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原卷版+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
【命题趋势】
赏析诗句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题型,它综合炼字、说法、句法、意境、情感等知识,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核,较符合当下的课程标准,应该成为一段时间的重点。

【真题再现】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

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
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

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1)赏析诗句,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

第一首诗大意为: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

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

叫人感到多么的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2)此题要求赏析两首诗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时要特别注意诗歌在叙事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等。

既要指出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又要运用诗中例句加以诠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分析这种手法或技巧在抒发情感、体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考点详解】
(一)赏析诗句四技巧
1.弄懂表层含意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
类型特点
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
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
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
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
(二)解题步骤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

“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2.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1.C
2.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解析】
1. C项,“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错误,尾联“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的意思是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友人仕途前
景充满期望的心情。

故选C。

2.本题要求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

从整体上看,诗歌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颈联“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的意思是剑戟尘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剑戟埋于泥沙”“蛟龙困于浅滩”比喻贤达人才受到埋没,得不到明主的重用,这既是对友人李景俭的比喻,也是对诗人自己的比喻。

同时,诗人贬官,位卑言轻,对李景俭升任行军司马有称羡之意,遣词贴切,语意明晰。

“终难久”“可在多”表面上是说剑戟埋于泥沙终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困于浅滩终有腾飞升天的时候,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3.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4.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3.B
4.①写景上视听结合。

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

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

③反衬(或“对比”“衬托”)。

“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

④巧妙扣题。

“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

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

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

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

“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解析】
3.B项,“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错误,“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故选B。

4.此题“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句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

从写景的角度看是“视听结合”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是“借景抒情”;从意象选取看,“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从结构看,前后呼应,紧扣标题,还可从炼字的角度分析。

三、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5-6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南宋]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

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①。

三拊当时顽石②,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

②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B.“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暗指金瓯有缺。

C.“看来”两句是说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

D.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

6.“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答案】5.C
6.①该句意思是说,初夏正需一场及时雨,以清洗从北方刮来的尘土。

②用了比喻的手法。

“雨”比喻宋军,“北尘”比喻金人的统治。

③形象地写出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方人民,亟待宋军挥师北上,把他们从金国的统治下解救出来的心情。

【解析】
5.C项,“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错误,“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意思是“看来出兵北伐,收复中原已是天意所归,所缺少的只是像士雅和刘琨那样的杰出将领了”,可见表达的是乐观而非悲
观。

故选C。

6.“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两句,表面意思是说,干旱的孟夏季节,正亟需一场大雨,一洗北方漫天的尘沙昏翳。

实际上结合南宋受到北方金国入侵的情形来看,此处的“北尘”显然是比喻,指来自北方的入侵者金军;因而能“一洗北尘”的“雨”,就比喻宋军;作者通过“孟夏正须雨”,写出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金人沦陷地里,正像久旱逢甘霖一样渴盼着宋军能够北上,驱除入侵者,恢复中原的心理,表达出北方人民对宋师的殷切期盼之情。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越台怀古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萨都剌,蒙古族,世有功勋,博学能文。

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入闽,任福建闽海道肃正廉访司知事。

在职一年半,即因弹劾权贵被降职。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故国”即闽越古国,是福建历史上最早也最为强盛的地方割据政权。

首联写出了越王故国被高山环抱、被云气笼罩的雄伟气势。

B.颔联用了“铜兽”的典故。

铜兽暗泣是既是拟人也是双关,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

C.尾联“丛竹雨斑斑”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娥皇女英泪洒青竹典故的化用。

“日暮”时分,“荒台”之上,眼前的“斑竹”,耳边的“鹧鸪急啼”,悲伤愁苦挥之不去。

D.全诗以登临越王山极目远眺起笔,至耳闻鹧鸪啼,眼见雨洒丛竹收束,所写之景或雄浑悲壮,或苍凉哀婉,既有对当年繁盛的暗示,又有对今日荒凉的深思。

2.这首诗的颈联深沉蕴藉,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

【答案】1.B
2.①颈联的意思:曾名盛一时的大人物早已远离这纷乱的社会;那些自古以来的英雄人物也都埋身于丛生的杂草中。

②这一联作者直抒胸臆③作者认为,不论是“一时”,还是“千古”,终究都是过眼云烟。

这种世事沧桑的悲凉情感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④含蓄地表达了王朝兴衰与人事浮沉的深沉感慨。

【解析】
1.B项,“铜兽暗泣是既是拟人也是双关”分析错误。

铜兽暗泣是拟人不是双关。

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而这原来高阶层地位的象征,现在倾颓在荒山野草间,令人顿起“黍离”之思。

铜兽暗泣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

故选B。

2.本诗颈联“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诗人感叹曾名盛一时的大人物,现在沦落于茫茫风尘之外;自古以来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也隐藏在草莽之间。

“草莽”有两重含义,一是其本意,指荒野乱草;一是与朝廷相对的称谓,即民间。

理解成哪一种都可以,都是指英雄人物已经没落。

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诗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实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时人物”最终走向末路,化为一缕烟尘、一抔黄土,或者是一蓬乱草。

不论是“一时”,还是“千古”,终究都是过眼云烟。

这种世事沧桑的悲凉气氛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达得淋漓尽致。

此句对仗工整,似乎是信手拈来的句子,却感慨深沉,字里行间流露出哀婉忧伤。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

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就为下文清冷凄清的感情抒发奠定了基调,烘托出诗人的失意、苦闷。

B.五、六句在写景上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

C.诗中末尾两句诗人写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D.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晴雪和暮色这两种所写景物。

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

4.赏析本诗中的颔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3.A
4.颔联“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生动贴切,动中见静,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他的诗风那种清冷,强化作者的悲苦抑郁之情。

【解析】
3.A项,错误。

第一句未体现悲苦之情。

4.“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归”、“下”动词准确,精炼,这二字勾勒出山间的生气和动态。

在遍山皑皑白雪中,有采樵人沿着隐隐现出的一线羊肠小道,缓缓下山,回到白雪覆盖下的茅舍。

白屋的背后则是冷光闪闪、含山欲下的夕阳。

山峰在晚照中显得更加雄奇。

樵人初归白屋,寒日欲下危峰,在动静光色的摹写中,透出了如作者贾岛诗风的那种清冷。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
考点52 诗歌鉴赏之赏析诗句
【命题趋势】
赏析诗句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题型,它综合炼字、说法、句法、意境、情感等知识,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核,较符合当下的课程标准,应该成为一段时间的重点。

【真题再现】
【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

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考点详解】
(一)赏析诗句四技巧
1.弄懂表层含意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
类型特点
倒装句有种错位的美
互文句有种开合的美
对仗句有种整饬的美
炼字句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

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
(二)解题步骤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对点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

(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

“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2.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3.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4.这首诗的颈联尤为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三、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5-6题。

水调歌头·登甘露寺多景楼望淮有感
[南宋]程珌
天地本无际,南北竟谁分?楼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难论。

却似长江万里,忽有孤山两点,点破水晶盆。

为借鞭霆力,驱去附昆仑。

望淮阴,兵冶处,俨然存。

看来天意,止欠士雅与刘琨①。

三拊当时顽石②,唤醒隆中一老,细与酌芳尊。

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

(注)①士雅与刘琨:均为东晋爱国将领。

②顽石:指当年诸葛亮堆成八阵图的石子。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起头两句以问句开头,点明“中原一恨”的原因是南北分裂,为全词奠定感情基调。

B.“却似”三句是说长江本如水晶盆那样完美,却因两点孤山而白璧有瑕,暗指金瓯有缺。

C.“看来”两句是说天意不让我们拥有士雅和刘琨这样的将领,表达了对收复大业的悲观。

D.词人借拊顽石,想象与诸葛亮这样的战略家酌酒细论,其对统一大计的关切溢于言表。

6.“孟夏正须雨,一洗北尘昏”的精妙之处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越台怀古
[元]萨都剌
越王故国四围山,云气犹屯虎豹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海鸦多背夕阳还。

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

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

(注)萨都剌,蒙古族,世有功勋,博学能文。

至元元年(公元1335年)入闽,任福建闽海道肃正廉访司知事。

在职一年半,即因弹劾权贵被降职。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故国”即闽越古国,是福建历史上最早也最为强盛的地方割据政权。

首联写出了越王故国被高山环抱、被云气笼罩的雄伟气势。

B.颔联用了“铜兽”的典故。

铜兽暗泣是既是拟人也是双关,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

C.尾联“丛竹雨斑斑”既是眼前实景,又是娥皇女英泪洒青竹典故的化用。

“日暮”时分,“荒台”之上,眼前的“斑竹”,耳边的“鹧鸪急啼”,悲伤愁苦挥之不去。

D.全诗以登临越王山极目远眺起笔,至耳闻鹧鸪啼,眼见雨洒丛竹收束,所写之景或雄浑悲壮,或苍凉哀婉,既有对当年繁盛的暗示,又有对今日荒凉的深思。

2.这首诗的颈联深沉蕴藉,耐人寻味。

请结合全诗,赏析这一联。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雪晴晚望
贾岛
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

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

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

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就为下文清冷凄清的感情抒发奠定了基调,烘托出诗人的失意、苦闷。

B.五、六句在写景上明暗结合,野火为明,断烟为暗,写出了景物时间推移变化。

C.诗中末尾两句诗人写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山寺上传来钟声,暮游之余,恍如倦鸟归巢,禁不住心潮起伏,平添了更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

D.这首诗的诗题交代了晴雪和暮色这两种所写景物。

描绘了一幅寒寂的空山晚晴图。

4.赏析本诗中的颔联的精妙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