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水科学三年级苏教版温智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当前形势下在科学教学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结合现代教育理先进教学手段来进行,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有三个主要方面:
(1)运用探索导学法,依据从宏观到微观、从结构到功能的认知规律进行知识的传授。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实验能力等全面素质。
(3) 注重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从一般地认识水到了解水的许多特殊性质。由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及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同时也渗透一些浅显的水的物理性质,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一些基础。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2.使学生了解水的表面张力,了解表面张力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现象。
难点: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五、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分别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安全员
六、教具准备:
纸巾、硬币、水杯、滴管、红墨水、大的塑胶盘子;
七、教学过程:
(一)、设谜导入。
1.手指游戏: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毛毛虫;两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兔子;三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花猫;四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螃蟹;五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小小鸟;小小鸟飞走了,小小鸟飞走了。
2.师:?通过这个手指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小手非常的灵活。今天要上的这节课,你们的小手将要派上很大的用场。因为这节课我们要通过观察及动手做实验,了解一种物体的一些性质。在做实验时,大家来比比看,看谁的小手最灵活。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哪种物体呢?在这呀,老师设一个谜语给大家猜猜,只要你们把谜底猜出来,就能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什么物体。?
幻灯出示:一种好东西,无色又无味,用手抓不住,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
要请它来。谜底:(水)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游戏、猜谜等形式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教学主题。)
(二)探究新知。
师:世界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与水接触。如
吃饭、洗澡等等。可大家对水的了解有多少呢?有谁来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水是什
么样的?学生自
由发言。
学生1:水是没有颜色的,透明的。
学生2:水是没有味道的。。。。。。
(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科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
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1.认识毛细现象。
导入: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水的一些基本性质。其实呀,水除了这些性质外,
还有其他的性质,今天我们就通过观察及做实验,认识水的其他性质。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水往哪里流?
(实验准备:准备好小组用的红色水及纸巾,每个小组桌上放一杯红色水、一张
条形纸巾、一个塑胶盘子,以免水溢出弄湿桌子。)
(1)说明实验要求: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红颜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真是这样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以往对水的认识,先猜猜可能发生的现象,然后再进行
实验得出结果,这样的结果不仅能让学生感觉到惊奇,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
的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红色的水,顺着纸往上爬。)
(3)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结果,用自己的话汇报。
(4)教师小结:纸巾中含有细微缝隙,当这些含有细微缝隙的物体与水接触时,
水就沿着缝隙往上爬或四周散开,像这种现象,科学上把它叫做毛细现象。(幻灯出示?毛细现象?的含义)。
(5)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日常所见的有纸巾、棉布、毛巾吸水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水的特征的几个实例,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
更重要的作用在于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科学,进一步
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
2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导入: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水往高处爬的奇妙现象,其实水还有更神奇的
性质,不信,大家再来做个实验试试。(实验准备:每个小组发一枚硬币,一支滴管。)
(1)设疑。
教师用滴管滴一滴水在一枚平放的硬币上,提问:如果一直这么滴下去,将会出
现什么现象?(水会从硬币上流下来) (2)猜测一枚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组员们自由猜测,讨论后组内得出的结果由记录员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实验前,先猜测,必然会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于判断和推理,在脑海中产生多种解释模型,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3)讲解往硬币上滴水的实验要求:
①在做实验时,硬币要平放在桌上,每次只能滴一滴水,边滴边数,记录当水溢出来时,一共滴了多少滴?
②要从各个角度(正面、侧面)观察硬币上的水。
(4)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水溢出硬币前,水的表面呈什么形状。并把形状画在书上。
(5)学生汇报。(呈弯曲状)汇报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如:?硬币上的水为什么会呈弯曲状??可先请同学们解答,当都解答不了时,告诉学生:?是由于水的表面张力的原因,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幻灯出示?表面张力?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的结果与猜测的结果进行对比,产生的明显差异,有助于理解记忆,防止死记硬背。)
3、引导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哪些属于水的‘表面张力’的现象。
课件演示,教师讲解:水黾在水面上滑行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支撑;草叶上的露珠和小水珠,都是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成为圆球状。
(设计意图:把学生常见的生活现象为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八、设计说明:
本节课以探索导学法为主,借助各种教学手段,依据各知识点的联系网络,在教师的层层设疑、学生思索答疑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法的指导。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安排了猜测环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目的是以师生共同探究来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探究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