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线路应力放散作业指导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缝线路应力放散作业指导书
目次
1作业条件 (2)
2 人员要求 (2)
3 作业料具 (2)
4 配合要求 (2)
5 安全风险构成 (2)
6防护要求 (4)
7 作业程序 (5)
8.质量标准 (8)
9 作业流程图 (9)
1作业条件
1.1 天窗点内:进行应力放散。

1.2 天窗点外:准备工作和手工复拧扣件等。

1.3 作业时间:封锁不少于180分钟。

2 人员要求
2.1 岗位要求:施工负责人为单位段领导或车间主任(副主任),施工人员需经段级安全培训,并考核合格人员。

2.2 人员配置:驻站防护1人,关门防护2人,工地主体防护不少于1人(联络防护根据实际设置)。

作业人数根据施工长度确定。

3 作业料具
拉伸器、撞轨器、发电机、螺栓机、切割机、钻孔机、氧气、乙炔、撬棍、起拨道机、滚筒、倒棱器、铜锤、捣镐、扳手、掏扒、铁铲、道尺、卷尺、照明灯具(夜间或隧道)、停车信号牌、慢行信号牌等
4 配合要求
车务段、电务段、供电段
5 安全风险构成
5.1 违章施工作业风险
5.1.1 列车限速条件:
5.1.1.1 V≤120km/h线路,开通后第一列45km/h,第二列60km/h,其
后恢复常速。

5.1.1.2 120km/h<V≤160km/h线路,开通后第一列45km/h,第二列60km/h,第三列120km/h,其后恢复常速。

5.1.1.3 160km/h<V≤200km/h线路,开通后第一列45km/h,第二列60km/h,第三列120km/h,第四列160km/h,其后恢复常速。

5.1.2 违反相关规定天窗修点外干点内工作,易造成行车及人身伤害事故。

5.1.3 机具、料具堆放不稳固,侵入限界。

卸机(工)具、材料无专人负责清道;搬运长、大、重物,不进行统一指挥,工具乱丢乱放。

造成物体、工具伤人。

5.1.4 电气化区段作业,作业人员和工具与接触网带电部分不保持2m以上安全距离,造成触电事故。

5.1.5 加强影响接触网支柱、地锚等设施的稳定的作业卡控。

5.1.6 遇暴风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不执行施工防护及施工安全有关规定,造成人身伤害和行车事故。

5.1.7 不执行季节性施工安全有关规定,造成胀轨和钢轨防断风险增大。

5.1.8 施工前,不对机具进行检查,机具状态不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造成顶点,不能正常开通线路。

5.1.9 在小半径曲线上进行应力放散时,应在钢轨内侧轨枕螺栓上插入立管,防止钢轨出槽或翻倒。

5.1.10 现场必须配备氧气、乙炔等切割设备及钢轨、夹板、接头螺栓等应急备品,防止拉伸器无法卸下或拉伸不能合拢,而无法按时开通线路。

5.1.11 拉伸机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放散时轨温与放散设计锁
定轨温相差较大时要考虑拉伸器最大拉力,禁止拉伸器超范围工作,同时观察压力表变化情况,避免超压拉伸。

5.1.12 电气化区段拆换钢轨时,按《安规》规定在电务、供电配合下布置好回流线,即轨道电路短路线。

非自动闭塞区段在被换钢轨两端轨节间安设一条纵向连接导线,自动闭塞区段在被换钢轨两端的左右轨节间各安设一条横向连接导线,导线两端用夹子牢固夹持在相邻的轨底上,导线在换轨作业完毕后方可拆除。

5.1.13 电气化区段更换带有回流线的钢轨时,必须事先通知供电部门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准作业。

5.2 从业人员伤害风险
5.2.1 必须在扣件松卸完毕后,再从长轨拉伸端依次往另一端垫滚筒,防止未松开的螺栓拉斜枕木。

起拨道器不准放在铝热焊缝处,垫、撤滚筒时注意不要压伤手指。

高温季节用起拨道器向外拨短轨时,钢轨外侧不得站人,以免钢轨弹出伤人。

5.2.2 在线路上推动撞轨器时,要防止撞坏行车设备。

撞轨时卡具安装要牢靠,用力适当,防止伤人。

6防护要求
6.1 线路区间作业
设置驻站联络员、工地防护员和两端关门防护(中间联络防护根据实际设置),工地设置移动停车手信号防护。

6.2 道岔区段作业
设置驻站联络员、工地防护员,正线道岔设两端关门防护,工地设置移动
停车手信号防护。

6.3 站内作业
设置驻站联络员、工地防护员,工地设置移动停车手信号防护。

7 作业程序
7.1 工(机)具检查
7.1.1 作业人员对各类机械、工(机)具性能及安全性进行检查测试,确认状态良好,防止损伤的工(机)具带入作业现场。

7.1.2 使用的工(机)具需用反光漆(膜)进行编号,以防止使用中工(机)具侵入限界或遗留在线路上。

7.1.3 备齐短轨头、夹板和无孔夹具等应急备品。

7.2 设置防护
7.2.1 驻站联络员提前40分钟到达车站办理登记手续,了解列车运行情况,及时通知现场防护员。

7.2.2 现场防护员根据要求准备好防护标牌,按要求设置防护。

7.3 作业准备
7.3.1 调查工作量:首先测定轨温,调查线路爬行量,对桥梁、道口、联合接头位置、缓冲区钢轨配置、轨缝及备用轨长度、根数、相邻道岔前后缝的接头方正量等数据,调查线路平、纵面状态及有关设备情况。

7.3.2 掌握季节气温、施工轨温,进行技术性分析,根据现场调查和铺设原始资料、设计放散轨温,计算长轨放散量,计算出缓冲区锯轨量和过渡轨的配置根数,研究制定应力放散方案(放散方向、放散方法、机具沿线分配等)。

进行施工前的放散,要视季节特点及施工天窗等因素准确计算放散量、锯轨量。

放散长度计算公式:△L=a×L×(t1-t2)
式中:△L---放散量
a---钢轨的线膨胀系数
t1---放散后的计划锁定轨温
t2---原铺设时锁定轨温
L---需要放散的钢轨长度
7.3.3 丈量钢轨,在长钢轨上每100m(从放散始端)设置一处临时观测桩,将放散量及作业方向标注于内侧轨底。

标注示例如下:
×××mm
7.3.4 夜间施工准备照明灯具,沿线路按60-100m布设一盏照明灯。

7.3.5 按照班前分工,划分工作量,划设位移观测桩,要求设置正确,标记规范可靠。

7.4 封锁时间作业
7.4.1 办理施工封锁手续,按规定设置封锁施工防护。

7.4.2 封锁点开始即把设计要更换的钢轨接头、扣件卸下,拨出计划换下的钢轨。

如是低温放高温,并拨入计划换入钢轨,拧紧中间扣件、短轨端接头扣件,安装钢轨拉伸器(拉伸器行程要大于放散量)。

在非自动闭塞的电气化区段上更换钢轨时,遵守下列规定:
⑴严禁在同一地点将两股钢轨同时拆下。

⑵换轨前应在被换钢轨两端轨节间纵向安设一条截面积不小于70mm2的铜导线。

导线两端用夹子牢固夹持在相邻的轨底上,该连接线在换轨作业完毕后方可拆除。

在自动闭塞的电气化区段上更换钢轨时,遵守下列规定:
⑴严禁在同一地点将两股钢轨同时拆下。

⑵换轨前应在被换钢轨两端的左右轨节间横向各设一条截面积不小于70mm2的铜导线。

导线两端用夹子牢固夹持在相邻的轨底上,该连接线在换轨作业完毕后方可拆除。

⑶更换钢轨时,应有电务人员在场配合。

⑷换轨如需拆开回流线时,必须有供电人员在场配合并负责监护。

在未设置好分路电线之前,不得将回流线从钢轨上拆开。

拆装回流线的工作,由供电人员完成。

⑸在站内更换钢轨或夹板时,其钢轨导线的连接方法,必须考虑轨道电路和车站作业的要求。

7.4.3 在长轨计划位置上(原则上每200~250m安装一处,曲线等地段可适当加密)安装撞轨器,安装撞轨夹具,做好撞轨准备。

7.4.4 全部松开轨枕扣件及接头螺栓(高温放低温+15℃及以上由轨条两端向中间松解),起道机及撬棍配合,及时抽出轨枕承轨槽上的橡胶垫板并加垫滚筒(置放在放散方向异侧),每隔20根轨枕置放一个滚筒。

完成后通知撞轨及拉轨作业人员。

7.4.5 安排人员用专用工具铲除粘附于轨底的大胶垫,并摆放于轨枕承轨台上。

低温放高温,使用起道机铲松胶垫或设滚筒时,起道机应放在曲线上股外侧或下股内侧。

整正橡胶垫板、加设滚筒时,手脚不能伸入轨底,以防撬棍、钢轨挤伤手指。

7.4.6 根据计划放散量撞轨,同时开始操作拉伸器拉伸,当各百米观测桩到位时停止撞轨。

高温放低温,如温差较大,在扣件松开后,先用铜锤振动钢轨,使钢轨慢慢收缩,达不到要求再适当撞轨,要严防收缩过多,达不到设计
锁定轨温要求。

7.4.7 当钢轨伸缩达到要求后,龙门口处留好轨缝,迅速上紧接头夹板及螺栓,扭力矩不低于规定要求。

7.4.8 全数收回滚筒。

恢复线路一股,隔一紧一,扣件上紧(半径小于600m地段及接头轨枕要全部上紧)。

7.4.9 按以上程序对另一股钢轨进行放散。

随后再全部上紧,扭力矩达到要求。

7.4.10 螺栓全部复拧,扭力矩达要求,恢复轨距杆。

7.4.11 全面检查各部几何尺寸及零件,达到放行列车条件后,撤除封锁防护,开通线路。

7.5 线路开通后作业
7.5.1 第一次列车过后检查线路情况,复紧接头、扣件螺栓。

7.5.2 继续整正窜出的大胶垫。

7.5.3 测量各百米桩放散量和总放散量,分析放散效果,总放散量如与原计划有出入,应修正锁定轨温。

7.5.5 回收旧轨、撞轨器、拉伸机、发电机等工具。

7.5.6 方正铝热焊接头处及缓冲区轨枕,方枕地段的几何尺寸达到验收标准。

7.5.7 技术人员收集各百米标放散量、龙门口轨缝、配轨长度、作业时气温、轨温等资料,整理填写应力放散技术资料。

8.质量标准
8.1 应力放散后的锁定轨温应达到设计锁定轨温(±5℃),两股相差不超
过5℃。

跨区间或全区间无缝线路相邻单元轨节锁定轨温相差不超过5℃,区间内单元轨条的锁定轨温差不超10℃,各单元轨节应力放散均匀。

8.2 更换的缓冲区钢轨应是标准轨或厂制缩短轨,轨缝标准。

8.3 跨区间无缝线路缓冲区设置要求、放散长度要求按路局文件规定执行。

8.4 放散后应力均匀并满足施工安全要求,完毕后整理技术资料。

8.5 几何尺寸、扭力矩、连接零件等符合验收标准。

9 作业流程图
(作业准备)-(设置防护)-(调整作业)-(开通前检查)-(开通线路)-(作业后跟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