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01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学生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36技
第一编记叙文阅读
01 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考点解读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常称为“文眼”“题眼”,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思想情感、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
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多重意思,能够帮助我们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分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査形式为评标题、换标题、拟标题等,如:①文章以“××”为题,有何妙处?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③文章标题《××》有什么深刻含义?④文章标题能否换成《××》,为什么?⑤根据内容,为文章拟一个标题。
课文解剖
例1:标题含义: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部编版七下)“思考探究”一:
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何处?“伟大”又指什么?
答案示例:“悲”在斯科特一行虽经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悲”在返回途中他们全部被冰雪吞噬。
“伟大”在斯科特等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并牺牲,但却显示了人类团结协作、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
例2:标题作用:
朱自清《背影》(部编版八上)“思考探究”一: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①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②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例3:标题好处:
彭荆风《驿路梨花》(部编版七下)“思考探究”三:
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答案示例:“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渟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也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技巧解密
一、知识掌握:
(1)标题含义。
标题含义,指标题的内涵、意蕴。
标题含义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
①表层含义指的是文章中的具体事物、环境或情节。
②深层含义则是指这一事物、环境、情节中所包含的情感、象征义或言外之意。
(2)标题作用。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营造)气氛,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③概括或暗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贯穿全文的线索。
⑤交代写作对象,点明主人公或线索人物。
⑥点明或暗示、凸显
文章主题。
⑦寄托……的情感等。
(3)标题好处。
①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运用问句,强调内容,引人思考。
④引用古诗词或歌词,富有文学色彩(增添文化韵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富有诗意,营造美好氛围。
⑤标题生动形象、新颖别致,或者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⑥含蓄隽永,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二、答题思路:
(1)标题含义。
文章表层含义指的是……,点明文章内容,总领全文;深层含义指的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标题作用、好处。
①内容:概括文章……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性格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②结构:贯穿全文线索。
③主旨:点明(暗示、突出、凸显)文章的主题;寄托……情感;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④手法: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运用(比喻、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⑤效果: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深思,营造氛围,富有诗情画意等。
(3)拟写标题。
①要能点明中心,概括大致内容。
②反映独特的思想感受,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
③新颖、简洁、凝练、优美,富有个性和诗意,能吸引人的眼球。
示例:①巧用修辞,例如《生如夏花之绚烂——聆听生命的吟唱》;②化用诗词,例如《巴山夜雨》;③形成对比,例如《永恒的瞬间》;④制造疑问,例如《人为什么要善良》。
真题解析
【2019年四川遂宁】
月亮村的月亮
月亮三年没回他那粤北深山里的家了,他已经在邻近深圳的一个小县城安了家,实现了进城的梦想。
前几天突然接到村民小组长从家乡的县城打来的电话,说他爸有些不得劲了。
月亮决定,趁着中秋请假回一趟,把母亲去世后一直不肯离开村子的老父亲接过去住。
要不,还真拿不准啥时才回家。
一跨上山坳,他就真切地想起了老人讲的月亮村的名是怎么来的了。
真是好大个月亮!就这样银光光、亮爽爽、突兀兀地从两座大山坳处撞入他的眼帘,撞入他的心房。
“我回来了!”坐了几个钟头的火车,坐了一个多钟头的汽车,坐了近一个钟头的小四轮,又走了一个钟头的山路的月亮,忘了所有的疲惫,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
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
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
广财的孩子在城里上民办学校,前些年他爸也没了,他可能有四五年没回村了。
月亮沿着那条走了三十多年,眼下却觉有些陌生的小路下坳。
陌生?是呀,怎么就陌生了呢?是三年没走了?哦,是杂草太盛了,反射着月光,银灿灿的一
片,草间这条由乱石铺成的小路,显得瘦了。
下了坳,有一片稍缓的坡地,错落着几座屋子,分别是广发、兴利、黑牛、中坤等人的家,除了兴利是木工,其他几个原先也和月亮一起做泥水工、杂工,后来各自分开,也不知散落到哪处去了。
一路上,经过了秋英、亚菊的家,屋子的窗都黑着,想是也没人在屋。
这些年,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
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大家都不愿意回来。
又转过一个山包,是一大片连着的庄稼地,现在全荒了。
转过得水家,月亮看见祠堂了。
守祠堂的孤老头七叔公会点香火。
都是岁月,都是故事。
前些年,祠堂香火很盛,除了年节、醮会,村里红事、白事都在那里上香鸣炮,禀告先人。
祠堂,是一个村的中枢,是圣地哩。
月亮想起了官厅前面两块石碑上刻着的字:月出满地水,云来一天山。
今天是十四,往年这时候,祠堂已经开始祭祀的一些仪式了,而眼下,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
还真有个孤独的人影。
一身黑,佝偻着腰,像村民常用的钩刀。
一勾一勾地,这个黑影,正从这一汪亮光里走到另一汪亮光里。
“爸!”月亮吃了一惊,“爸,你在这干啥哩?”
黑影稍稍抬起了头,还是钩刀一般站着。
又低下了头,将手里一个东西放在祠堂与风水塘前面那块大坪的一汪亮光里。
顺着父亲的手,月亮发现,这一片亮汪汪的全是碗、盘、碟、缸之类的容器,全都装着水,从风水塘前一直排到大坪,整整齐齐地,足足有几千个。
天,这是将村里每家的吃饭的家伙都收来了呀?
显然,父亲在用这些东西到塘里盛了水,又摆到了这地上。
“爸,你这是干啥呀?”
“月亮,那么多月亮。
”父亲指着那些碗盘碟缸。
是啊,每个碗盘碟缸里都有一个月亮!“月亮圆了,我儿子该回来了,全部人都该回来了……”父亲喃喃地说。
月亮一把抱住父亲,一阵心酸:“爸,我回来了!”
祠堂的侧门咿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黑影,像月亮父亲一样的钩刀般的身子,是村里的五保户七叔公,他就住在祠堂的侧房。
他吃力地张了张嘴:“呀,是月亮回来了。
”
七叔公说:“村里就剩我们俩了。
”他望着天上的大月亮,“你带他走吧,就剩我和它了……”
银子似的月华笼罩着村庄,梦一般美丽。
月亮不由泪流满面。
【问题】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月亮村的月亮”有何妙处。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与作用分析。
阅读全文,首先可以判定标题是一语双关,一是指那天月亮回月亮村所见到的自然界的月亮,二是指回到月亮村的叫月亮的这个人。
全文主要记述了月亮回村时所见到的乡村景象,所有的内容都围绕着“月亮”而展开,所以“月亮”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章主要表现的是乡村的败落现实,以及乡村老人对亲人、乡亲们的思念,而“月亮”又是自古以来表示思念的情感寄托物,所以以此为题,又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并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①一语双关,题目中的后一个“月亮”,既指山村的月亮,也指“月
亮”这个人。
②线索作用,“月亮”贯穿全文,以月亮这个人的行踪为线索,也以“月亮”这一物为线索。
③新颖奇特,吸引读者阅读,激发阅读兴趣。
④揭示主旨,暗示作者渴盼山村月圆人也圆的美好愿望。
实战解题
【2021年广西河池】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落在童年的雨
①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
②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
③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
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
④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
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
⑤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
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
风止,雨至。
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拥而至的雨柱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
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
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
⑥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
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
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入箩筐。
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
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
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
⑦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
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
⑧“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
”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
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
⑨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
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
(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李零,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哪件往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第①段进行赏析,并说说本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
用。
3.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
*4.文章以“落在童年的雨”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第⑧段中“我”为什么“急切”地跳出一个想法?儿子为什么“愣”了一下?之后“欣然接受”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