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建设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流”⼤学建设中⼈才培养⽬标定位的思考
李延保 “双⼀流”⼤学建设中⼈才培养⽬标定位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7-02-16点击数:25
摘要
关键词:“双⼀流”⼤学⾼⽔平⼤学研究性教学 “创新型”⼈才
到2020年,我国要全⾯建成⼩康社会,⾼等教育也将进⼊普及化历史阶段。

届时,将会有若⼲所⼤学和⼀批学科进⼊世界⼀流⾏列,同时涌现⼀批⾼⽔平应⽤型⼤学和⾼⽔平职业学院,使我国⾼等教育教学⽔平和创新能⼒全⾯提升。

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许多学校结合《⼗三五建设规划》和《双⼀流建设规划》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标和⼈才培养⽬标的定位,试图提出新的更⾼的战略⽬标定位。

总的趋势是,“985⼯程”学校,都以“双⼀流”建设世界⼀流⼤学或世界知名⾼⽔平⼤学为⽬标;“211⼯程”学校和省部共建类学校多数以定位⾼⽔平研究型⼤学为⽬标;⼀些有实⼒的省属本科院校或单科、多科性⼤学也以建设有特⾊的⾼⽔平⼤学为努⼒⽬标。

其中,学科建设思路⽐较清晰,但涉及本科教学和⼈才培养有些问题、有些提法值得商榷和研究。

如:如何理解研究型⼤学和现代⼤学的研究功能,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何理解研究性教学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能体验真实的科研和实践,实现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向本科教学和⼈才培养转移;如何理解培养创新型⼈才和构建创新型⼈才培养体系的问题,处理好建设研究型⼤学或⾼⽔平⼤学⼈才培养⽬标的准确定位。

1 ⾼⽔平⼤学、研究型⼤学的本质特征改⾰开放初期,我国的⼤学基本上属于教学型⼤学。

我国⾼校对研究型⼤学的提法,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211⼯程”,⼀批重点⼤学向研究型⼤学转型。

⽽“985⼯程”⼜推动了⼀批学校在新世纪以建设世界⼀流⼤学或世界知名、⾼⽔平⼤学为发展的战略⽬标。

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双⼀流”⼤学战略,各省市和⾼校结合“⼗三五规划”的制定,在加⼤投⼊的同时,扩⼤了建设⾼⽔平⼤学的学校范畴。

⾼⽔平⼤学和研究型⼤学不是同⼀范畴的概念,⼀般意义下不是相互包含的。

⾼⽔平⼤学是⼤学中被公认的具有某种⽐较优势的学校,⽽研究型⼤学是由⼤学内部所具有的学术品质特征决定的。

研究型⼤学未必是特定意义下的⾼⽔平⼤学,反过来⾼⽔平⼤学也未必⼀定是研究型⼤学。

“西南联⼤”是中国抗战时期的⾼⽔平⼤学,但还谈不上是“研究型⼤学”;美国⼀些博雅学院、⼥⼦学院办学⽔平很⾼,但也不是研究型⼤学。

反之,我国⼀些重点⼤学、“985”⾼校都已成为研究型⼤学,但还不敢称之为⾼⽔平⼤学,因为它们的⽐较对象应当是国际⼀流⼤学,世界同类的⾼⽔平⼤学。

北京航空航天⼤学原校长李未指出,建设世界⼀流⼤学和⾼⽔平⼤学,应当简化成⼀个可以检验的标准,这就是要做出历史性贡献。

对多数⼤学来讲,⼀般是和国内或国际同类学校相⽐要具有明显的⽐较优势。

也只有在各种层次上都有⼀批世界知名的⾼⽔平⼤学,中国⾼等教育才能真正跻⾝于世界⾼等教育强国之林。

但是,正是在这种“双⼀流”建设发展战略的驱动下,新⼀轮学科建设和⼈才竞争正在⾼校间激烈展开,特别为引进⾼⽔平学术⼈才和提⾼学科的学术竞争⼒,各校都加⼤政策⽀持。

校内教学和科研⽭盾再⼀次突显,在审核评估中反映的教授给本科⽣授课率下降等问题较为普遍。

坚持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洪堡精神”是西⽅中世纪⼤学向现代⼤学转型的分⽔岭,确⽴了现代⼤学的⼈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功能。

洪堡的理念是“⾃由的教学与研究相统⼀”“由科学⽽达⾄修养”。

在洪堡看来,⼤学⽣已经在进⾏研究,教师不过是引导、帮助学⽣进⾏研究。

在⼤学⾥,研究、传授和学习是三位⼀体的,学⽣应当参与知识的研究,从参与中得到学习。

洪堡的⼤学理念推动了⼤学功能的转型,他也被尊为现代⼤学之⽗,柏林⼤学后来也更名为柏林洪堡⼤学。

当今世界各国⼤学,特别是研究型⼤学,都⾮常重视科学研究,科学研究已成为现代⼤学的基本特性。

同时,⼤学的本质是培养⼈,“由科学⽽达⾄修养”是现代⼤学⼈才培养的基本特征。

在⼈才培养上,教学和科研⽬标⼀致,应当是相互融通的。

但是,即便是哈佛⼤学等世界名校也曾经历过“研究和教学”相冲突的时期。

如何处理教师潜⼼研究和认真教学,迄今为⽌⼀直是国内外研究型⼤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在建设⾼⽔平⼤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研究和教学”的关系。

要从理念、制度、举措上推进学科、专业和教学⼯作的协调发展。

⼤学的发展靠全体⼤学⼈,⼤学的学术⽔平是由最优秀的教授和学者来代表,但⼤学的品牌是由⼤学培养的毕业⽣在社会的影响⼒⽽取得的。

⼤学任何发展规划,提升⼈才培养质量都应当放在核⼼⼯作的位置上。

2 研究性教学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在建设⾼⽔平⼤学的过程中,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调整、整合是实现学校发展战略⽬标的两个重要抓⼿。

其实,这也是提升本科教学⽔平和⼈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其结合点之⼀正是当前⾼校正在推进的研究性教学。

⽬前,研究性教学更多的是关注教学⽅法的改进上。

教师通过研究性教学启迪学⽣思考、讨论,但真正研究性教学更应当是让学⽣能体验真实的科研,或参与真实的实践,这对教师提出了更⾼的要求。

钱伟长先⽣曾指出当年按其育⼈理念建⽴的上海⼤学的教师⾄少要做到:能完整地教⼀两门核⼼课程,能独⽴承担科研项⽬,能义务到⼯⼚、企业参与实践。

因此,如果在建设⾼⽔平研究型⼤学过程中,从⼀开始就关注建设研究型⼤学⼈才培养模式,坚持在提升教师学术⽔平、科研和实践能⼒的同时,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学⽣体验真正的科研和真正的实践,那就是⽬前正在推⾏的研究性教学的升华,这才真正体现⾼⽔平研究型⼤学“以⽣为本”的核⼼价值观。

学校⼈才引进、⼈事制度改⾰及教师职业发展培训都要
为教学科研的结合和研究性教学的改进提供制度性保障。

学校推进学科、专业改造整合既是学科发展的需求,也应当是本科教学、提升⼈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结合点。

要努⼒推进学校学术、科研优势向教学和⼈才培养优势转移。

美国⿇省理⼯学院航空系组织制定“科研规划”和“教学计划”是先找⼀批优秀的学者反复认真地讨论⼗到⼗五年后,相关学科发展前沿展望,然后分成若⼲专题,分别调研和撰写项⽬研究报告,制定相应科研⼯作推进的“路线图”和实施举措;同时,审视⼈才培养⽅案,知识空⽩的补充相关课程,知识不⾜的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并着⼿选择相应主讲教师,使⼈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紧密结合、保持活⼒,站在学术前沿培养适应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才。

当前结合学科发展有⼏个关键词,其中,学科建设的关键词是“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科学研究的关键词是“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才培养的关键词是“学科交叉、跨界培养”。

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既是科学发展新的增长点的基础,也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才的重要途径。

现代⼤学发展⾄今,以知识体系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科研综合体系之间相关协调性成为本科教育改⾰和发展必须跨越的难题。

在新⼀轮审核评估反馈的问题中,⼏乎都有学科专业⽐较齐全,摊⼦很⼤,⽔平参差不齐,总体上讲每个学科专业师资学术⼒量单薄,需进⼀步调整、整合。

清华⼤学姚期智教授是计算机图灵奖获得者,他从美国全职来到了清华培养本科⽣,⽬标是培养⼀流的计算机科学家。

他认为清华有全世界最好的本科⽣,同时学校对他的意见要求响应最快。

他亲⾃制定教学计划,上导论、核⼼课,组织讨论班,从全世界聘最好的学者、⽼师来上课。

⽽且让学⽣讨论的问题都是从学术前沿中提炼出来的⼀些实际问题。

这已是最⾼⽔准的研究性教学了。

但是,姚期智教授却清楚认识到,当今世界⼀流的计算机科学家不可能是由单⼀学科培养出来的。

⽽我们国家虽然⾼校学科专业布局很全,但学科的交叉和知识系统的融合是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的,更谈不上学科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

本世纪初,哈佛⼤学也花了很⼤⼒⽓论证了类似问题,⼤学⾯临着既要保持核⼼学科的优势,⼜要拓展交叉学科的挑战,提出了9项改进建议。

其中包括,成⽴“规划委员会”对交叉学科项⽬及相关问题进⾏规划和评价;成⽴系间委员会和跨学院的系,来解决跨学院的教师招聘和晋升问题。

当前我国⾼校新⼀轮学科调整是和“2011协同创新计划”及“双⼀流”建设计划结合在⼀起,依托学校强势学科,体现多学科交叉、学术前沿及国家重⼤战略需求,组建⼤学科研平台或研究基地。

同时带动专业改造,培植和发展新的交叉复合型专业。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重视让⾼⽔平教师和学术科研基地参与到本科教学和⼈才培养之中,并建⽴合理可⾏的制度保障体制,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就会有极⼤的改进,研究型⼤学建设⽬标和研究性教学建设⽬标在学⽣参与和体验中由⽭盾⽽达到统⼀。

3 ⼈才培养⽬标定位和⼈才培养体系构建我国⾼校本科教育基本上是宽⼝径的专业教育,多年来,在培养应⽤型、复合型、学术型等各类⼈才上不同学校都有深⼊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不同学校的办学特⾊。

但是,总体上讲,改⾰成效并不令⼈乐观,社会对⼤学⼈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依然是学⽣的创新意识不强,创造⼒潜质培养不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把“创新⼈才培养模式,形成各类⼈才辈出,拔尖创新⼈才不断涌现局⾯”列为教育改⾰与发展的具体⽬标。

全国⼏⼗所研究型⼤学参与了“拔尖创新⼈才培养模式”改⾰的试点项⽬。

因此,在“双⼀流”建设中,有些学校把⼈才培养的总⽬标定位为培养拔尖创新⼈才,或将创新型⼈才作为学校⼈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标志。

从教育思想、办学理念上讲这是中国⼤学追求的共同⽬标,但作为学校在这⼀历史阶段⼈才培养⽬标的具体定位,其内涵还需仔细斟酌。

⼀⽅⾯,培养拔尖创新⼈才是国家和社会对中国教育的期望,但这是包括基础教育、⼤学本科教育和研究⽣教育在内的系统⼯程,也是学校和社会、家庭共同担责的社会⼯程,更是中国传统⽂化和现代科技⽂明相结合的⽂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对⼤学本科教育来讲,义不容辞的是竭尽⼤学教育功能之⼒培养学⽣的好奇⼼、想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提升学⽣创新、创造的潜质。

另⼀⽅⾯,作为⼈才培养类型“创新型”⼈才缺乏具体评价、衡量标
准,“拔尖”⼈才更是其中极少数,不适合作为学校整体⼈才培养⽬标定位。

教育的现实和教育的理念、追求还存在着巨⼤差距。

当前是要认清差距,着⼒解决其中的核⼼问题,营造创新型⼈才的培养体系。

创新和创造的过程实质上是⼈的综合素质释放过程,除了必备的智⼒因素外,意志品质、思维模式、⽂化素养等⾮智⼒因素也有格外重要的作⽤。

其中,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宽⼴的视野是创新型⼈才的知识基础;创新的勇⽓、想象⼒和表达能⼒是创新型⼈才的⽂化基础;科学的思维⽅法和实践能⼒是创新型⼈才的⽅法论基础。

⼤学教育正是要培养学⽣积蓄这些潜质并内化成⾃⼰的基本素养。

正如哈佛⼤学原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学,⼤学的主要努⼒⽅向就是使他们能够成为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

⽜津⼤学原校长汉密尔顿也指出,只有学⽣愿意挑战权威,进⾏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他们才能够对于世界的认识做出贡献,也使⾃⼰的性格能够变得更加丰富。

因此,营造创新⼈才培养体系单纯教学⽅法的改⾰还不够,还必须从⼤学⽂化的培育着⼿,在传承中华⽂化优良传统的同时,注重吸纳西⽅⽂化中的科学精神,推进学校⽂化精神的创新和发展。

具体讲,在学校办学理论和价值取向中要进⼀步营造有利于培植尊重个性,⿎励好奇⼼、想象⼒,包容质疑、批判、求新、求异的校园⽂化环境,树⽴求是、求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学校⼈⽂精神。

在思维⽅式上,要把中华⽂化“整体观”的哲学思想和西⽅⽂化讲求“逻辑推理、实证分析”结合起来,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科学的思维⽅法和批判性思辨能⼒。

在⼈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法改⾰中也要突破传统思维,找出影响培养⼈才创新精神和创造⼒的瓶颈问题,⼒求改⾰有所突破。

当前,⾸先要解决的有三个短板问题,⼀是教师“教”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学⽣“学”的积极性、⾃主性;三是⼤学校园⽂化科学精神的养成。

许多⼤学结合⾼⽔平研究型⼤学建设过程,从这三个问题出发,建⽴“倒逼”机制,在教学管理上改⾰教师“教”和学⽣“学”的考核评价制度,把学⽣学习过程、学习成长作为考核的主要因素,把开放性命题、开放性讨论纳⼊教师教的范畴,倒逼学⽣主动学习,教师认真从教。

如果真正结合⾼⽔平研究型⼤学的建设,倒逼学校、倒逼教师、倒逼学⽣,解决当前本科教育和⼈才培养中的难题、瓶颈问题,并建⽴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形成⼀套具有学校个性特征的教育体系,就⼀定会逐步探索出培养各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的优秀⼈才的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出研究型⼤学相匹配的⼈才培养模式,实现⼈才培养⽬标的新定位。

(李延保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学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