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
1.侗族传统建筑的发展现状
侗族的传统建筑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雄伟的鼓楼、华丽的风雨桥、朴实的干栏民居不仅是侗族传统建筑的代表,更是世界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大批建筑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风雨桥集亭、塔、廊、桥于一体,被建筑学家们成为“榫卯抵承梁柱体系之大观” 。
[1](P19)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江程阳乡马鞍寨的程阳永济桥,被称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专家学者赞美“她”为“清纯”建筑的杰出代表。
“她”造型丰富、体态雄伟,结构复杂,整个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杉木凿榫衔接而成,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
侗族的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文化的精华,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
[2 ](P1)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贵州增冲鼓楼为一座八角攒尖塔式纯木构建筑,宽高尺寸比例十分协调,造型独特的双叠顶造型,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堪称鼓楼中的典范。
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侗族传统建筑受到外来文化的剧烈冲击和严峻挑战,独具特色的侗族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传统的技艺和建筑装饰艺术因无法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衰败,甚至面临退出时代发展的舞台的危险。
2.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市场化
传统建筑的保护是指保护传统建筑(单体或群体)维持、修复、重建和再利用等积极的行为,也包括文化意义的行动,它包含“搁置一旁、置之不理”等消极行为。
[3](P163)笔者认为对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维持、修复、重建等方法,对侗族传统建筑最好的保护就是将其精髓发掘出来、传承下去,使侗族传统建筑美学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利用现代设计市场化、经济化、大众化的优势让侗族传统建筑独特的建筑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喜爱,使之长久的存在,即使千百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仍然能够看到这项古老的建筑艺术。
另一方面,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在经济化和市场化的推动下,虽然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设计出来的作品日趋雷同,毫无新意可言,钢筋水泥、钢架结构、玻璃幕墙虽然让建筑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得到提高,但是建筑使人感觉越发冰冷,相互之间的模仿和借鉴让每个城市的建筑都大同小异。
如何使建筑更具时代性、地域性、人文性,怎样赋予建筑新的生命和活力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
课题。
在当前大环境下,追求民族传统建筑形式在新时代的新生和增加现代建筑设计的新颖性和传承性这两方面恰好相辅相成,互利共赢。
侗族传统建筑的艺术元素是赋予现代建筑新生命的重要源泉,利用现代建筑的市场化是传承侗族传统建筑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最有效手段。
3.侗族传统建筑现存问题和及解决方案的几点思考
有幸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侗族传统建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赞扬。
同时,侗乡的能工巧匠也把原本只存在山涧小溪旁的鼓楼和风雨桥搬进了繁华的大都市,让城市里的人们感受侗族传统建筑所带来的无穷魅力的同时,也使这项古老的建筑技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扬,但是对侗族传统建筑的弘扬和传承力度还远远不够,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现状解决以下几点问题至关重要:
一、普通民众对侗族传统建筑的审美能力不足和政府对侗族传统建筑的宣传力度不够。
由于中国艺术教育的滞后,普通民众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有限,再加上现代建筑美学的剧烈冲击,普通民众对侗族传统建筑独具体色的建筑艺术装饰艺术了解甚少,对建筑的审美标准还只停留在对比建筑的高度、大小、和材料上,所以体型雄伟、装饰华丽、构造简单的现代建筑更受普通民众喜欢。
同时,政府和地产商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和需求,也只能顺应社会的潮流去复制一栋栋高楼大厦。
如何让侗族传统建筑的建筑美学被更多普通民众所了解和认可,笔者认为除了民众提高自我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外,政府相关部门在把侗族传统建筑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同时还要加大对侗族传统建筑美学的宣传力度,引领民众去解读和欣赏侗族传统建筑的美。
二、侗族传统建筑的材料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和传统建造技艺面临失传。
建造侗族传统建筑的材料主要以杉木为主,而如今受国家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的制约,树木砍伐受到限制,使得许多侗族人民只能放弃作为传统建造材料的木材,改成更具现代色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另一方面,由于侗族传统建筑造型奇特、结构复杂,整个建造过程不用一钉一铆,全以杉木凿榫衔接而成,如此高超的建造技艺非一般人所能掌握,拥有这项绝技的能工巧匠越来越少,后继无人导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这两方面的不利因素相当于截断了侗族传统建筑发展的源泉。
如何在当今国家相关制约政策的大环境下找回侗族建筑传统的建筑材料或者研发新型替代品刻不容缓,如何把这项古老而神奇的建造技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有兴趣、有动力去学习和掌握这门技艺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引导。
相信在政府
和社会的共同鼓舞下,在市场经济化的推动下,这项古老建造技艺可以更好的得以传承。
三、高校对传承弘扬侗族传统建筑方面人才培养的欠缺。
地方高校可以利用专业课程的方式培养学生去研究侗族传统建筑的美学,从专业领域出发,用兴趣点去提升专业能力,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索研究,使之整理成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可以邀请聘用技艺高超的侗族能工巧匠到高校讲座甚至开设培训班,指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建造技艺的学习和实践中。
让能工巧匠丰富的实践能力与高校的理论归纳能力相结合,实现侗族传统建筑建筑工艺的传承与普及。
5.结论
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中,以鼓楼、风雨桥、干栏式民居为代表的侗族传统建筑文化,是侗族人民及其先辈在长期的历史里所创造,并艰苦奋斗,薪火相继,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是侗族乃至整个少数民族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如今,这种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笔者感到尤为遗憾和担忧。
本文通过对侗族传统建筑的实地采风和调研,和对侗族传统建筑相关资料的阅读,加以自身的体会、思考、总结,试探索了侗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但还有待继续深化研究。
文中的一些观点可能带有争议,希望相关专家和学者能够共同探讨。
笔者认为本文的旨意更在于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呼吁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中来,为民族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这个大领域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永和,黄晓平.民间绝技侗族瑰宝[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
[2 ]吴浩.中国侗族建筑瑰宝——鼓楼风雨桥[M]. 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