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厥阴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肾阴虚,水 不涵木,肝 气横逆
若以上症状误下----利不止----脾伤气陷
2
厥阴病提纲证的几种转归:
阴阳相对平衡
向愈
三种转归 阳复不及寒厥、蛔厥
阳复太过 少阳、阳明、喉痹、便脓血、热厥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一、厥阴寒热错杂证
(一)乌梅丸证(蛔厥证)338 脏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真阳大虚,脏气垂绝
喉咽不利 唾脓血
阴伤而邪热上 迫,阳络受伤
泄利下重----阳伤而脾虚气陷
上热下寒 正虚阳郁
治法:清上热,温中寒,宣透郁阳 方药:麻黄升麻汤
6
方解: 麻黄、石膏----越婢汤主药---发越郁阳 桂枝、芍药、甘草----桂枝汤主药----解表 黄芩、知母、天冬、升麻----升阳解毒,清上热 干姜、白术、茯苓----补脾止利,温中寒(理中汤) 当归、葳蕤(玉竹)----滋阴养血
25
二、辨哕证(有声无物)380、381条
(一)误治胃寒证 380
伤寒吐下 复极汗
外气怫郁不得解---复与之水
哕(胃中虚冷)
(二)哕而腹满证 381条
381: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实证
哕声洪亮,连续而作
呃逆(哕)
虚证
呃声低微,良久方作
26
三、 辨下利证
( 一)下利辨证(欲作下利) 358条
22
(四) 水饮致厥 356条
主证:

阳气被遏
伤寒
水停心下
心下悸
水气凌心
治法:温胃化饮----茯苓甘草汤
胃虚水停 阳气被遏
23
三、厥证治禁与寒厥灸法 330、347,349
330条 诸四逆厥者----指虚寒厥逆
虚家----- 气 血 虚 弱 患 者
禁用下法
347条
不结胸----胃无实邪
伤寒五六日 腹濡-----肠无实邪 厥因血虚所致
临床应用: 1,本方对胆道蛔虫有效率很高。 2,亦常用于治疗肠道蛔虫症。 3,治疗慢性胃炎、肠炎下利等。
酸苦辛同用, 安蛔止痛
4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359条
主证:
寒格下利 而复吐下
吐伤胃阴,邪从热化---食入即吐 下伤脾阳,运化失职---下利更甚
胃热脾寒 寒格更甚
治法:苦寒泄降,辛温通阳(清上热、温下寒)
自愈
或脉弱---邪气衰退(相对脉紧而言)
厥阴下利复见紧脉----阴寒复盛----病未解。
368,
啐时脉还---手足温 生
脉绝
啐时不还---阴阳气并竭 死
31
虚寒下利转归
• 369条
寒•厥 证•
下利甚----真阴下脱
阳亡阴竭----死

脉反实----胃气败绝
32
第六节 厥阴病预后 一、正复可愈证(辨厥阴中风愈与未愈 ) 327
方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黄芩、黄连----清上热以止呕 干姜、人参----温脾阳以止利
清上温下
脉沉微,恶寒,舌淡苔白----寒厥证。 鉴别:厥而吐利
脉虚数,吐甚,舌红,苔黄----本证。
5
三、麻黄升麻汤证里 下部脉不至 郁而不达
伤寒六七 日大下后
手足厥逆----阳郁而不达四末
脉虚-----阴血亏虚
不可下 下之死
349: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24
第五节 辨呕哕下利证
一、辨呕证
(一)阳虚阴盛证 377
呕而脉弱---胃阳虚,浊阴上逆
寒厥证
小便清利---里无邪热 身微热而厥---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当有脉沉、欲寐、厥利、恶寒)
虚阳外越 阴阳格拒
(二)邪传少阳证 37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三)痈脓致呕证 376: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3,厥证:包括寒、热、痰食、蛔、血虚寒凝等厥证。 1
四、厥阴病的治则:土木同调,清上温下 五、对厥阴病的一般看法(从略)。
第一节 厥阴病辨证纲要(提纲)
326条 消渴---水不涵木,木火燔炽,胃津耗伤 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气犯胃,循经上逆 饥而不欲食---肝气横逆,干犯脾胃 食则吐蛔---胃中空虚,蛔虫上窜
下利至甚,厥不止----阴竭阳绝

汗出不止----阳气外脱
348条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
阴寒内盛,虚阳外浮
3灸62后条不温
主证 :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真阳将绝
难治
34
第七节厥阴病欲解时
328,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35
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坚阴凉肝 清热燥湿、阴凉肝解毒
秦皮----凉血止利
络 受

11
下利三方证鉴别: 黄芩汤
葛根芩连汤 热利
白头翁汤
下利腹痛,发热口苦,肛门灼热, 舌红苔黄,脉弦(清热止利,偏少阳) 下利,发热,喘而汗出,肛门灼热, 口干欲饮,舌红苔黄,脉数。(表里双
解,偏里 热)
下利后重明显,或脓血便,渴欲饮水, 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偏肝热)
脉微浮 正胜邪却,阳气来复 愈 厥阴中风
脉不浮 阳气未复,阴邪尚盛 不愈 辨厥阴寒证自愈侯 329、
厥阴病,渴欲饮水---阳气来复---少少与之,胃和则愈。 二、正衰危重证
33
343、344、345、346、348 、362
前4条 寒厥证脉微
厥利、烦躁
灸厥阴而厥不还----阴盛阳绝 躁烦不得卧----阴极阳脱,心神浮越
脉微 而厥
蛔厥
不上扰---静 静而时烦--蛔虫 上扰----烦
呕---胃寒不能纳谷
得食 烦---蛔闻食臭而窜动 吐蛔---蛔虫上入膈,因呕而出
阳复不及 肠胃虚寒 蛔虫扰动
3
治法:温胃安蛔止痛----乌梅丸 乌梅、苦酒----安蛔止痛 黄连、黄柏----安蛔除烦 米粉、白蜜、人参、当归---调补气血 细辛、干姜、蜀椒 辛温散寒 桂 枝、 附 子
治法:厥应下之(包括清泄)----承气汤、白虎汤。
治禁:若反发汗---伤津助热,里热益甚,火热上炎
口伤烂赤。
17
2,热厥轻证(热微厥微)339条
伤寒热 少微厥
指头寒----热郁不甚 嘿嘿不欲食----胃失和降(肝气所犯) 热郁肝经
阳不外达 烦躁----热扰心神
转归:
数日后
小便利,色白----里热除 转愈 欲得食----胃 气 和
三、辨愈与不愈 336、341、342条
1,厥热相等-----阴阳相对平衡----自愈(336)
2,热多于厥-----阳能胜阴----其病当愈(341)
3,厥多于热-----阴盛阳衰(阳复不及)----恶化(342)
14
四、辨除中 332、333条(自学为主)
1, 发 热 六 日
当不能食
伤寒
热多于厥,为病进
367条 阳复阴退,阴阳平衡----自愈
下利,脉数而渴 阳复太过,热伤血络----便脓血 (白头翁汤)
366,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阳虚里寒
面少赤,身有微热----虚阳外浮,微 邪郁表
下焦阳虚 微邪郁表
微厥-----阳虚不甚
30
虚寒下利转归
360、361条
微热而渴,汗出----阳气来复
厥阴下利 脉数----阴证转阳
(2)内有久寒---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8
方解: (1)当归四逆汤: 倍大枣----培脾养营
桂枝汤去姜 加当归、细辛、通草---活血通脉
(2)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吴茱萸、生姜----温中降逆止呕
当归四逆汤加 清酒----助药力而活血散寒
注:本方酒六水六,水酒各半,生姜量大。
和营解表 散寒通脉
(损伤中阳) 除中(必死) 第四节 辨厥逆证 一、厥逆证的病理机制与证侯特点 337条 病机----阴阳气不相顺接 特厥征-----手足逆冷
16
二、厥逆证治
(一) 热厥
1,热厥的证侯特点: 335条
厥者必发热
厥热互见
辨厥 前热----里热炽盛
厥深热深 厥热程度成正比
后厥----热郁不能外达 厥微热微
12
第三节 辨厥热胜复证 一、辨阳复不及 331条
先厥----阳复不及---厥而下利 寒厥证后发热---阳气来复---厥回利止
厥利复作---阳复不及
13
二、辨阳复太过 334条
阳复太过 热郁于里
热势向上向外----咽痛喉痹、汗出。 热势向内向下----无汗、便脓血。
津伤燥结-----热厥(335条)
厥而 呕 胸胁烦满
阳郁甚,转剧
其后必脓血
18
3,热厥重证(热深厥深)350条
脉滑而厥-----热郁于里,阳不外达
口干舌燥
里有热 烦渴引饮 小便短赤
里热伤津 心神被扰
阳复太过 津伤无汗 热郁阳明
治法:清泄里热 方药:白虎汤
19
(三) 寒厥
1,阳虚阴盛厥 353、354、(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
主证:
三、厥阴热证
白头翁汤证 371,373,363(222页)
下利脓血---肝热下迫大肠,下焦血分受伤
里急后重---湿热内蕴,气机不畅
肝经湿肝热郁于
口渴欲饮水---热伤津液
下焦阴经络受伤
湿
寸脉浮数,尺脉涩---阳热有余,阴血受伤

治法:清热燥湿,凉肝解毒----白头翁汤
郁 于
白头翁----清热凉肝
下 焦
二、病因
(一)传经
1,少阳病传来:素体阴虚,病入少阳,热伤肾阴,水 不 济火,水不涵木 厥阴
2,少阴寒化证转来:少阴寒化证,阳复之后,肾阴不 复,水不涵木 厥阴
(二)直中:一病即见厥阴证侯(较少见)。
三、主要证侯类型:
1,上热下寒证:这是病入厥阴后,肝木乘土,阴阳错 乱而成。
2,厥热胜复证:病至厥阴,邪正交争,阴极阳复,出 现寒热交替之证。
二、厥阴寒证 (一)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351、352条
7
351、352条
主证:
手足寒----血虚寒凝,血行不畅 脉细欲绝---气血被寒邪郁阻 或腹痛呕吐----内有久寒 (当有头痛、恶寒、身痛、吐清涎等)
血虚感寒 正气被郁 气血运行 不畅
治法:养血通脉,温阳散寒
方药:(1)当归四逆汤
9
(二)吴茱萸汤证 378条 干呕、吐涎沫---胃阳虚,痰浊上逆 头痛----肝寒上逆,清阳被扰 苔白滑,脉沉弱---痰浊之象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治法:暖肝温胃,降逆止呕----吴茱萸汤
(温降肝胃,泻浊通阳)
本论3条原文为吴茱萸汤证,病机基本相同,245条“食谷欲 呕”(胃中虚冷,寒浊上逆);309条“吐利,手足逆冷, 烦躁欲死”(中阳不足,肝寒犯胃);本条(肝寒犯胃,浊 阴上逆)。三者均为阴寒内盛,浊阴上逆,故同用一方。 10
厥九日而利
今反能食
胃气来复 胃气将竭 (除中)
2, 诊断方法 食以索饼
不发热(微热)---胃气尚在----必愈 暴热暴退----胃气败绝----除中证
与厥相等---期之旦日夜半愈 其热续在
热久不罢---热伤营血---必发痈脓 (阳复太过)
15
原文333条: 伤寒脉迟(阴寒内盛)---误投黄芩汤----腹中应冷,而反能食,
伤寒四腹中痛----里阳不足,阴寒凝滞 五日 转气下趋少腹----谷气失运而下趋
自利先兆
365条 脉沉弦---大肠气机滞涩----下重
厥阴下利 脉大---邪热方张----利未止 脉微弱数---邪衰阳复---利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二)实热下利证
374,375条,理解条文
27
(三)虚寒下利证(厥阴寒利) 1,阳虚阴盛下利证 370条 下利清谷----脾肾阳虚,阴寒内盛 里寒外热----阴盛格阳,外有假热 汗出而厥-----阳气外亡
厥利恶寒----阴盛阳微
大汗出----卫阳不固、阳亡于外
心肾阳虚
热不去----虚阳外越
阴寒内盛
内拘急、四肢疼---失阳气阴液温养 虚阳外越
脉微欲绝----阳虚阴液不继
治法:回阳救逆----四逆汤(加参)
若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者-----通脉四逆汤
20
2,冷结膀胱关元厥 340条
言我不结胸----病变部位不在胸膈 手足厥冷
阳衰阴盛 阴阳相格
治法: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通脉四逆汤
2, 厥阴虚寒下利兼表的证治 372、364条
28
364,372
下利 厥阴下利 腹胀满
脾肾阳虚 寒凝气滞
恶寒、身疼痛---太阳表证
先温其里 (四逆汤)
后攻其表 (桂枝汤)
29
3、厥阴虚寒下利转归辨 363、367、 (363条已放在热利一节)
小腹满,按之痛----冷结在膀胱关元
寒邪结于 下焦关元
(阳气虚衰)
治法:祛寒通阳(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灸关元)
21
(三) 痰厥 355条 手足厥冷 心下满而烦 胸阳被遏,阳气不达四末
饥不能食----胃不虚而痰食阻滞 脉乍紧----痰凝络阻,气血不畅
痰食阻滞 胸阳不布
治法:涌吐痰实----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香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