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一堂“低碳”式的常规课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案例反思-一堂“低碳”式的常规课教学人教版新课标
新课改中的喧闹声渐趋平静,理性回归中生本理念随之闪亮课堂。

几年前唐懋龙老师着手进行的常规课教学研究,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人们启用“低碳”思维以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语文常规课教学理念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次专家来我校考察常规课教学情况,王银霞老师上的《陶罐和铁罐》就是一堂“低碳”式的常规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紧凑,技能训练扎实有效。

一、准确预设目标,导航低碳课堂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

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含意深刻的故事。

童话这种文体对三年级学生来讲并不陌生,课文内容也不难理解,要解决的是通过这堂课使学生学到什么。

为此我们从教材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除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等常规教学目标外,重点是提示语的学习以及掌握水平的确定。

从教材内容看,本课的对话比较典型,提示语的形式也灵活多变;从学生的语文能力看,在作文中普遍不能恰当、灵活地运用提示语。

而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两维表,提示语这个目标又可分为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五个掌握水平。

最后结合三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和本班学情综合考虑,本课提示语教学的掌握水平定位于“理解、运用和评价”三个水平比较合适。

由此,本课的课时目标确定为:1.能正确认读十个生字和“傲慢、轻蔑、懦弱、和睦相处”等词语;能理解“懦弱、相提并论、争辩”等词语。

2.能用上“奚落、流逝、朴素、美观”等四个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大度。

4.能根据情境给人物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并能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正确地加上标点。

上述教学目标1、2是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是每一课教学都有的共性内容;目标3、4中的“提示语”是本课重点要掌握的个性化学习内容。

其中目标3属于理解水平,目标4属于运用和评价水平。

由于提示语相关的理解和识别性教学在第二单元中已经涉及,在第八课《我不能失信》中,有让学生发现描写人物语
言时提示语不同位置的环节,而在《学习园地二》“我的发现”一题中,也有关于提示语的填空练习,填的是提示语后的标点符号。

因此,“提示语”作为知识型内容,学生已基本掌握,本课教学重点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即提示语的运用和评价。

通过本文生动的对话学习,引领学生学会利用提示语来读懂课文中塑造角色的情感内涵,学习灵活运用提示语,写好情景对话。

这样就明确了本课的教学任务,并使教学目标简明、可操作,为整堂课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明确教学内容,简化教学过程
语文课堂教学应当而且必须为达成目标服务,要避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王老师在课堂上紧紧围绕预定的教学目标,分三个环节不枝不蔓地进行有效训练。

第一个环节,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读通课文,简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师放手让学生学,同时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作一些必要的个别辅导。

第二个环节,借助课文和已有经验,明确提示语的概念。

1.王老师出示一组带提示语的短语:“傲慢地问”“谦虚地回答”“惊讶地说”“高兴地叫起来”“兴奋地说”。

读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短语的特点:“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说的词语。

“地”前面的都是表示说话时语气、神态、心情的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词语,发现提示语中“地”字的所在位置,并以此展开联想,想象说话者的语气、神态、表情和心情。

3.教师讲解,告诉学生这就叫“提示语”,让学生形成清晰的提示语概念:“这样的语言就叫做‘提示语’。

在第二单元中,我们已经和提示语见过面了,知道随着提示语位置的变化,标点符号也要变化,提示语在前——(生:用冒号),提示语在中——(生:用逗号),提示语在后——(生:用句号)。

借助提示语,能让我们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好课文。


4.花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引导学生读好陶罐和铁罐的一段对话,进一步明确提示语的作用和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第三个环节,利用课文材料练习提示语的运用。

1.出示陶罐与铁罐的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从提示语中想象铁罐和陶罐说
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具体感受陶罐的谦虚和铁罐的傲慢,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

“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碰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2.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王老师出示了几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读读议议:
师:看着恼怒的铁罐,陶罐又是怎样说的呢?你能先告诉大家,此时陶罐会怎样说呢?
(出示练习:陶罐地说。


生:心平气和。

(师板书“心平气和”,评:多么大度的陶罐啊!)
师:铁罐又如何说的呢?(出示:铁罐地说。


生:火冒三丈。

(师板书“火冒三丈”。

问:你怎么知道铁罐火冒三丈了?)(学生说出理由后,教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词语,领会铁罐说话一次比一次傲慢、一次比一次尖刻,一次比一次难听了。


师:铁罐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用这么难听的话讽刺、挖苦、取笑陶罐,这就是课文里说的——奚落。

(板书:奚落)
师:听了铁罐这样奚落陶罐,你想对铁罐说——
生:铁罐,你太傲慢了,太不讲理了,太目中无人了……
师:让我们再一次用朗读来表现铁罐的傲慢无礼、自以为是,陶罐的谦虚温和与宽宏大量。

(男生读铁罐的话,女生读陶罐的话,老师读提示语。


整堂课围绕对话的提示语展开教学,始终没有偏离教学目标,真正做到省时、高效。

三、注重能力迁移,检测教学效果
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是常规课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正是以往课堂教学所普遍忽视的。

王老师在本课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一道检测题,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迁移性练习,同时也是对本堂课教学效果的检测。

下面是这个环节的教学程序。

1.请大家拿出课桌下的一张练习纸,上面有一段对话,可是没有提示语,你能加上去吗?要求:(1)提示语的位置要有变化。

(2)提示语可以表示说话时的心情、神态、语气、动作。

(3)写好后,同桌读一读,做做小评委,评价一下同桌的朗读水平。

在三年级想象作文竞赛中,小亮写的《狐狸和小兔》得了一等奖,下面是他回到家里,和妈妈的一段对话。

请你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妈妈!妈妈!我得了一等奖!”“哦,是吗?”“你看,一等奖!”“我们家的小亮可真棒!”“不过,你可不能骄傲哦!嗯!我知道,我会继续加油的。


2.学生各自写提示语,教师巡视,随机指导。

3.教师抽几张有代表性的练习纸,从提示语的位置、表达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几方面来评价。

4.各自修改,写好的同桌读一读,互相评一评。

再根据提示语读一读。

这个练习不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情景,同时也复习了对话描写时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拓展延伸的练习设计是有效的,看似简单的拓展延伸,实则蕴涵着王老师的语文本位意识。

如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添加提示语,则通过正例与反例的对比,实现“灵活运用提示语”规则的迁移,符合语言学的语用规律,真正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