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备考复习:高中历史观点评论(析、述)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点评论(析、述)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
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
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因此还需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
一、题型特点
1、提供一段或一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论(析、述)。
2、问题中列出观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论(析、述)。
3、将史学界对某一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从中选
择一种,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评论(析、述)。
二、解题方法
第一步:提炼观点
1、归纳观点。
阅读材料,逐步分析下列信息,后概括归纳历史观点。
(1)评论的客观对象;(2)评论者的主观认识;
(3)有几个观点;(4)各观点之间的关系。
提炼的观点要简明精炼,不可摘抄原文,可引用个别关键词。
2.选定观点
(1)明确答题要求。
如果是材料中蕴含多个观点,根据设问要求选择需论证的观点数量。
如果仅有一个观点,就以此观点展开论述。
(2)必须选定观点后再论证。
要明确写出所选定的观点。
第二步:判断正误
1、一般有正确(赞同、同意)、错误(否定、反对)、对中有错、错中有对、片面等。
2、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我认为……片面等。
第三步:进行论证
1、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2、不同意材料观点,则要先批驳材料观点,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对自己提出
的观点论证。
3、引用史实论证观点。
要多角度精选史实。
引用史实论证要先提取材料信息,后
结合所学知识。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等;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4、揭示本质。
提炼引用史实的本质,用理论来论证观点。
第四步:认识升华
1、分析对或错或片面性等的根源。
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并上升到理
论层次。
从历史观点产生的根源来看,大致可以归纳为社会偏见、态度倾向、
阶级立场、方法论等几个方面,甚至可能出现混淆事实,颠倒黑白等情况。
例:(1)社会偏见:如封建时代男女不平等,歧视妇女等;
(2)态度偏颇:如夸大个人作用等;
(3)阶级立场:如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等;
(4)方法论:如工业文明带来积极影响是主要矛盾,消极影响是次要矛
盾,分清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等。
2、分析局限性。
主要从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等方面思考。
3、史观分析。
运用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等分
析历史观点。
解题方法因题而异,要根据不同题目内容,灵活选择与应用。
四、解题案例
下题以2018年5月,韶关市第一中学高一历史期中考试第33题为例解析。
33、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世纪上半期,工业文明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究竟是灾难还是福祉,是以平等为主导的发展,还是以自由为优先的行进,很多思想家在思想领域展开了批判与辩护的激烈交锋。
在工业革命中成长起来的一支庞大的雇佣劳动者,他们成为这种体制的直接牺牲者。
因此,工人阶级以及他们的理论家也最早展开了对工业文明的激烈批判:社会现实中劳动产品全部归属于资本家,导致了财富分配不平等,究其原因是因为劳动权利的丧失。
因此。
他们要求获得劳动成果的权利,认为这是天赋权利。
在对工业文明的一片批判声中,另一批思想家也走上前台,他们坚决为现有的工业制度和社会体制辩护呐喊,这批思想家主要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
李嘉图等人。
他们一致认为,只有工业文明,只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由,才能增进国家的财富,带来社会的进步,实现理想的“文明社会”。
—稍编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一第二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提炼材料中关于工业文明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作简要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示例:
观点:工业文明带来的是灾难。
我认为这一观点错误。
工业文明的发展有利有弊,积极影响是主流。
史实论证:
利:国内:
政治:资本主义制度更加稳固,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制度
走向完善;
经济: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思想: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想;
国际: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
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
弊:工业文明造成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贫富差距加剧、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等负面影响。
推动了资本主义列强进行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瓜分
世界的新一轮殖民扩张。
本质论证:工业文明是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大变革,也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场革命。
工业文明的发展还需完善和践行民主、平等、
和谐的社会观念。
认识升华:该观点来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压迫,对工业文明有偏见;从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夸大了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未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工
业文明,未分清矛盾的主次关系,工业文明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矛盾,消极影
响是次要矛盾。
该观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
从文明史观来看,工业
文明促使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
五、试题演练
1、(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
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务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
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
—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
(12分)
(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2、(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
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
析,史论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