泌细胞分泌释放D.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增加可使尿量增加10.下图的神经纤维上有A、B、C、D四个点,且AB=BC=CD,现将一个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表面:①AB(如图),②BD,③AD之间,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其中电流计指针能够发生两次相反方向偏转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11.下图表示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过程及其不同点。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南京市阶段学情调研试卷高二生物(答案在最后)2023.10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题2分,共2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海藻糖是一种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非还原二糖。
《自然》杂志提到“对于许多生命体而言,海藻糖的有无,意味着生存或者死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海藻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可产生砖红色沉淀B.脱水缩合反应还发生在核苷酸形成核酸的过程中C.组成海藻糖与磷脂的化学元素完全相同D.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麦芽糖和乳糖【答案】B【解析】【分析】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二糖包括麦芽糖、蔗糖、乳糖;多糖包括淀粉、纤维素和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的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详解】A、由题可知,海藻糖为非还原糖,故不能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可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B、单体脱水缩合形成多聚体是细胞生命大分子构建的基本模式,多糖是多聚体,其形成过程可发生脱水缩合,另外脱水缩合反应还发生在核苷酸形成核酸的过程中,B正确;C、根据题意海藻糖为糖类,故组成海藻糖的化学元素为C、H、O,磷脂的化学元素为C,H、O、N、P,C错误;D、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麦芽糖是植物特有的二糖,D错误。
故选B。
2.如图所示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中,mRNA通过结构⑤时需要消耗ATPB.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中,结构④变得松散、染色加深C.③是遗传物质储存的场所,是真核细胞核糖体形成的必需结构D.⑤可允许某些大分子及部分小分子和离子通过,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其数目增多【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中为细胞核结构模式图,其中①为内质网,②为核膜,③为核仁,④为染色质,⑤为核孔。
湖北省部分名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2024年湖北部分名校高二10月联考高二生物学试卷(答案在最后)考试时间:2024年10月11日下午14:30-17:05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如图是果蝇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互为等位基因B.上图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均表现为伴性遗传C.雄果蝇的体细胞中短硬毛基因最多有4个D.由图可知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基因都位于一条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
图示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它们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
【详解】A、同一条X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非等位基因,由图可知,控制果蝇朱红眼和深红眼的基因都位于果蝇X染色体上,是非等位基因,A错误;B、图为X染色体上一些基因的示意图,性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联,图所示基因控制的性状均表现为伴性遗传,B正确;C、图示短硬毛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雄果蝇的体细胞中只有一条X染色体,因此其短硬毛基因最多有2个(基因经复制以后),C错误;D、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由蛋白质和DNA构成,D错误。
2.某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X A X a)为降低后代患病的概率,在进行体外受精时对卵细胞进行遗传筛查(不考虑基因突变)。
该携带者的一个卵原细胞中X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第一极体含有2个A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一定含有a基因B.若第一极体含有1个A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一定不含有A基因C.若第二极体含有1个A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一定含有a基因D.若第二极体含有1个A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一定不含有a基因【答案】A【解析】【分析】1、减数分裂的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选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人体内的液体由水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有机物等一起构成,统称体液。
体液广泛分布于机体细胞内外,保持体液容量、分布和组成的动态平衡,是保证细胞正常代谢、维持各种器官生理功能的必需条件。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浆、组织液、淋巴液共同构成体液B.内环境稳态是指细胞外液中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C.组织液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D.内环境中丙酮酸发生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DNA聚合酶、激素、尿素、CO2等B.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肠液和组织液C.组织水肿、抽搐、镰状细胞贫血都是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D.静脉注射后,药物经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再进入组织细胞3.下表表示人体细胞内液和两种细胞外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成分/(mmol·L-1)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147 4.0 1.25 1.00114.07.5 1.0②142 5.0 2.50 1.50103.3 6.016.0③10140.0 2.5010.3525.0-47.0A.①可能是组织液或淋巴液B.②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红蛋白C.③表示细胞内液D.①②③物质的含量呈动态变化4.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D表示人体体液的四种不同组成成分。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B、C、DB.C中可含有抗体、激素和麦芽糖C.C与B的最主要区别是B中含有较多蛋白质D.A中液体大部分回流到C,少部分形成B5.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
北京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练习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月考练习题年级:高二,科目:生物(答案在最后)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一、本部分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有关内环境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相近,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B.淋巴中含有淋巴细胞,利于增强免疫功能C.血浆中含有蛋白酶,可催化血红蛋白水解D.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答案】C【解析】【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A、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相近,但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A正确;B、淋巴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淋巴中含有淋巴细胞,利于增强免疫功能,B正确;C、血浆中不含有蛋白酶,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C错误;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组织液中钠离子浓度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D正确。
故选C。
2.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A正确;内环境稳态可使细胞生活在温度和pH等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正确;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K+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依赖于Na+内流,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C正确;内环境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学情高二10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学情高二10月质量检测生物试题1.下列关于人体体液的叙述,正确的是()A.成熟红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 2可进入组织液中B.垂体分泌的抗利尿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靶细胞C.组织液中的O 2进入组织细胞中被利用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D.剧烈运动时,细胞呼吸生成CO 2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2.已知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
现给健康的实验兔甲、乙分别静脉输入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观察生理变化。
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甲兔细胞外液Na +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内液Na +的增加C.甲兔血浆量增加,排出相应量的NaCl和水后,恢复到注射前水平D.葡萄糖不断进入乙兔细胞被利用,导致尿量增加,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3.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A.持续40℃高烧的病人,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B.对发烧病人采取物理降温的目的是增加机体散热C.寒冷环境下,参与体温调节的传出神经中既有躯体运动神经,也有内脏运动神经D.炎热环境下,若呼吸运动频率和幅度增加过高且持续过久,可导致内环境pH下降4.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B.神经胶质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的功能C.神经元的轴突大都套有髓鞘,聚集成束,外包包膜,构成神经D.运动神经元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轴突传送给效应器5.研究人员利用电压钳技术改变枪乌贼神经纤维膜电位,记录离子进出细胞引发的膜电流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内向电流是指阳离子流入细胞从而引起膜内电位升高的离子电流,如Na+和Ca2+内流;外向电流是指阳离子流出或阴离子流入从而引起膜内电位降低的离子电流。
图a为对照组,图b和图c分别为通道阻断剂TTX、TEA处理组。
2021年高二10月月考 生物试题
2021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5分X40题=60分) R167 xx.101.下列各组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A.兔的长毛和短毛B.玉米的黄粒与圆粒C.家鸡的长腿和毛腿D.马的白毛和猫的黑毛2.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发现问题和验证假说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依次是( )A.自交、杂交和测交 B.测交、自交和杂交C.杂交、自交和测交 D.杂交、测交和自交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杂合子自交的后代全是杂合子B.纯合子自交的后代全是纯合子C.杂合子杂交的后代全是杂合子D.两种纯合子杂交,其后代仍为纯合子4.金鱼草的花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为红色,Aa为粉色,aa为白色。
红花金鱼草与白花金鱼草杂交得到F1,F1自交产生F2。
下列关于F2个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红花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4 B.白花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4 C.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4 D.杂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25.孟德尔的遗传规律不适合原核生物,其原因是……()A.原核生物无核物质B.原核生物无遗传物质C.原核生物无完善的细胞器D.原核生物主要进行无性生殖6.老鼠毛色有黑色和黄色之分,这是一对相对性状。
下面有三组交配组合,请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丁7.用下列哪组方法,可最简捷地依次解决①~③的遗传问题()①鉴定一株高茎豌豆是否为纯合体②区别女娄菜披针型和狭披针型的显隐性关系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纯合体的比例A.自交、杂交、自交B.自交、测交、测交C.杂交、测交、自交D.测交、杂交、自交8、豌豆的矮茎和高茎为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四组杂交实验中,能判别性状显隐性关系的是()A.高茎×高茎—→高茎B.高茎×高茎—→301高茎十101矮茎C.矮茎×矮茎—→矮茎D.高茎×矮茎—→98高茎+107矮茎9、表现型正常的父母生了一患白化病的女儿,若再生一个,可能是表现型正常的儿子、患白化病女儿的几率分别是()A.1/4,1/8 B.1/2,1/8 C.3/4,1/4 D.3/8,1/810、人类的多指(A)对正常指(a)为显性,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
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阜阳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一调考试生物(答案在最后)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第1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滴注因能将药物迅速运送到全身面疗效显著。
图中a、b、c、d与内环境名称对应正确的是()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液A.②①③②B.①②③①C.③①②③D.②③①①【答案】A【解析】【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作内环境。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肌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组织液,所以a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液和血浆,所以b,c表示血浆或淋巴液;静脉点滴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浆,而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细织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获取药物,所以d是组织液,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
故选A。
2.低钠血症是最常见的一种水和无机盐平衡失调疾病。
低钠血症患者的血钠低于135mmol/L,常表现为恶心、嗜睡、多尿等症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大量出汗后一次性饮水过多易引发低钠血症B.推测低钠血症患者神经系统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C.食物中的Na+进入血浆后会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组织液D.可通过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对低钠血症进行治疗【答案】C【分析】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详解】A、大量出汗后一次性饮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引发低钠血症,A正确;B、低钠血症患者常表现为恶心、嗜睡,神经系统的功能可能受到影响,B正确;C、食物中的Na+进入血浆后会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C错误;D、低钠血症患者的血钠低于135mmol/L,可通过静脉滴注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增加钠离子浓度,对低钠血症进行治疗,D正确。
湖北省武汉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高二生物2023年十月考(答案在最后)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如图表示人体中部分体液的关系图,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②受阻时,会引起组织水肿B.乙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甲高,丁中O2浓度比甲液中高C.T细胞、B细胞可以存在于丙液中,乙酰胆碱可存在于甲中D.剧烈运动后丁中产生的大量乳酸通过过程④、①进入乙,导致乙的pH明显降低2.活性氧(ROS)是生物体内能产生自由基的化学反应性含氧物质,包括过氧化物(如H2O2)、超氧化物等。
ROS水平急剧增加会引起机体发生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是体内自由基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并被认为是导致衰老和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实验小组制备成年和老年大鼠的血清(纤维蛋白原已被除去的血浆)分别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探究血清和氧化应激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的影响,实验的结果如下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衰老过程中血浆成分的改变不会显著诱导细胞凋亡B.成年血清会降低间充质干细胞对氧化应激的适应性C.老年大鼠的血清和氧化应激能相互协同促进细胞凋亡D.细胞凋亡与基因表达有关,一般不会破坏内环境稳态3.初到高原的人往往发生高原反应,出现呼吸困难,发热,尿量减少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导致肺水肿;重返平原后会发生低原反应(俗称“醉氧”),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高原反应引起的发热是人体稳态失衡的表现B.肺水肿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肺部组织液增加C.“醉氧”是由于内环境中血红蛋白增多导致运输氧气能力过强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被破坏的部分可能有几种组合()A.4B.6C.8D.98.研究状明、给小鼠闻不会引起其不安的苯乙酮,同时进行电击,小鼠表现出惊恐栗抖;一段时间后,该小鼠只闻苯乙酮、不电击,也表现出惊恐栗抖。
该小鼠与普通小鼠交配,F1小鼠只闻苯乙酮,易表现出坐立不安等情绪反应。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浙江省金华市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生物试题一、单选题(共16 分)1.用蛋白酶去除大肠杆菌核糖体的蛋白质,处理后的核糖体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由此可推测核糖体中能催化该反应的物质是A.蛋白酶B.RNA聚合酶C.RNAD.逆转录酶【答案】C【详解】核糖体是由蛋白质和RNA组成,蛋白酶能专一去除核糖体中蛋白质,只剩RNA,仍可催化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说明有RNA存在既可完成脱水缩合反应,所以有催化作用的物质是RNA,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酶的本质,意在考查考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四环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通过干扰细菌核糖体的形成、阻止tRNA和mRNA的结合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细菌核糖体的形成与其核仁有关B.tRNA和mRNA的结合场所在核糖体C.皮肤破损引起的炎症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D.细菌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答案】B【分析】四环素和链霉素等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生长,而细胞的生长和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为翻译,场所在核糖体,以mRNA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tRNA为转运工具、以细胞质中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
【详解】A、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核仁等结构,故细菌核糖体的形成与其核仁无关,A错误;B. tRNA是在翻译过程中运输氨基酸的工具,阻止tRNA和mRNA的结合,则氨基酸不能进入核糖体内参与蛋白质合成,故tRNA和mRNA的结合场所在核糖体,B正确;C. 皮肤破损引起的炎症反应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D. 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点睛】3.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
现根据这一原理进行了以下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组加入蛋白酶后实验结果为无色,能从侧面体现出酶的专一性B.“?”处为无色是因为三氯乙酸破坏了酚氧化酶,但是该酶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C.该实验可以看出酶促反应的条件温和D.该实验能体现出酶的高效性【答案】D【分析】在正常情况下,酚氧化酶和底物在细胞质中是分隔开的,植物细胞受损后通常会释放出酚氧化酶,使无色的酚氧化生成褐色的物质。
2021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2021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A.多糖B.核酸C.脂质D.蛋白质2.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B.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C.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3.科学家在对疯牛病的病原体进行研究时发现,经淀粉酶、脂肪酶、核酸酶处理后该病原体仍具有感染性;但用蛋白酶处理后,此病原体失去感染性.由此可推出,与该病原体感染性相关的主要成分是()A.淀粉B.核酸C.脂肪D.蛋白质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B.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C.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中生成ATP的过程均在膜上进行D.相对于胰岛细胞,心肌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5.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B.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 TP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6.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用细胞膜的方法正确的是()A.把细胞放在清水里,胀破细胞B.用针刺破细胞C.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D.用石英砂研磨细胞7.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 TP大于b组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8.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b分别表示氧气、钾离子进出细胞B.c、d、e均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C.甲代表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特异性D.乙和丙代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多糖均具有识别功能9.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O2的产生停止B.CO2的固定加快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比值下降10.如图表示酶和底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点,影响酶促反应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pHB.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C.在c点,影响酶促反应的限制因素主要是pHD.该图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11.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证明了光合作用()A.制造了有机物 B.利用了根系吸收的水分C.释放的氧气来自H2O D.释放的氧气来自CO212.叶绿体中有多种色素,可以用纸层析方法将它们分离.如图为纸层析结果示意图,其中Ⅳ是()A.叶绿素a B.叶绿素b C.叶黄素D.胡萝卜素13.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D瓶加入的酵母菌培养液等量且种群密度相同B.A瓶中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用于除去CO2C.E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速度慢于C瓶D.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验C、E两瓶中是否含有酒精14.含水量不同的玉米种子的呼吸速率(mg/100g•h)是不同的,如图所示,其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含水量的增加,玉米种子的呼吸速率增加B.要促进玉米种子的萌发,必须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C.从图中可知,玉米种子呼吸作用的最适含水量是18%D.为了有利于玉米种子的贮存,种子的含水量应控制在12%以下15.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A.与葡萄糖中的碳结合生成CO2B.与[H]结合生成H2OC.参与酶的催化作用D.氧化葡萄糖形成丙酮酸16.如图表示人体内氧元素随化合物代谢转移过程,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①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一NH2B.在缺氧的情况下,③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C.M物质是丙酮酸,④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D.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②③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17.如图所示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曲线BC段酵母菌的呼吸作用中出现无氧呼吸C.乙醇含量过高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D.T1T2时间段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18.如图表示细胞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1~3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1和3都具有双层生物膜B.1和2所含酶的种类相同C.2和3分别都能产生大量ATP D.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H]19.将一个细胞中的磷脂成分全部提取出来,将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测得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下列细胞实验与此结果最相符的是()A.人的肝细胞B.蛙的红细胞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D.大肠杆菌细胞20.下列有关实验材料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黑藻叶观察线粒体B.用马蛔虫的受精卵观察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C.用新鲜的肝脏研磨液与H2O2溶液为材料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D.血液中加适量生理盐水制成红细胞稀释液,用于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实例中能反映该特点的是()①高尔基体形成的小泡与细胞膜融合;②吞噬细胞吞噬病菌;③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的吸收;④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⑤变形虫能伸出伪足.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④⑤ D.①②⑤22.下列关于细胞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存在于线粒体中也存在于叶绿体中B.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水解后产物一定有四种C.组成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的分子可以运动D.神经细胞有细胞周期,其化学成分在不断更新23.如图表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一个完整细胞周期的是()A.a→b B.b→a C.a→b→a D.b→a→b24.处于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动物细胞,细胞内的染色体数(a),染色单体数(b)DNA分子数(c)可表示为如图所示的关系,此时细胞内可能发生着()A.中心粒移向两极B.着丝点分裂C.细胞板形成D.DNA分子进行复制25.如图是一个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此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B.该细胞此时有8条染色体,8个DNA分子C.此细胞分裂结束以后,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有8条,8个DNA分子D.此时期继续发展,将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细胞壁,最终分裂为两个子细胞2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C.细胞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D.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27.利用水稻花粉,经离体培养后,能得到一株完整植株.这一过程的实现是因为细胞具有()A.分裂能力 B.分化能力 C.生长能力 D.全能性28.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衰老细胞水分减少,核体积增大B.细胞凋亡可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C.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D.抑癌基因是抑制癌基因的表达29.梭菌毒素“Tpel”可使动物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变性失活,而使该细胞凋亡.这一发现可能有助于研究杀死癌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蛋白质失活都通过破坏肽键来实现B.“Tpel”能间接改变细胞内mRNA的种类C.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细胞一定是癌细胞D.癌变前后,细胞内的基因组成相同30.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A.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人细胞癌变几率增加B.癌症是致癌因子引发的,患病几率与年龄无关C.艾滋病患者与正常人患癌症的几率相同D.亚硝酸盐可通过改变基因的结构而致癌江苏省赣榆区赣马高级中学xx——xx年度高二生物10月月考模拟试卷(word 含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30小题)1.抗体的化学本质是()A.多糖 B.核酸 C.脂质 D.蛋白质考点: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功能.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是对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分类和功能的考查,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解答:解: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故选:D.点评:对于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2.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A.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B.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C.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考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酶的特性;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分析: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值是1.8﹣2.2.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解答:解:A、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A正确;B、胃蛋白酶的最适宜PH值是1.8﹣2.2,B错误;C、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在酸性条件下,变成灰绿色,C错误;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不强调酸碱度的要求,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质壁分离与复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鉴定等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选取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3.科学家在对疯牛病的病原体进行研究时发现,经淀粉酶、脂肪酶、核酸酶处理后该病原体仍具有感染性;但用蛋白酶处理后,此病原体失去感染性.由此可推出,与该病原体感染性相关的主要成分是()A.淀粉 B.核酸 C.脂肪 D.蛋白质考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和作用的综合.分析:酶具有专一性:1、淀粉酶将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和葡萄糖;2、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3、核酸酶将核酸水解产生磷酸、含氮碱基、五碳糖;4、蛋白酶将蛋白质水解产生多肽和氨基酸.解答:解:A、淀粉酶只能将淀粉水解产生麦芽糖和葡萄糖,而经淀粉酶处理后该病原体仍具有感染性,说明该病原体感染性相关的主要成分不是淀粉,A错误;B、核酸酶只能将核酸水解产生磷酸、含氮碱基、五碳糖,而经核酸酶处理后该病原体仍具有感染性,说明该病原体感染性相关的主要成分不是核酸,B错误;C、脂肪酶只能将脂肪水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而经脂肪酶处理后该病原体仍具有感染性,说明该病原体感染性相关的主要成分不是脂肪,C错误;D、蛋白酶可以将蛋白质水解产生多肽和氨基酸,经蛋白酶处理后该病原体后,此病原体失去感染性,说明该病原体感染性相关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检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的综合、糖类的种类及其分布和功能、脂质的种类和功能的综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4.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构成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脂肪和胆固醇B.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C.有氧呼吸及光合作用中生成ATP的过程均在膜上进行D.相对于胰岛细胞,心肌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考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分析:1、构成生物膜的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和脂质,脂质中以磷脂最丰富.2、胰岛细胞分泌能力强,内质网与高尔基体、高尔基体与细胞膜的转化速度快,所以膜更新速度快.解答:解:A、构成生物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不含脂肪,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A错误;B、神经冲动的传导涉及钠离子、钾离子的跨膜运输,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B正确;C、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A TP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C错误;D、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其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比心肌细胞更快,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物膜系统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理解能力,难度适中.5.细胞膜是细胞的重要结构,关于细胞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B.乙醇通过细胞膜需要消耗A TPC.氨基酸借助膜蛋白可通过细胞膜D.蛋白质分子可以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考点: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分析:1、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2、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3、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解答:解:A、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一种选择透过性,A正确;B、乙醇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消耗ATP,B错误;C、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正确;D、蛋白质以不同的方式镶在、嵌入、横跨磷脂双分子层,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6.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用细胞膜的方法正确的是()A.把细胞放在清水里,胀破细胞B.用针刺破细胞C.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D.用石英砂研磨细胞考点:细胞膜的制备方法.分析: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有细胞膜结构,没有细胞核膜和细胞器膜结构,所以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能分离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制作方法:把细胞放在清水里,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细胞膜.解答:解:A、把细胞放在清水里,细胞渗透吸水,使细胞胀破,A正确;B、细胞是微小的结构,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所以不能用针刺破细胞,B错误;C、细胞膜将细胞内物质与外界分隔开,无法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C错误;D、用石英砂研磨细胞,将破坏细胞膜的结构,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红细胞制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简单生物学实验操作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的能力.7.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 TP大于b组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考点: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分析:实验前长度/实验后长度的比值为1时,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且比值越小花冠吸水越多,则吸水量a>b>c;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且比值越大,花冠失水越多,则失水量d<e<f.解答:解:A、据图可推知a组吸水多于b组,因此实验后a组细胞液中溶质浓度低于b组,故A选项错误;B、比值小于1表明细胞吸水,则b组细胞吸水;比值大于1表明细胞失水,则f组细胞失水,因此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b组,故B选项错误;C、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故C选项错误;D、由c组吸水,d组失水知细条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渗透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判断能力,属于中档题.8.如图为物质跨膜运输示意图(甲、乙、丙代表物质,a、b、c、d、e代表运输方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a、b分别表示氧气、钾离子进出细胞B.c、d、e均可表示葡萄糖进入红细胞C.甲代表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特异性D.乙和丙代表的磷脂双分子层和多糖均具有识别功能考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分析:1、据图分析,甲为载体蛋白,乙为磷脂双分子层,丙为糖蛋白,只分布在细胞膜外侧(由此可以判断物质是进细胞还是出细胞).2、a、e为主动运输,特点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b为自由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具有糖蛋白的一侧代表膜外,其中a、b由膜外运向膜内,e则由膜内运向膜外;c、d表示协助扩散,特点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解答:解:A、钾离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即图a,氧气进入细胞表示自由扩散,即图b,A错误;B、c、d表示协助扩散,其中c表示通过通道蛋白,d表示通过载体蛋白,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即d表示,B错误;C、甲代表载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特异性,C正确;D、乙为磷脂双分子层,表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支持蛋白质,而丙为糖蛋白,具有细胞识别的功能,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9.正常生长的绿藻,照光培养一段时间后,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此后绿藻细胞的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现象是()A.O2的产生停止B.CO2的固定加快C.ATP/ADP比值下降D.NADPH/NADP+比值下降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分析:光合作用光反应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主要有:2H2O 4H++O2↑+2e,ADP+Pi+能量ATP,NADP++H++2e NADPH.暗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有:CO2+C5 2C3,C3 (CH2O)+C5.解答:解:A、用黑布迅速将培养瓶罩上使光反应停止,O2的产生停止,故A选项正确;B、光反应停止后,导致光反应产生的[H]和A TP减少,抑制暗反应,因此CO2的固定应减慢,故B选项错误;C、由于光反应产生的ATP减少,而ADP的含量相对增多,因此的比值下降,故C选项正确;D、同理可知,光反应生成的NADPH的含量减少,NADP+的含量就相对增多,因此比值下降,故D选项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以及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考生在分析时明确罩上黑布后光反应将立即停止,然后根据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判断ATP和NADPH的含量变化,进而确定对二氧化碳固定的影响.10.如图表示酶和底物浓度一定的条件下,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a点,影响酶促反应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pHB.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C.在c点,影响酶促反应的限制因素主要是pHD.该图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考点:酶的特性.分析:1、在最适温度(pH)下,酶的活性最高;当温度(pH)低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增强;当温度(pH)高于最适温度(pH)时,酶的活性随温度(pH)的升高而减弱.还要注意,低温使酶失活但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高温、过酸、过碱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的活性不能恢复.2、酶的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解答:解:A、在a点,影响酶促反应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pH,A正确;B、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继续增大,B错误;C、在c点,温度不再是影响因素,故影响酶促反应的限制因素主要是pH,C正确;D、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7,故该图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注意:①低温和高温时酶的活性都降低,但两者的性质不同.②在过酸或过碱环境中,酶均失去活性而不能恢复.③同一种酶在不同pH下活性不同,不同的酶的最适pH不同.④反应溶液酸碱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11.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中的氧,证明了光合作用()A.制造了有机物 B.利用了根系吸收的水分C.释放的氧气来自H2O D.释放的氧气来自CO2考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史.分析:1、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通过设计对照实验,最终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2、探究实验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解答: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通过同位素分别标记H218O和C18O2,发现只有标记H218O 的一组产生的18O2中有标记,两组对照说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过程,考查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光合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光合作用的探索历程,明确鲁宾和卡门的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掌握探究实验的原则,明确探究实验需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识记光合作用的过程及条件.12.叶绿体中有多种色素,可以用纸层析方法将它们分离.如图为纸层析结果示意图,其中Ⅳ是()A.叶绿素a B.叶绿素b C.叶黄素D.胡萝卜素考点: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分析: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提取色素时需要加入无水乙醇(溶解色素)、石英砂(使研磨更充分)和碳酸钙(防止色素被破坏);分离色素时采用纸层析法,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着层析液扩散的速度不同,最后的结果是观察到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解答:解: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时,所得滤纸条上应该有四条色素带,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a(蓝绿色)、叶绿素b(黄绿色).所以Ⅳ是叶绿素b.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识图能力,属于容易题.13.如图为“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装置图.在正确操作的情况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D瓶加入的酵母菌培养液等量且种群密度相同B.A瓶中装的是氢氧化钠溶液用于除去CO2C.E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速度慢于C瓶D.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验C、E两瓶中是否含有酒精考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分析: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CO2和H2O,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否通入空气,则甲装置是有氧呼吸装置,乙装置是无氧呼吸装置;有氧呼吸装置需要将空气通入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无氧呼吸装置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澄清石灰水瓶,这是为了消耗掉瓶中的氧气,创造无氧环境.两个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能检测CO2的产生.解答:解:A、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否通入空气,B、D瓶加入的酵母菌培养液等量且种群密度相同,这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A正确;B、A瓶中加入NaOH是为了吸收空气中CO2,B正确;C、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生的CO2多于无氧呼吸,则E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速度慢于C瓶,C正确;D、实验结束后可以通过在B、D两瓶中加入重铬酸钾的浓硫酸溶液,观察颜色是否由橙色变成灰绿色,来检测是否产生酒精,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学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四川省绵阳南山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绵阳南山高2022级十月月考生物试题(答案在最后)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1.血液中肌酐(血肌酐)含量是一项体检指标,其正常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
血肌酐来自人体自身的肌肉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
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体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B.血肌酐含量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C.血肌酐含量会有一定的波动D.血肌酐含量偏高的个体应增加肉类摄入【答案】D【解析】【分析】肌酐是肌肉中含氮物质分解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肌肉产生,经肾排出,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
【详解】A、血肌酐来自人体自身的肌肉代谢,体检前应避免剧烈运动,A正确;B、血肌酐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故血肌酐含量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B正确;C、血肌酐来自人体自身的肌肉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血肌酐含量会有一定的波动,C正确;D、血肌酐还来自肉类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血肌酐含量偏高的个体应减少肉类摄入,D错误。
故选D。
2.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
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该个体的内环境呈弱酸性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肝脏细胞C.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D.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答案】B【解析】【分析】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山西省大同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3-2024-1高三年级十月学情检测生物试卷(答案在最后)本试卷由选择题和简答题两部分组成。
选择题共有30小题,合计60分。
简答题共有3小题合计40分。
满分100分。
答题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新冠病毒(SARS-CoV-2)和肺炎双球菌均可引发肺炎,但二者的结构不同,新冠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被动运输B.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合成C.新冠病毒与肺炎双球菌二者遗传物质所含有的核苷酸是相同的D.新冠病毒或肺炎双球菌的某些蛋白质可作为抗原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答案】D【解析】【分析】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
【详解】A、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方式为胞吞,A错误;B、新冠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等细胞器,利用宿主细胞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错误;C、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为DNA,二者的核苷酸不同,C错误;D、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引起免疫反应的抗原,D正确。
故选D。
2.取某植物的成熟叶片,用打孔器获取叶圆片,等分成两份,分别放入浓度(单位为g/mL)相同的甲糖溶液和乙糖溶液中,得到甲、乙两个实验组(甲糖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乙糖的2倍)。
水分交换达到平衡时,检测甲、乙两组的溶液浓度,发现甲组中甲糖溶液浓度升高。
在此期间叶细胞和溶液之间没有溶质交换。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甲组叶细胞吸收了甲糖溶液中的水使甲糖溶液浓度升高B.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不变,则乙组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为零C.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降低,则乙组叶肉细胞可能发生了质壁分离D.若测得乙糖溶液浓度升高,则叶细胞的净吸水量乙组大于甲组【答案】D【解析】【分析】渗透作用需要满足的条件是:①半透膜;②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杭州2024年10月教学质量检测高二生物试题(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小题,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1.2023年12月1日是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
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为“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下列关于HIV和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HIV的细胞结构中含有逆转录酶B.HIV在人体中的宿主细胞不只有辅助性T细胞C.HIV就是艾滋病,属于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D.艾滋病会通过输血、蚊虫叮咬、哺乳等方式传播【答案】B【解析】【分析】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病毒在寄主细胞内能逆转录形成病毒DNA并整合到染色体的DNA上,并能随寄主细胞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且不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所识别。
大量的辅助性T细胞的死亡导致患者免疫功能相继严重缺陷,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
【详解】A、HIV为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A错误;B、HIV侵入人体,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细胞,B正确;C、HIV为病毒,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C错误;D、HIV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D错误。
故选B。
2.血浆中的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的是()A.大量饮水B.血容量减少C.食用过咸的菜肴D.血浆电解质浓度增加【答案】A【解析】【详解】A、大量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A正确;B、血容量减少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防止血容量的进一步减少,B错误;C、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错误;D、血浆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的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海南海口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2024年高二年级10月校考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
2.回答选择题,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涂选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目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保留本试卷,答题卡交回监考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上符合题目要求的)、1.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
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A.让该紫茎番茄自交B.与绿茎番茄杂交C.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D.与杂合紫茎番茄杂交2.水稻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既发生减数分裂,又进行有丝分裂,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分裂ⅠB.同源染色体联会和交换发生在减数分裂ⅡC.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复制D.有丝分裂保证细胞的亲代和子代间遗传的稳定性3.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C.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D.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4.一种家鼠的毛色为黑色,在一个黑色鼠群中偶尔发现了一只黄色雌家鼠。
后来这个鼠群繁殖的家鼠后代中出现了多只黄色雌鼠和雄鼠。
让黄色鼠与黄色鼠交配,其后代分离比总是接近2黄色:1黑色。
下列推理结论正确的是()A.最初出现的黄色雄鼠是染色体缺失造成的B.该鼠群中的黄色家鼠均为杂合体C.控制黄色与黑色的基因之间的差别在于碱基对的数目不同D.一对黄色家鼠繁殖形成一个新的种群,理论上黄色与黑色基因的频率相等5.某种自花传粉植物的等位基因A/a和B/b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A/a控制花粉育性,含A的花粉可育:含a的花粉50%可育、50%不育。
B/b控制花色,红花对白花为显性。
北京市延庆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生物试卷(答案在最后)本试卷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一、选择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新生无毛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一种含有大量线粒体的褐色脂肪组织,褐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内膜含有蛋白质U。
蛋白质U不影响组织细胞对氧气的利用,但能抑制呼吸过程中ADP转化为ATP。
据此推测当蛋白质U发挥作用时()A.葡萄糖不能氧化分解B.只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无氧呼吸C.细胞中会积累大量的ATPD.可大量产热,维持体温【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一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两个分子的丙酮酸,在分解的过程中产生少量的[H],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这个阶段是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的;第二个阶段,丙酮酸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分解成二氧化碳和[H],同时释放出少量的能量。
这个阶段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第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的反应,与氧结合而形成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详解】A、由题意可知,当蛋白质U发挥作用时抑制呼吸过程中ADP转化为ATP,但葡萄糖在细胞质基质中被氧化分解,释放一定的能量,A错误;B、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的反应也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发生的,B错误;C、当蛋白质U发挥作用时抑制呼吸过程中ADP转化为ATP,细胞中不会积累大量的ATP,实际上细胞中ATP的含量很少,C错误;D、当蛋白质U发挥作用时,线粒体内膜上ATP的合成速率下降,代谢反应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热能的比例增加,维持体温,D正确。
故选D。
2.细胞可通过蛋白酶体识别和水解需要降解的蛋白质,如错误折叠蛋白、变性蛋白和不再需要的结构正常蛋白等,过程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蛋白酶体具有水解肽键的作用B.泛素标记蛋白质便于蛋白酶体识别C.抑制细胞呼吸不会影响该降解过程D.该过程有利于细胞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蛋白底物和泛素在酶的作用下结合,结合体被蛋白酶体识别,然后在ATP作用下,最终被分解为肽段。
重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检测生物试题含解析
高2025届高二上阶段性检测(一)生物试题(答案在最后)(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023年10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根据以下模型分析,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图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细胞外液是血浆,因此其渗透压最高B.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单箭头表示的有①②③⑤C.CO2、神经递质、激素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D.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它的出现并不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稳态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详解】A、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相似,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三者的渗透压基本相同,A 错误;B、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但箭头表示的有②③,B错误;C、CO2、神经递质、激素和尿素均属于内环境成分,均可随体液运输,C正确;D、癌细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癌细胞的产生会影响人体内环境稳态,可导致生命危险,D错误。
故选C。
2.当人体器官或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最不合理的是()A.下丘脑功能障碍的患者体温波动范围可能较大B.肾功能严重衰竭的患者血浆渗透压可能较高C.重症肺炎呼吸障碍患者的血浆酸碱度可能较低D.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血浆渗透压可能较高【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河北省石家庄2023高二生物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石家庄实验中学 2022-2023-1 学期高二10 月考生物试卷一. 单选题(本题共13 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6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方框内为人体内某组织或器官的结构示意图,a、b、c 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液。
据图判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 中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含量有关,与蛋白质含量无关B.a 渗回 b 和渗入 c 的量相差不大C.若图示方框为肝脏,则饱饭后 b 中Ⅱ端比Ⅰ端葡萄糖含量低D.若图示方框为胰岛组织,则饱饭后 b 中Ⅰ端比Ⅱ端胰岛素含量高、葡萄糖含量低2.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常规治疗时需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态,并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肺炎患者细胞内液和血浆蛋白外渗可导致出现肺水肿现象B.组织液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的含量基本相同C.肝酶含量高于正常值说明肝细胞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D.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激素、尿素、CO2等B.冬季由于气温偏低,人体内酶的活性会降低C.血管中的药物作用于肌细胞需经过组织液D.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引起组织水肿4.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A 在机体完成反射时,产生的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侧传导B兴奋除了在反射弧中传导,还会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传导C兴奋经过反射弧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反射弧中突触的数量D 在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5.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信息分子分别是神经递质和激素B 分泌神经递质或激素的细胞,细胞内的高尔基体往往比较发达C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内分泌腺细胞,激素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D 有神经调节的动物都有体液调节,有体液调节的动物不一定有神经调节6.下列关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主神经系统完全自主,不受大脑的调节B脊髓、脑干和下丘脑都有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C高位截瘫患者大小便失禁的原因是高级中枢受损D 临时记住广告中的手机号码属于第二级记忆7.听毛细胞是内耳中的一种顶端具有纤毛的感觉神经细胞,收到声音的刺激后,听毛细胞的纤毛发生偏转,使其底部的神经末梢产生神经冲动,经神经纤维传至中枢,引起听觉。
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长春二实验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生物学试卷考生注意: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1~5章第1节。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存在于淋巴液B.只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C.只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D.存在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2.头孢类药物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因此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的人不能饮酒。
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相对于口服,静脉注射的头孢类药物更先到达病灶B.过量饮酒可能会使人体内环境失去稳态C.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属于内环境的物质D.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的人饮酒后可能出现乙醛中毒现象3.尿酸是人体中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是人体血浆中非蛋白氮的主要成分之一,尿酸水平偏高或偏低均可能指示一些健康问题。
导致尿酸高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生理性因素(如高嘌呤饮食)和疾病因素(如淋巴增生性疾病)等。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尿酸偏高的个体不一定患淋巴增生性疾病B.非蛋白氮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不止一种C.健康人的血浆中尿酸含量是处于动态平衡的D.组织细胞坏死不会导致血浆中尿酸含量升高4.瞳孔开大肌是分布于眼睛瞳孔周围的肌肉,只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当抓捏面部皮肤时,会引起瞳孔开大肌收缩,导致瞳孔扩张,该反射称为瞳孔皮肤反射,其反射通路如下所示,其中网状脊髓束是位于脑干和脊髓中的神经纤维束。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面部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①→脑干→网状脊髓束→脊髓(胸段)→传出神经②→瞳孔开大肌A.该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B.传入神经①属于脑神经C.传出神经②属于躯体运动神经D.若完全阻断脊髓(颈段)中的网状脊髓束,该反射不能完成5.面包店的香味并不是都出自面包,有些烘焙店借助一种叫作面包香氛的“黑科技”(有机化合物)来吸引顾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月23号午测试题
1.下列哪一实例能够证明微量元素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
A.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B.油菜缺少B时只开花不结果
C.哺乳动物血液中Ca盐含量太低,会抽搐
D.缺P会影响ATP的合成
2.(07·海南)现有无标签的稀蛋清、葡萄糖、淀粉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可用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和淀粉溶液将它们鉴定出来。
请回答: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双缩脲,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和溶液,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和溶液。
(2)用斐林试剂试剂区分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
(3)区分发生显色反应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略。
3.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A.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B.淀粉、半乳糖、糖原
C.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D.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4.下列健康人的4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的是()
①尿液②胃液③汗液④唾液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08全国卷II)为了测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后植株生长发育状况
6.对细胞中某些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可以作为鉴别真核生物的不同个体是否为同一物种的辅助手段,一般不采用的物质是()
A.蛋白质B.DNA C.RNA D.核苷酸
7.在人体的各类细胞中,最可能不含有DNA分子的是()
A.神经细胞B.成熟的红细胞C.上皮细胞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8.下列关于鉴定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实验操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与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鉴定脂肪的存在,要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被染成橘黄色或红色的颗粒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时,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鉴定蛋白质时,双缩脉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
9.研究细胞膜常用的材料是()。
A.变形虫B.受精卵C.蛙成熟的红细胞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10.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把红细胞放入蒸馏水中的目的是()。
A.溶解细胞膜B.清洗细胞C.使红细胞吸水涨破D.溶解细胞质
11.细胞膜上与细胞的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A.糖蛋白B.磷脂C.脂肪D.核酸
12.(07·广东生物)为进一步确定来源不同的A、B、C、D、E五种物质(或结构)的具体类型,进行了下列实验,现象与结果如下:
注:十:有(溶解);一:无(不溶解);灰分指物质充分燃烧后剩下的部分。
②A为红色,检测A的灰分后发现其中含有Fe元素。
③将适量的E溶液加入盛有D的试管中,混合一段时间后,混合液能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和结果,推断出:
A.血红蛋白;B.脂肪;C.染色体;D.(半)纤维素;E.(半)纤维素酶。
生物午测试题
1.细胞膜的成分
(1)主要是○1(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和○2(约占细胞膜总量的4 0%),还有少量的○3(约占细胞膜总量的2%~10%);
2.细胞膜的结构
(1)外表面:蛋白质和糖类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4;
(2)基本骨架:由○5构成,具有流动性;
(3)蛋白质:不同程度的嵌入、贯穿或附着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4)其结构特点:细胞膜具有○6。
3.功能
(1)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②控制物质○7;③进行细胞间的○8。
(2)功能特性: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4.细胞膜的制备方法
(1)选材:○9;
(2)原理: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细胞涨破,使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从而得到细胞膜;
(3)过程:选材→制片→观察→滴水→观察→结果
5.细胞壁
(1)化学成分:主要是○10和○11;
(2)功能:对植物细胞有○12和○13作用。
6.(2008山东卷)从细胞膜上提取了某种成分,用非酶法处理后,若加双缩脲试剂出现紫色;若加入斐林或班氏并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
该成分是()
A.糖脂 B.磷脂 C.糖蛋白 D.脂蛋白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细胞膜功能的是()
A.控制某些分子和离子出入细胞B.细胞识别、细胞与环境之间物质交换
C.使细胞具有相对稳定的内环境D.控制合成细胞内所需要的各种物质
14.D.解析:控制物质的合成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8.下列生物中,除细胞膜外几乎不含磷脂分子的有()
①乳酸菌②变形虫③肺炎双球菌④蓝藻⑤酵母菌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真题3.(08广东生物)具有细胞壁的选项是()
A.花粉B.红细胞C.胰岛A细胞D.流感病毒
9.细胞膜的成分中起支架作用和细胞识别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A.淀粉和纤维素 B.纤维素和果胶 C.磷脂和糖蛋白 D.蛋白质和磷脂
10.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11.取细胞膜上蛋白成分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将其细胞都分散成单个后混合培养,发现这两种细胞能够结合在一起;但将细胞膜上糖蛋白成分不相同的两种海绵动物的细胞分散后,混合培养,会发现这两种细胞不能结合在一起。
这一实验现象说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
A.细胞间的相互识别有关 B.细胞间的免疫作用有关
C.细胞的分泌作用有关 D.细胞间物质交流有关
12.(07广州二模)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
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13.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B.细胞膜可以阻止所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
C.细胞膜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D.细胞膜与细胞器膜并不是互不相连的
14.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分析时,须备制较纯净的细胞膜。
从真核细胞分离出纯的细胞膜较为困难,因为会有细胞内其他膜的混杂。
而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内膜,没有细胞核,将其特殊处理后,造成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就是纯净的细胞膜,在生物学上成为“血影”。
对“血影”的分析得知其化学组成如下:蛋白质49%,脂质43%,糖类8%。
有的科学家将“血影”
中的脂质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
(1)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红细胞溶血后,流出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应该是__________,这种物质的特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使红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3)“血影”的化学成分中的脂质主要是哪一类?______________。
(4)脂质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