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4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逝去的武林—民国内家拳轶事系列4
杨式太极
杨澄甫一门旧事
1. 《武当》2000年11期有篇文章,万籁声自述和杨澄甫交手始末,结论是时年40岁的杨技击功夫平平,不是年方26岁的万籁声的对手。

况且万在历届国术擂台赛中成绩也只是处于中游。

瀛人叙述:
2. 陈微明专攻杨家太极是有原因的.民14年春,陈因冯玉祥逼宫,辞了清史馆篡修一职.愤然南下海上,于是创'致柔拳社',并在报上登广告招收学员.在陈登的广告里是要教授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后来陈独教杨家太极,是因为在致柔拳社的开幕典礼上,应邀前来的孙存周跟这位陈老翰林开了个玩笑,孙存周对陈微明说:'你这位老翰林都下海了,我们跑哪儿弄饭吃去?'孙存周本意是捧陈微明的场,意思是说他懂拳,可话未达意.使陈微明产生了误会.陈微明想我跑到上海来让老师的儿子没饭吃,这怎么行?于是从此陈微明在'致柔拳社'只教杨家拳不教孙家拳,于是自然也就不教形意八卦了.李雅轩在杨家太极的传人里算是够胆的,他参加了杭州的国术游艺大会,虽然连输了两场被淘汰,但敢上去已属不易.至于很多人为什么最后练到太极拳上来,并不是因为太极拳有多么突出的技击作用,而是因为太极拳是个研究道理的拳,更是个适合老年人修身养性的拳.所以拳术家上了岁数后多转练太极.其实,我本人也是个练了一辈子太极的,我举几个例子是想告诉人们不要迷信太极拳,不要听信那些不切实际不合事实的有关前人的传闻.
3. 李雅轩书中的那个说法是3分实7分虚。

所谓3分实是李雅轩确实考入过中央国术馆。

所谓7分虚,第一,杨澄甫从未做过中央国术馆的教务长,也不可能被张之江请去做教务长,因为那时中央国术馆还没有教务长这么的职称。

中央国术馆成立时设有少林门和武当门,没有设教务处也没有教务长。

后来馆内闹起了门派冲突,而且愈演愈烈。

于是在1928年底取消少林、武当两门,设立教务处,教务处处长是朱国福。

第二,杨澄甫在世时很少与门外人比武。

杨澄甫教人多强
调太极拳的健身效果,当时杨澄甫吃的不是技击这碗饭,而是健身这碗饭。

说杨澄甫是技击名家,这种说法当时很少听到。

杨澄甫曾先后在江苏国术馆担任一等教习和浙江国术馆担任过教务长,时间都很短。

原因就是杨澄甫基本不与外人比手,而在国术馆与人比手是天天都少不了的。

杨很不适应。

杨澄甫在江南的名声主要靠两个人的宣传和抬举,一个是陈微明,陈微明为杨澄甫着书,使杨家太极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另一个是黄元秀,黄元秀通过练杨家太极拳治愈了他的肺结核,黄元秀在军政界颇有些影响,杨澄甫能去浙江国术馆当教务长便是黄元秀力荐的,黄元秀是浙江国术馆的董事,在浙江影响很大。

纯阳叙述:
4. 褚桂亭是李存义先生的徒孙,褚桂亭的师傅是姜玉和,姜玉和的形意拳师承李存义.褚桂亭生于1893年死于1977年,终年84岁.褚桂亭一生轶事颇多.褚桂亭虽拜在杨澄甫先生门下,但杨澄甫并不喜欢他,因为他不会捧场.杨最喜欢的弟子是陈微明,武汇川和董英杰.其中陈微明与杨最交厚,他们是半师半友的关系.杨家的太极所以能够普及,实得力于陈微明先生的宣传与研究.杨门内多推崇武董二人,而实际动手功夫,褚桂亭却在他二人之上.
skate评述:杨澄甫的推手功夫被李雅轩等人说得神乎其神,skate多年来一直以为杨的功夫在当时天下无敌,现在看来大谬矣。

虽然杨澄甫为一代太极宗师,其定型的杨式太极大架如行云流水,极具观赏和健身价值,但是并不能由此证明甚至夸大杨澄甫在技击方面的实际造诣。

杨家旧闻
魏树人叙述:
汪师曾说,他少年时自家与杨宅都住在内城的西南角,当中只有一直一斜两条街相隔,杨宅坐落在南沟沿的北头(后为纪念七七事变中牺牲的爱国将领佟麟阁将军,南沟沿更名为佟麟阁路),汪宅在东铁匠胡同。

得天时地利之便,复遵师爷之命,汪师少年时每天都要到杨家走上一趟拳架请师爷指点,闲来帮师爷端茶倒水犹如孙辈一般。

久之,师爷喜爱他勤快肯学,不时带他到住所西边的一座破庙里盘架
子说拳。

闲暇时常见师爷倒背着手,久久盯着庙檐下的风铃一动不动。

汪师不解其意,便问师爷为什么这样看。

师爷便将拳艺中以钟喻人的奥妙一一道来,直讲得汪师豁然开朗。

汪师曾在师爷的房中见过一张图上面标示着祖孙三代的功夫进阶。

全图共有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上标着祖师爷杨露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在第五层,少侯公在第四层,当时汪师曾就此图请教师爷太极拳的功夫等级,健侯公答曰,第一层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并说杨家没有人达到第十三层的境界,自己没得到凌空劲……。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剑阁闻铃叙述:府内派太极拳是肖公卓所创。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称富二爷,与陈微明时有过从,并向陈讲述其习拳经历。

这是民初时的事,当时富二爷就已经40余年不练拳了。

因此肖功卓从富英处得府内派之说难以成立。

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触过李瑞东的传人如陈继先、李季英等。

因此肖功卓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创编出他的太极拳。

肖功卓在世时,从未提过什么府内派。

其三传时,才有府内派之说。

况且李派传人武淑清长期在保定普及太极五行捶,因此客观上也为所谓的“府内派”太极拳的创编提供了参考。

其实,浪涛东去先生谈的很有道理。

当年肖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远在缀拳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

肖氏武艺之全面、精到,即使与李瑞东先生比也毫不逊色。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杜撰什么府内派,就称以肖派太极拳也未尝不可。

若强称什么府内派,专业学者一番考证下来,难免落个伪拳之讥。

本来是挺好的东西,何苦要自找这番不待见呢?
雍阳人叙述:
关于府内派的称谓,我也以为不太妥当。

但是,他们的东西绝非李派所传,这是其一,因李派传人过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极十三丹”这样的内容,连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学到,何况外人乎?武淑清老师在门中属于李派第三代传人,笔者称她师姑。

关系很好的。

武老师根本就不会十三丹和上述内容,这一点笔者很清楚。

其二是,上
述内容也绝非肖公卓所创,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内容。

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与李瑞东先生没有可比性,硬要相比的话似有“关公战秦琼之嫌”。

考证历史要真有考证才行,不能靠揣测估计,可以推理,但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定理。

既然府内派传人从来也没承认过是从李派学过拳,而且李派也没承认向他们传过上述内容,那么绝不可以无中生有地得出您的结论来。

李派很保守的,一般来说象“太极五行捶”传得稍多些,而十三丹绝不向外人传授,不信您就去找李派传人打听一下。

笔者以为,所谓府内派,称谓虽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这一点也不会错。

对照一下李派和府内派的拳谱,可以搞清好多事的。

关于肖公卓创拳,此为臆说,根本就不能成立,也不符合逻辑。

至于专业学者他们也要遵重客观历史,也要讲道理。

也不能靠主观臆断来考证历史。

李派第四代传人张绍堂先生曾经和府内派的传人接触过,张先生说,府内派那个传人把李派也称作府内派,当时就遭到了张绍堂的反对。

张绍堂对他说:“李派就是李派,我们从来就不叫府内派。

”据张先生说,府内派之所以如此称呼本派,就是根据当年杨录禅、杨班侯父子在端王府教拳时所传授的就是这些内容。

因李瑞东先生也是在端王府学的太极拳,另外李派也继承了这些内容,他们就把李派也称作是府内派。

但李派却反对这么称呼。

我认为府内派称呼固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比现在的“杨式太极拳”要好,杨禄禅、杨班侯的功夫、造诣都比杨澄甫高得多。

杨家老拳的实战效能很好,也更注重实战和技击能力的培养。

府内派的内容其实是杨班侯一系所传,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考证的。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二
后来者叙述: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是杨露禅当年进京城入王府所传授的原汁原味的杨式太极拳。

但由于封建保守的门规限制,又由于杨澄甫为适应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修改、定型的杨式大架八十五式广于传播,反而使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所传之拳鲜为人知。

杨露禅当年在王府内正式收徒有二人,一是王兰亭,一是富周。

后王兰亭与司星三,李瑞东等人因与杨班侯反目,创编了“太极五行捶”;而富周则遵守门规不传弟子,只传其子富英。

民国初年,时在东北军任要职的保定市肖公卓得知富英学得杨家全部太极,苦苦追求得拜于门下,承其所学。

肖公卓先生解放后在保定授徒多人,得其真谛者有翟英波、冉国颜等人。

翟英波又传李正等人。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仅拳法就有十套,即:1、智捶,2、太极大架,3、太极老架,4、太极小架,5、太极长拳,6、小九天,7、后天法,8、太极散手三十式,9、太极十三丹功,10、太极点穴法。

这十套拳法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组成了杨式太极拳完整的体系。

当年杨露禅正是凭着这些才在京城称霸武林人称“杨无敌”。

否则仅有一套经杨澄甫改编的杨式大架八十五式是撑不住门户的。

杨式太极拳约十套拳法与当今流传的陈式太极拳毫无相通之处,甚至大相径庭。

因此,李正先生认为杨露禅当年虽学拳于陈长兴,但陈长兴则学拳于蒋发,蒋发学拳于王宗岳,而王宗岳则是武当山张三丰所传太极拳的北派代表人物。

李正先生认为,陈家沟祖传的拳术不是太极拳而是炮捶,当然炮捶也是一门很好的拳术,在技击和健身上有其独到之处。

但由于当时陈家沟地处偏僻,闭塞保守,本门拳术不准传给外族人,也不准本族人学习其它拳术。

陈长兴虽违背族规学得了蒋发的太极拳,却不准将这套学于外人的拳传给本族的人。

陈长兴无奈,只好将所学全部传给了外族人杨露禅,岂料杨露禅凭此拳进京城,入王府登峰造极,待陈家沟人意识到如此绝妙的拳术差点与陈家沟擦肩而过时,陈长兴已年老,不能将全套太极拳依样传授,只能将太极拳的某些动作和劲路揉进陈家沟原有的炮捶,形成了一个新的太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杨式太极拳是经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传承下来的原原本本的太极拳,而陈式太极拳则是陈长兴或其后人揉进了陈家炮捶后形成的新的太极拳流派。

否则就无法解释杨式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从套路到拳式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说是杨露禅向陈长兴学了拳后即进行了改编,那么杨露禅则是比陈长兴或陈王庭更伟大的一位创拳大师。

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传授的十套拳来,与历史上关于太极拳的记载可以接上茬,因唐宋时期就有关于“小九天、后天法、长拳”等太极拳前期拳法的流传。

另从这十套拳的拳式演练、名称及功法,也符合中国道家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因此,从杨式太极拳府内派的内容可以推断,太极拳源于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武当山张三丰道士创太极拳或集大成发展太极拳是真实可信的。

netevil叙述:
按照府内派的说法其传承为杨露禅---富周--富英---肖功卓---翟英波、肖铁僧等---李正、宋爱琴等。

府内派全称为:杨式府内派太极拳。

标明了是杨家所创。

据李正的文章介绍,当年杨班侯对其父将太极拳合盘端出感到不满,就把众门人召集起来,要求以后专攻大架,意在收拳,富周表示愿意跟老师'错下去',并向杨班侯保证不外传,如此才将十套太极功法保留下来。

大意如此。

我曾问:杨露禅既然是先练陈氏,在陈氏基础上形成自己风格,此套拳又那么原汁原味,为什么没有一点陈氏的痕迹,但得不到满意的答复。

雍阳人先生所说'李派拳谱记载,杨录禅当年所得不仅是陈家沟一派的太极拳,而是有几派的太极拳。

'我认为可以解释此疑。

李瑞东先生一派太极也源自杨氏,和同是源于杨氏的府内派有如此多共同之处,似可以按此追溯杨传太极之原貌。

至于李瑞东先生所传内容多我认为是李氏跟过多位老师,后又融会贯通,有所创新。

另:有一名贾安树的在《武魂》上介绍班侯传太极拳,为大架低势,动作刚猛迅速,爆发力强,不知和府内派有无相似之处?据称:府内派在历史上一直是单传、秘传的形式流传,知者少,流传不广,富英所说缀拳不练是否谎称?若富英将其拳合盘托出而又和杨澄甫所传不同,必会产生谁真谁假的争执,这对于受恩惠于杨家的富某来讲,是不义之举。

若富英没真本事肖功卓为什么要挂靠到英名下?难道就是图个杨氏真传的名声?若真是从李瑞东一系学来为何不以实相告?李瑞东名气武功也很大,从武功、师承来讲都不逊于富英,肖功卓会舍李而从富吗?富英既不练拳了陈微明和他时相过从其意何在?此为我的分析。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三
雍阳人叙述:
原来笔者推断的也有错处,将富周一系说成了杨班侯一系,而府内派的源流则是杨禄禅——富周——富英——肖公卓--- ---一系。

愚以为这是可信的。

从府内派所传的十套拳法看,李派也有相似内容。

而且李派所继承的内容更多,李瑞东先生在光绪六年开始从学于王兰亭,兰亭名永泰、号兰亭。

身高体壮,原来习练“十二连拳周岳图”,属心意拳一系。

曾经随直隶总督官秀翁任职保定时,也就是清同治七年,有他的同学富仲权(此人是否为富周?值得研究。

)到保定和他见面,富仲权是位军官,也好武术。

两位同学说起了拳勇之道,富仲权对王兰亭再次(此前富仲权曾在同治乙丑年三月和王兰亭说起过一次)说起了太极拳的妙处,王兰亭羡慕不已。

就在这一年,王兰亭调任京都,在端王府任“管事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总管”,为从三品官职。

这时,王兰亭就到“东都门”(疑为东直门)拜杨禄禅先生为师,“从学七载”,得太极拳真传。

这是王兰亭先生写于同治十三年的一篇序言中所记载的其本人学太极拳的经过。

李瑞东先生在一篇序言中也记载了杨禄禅逝世于光绪初年。

王兰亭从同治七年到同治十三年正好是虚年七年。

王兰亭由于年长于杨班侯、健侯等,尽管王兰亭入门时间晚,所以他们都称王兰亭为大师兄,另外也可能是王兰亭官职高,故而大家尊重的缘故。

关于杨禄禅、杨班侯父子进端王府教拳的事,笔者以为应该是王兰亭所引荐的才更合乎情理。

杨禄禅之所以能将太极拳真谛尽传于王兰亭,其原因是,一因为杨禄禅看王兰亭人品好,为人忠厚,二是因为王兰亭把杨禄禅父子引荐到端王府教拳,(王兰亭才有这个能力)杨禄禅对王兰亭怀有感激之情。

根据李瑞东先生写于光绪七年七月三日的一篇序言记载,光绪六年四月廿八日,“忽有新津王兰亭因奉差由都赴坨,从武经过,顺便到寒舍相顾,晚间闲话,偶尔谈及拳勇,一时投其所好--- ---”,李瑞东先生与王兰亭在李家的武书房内试手,结果李瑞东先生“三战皆北”,负于王兰亭手下。

但是却当场与王兰亭结拜为师兄弟,从此李瑞东先生随王兰亭进京,经王兰亭引荐,内务府核准,李瑞东先生进端王府当了庄园处的“田亩总头”,为从五品官员。

由于庄园处的业
务是季节性的,所以平时有很多时间学习太极拳术。

再加上李瑞东先生十分刻苦,天资聪颖,在光绪九年,王兰亭将所有“口诀心法”、“各派太极拳谱、及宗派谱系一并”传之于李瑞东先生。

李瑞东后来苦练数载,终于练成了一身出众的太极拳功夫。

关于王兰亭向李瑞东传授心法口诀及各派太极拳谱、宗谱一事,有李瑞东先生在光绪九年所写的一篇题为《太极拳之源起》可以佐证,此文长达两千余字。

详细地记载了其师兄王兰亭及李瑞东先生自己得诀得谱的经过。

后来王兰亭先生进山遁入空门,临行前给李瑞东先生留下了《进山图》一张。

相约若干年后在山中相见。

王兰亭走后,李瑞东先生仍然留在端王府内,后来,李瑞东先生要进山和师兄相会,但是那张《进山图》因遭鼠啮,无法辨识,所以李瑞东并未能践约。

王兰亭走后,李瑞东在端王府内任教。

外界风传杨禄禅教端王载漪习太极拳一事,其实是个错误。

杨禄禅父子进端王府时,端王才12岁,根本不可能随习太极拳,端王学太极拳是从王兰亭和李瑞东二位先生学得太极拳,这是李派前辈传人所云,在时间上更为合乎逻辑。

端王先从王兰亭学武术,后来又拜李瑞东为师,李瑞东先生三子李季英当年还珍藏过,端王载漪给李瑞东先生的拜师贴呢,李季英的弟子张万生亲眼见过。

过去对于外界的风传和唐豪等人的考证,李派传人从来未予理睬。

以至于以讹传讹,造成了影响,许多假的东西被当作历史。

到1894年,李瑞东先生进宫作了宫廷侍卫兼教师,后来有江南甘凤池之曾孙——甘淡然(字霈霖)时年108岁,专访李瑞东先生。

甘淡然收先生为徒,将南派太极拳108势等套路以及绝技钓蟾功传给了李瑞东先生,钓蟾功是一种能直接运用于实战中的气功功法,也称“天罡大法”,李瑞东先生后来将各派融汇贯通,创李派太极拳,其套路为天盘拳36势,地盘拳72路(即太极八法奇门拳),人盘拳108势(即太极五行捶)。

另外还有器械套路若干。

其余拳法套路全部是继承下来的传统套路,有拳谱资料可以证明各种套路所属的流派。

李派有很多继承下来的传统套路都是单势套路,象八大手、老三推、十三硬架等,我认为这也是杨式老拳。

我对太极拳的历史很感兴趣,多年来也曾经发表文章进行探讨。

我很愿意和府内派传人进行交流,以便进一步探讨研究太极拳的历史。

请把电子邮件地址告诉我,因有些资料我不愿在网上公开。

有一些人十分武断,跋扈之极,又十分无知,未进行考证研究就敢下结论。

和他们无法探讨交流,弄得不好还惹气生,实在是空费精力,最好是敬而远之。

府内派太极拳的内容既然李派也有,那就可以肯定不是肖公卓所创,否则与逻辑不合,府内派传人与李派传人并无来往,更无传承关系。

如果单纯就名气来说,李瑞东和李派太极拳远比富英和府内派高,流传也比府内派广,影响也大得多。

肖公卓如果从李派所学,那他没有任何理由隐瞒,李派也没有任何理由不予承认。

两个流派的亲缘关系是由一个来源所决定的,那就是共同发源于杨禄禅所传的杨家老拳,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王兰亭写于同治十三年正月的那篇序言所记载的,王兰亭的同窗好友富仲权很可能就是府内派所说的富周先生,过去的人都有名、字、号,仲权不是其名,那么就应该是字或者号,这一点还需要府内派来进一步证实。

王兰亭正是由于富仲权的引荐,才到“东都门”拜在杨禄禅先生门下的,这一点由《王序》的文字记载可证。

综上所述,府内派太极拳正是杨家原传的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无疑,绝非后人所创。

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四
雍阳人叙述:
杨式太极拳府内派不是肖公卓所创
看了netvil先生的介绍,笔者以为杨式太极拳“府内派”所传的内容好象不是什么肖公卓所创编的,理应为杨禄禅、杨班侯父子在北京所传的内容才对。

笔者之所以如此说,当然是有着充分的依据的。

从先生所介绍的内容来看,竟然和李瑞东先生所传的李派太极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象“五捶”,李派有“太极五行捶”,另外“大架”、“老架”、长拳、十三总势、小九天、后天法这些内容李派拳谱都有记载,部分内容李派传人也擅长。

尤其是“十三总势”,李派也称“太极十三丹”,在当今李派也属于秘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十三种动物命名的,确切地说,十三丹既是动功又是拳法。

这十三种
动物简称“四禽六兽龙、蛇、蟾”,四禽为:“鹊”、“鹤”、“鸡”、“凤”,六兽为:“猴”、“狮”、“熊”、“虎”、“马”、“猫”,外加龙、蛇、蟾是也。

其歌诀云:“长蛇串珠扭腰功,曲伸开合身体轻。

尾能护头头顾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略)”如果netvi先生有拳谱的话,请核对一下看看是否一样?我以为一定会相同的。

历史上确实没有府内派之说,那么为什么会出来一个府内派呢?笔者以为,那是因为当年杨澄甫先生创编了后来“广为流传的杨式太极拳”,而未将杨禄禅原来所传的真东西向社会普及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可能是杨澄甫根本就没有将这些内容继承下来)。

而另一方面,杨班侯的一系传人则继承了下来,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儿,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府内派”!大概意思是指杨禄禅父子在端王府时所传的杨式太极拳法!这应该就是历史的真相若要不信,就请将此“十三丹歌诀”的开头几句核对一下,我敢肯定没什么大的出入!
李派所传的内容,要比这多多了!李派还有“太极十二形”、“六十四式老架太极拳”、“太极十三硬架”、八势(八大手)、五步(进、退、顾、盼、定)、“老三推”、“太极离粘随群战八大趟子”、“太极八掌”、“七十二路太极奇门拳”、“三十七式太极拳”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功法,比如:(辅助功法类)十二揉球法、操绳法(即抖绠绳)、“八卦九宫桩”(即用九束捆扎成直径约八寸的软藤按照八卦九宫方位栽于地面,练习者在其中穿行挤靠,主要是借助于弹性来练习沾粘连随)等等;还有内功类:“太极十三桩”、“太极吊蟾功”、“九转还丹功”、“筑基功”、“圣胎培育还元功”等多种。

器械方面我只举三种:一是刀法,李派所传是“太极白虎十三刀”,二是剑法:李派的剑法是李瑞东先生所创,称“太极清丰剑”六十四式,枪法是:“太极十三枪”也称“子龙十三枪”。

李派还有用筷子作武器的方法称“太极箸”。

笔者以为所谓的府内派也就是杨班侯一系所继承的,原汁原味的杨家老式太极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