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6篇)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1
这一教学片段坚持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人本、自由、多元和个性,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和提供具体生动、可供联想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形成相似和谐的振动,让学生主感知体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

在课堂上学生自由阅读探索、自由观察思考、自由表达交流、自由表演欣赏,学生心灵自由、思维自主、行为自决,具有了充分自主权,学得主动、愉快、高效。

1.给了学生自由阅读的环境。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程激励自主。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个人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给他们无拘无束地创造、探究的天地,学生感到宽松、坦然、自由、愉悦,他们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教师在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的阅读教学,尽可能地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

如:你喜欢怎么演小鱼就怎么读等,拓展了学生参与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

3.给了学生自由活动的舞台。

阅读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活动过程。

学生通过读读、想想、演演的学习方式理解、再现、创造诗歌的意境,感染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小鱼”的快乐,以演促读,以演促思,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学生在课内研讨、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自己的阅读方法,尽情地品读和表演,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动情,自然而然地获得思想的陶冶、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养成、个性的丰富,教师的相机点拨归纳又使学生豁然开朗,认识得以升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啊!为此,我们应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学习时空的自由点,将课堂
还给学生,把尊严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2
今天和学生一起阅读了《江南春》,这首诗描写了江南的春天景色,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的衰败,表现诗人反对佛教,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杜牧以诗的方式记载着历史。

诗人是创造者,创造者本身就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这首诗其实把这一切也都写了进去。

因为每学期学生都会背诵古诗,所以对于这首古诗,学生都能背出。

所以,本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同学之间讨论,说说“莺啼”、“绿映红”、“酒旗风”等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自由串讲诗意:千里江南,到处莺歌燕舞、绿数红花互相掩映。

有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酒旗在空中飘荡。

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介绍南朝的覆灭,讲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时期,皇帝和大官僚都崇信佛教,修建寺院,据说有五百多座,寺院的僧人也是空前高涨,这些达官显贵想通过拜佛求经的方式祈求神灵保佑,千秋万代,荣华富贵,可是这些寺院在随着朝代的更替倒塌无数,已经没有多少存在了。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样的方法可行吗,学生很能领会老师的用意,他们发言完毕,最后一句诗的意思也就出来了.你看看,你只知修建寺院,不知道强兵练武,这么的寺院还有多少掩映在烟雨中呀?
诗句意思出来了,可是诗人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于是我又给学生介绍杜牧生活的朝代,当时正是显赫一时的唐王朝已走向衰败,连年征战,宦官当道,民不僚生,苦不堪言.而当时的统治者也效仿南朝统治者的做法,企图通过修建寺院的方法来保佑自己江山永固.学生们听了很是愤慨,纷纷对当朝都的做法表示谴责,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就是诗人的情感,共鸣的情感在课堂上涌动。

春的景致直观地带给人美好的遐想,那么怎样和学生一起品味春色呢?那就把诗意和儿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把读诵积累与情意熏陶
结合起来。

诗人杜牧在《江南春》这首诗描绘了千里江南明媚可爱的秀丽春光,同时由烟雨迷蒙中的楼台佛寺联想起南朝覆灭,流露出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借古讽今,这是本首诗的难点。

如何巧妙地处理呢?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先引导学生理解第一、二两句;然后抓住“南朝”和“多少”切入第三、四句,适时补充作者用意,启发学生理解“写今”与“吊古”的内在联系,从而收到获得审美体验与弄清寓意的双重效果。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

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

这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3
虽然以前曾引领孩子们背过不少宋词,但是词作为文本的一种形式,在教材中出现,这还是第一次。

因为是第一次,就得慎重,希望能让孩子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一)回顾江南的美
上课铃声响过,简单的师生问候之后,话题由我们所处的江南谈起,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印象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孩子们略一思索,便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金洋第一个发言:“阳春三月,江南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好一个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的江南!”我点头对金洋的发言表示赞许。

“江南不但风景如画,而且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张潇渊站起来作了补充。

“由景及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我夸赞孩子。

周余钊说:“江南山美,水美,人更美!”
“高度概括!”我称赞道,微笑着继续发问,“谁能说具体一些?”
“春天,江南莺歌燕舞,百花齐放;夏天,江南绿柳成荫,蝉鸣蛙叫;秋天,江南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冬天,江南白雪皑皑,小朋
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

”赵凡瑜一边斟酌,一边说。

“江南真是四季——”
我话音未落,孩子们马上接茬了:“景美如画!”
“孩子们,请看窗外,咱们的江南——”我把孩子们的视线引向窗外,为的是让孩子们再次感受江南如画的美景。

“看,江南有小桥、流水、人家!”
“老师,常山江像一条碧绿的带子,缓缓东流。


“江边的防洪堤坝上,绿草如茵,花儿正含苞欲放。


“大家快看!江面上还有一只小船在飘荡。


“哇!真美!江南真是太美了!”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争先恐后地描述着窗外美景。

“如此美丽的江南,引得多少文人墨客挥笔绘江南。

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忆江南》!”见上课的时机成熟了,我话题一转,导入了新课。

上述案例片断,是本课的导课。

由孩子们熟悉的江南谈起,一方面可以加强孩子们的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对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情感上,孩子们喜欢这种导入课文的方式;在内容上,孩子们由熟悉的景物,领悟到江南的景美与人美,有利于词的学习与理解。

(二)品味江南的好
师:孩子们,白居易记忆中的江南是怎样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喜欢这两句吗?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句写得非常好!
师:好在哪里?
生: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

师:江花为什么会红胜“火”?这个“胜”就是——
生:胜过、比过、超过。

师:江花为什么会比火还红?原因?
生1: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在红花上,花儿就显得更红了,像燃烧的火焰。

师:还有原因吗?
(生沉默了,陷入了思索。


师提示:江水是——
生:碧绿的。

师: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
生(恍然大悟):在碧绿的江水的衬托下,花儿就更红了,比火还要红。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从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生: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水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样美的江南,因此诗人不禁赞叹江南——
生:“好”!
师:干嘛不说江南“美”?
生:除了景美,还有人好。

江南人文明礼貌,热情好客,所以称“江南好”。

师:学学诗人,赞江南——
生:江南好,风景就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如此好江南,难怪诗人——
生:能不——忆——江南?
师:请看诗人在洛阳写的《魏王堤》
生: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师:洛阳由于天还很冷,“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一点儿春意,却在无力的摇摆。

让人感觉春天还没有来到。

师:难怪诗人身在洛阳,心中却念念不忘江南。

再读《忆江南》
由于课前认真地备课,学习了名师的课堂实录,对自己很有启发。

因此,在学习《忆江南》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

只要稍加点拨,孩子们就能紧扣“好”字,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品读诗词的意境,深入领会诗人发自内心的对江南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三)比较诗词不同
感悟、品读了《忆江南》后,不用老师提醒,孩子们就找出了古诗与词的不同之处。

除了古诗的字数、行数、押韵有严格的规定外,孩子们还发现了古诗的题目与词不一样,词多数用词牌名,每一种词牌的句式是固定的,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式。

孩子们一口气说了很多词牌名,有天仙子、西江月、点绛唇、蝶恋花、渔家傲、踏莎行等等。

经过简单的讲解,孩子们明白了: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

后来逐渐脱离音乐关系,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

经过这一课时的学习,孩子们学习古诗词兴趣大增。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4
江南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如果能利用多媒体先让学生感受一番江南的美景,那么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就能有个非常感性的认识。

因为没有多媒体,所以我就利用课文的插图,说:“小朋友,你能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你喜欢这幅图吗?为什么喜欢?”待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充满感情地对学生说:“有一个地方,小河一条连着一条,池塘一个接着一个。

小河里、池塘里种满了荷花,鱼虾在里面欢快地玩耍,这就是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这里的孩子可以划着
小船,来到湖面上采莲,看活泼可爱的小鱼在莲叶间游玩嬉戏,大家想去吗?”“那我们就划着小船出发吧!” 一下子又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起来,并播放课文的朗读,学生就听的特别认真。

最后再让学生说说感受后自己朗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完全被调动了起来,非常认真的开始读书。

在学习第二句:“鱼戏莲叶间……”时,抓住“戏”想像说话,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又真切体验“鱼戏莲叶间”的意境。

再感染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小鱼”的快乐,让学生模仿小鱼游起来,学生的兴致很高,较快地领悟了课文。

最后通过赛读、评价读、演读等方式,以读促悟、以演促读、以演促思,不仅注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而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朗读有声有色。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5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

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

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

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

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

”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

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

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

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
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理解东南西北方位时需要加以练习就更好了,这样到运用的时候才会比较熟练。

2.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

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如果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就会达到预先的目的。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6
《江南》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所以我没有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

首先我把课文读通顺作为读文的开始,我没有采用死板的朗读,而是带着一群天真的孩子做了一场有趣的捉迷藏游戏。

课堂上虽少了讲解,少了问答,但学生参与的热情是空前的高涨,思维也非常活跃。

那一刻,每个孩子都成了一条活泼、调皮的小鱼。

这样的情境,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对这篇文章进行教学时,我觉得对于学生进行观察图这方面的指导上做得不够好。

由于小学生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生活不了解。

特别是小姑娘坐上小船采莲的情景,我应该结合诗句指导看图。

先联系前两行诗句,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小姑娘是怎样采莲的,周围的荷叶、荷花长得怎么样。

再联系诗的后五行,进一步观察莲叶间的小鱼是怎样游动的。

在观察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使学生把观察到的画面和诗句的内容联系起来,感受到江南美景如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7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

全诗共7行两句话,前两行介绍了江南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后5句写了鱼儿在荷叶下嬉戏。

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
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

江南水乡的美景被一一展现了!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这种美,教学第一句时,我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

学生读课文后提问:什么叫“何田田”?学生一下子无法回答,于是指导学生看图,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荷叶的美,荷叶的绿,荷叶的大,荷叶的多,体会这么多又大又绿的荷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眼前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何田田的美景。

教学第二句时,我主要抓住一个“戏”来细细推敲。

首先进行这样的过渡引导:“莲叶长得这么绿,这么好,莲花开了,结了莲子儿。

采莲的人们划着小船,高高兴兴地采收莲蓬。

河里的小鱼呀,也乐开了。

你看到小鱼了吗?”出示图后,让学生想象,用一两句话把湖里的小鱼的姿态说一说,他们会说:“小鱼真可爱!”“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真可爱!”“小鱼正在水里你追我,我追你,它们在做游戏呢!”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戏”字,请学生说出它的意思。

然后提问:“莲叶东,莲叶西,莲叶南,莲叶北”是什么意思?充分讨论后,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滑到北面,他们在水中是那样的自由与快乐!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

学生边表演边入情入境地诵读,那洋溢喜悦的小脸,活泼可爱的动作,一下子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8
本文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

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景,一处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可以受到古诗文的熏陶。

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诗句语言的精炼,就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如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情景表演等,指导学生感悟、理解,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鱼儿的快乐,我请几个孩子,分
别扮演“田田”的莲叶,位于“(中)间”“东”“ 西”“ 南”“ 北”方向,再请几个孩子体验鱼儿嬉戏时的愉快心情。

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孩子们又正确地掌握了“东西南北中”几个方向。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9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

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

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

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

苏轼的这一思想贯穿了他后来不幸的一生。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10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江南》这一课,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识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

我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江南美景图片
一年级学生又是刚入学不久,可能会产生紧张的心理。

为消除其紧张心理,特意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让学生放松,同时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赞美江南,过渡新课
(在观看了图片后,教师因势利导的进入新课,带学生去江南)(二)以读引字,以字入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性)。

2、同桌读(通过两人互读,帮助纠正字音)
3、指名读(让学生试读,提出自己不熟悉的字。

教师加以指导,纠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
4、齐读(在集体的朗读下,进一步帮助个别学生纠正字音)
请学生依次读生字,课件发出掌声表示鼓励。

本环节也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认读生字。

(三)朗读训练
1、教师范读(教师有效的范读,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给学生一个模仿的榜样)
2、学生模仿教师练习读(给学生时间练读,充分发挥儿童爱模仿的天性)
3、指名读、检测(检测学生的朗读、针对不足加以引导、纠正)
4、齐读(集体读古诗,训练学生读出节奏)
5、师生对读、赛读
6、背读课文,演背古诗
让学生边背边想像池塘里的美景,感悟鱼儿嬉戏的快乐。

让男同学充当荷叶,女同学充当荷花,指名同学来当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边演边背古诗,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得到升华。

不足之处:
1、设计和操作有一定差距,尤其在朗读环节,没有真正展开,具体操作时朗读的多样性没有表现出来。

2、两个人互读这个环节,有点浮于表面,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互相检查是否认真读了,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圈出了不熟悉的生字,然后交叉汇报,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在认读生字环节指导学生书空笔顺与整节课的安排不协调,还占用了不少读的时间,以至课堂后半程有点草草收尾,没有给朗读和背诵课文留出充足的时间,所以显得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江南》语文教学反思篇11
《江南》这首诗是一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所以我没有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

《江南》这首古诗刚开学不久孩子就已经背过了,在朗读方面并不存在问题,但是诗中的有些词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难以理解,例如“戏”、“田田”、“间”等词语。

因此在教学时如何把握好学生理解的“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经过一番思考,我把目标定为:通过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江南水乡莲花满池的美丽景色,体会到鱼儿在池塘中嬉戏的快乐。

课前的导入部分我给学生播放了江南的美景,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让父母带他们去江南看看。

这样的设计起到了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让学生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读诗,然后给学生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能够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画面,并且很贴切诗歌的内容。

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

“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

”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

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

”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

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写莲的诗篇:(唐)王昌龄《采莲曲》,同样配画配乐让学生欣赏。

可能他们对具体词句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可是从学生饶有兴味的诵读中,看得出江南、莲池、古诗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

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而且就在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