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2.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的看法
答:
3.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1,时代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科学技术深入发展的时代,必须深入地研究科学技术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研究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发展的规律,包括科技如何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

因而自然辩证法显得特别有现实意义
2,科技工作者探索自然界奥秘的需要。

正确的哲学理论可以启迪科技工作者的思维,开拓科技工作者的思路,有助于科技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和掌握自然界的奥秘。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

自然辩证法必须从当代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中吸取营养,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自然辩证法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因此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重要作用。

4.如何理解知识就是力量
答:
5.哈伯:天使还是魔鬼?
答:科学是把双刃剑
自然观
1.原子论传统、毕达哥拉斯主义传统
答:毕达哥拉斯主义: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尊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

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追求数的和谐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最有利的启发性原则。

原子论传统:
2.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
答:1,从采集狩猎社会到原始农业社会。

在采集社会里,人仅仅是自生态系统中的而普通成员和食物链中的普通环节,人类的这种与自然的相互适应模式伴随着人类社会跨越了上百年的历程;在接下来的原始农业社会里,农业产生,人类开始利用农业技术开发农业资源而非依靠天然食物,导致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方式的改变在原始农业社会里,人类活动受控于自然,屈服于自然。

2,传统农业社会,传统农工业社会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在自然面前人类处于被动地位,传统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冲突主要是消费结构与自然资源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不断改进传统农业技术。

在自然与经济为主的生产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尚未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还没有被改变。

自然因素还较多地限制着人类的活动。

3,人与自然社会的对立。

工业社会里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程度在扩大,人与自然的矛盾在不断激化,变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话和环境污染等资源环境上。

4,人与自然的反思,人类依靠科技的力量,不断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无情的掠夺与破坏自然,最终也得到了自然的报复,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自然灾难。

使得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相处的环境保护观念。

3.托勒密地心说与哥白尼日心说
答:哥白尼科学上的革命:恢复地球普通行星地位,推翻地心说;自然观上的革命: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4. “天空的立法者”
答:开普勒:第一个发现火星的轨迹不是圆,而是椭圆,殷切运行速度不匀。

发表著名的第一第二定律,第一定律把太阳的位置精确标定在椭圆焦点上,各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

开普勒的发现为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5. 清教徒与近代科学的关系
答:清教徒的宗教义务是去赞美、敬畏上帝。

在他们看来上帝写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是大自然。

研究大自然月深入,把大自然的奥秘探索出来,那就是理解了上帝的智慧与伟大。

这就是17世纪清教徒从事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

6,机械论自然观的特点
答:1,坚持人与自然分离2,坚持去把握自然界的数学关系,认为自然事物之间存在严格决定的因果关系3,在自然界的物质组成上,坚持自然界由坚硬、不可再分的、运动的物质微粒组成。

4,在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机械广泛运用使人们更乐意用机器的隐喻取代关于自然界机体的隐喻
7,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
答:二战过后,各国都一味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的“增长热”,都在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一方面许多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面进入了工业时代,另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展的加快给环境造成了及其严重的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不可再生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加速,有毒化学品的越境转移,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

它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8,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决环境问题,其本质就是一个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与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一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有些同志认为环保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认为要保护环境必然要牺牲经济的发展。

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可以达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美国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可资借鉴的例。

当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成为新世纪的标志。

用环保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因此,如何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是坚持实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关键
科学关
1,科学划界的社会政治意义:伽利略受审、李森科事件、巴尔的摩事件
答:科学划界就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做出区分。

科学划界不能仅凭一两条简单的标准,而必须综合考虑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诸多特征:1,具具体性2.经验性3,精确性4,可检验性。

凡不具有这些特征者就不能成为科学,二十非科学。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并不涉及价值评价,科学的东西有价值,非科学中也不乏有价值者。

而伪科学是一种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科学,它原本是非科学,却要伪装成科学,不承认自己的非科学身份。

不能一概地反对非科学,当时,应当坚决地反对伪科学。

因为伪科学总是危害社会、阻碍进步的。

2,如何看待“一切科学理论都是人为的约定,它们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方便与否之别”答:
3,波普尔的划界标准:可证伪性
答:波普尔认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

由于单称结论为真,并不能传递到全称的前提上,因此,全称的科学命题或理论不可能为经验证实。

但可以被经验证伪,其逻辑依据是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的逻辑不对称性。

可证伪性仅是划界标准,既不是意义标准,也不是真理标准
4,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硬核、保护带、启示法
答:科学研究纲领是由“硬核”(不可易的基本理论观点)、“保护带”(辅助假说、解释模型)和“方法论”规则(包括完善和发展纲领的正面启示法则和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法则)组成的动态结构
5,常规科学—反常——科学革命—新范式确立(新常规科学)
答:库恩用历史的方法,从动态角度考察科学发展的机制和规律,认为科学发展遵循如下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反常和危机—新的科学革命…...库恩把科学家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以及它所规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范型的总和,称为“范式”,他认为,某一科学在尚未形成统一范式之前处于前科学状态,当科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争论,形成了公认的“范式”,并依靠共同信仰的范式把大家统一为一个科学共同体以后,该科学便进入可常规科学时期。

常规科学活动的任务是不断验证和发展范式,在此过程发现的难以用范式解释的新现象,就是反常。

当反常现象大量出现,并成为常规科学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人们开始换衣范式,失去对范式的信念,于是引起危机。

危机发生后,一些四喜那个解放、具有革命批判精神的科学家,不在迷信范式,而是用于创新,去建立新理论,用新范式取代旧范式,从而发动科学革命。

科学革命以后,科学即转入新的常规科学,进入了在新范式指导下的渐进式发展。

科学史就是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不断交替的过程,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库恩把科学不仅作为知识的形态,也作为科学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观察,为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他对科学发展中的进化和革命,从发展形态上作了统一的全面的描述,也有可借鉴之处。

但他对范式及其更替过分突出其不可比性和非理性因素,夸大“常规”科学家和“革命”科学家的对立,从而实际上否认了科学只是发展的连续性、进步性和客观真理性,不能不说具有浓厚的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色彩和较大的片面性。

5,科学事实的发现有赖于科学理论背景的转换:以氧为例
答:瑞典药剂师席勒1773年首先通过分解硝酸盐、氧化物、碳酸盐等制得了氧气。

由于坚持燃素说,他认为燃烧是空气中的这种“火气”与燃烧物中所含燃素相结合的过程。

1774年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勒独立分解出氧,但命名之为“脱燃素空气”。

拉瓦锡:摆脱燃素说,认为燃烧是可燃物与氧发生化合的反应,于1777年正式提出燃烧的氧化学说。

在当时,燃素说不能自圆其说并受到最大责难的就是金属煅烧后增重的事实随着人们对化学反应进行了更多的定量研究之后,燃素说就更加陷入了重重自相矛盾的境地。

直到18世纪70年代,氧气被发现之后,燃烧的本质终于真相大白,燃素说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6,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P1→TT→EE→P2
答:波普尔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可错的,他们不能通过归纳得到证实但却能被伪证。

科学的发展就是理论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

这个过程表现为以下模式:P1→TT→EE→P2,即:科学从问题p1开始,经过试探性理论TT,又经过评判性检验,排除错误EE,金额热提出新的问题P2。

这四个环节循环往复,推动科学不断前进。

7,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答: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首先是因为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

人在观察过程中必然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挑选、加工和翻译。

这就是与人的
理论知识背景有关。

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理论指导、甚至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同意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陈述;同时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还因为观察一般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仪器),而观察工具是理论的物化。

我们科学研究中所运用的每一台仪器,都是以某种或某些理论假说为基础设计而来的;最后观察之所以渗透着理论,还因为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而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着。

当使用语言是理论的框架也就出来了。

由此可见,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地接受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

8,如何看待科学中的偶然与机遇
答:在科学实践过程中,由于意外事件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成为机遇。

而机遇的产生的客观根据在于自然界本身就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统一。

当机遇出现时,如果能够捕捉它,并进一步揭示其背后的必然性,就能做出科学发现。

在科学研究中机遇仅仅提供机会,而不是现实。

要能够捕捉到机会必须具备足够的主观条件:1,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2,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3,用于探索,勤于尝试,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及时捕捉到科学中的偶然与机遇。

因为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9,如何理解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的说法:“一项重要的科学创新很少是通过逐渐赢得人心和扭转反对者观念来得以普及的……实际情况是,反对它的人逐渐死光了,新一代人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它。


答:在历史上,确实是有一些重要的科学创新在某个特定的时期被人们毫无道理地拒绝承认,比如地球是圆的之说,地球可以转动之说,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说等。

科学是让人研究的,而不是要让人供奉起来膜拜的。

它来源于实践,并且随时受着实践的检验。

它不是僵化的教条和空洞的说教,而是实际的行动的指南。

它是要使人扩大眼界,活跃思想,而不是要使人墨守成规,固步自封。

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毛泽东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确,在真理的长河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相对的真理,只有发展的真理。

还包括几层意思1,科学的重大革新最终会胜利的,路漫漫其修远兮2,反对者是不会放弃他坚持的立场的,只有等到反对者逐渐挂掉,新的思想才能获得胜利。

但是此时这种思想可能又变成了卫道者3,新观点的传播需要的时间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普及。

10,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汤浅现象
答: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

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成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照以下顺序: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而且上述国家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

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汤浅现象告诉人们,一个国家保持科学兴隆的平均周期为80年左右。

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得更为迅速。

技术观
1,如何理解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技术他可以用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

关键看人类如何利用技术。

技术的为善为恶,同时也不全决定于技术本身和技术专家个人,而是该项技术所处的社会环境。

爱因斯坦的忠告:“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末,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

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
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在你们埋头于图表和议程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

”举例,如核能,克隆技术,
2,如何看待技术进步?
答: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科技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而且是产业和产业结构创新、进步的重要基础。

技术进步还包含四种含义:1,一切技术进步都是有代价的2,技术提出的问题远比它解决的问题多3,技术的不良后果与有益影响不可分离4,每项技术都隐含无法预料的后果。

3,技术创新的主体
答:企业
4,技术创新与创新性国家建设:a,运十大飞机项目b,苹果公司的创新
答:
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的体制目标:增加可靠的知识;实现机制:优先权
答:
2,默顿的科学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精神、有条理的怀疑
答:
3,大科学研究的特点:1,集体研究为研究的主要方式2,科学发展按指数规律加速发展
4,科学中的越轨现象
答:越轨在科学界中虽知识个别现象,但危害极大。

在科学家社会化的过程中,科学家个人已经接受了科学家的行为规范,但就像人类社会不能杜绝犯罪一样,科学界也不能杜绝越轨行为。

科学界的评价系统如果能保证科研工作者以合法手段达到正确目标,科研人员的工作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时,越轨行为就减少。

然而,科学的评价系统并不能让人满意。

科学的荣誉并不总是恰如其分地给予做出贡献者。

越轨行为包括:1,违反无私利性2,违反公有主义3,违反合理怀疑主义4,违反诚实性5,违反普遍主义6,违反科技伦理道德
5,科学中的马太效应
答:科学中马太效应指已经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得到与他们贡献不成比例的更大的荣誉和奖励(受惠者),而那些不出名的科学家则得到了与他们贡献相比也不相称的荣誉和奖励(受害者)
6,科学家工程师的社会责任
答: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在军事和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增加,科学技术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愈明显。

核战争、基因工程、与科技不无相关的生态危机等将对人类的生存起决定作用。

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社会后果再也不能漠不关心。

科学家不仅从事科学研究,还要讲究科学良心和社会良心,把握好自己的研究方向。

使自己所从事的科学活动成为一项造福人类的事业。

科学家需要有三大社会责任:1,科学家要对科研工作负责2,要对科技界同行负责3,要对科学研究的社会影响负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