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修辞的作用赏析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费)修辞的作用赏析句子
第一篇:(免费)修辞的作用赏析句子
比喻的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的作用:能引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夸张的作用: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排比的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反复的作用: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使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对偶的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设问的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反问的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反语的作用: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通感的作用:令人回味无穷。
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准确表达,含意深远;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真(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使
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赏析句子
从局部来说
a、由关键字词入手
b、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暗藏深意
修辞句:修辞能够更好的写景状物,传情达意。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
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从整体来看
a、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了。
b、独特新奇的立意
c、对其它写作手法进行赏析:每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如以小见大、对比手法等等,认真咀嚼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第二篇:修辞句子的赏析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句话:“他跑得很快”。
同样这个意思,如果换过一种说法,意味就不同了。
如:“他跑得就像离弦的箭”,“他跑得风驰电掣似的”。
这种通过言语形式来达到最佳表达效果的方法,我们通常就叫做修辞。
“修辞”的“修”,就是“修饰”,“辞”就是“言辞”,合起来就是对语言进行修饰。
就像一个人化妆一样,同是这个人,化不同的妆,就会给人不同的印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只不过,修辞要“化妆”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我们平时说的话而已。
所以,我们理解赏析文章中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要像看一个化了妆的人一样,首先要透过这层“妆”看清这个人的真实面目,然后还要看看这个人化的妆高不高明,有没有达到在特定场合中想要的最佳效果。
汉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修辞手法十分丰富,并且在不断的更新中,这里就拣我们平时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常见的几种略作简析。
比喻句
比喻这种修辞,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就是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
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解赏析文章中的比喻句,同学们往往犯笼统宽泛的毛病,用“形象、生动、具体”这样的词语来敷衍,考试时自然容易失分了。
对比喻句的理解,我以为应该做到“四问”。
一问:句子所要说明的本来事物(即我们常说的本体)是什么?如上面两个例句,本体就是“春天”和“理想”。
但有些比喻句的本体不太明显,这就要联系这个句子的上下文或者当时的具体语境来判断了。
如鲁迅的《故乡》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上张着灰色的幔。
”这句话里,“灰色的幔”要比的事物是什么呢?如果就凭这句话认为是“天”,那就错了。
联系上下文,我们才知道,本体是“黑云”。
二问:句中的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是什么?我们知道,世上是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的,事物之间只有某一方面或某一点相似。
我们在理解与赏析比喻句时,就要在这里下工夫,看二者之间到底在哪一方面相似:是形、声、色、味,还是性质、作用,或者其他?像上述例句“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与“小姑娘”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当然不是具体的样子,细细琢磨,就会发现相似点是给人的印象,给人在心灵上的感觉,即美丽可爱。
三问:句中的两个不同事物到底像不像?像上述例句当中的“春天”与“小姑娘”到底像不像呢?这就要我们从他们的相似点出发,展开想象,想象春天和小姑娘给我们的印象:春天,百花绽放,万紫千红;小姑娘,穿着俏丽,活泼喜人。
二者之间确实都让人感觉美丽可爱,这样相比是十分贴切的。
四问:作者这样比喻是要寄寓什么?我们知道,任何语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褒或贬,或喜或悲,或认识思索……这就是为什么同一事物可比的事物很多,而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选择的可比事物也不同。
这往往不仅是像不像的问题,而是所要寄托的思想感情千差万别。
这是我们理解赏析比喻句最重要也是最有意趣的地方。
一般的,选择美好可爱的事物来比,寄托着喜爱褒扬之情;反之,则
是憎恶针砭之情。
但我们在实际阅读过程中,不能这样照搬照套,而要紧密联系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赏析。
像上述例句中,选“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来比喻春天,明显寄托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颂扬之情。
理解赏析文章中的比喻句,做到这“四问”,就比较全面深刻了。
因此,对“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这一比喻句的理解赏析,就可以这样表述: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形象贴切地表现了春天美丽可爱的特点,寄托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颂扬之情。
拟人句
“拟人”的“拟”,意思是“模仿”。
拟人就是把不具备人的特点的事物“模仿”成“人”来写,包括模仿人的外表、动作、语言、心理、思想感情等。
很明显,拟人是作者想象的结果。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课文《你一定会听到的》中的语句: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那一天,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顷刻间,它们全逃散了!”
这几句话,不仅让蚂蚁模仿人的动作:“小跑步”、“做体操”;而且模仿人的语言:“不好,炸弹来啦”。
这就是拟人句了,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读过的课文中比比皆是。
那么,如何来理解赏析文章中的拟人句呢?同样的,我们也不能仅用“形象、生动”这样的词语来笼统的解读,而要从其合理性和情趣性两方面来理解赏析。
像上述例句,把蚂蚁的爬行和摆动触须想象为人的“小跑步”、“做体操”就很合理,因为蚂蚁的这些动作既符合蚂蚁的习性特点,又是与人相似的,只不过人用的是手和脚而已。
同样的,把蚂蚁被小酸果砸中后的逃散模拟成人受到袭击后的惊叫,也是既合乎蚂蚁弱小的特点,又与人受惊的反应相似的,因为一粒小酸果对于蚂蚁而言,无异于一枚炸弹对于我们人的惊吓。
如果换过是一头大象,那就十分不合情理了。
所以我们说,这个拟人句是很形象恰当的。
但理解到这一层还不够,还要品味出它的情趣来,才算真正做到了与作者息息相通,感受到作者情思的脉动。
还是这个例句,作者没有把蚂蚁的举动想象成大人的正步行走和翩然舞蹈,也没有把蚂蚁的
受惊想象成败兵的溃逃,而是把它的这些动物习性想象成孩童的言行举止,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这蕴含着作者的意味。
一则,孩童们的举动总是讨人怜爱的,这就寄托着作者对这些小动物们的喜爱之情;二则,孩童们一惊一乍似的玩乐戏耍,总是让人觉着是很有趣味的,这就让我们读着这样的文字觉得充满童心、童趣。
而这,也正是作者写这篇《你一定会听到的》的用意所在,从而也就凸现了主题。
因此,对上述拟人例句的理解赏析,综合而言,就是:这组拟人句,充满童趣,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蚂蚁的习性特点,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生物的怜爱之情,突出了主题。
这样理解,才算真正体会到了拟人句的语言魅力与美感。
排比句
习惯上,我们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称为排比。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句内排比、句与句排比、段与段排比。
例如:(一)句内排比。
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
(二)句与句排比。
如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的课文《苏州园林》: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
(三)段与段排比。
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的课文《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排比,我们对它的理解赏析都不能仅仅笼统的用“增强语气”一语概之,而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文,从其内容与表达目的两方面加以分析,体会其表达效果。
内容上,排比句一般是就同一话题从不同方面用相同或相似的几个句子或句子成分来说明。
那我们在理解赏析时,先要仔细揣摩是从哪些方面排比,如上述例(二)就是从建筑、山水、草木、景深四个方面来写苏州园林的设计;还要想想这几方面是什么关系,是并列的,还是层递的。
如上述例
(一)中“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就是并列的;而例
(三)就是层递的。
然后,认真分析排比句的表达目的,是用以叙述事情、说明事物、描写景物、抒发情感还是阐述道理或者兼而有之。
像上述三个例子,例
(一)、例
(二)是用来说明事物的,例
(三)则主要用来抒情的。
综上所述,对例
(三)的理解赏析就应该是:这组排比句从新、美、力三个方面表现了春天的特点,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语势连贯,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这样的理解赏析就更全面,更贴近作者的匠心了。
阅读训练树木的美感李汉荣
在风中,远处近处的树,都向我们打着友好的手势。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树的手语真是太丰富了。
我们内心的许多情感,我们自己也未必能找到妥帖的语言表达,而树,会用微妙的手语帮助我们表达出来。
那用力的挥动,是表示拒绝吗?那轻轻一颤,又向怀里收去,是表示接纳吗?那很快地举起,又垂下来,停留在一个迟疑的角度,是在痛苦地沉思吗?
树的语言是如此丰富。
这丰富来自于它多汁的内心。
你不信吗?
你见过树的年轮吗?一圈一圈的,树一生都坚持写着内心的日记,写着成长的经历。
风雨、雷电、阳光的教诲,星光的暗示,月光的耳语,它都仔细聆听,然后收藏起来。
甚至,那曾经使它痉挛和疼痛的伤痕,它也保存下来。
你瞧,那棵树,在我们望向它的时候,它也在注视着我们。
那伤痕成了它的眼睛,它用伤痕深沉地注视着我们。
树的姿态是这样丰富。
树,没有一种姿态是丑的,是不好看的。
树,随便一个姿态,都是美的。
摇曳是美,静立是美,在雨骤风狂的时候,它的愤怒和悲伤也有一种感人的美的力量。
你注意过月光下的树吗?你知道月光下的树布置了一种怎样美丽而神秘的意境?让我们走出房门,去看看月夜的树。
是午夜了。
东张西望的星子们已有了睡意,月亮悄悄走过来。
月亮有些累了,它停靠在大槐树上那个喜鹊窝旁边。
这是多么简单温暖的窝啊,豪华的天堂也未必有它温暖,有它美。
月亮也想躺在窝里孵出一只喜鹊。
月亮真的躺进喜鹊窝里了,可惜只有一会儿。
就这么一小会儿,树的每一片叶子都帮助着月亮,成全着月亮,让它做圆这一小会儿的梦。
你看,树,一动不动,它静穆庄重得像一幅古典版画,贴在深蓝的天上,贴在月亮行走的路旁…… 思考练习:
1.请找出短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理解赏析这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下列句子最具拟人色彩的词语,谈谈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东张西望的星子们已有了睡意,月亮悄悄走过来。
月亮有些累了,它停靠在大槐树上那个喜鹊窝旁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任选文中的一组排比句赏析它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怎样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方法和常见修辞方法答题套路比喻
用(事物)比喻(事物),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拟人
把**拟人话(或赋予**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排比
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夸张
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设问
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借代
用(什么)带(什么),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引用
1.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加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2.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对偶
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答题套路对比
**和**形象鲜明的对比,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象征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伏笔
对就要出现的**时间做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照应
使文章结构严谨,令主题更加鲜明,使文章(故事情节)更加严密烘托,渲染
常用来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突出主题。
现代文阅读技巧——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完全版:上)
一、常见题型:
1、仔细品味某个句子,或从文中选出最欣赏的一句,说说感受/好在哪里/写法有何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作批注(可从句子的含义、修辞的效果等角度简析);
2、要求从给出的两句话中选一句放在文章的某个位置,并说说理由;
3、有时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也要根据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进行。
二、解题技巧点拨:
1、确认所用修辞方法,答题时将其点明;(见九年级上册附录《常用修辞格简表》)
2、明确答题方向,也就是明确每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表达效果;——重点(练习一)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突出强调,主要有排比、反复、对偶;表达类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为了增强语气,主要有设问和反问。
具体来说,比喻用于描写事物时,可使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拟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可爱可亲。
夸张表达某种鲜明的感情态度,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排比加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的表达。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对偶使句子结构整齐,给人以音节匀称、音律和谐的美感。
设问句有疑而问,自问自答,吸引读者,引发思考,制造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变化。
反问句无疑而问,加强语气,表达鲜明强烈的感情,即突出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情感。
3、结合语句或文章内容分析。
——难点(重新分析练习一的1、2、5,引出练习二)小结:
1、对修辞及其作用意义定位以后,以句子字面意义理解为基础,重点分析修辞的使用,再联系上下文或背景、全文主旨、中心形象或人物心理、情感等全面分析,准确把握。
2、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概括,有的放矢。
3、答题句式参考:
这个词(句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人物事物景物的特点或某种道理),或突出强调了……,渲染了/营造了……(氛围),烘托了/衬托了……(与中心形象和人物情感有关)。
三、答案示例:
修辞品句练习一1、2005年浙江中考《生死胡杨》题目: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从品味语言的角度入手,参考示例,为后面的画线句子加上批注。
示例:有的似骆驼负重;有的如龙蛇蜷地;有的似狮虎雄踞;有的如骏马嘶鸣…… ——这组排比句从多个角度细致描绘出胡杨千姿百态的特点。
八月的南疆,难躲热浪。
为品赏胡杨,我们奔波在一望无涯的戈壁滩上。
熊熊燃烧的烈日将大漠当成硕大无朋的锅,金黄的砂砾成了锅中热炒的花生,“毕毕剥剥”的声响不时爆起。
批注:
2、2005漳州中考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不知什么时候,潮湿的泥土里出现了一粒种子。
它个头不大,蜷缩着身子,头发蓬松且一脸泥垢,像一个历经岁月磨难的孤儿被遗弃在荒野里,它是那样平庸,甚至还显得有些丑陋。
这粒种子的形象果然招致大家的非议。
3、请赏析“黑龙江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这句话。
4、阳光地带
春季的一天下午,我下班回到家,看见母亲正在晒被子,便也想把被子晒一下。
我把被子抱出来,晒在了晾衣绳的两端,吃过午饭,我便上班去了。
下班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
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
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
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
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
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前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这些事物如我身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都是我的。
我知道,对于母亲来说,这些情节不是偶然。
请说说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请说说句子用了什么修辞,体会其中包含的语气和感情。
练习一答案示例:
1、《生死胡杨》
(1)这个句子突出了八月的南疆非常热。
——黄宇标、许爱娣
(2)用了比喻的手法,让句子更为生动/形象。
——黄裕东、黄宝意、陈之恒
(3)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八月南疆的特点 / 戈壁滩的气候特点。
——谭欣欣(4)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胡杨生长的恶劣环境表现出来,衬托出胡杨生命力的顽强。
——叶嘉慧、郑惠珍
(5)这个比喻句把大漠比作锅,把砂砾比作热炒的花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戈壁滩的炎热/炙热。
——霍静雯、张伟灵、陈晋仁
2、《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1)对种子的描写形象生动,更能表现它当时的样子。
——盛婷(2)用拟人的手法让我们更容易体会到种子一开始的丑陋与平庸,显得生动形象。
——黄诗敏、陈映婷
3、请赏析“黑龙江的土地,插根筷子都可以发芽”这句话。
(1)这句话写出了黑龙江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
——罗婷芬(2)这句话写出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
——谭玉仪
(3)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了黑龙江土地的肥沃。
——李嘉琪、岑泳欣
(4)这句话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黑龙江)土地肥沃,使人印象更为深刻。
——叶冠迪、蔡东智、许爱娣、李莉、赵佳俊
4、《阳光地带》
(1)表达出母爱的伟大与细腻。
——许爱娣
(2)这句话用排比手法表达出母亲对我的关怀是如此无微不至。
——李佳媚
5、“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1)用反问句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罗婷芬
(2)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突出了说话者的意思:就算晚了也必须上学,让说话者的语气更坚决。
(3)这句话包含了反问责备的语气和感情。
——李莉修改:运用反问的修辞,加强语气,表达了责备之情。
修辞品句练习二1、2005年东营中考《空山鸟语》一文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下面摘抄出了一句,请分析其表达作用。
选句:“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
” 分析:
2、2005年南通中考沉默的竹笛(节选前三段)
16岁一个忧伤的春夜,我躺在集体宿舍临窗的床铺上。
A洁白的月光潮水一般漫进窗户,清冷的微风捎来潮湿的花香。
我陷入少年无端的愁闷思绪里,分外孤单寂寞。
这时,一缕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停留在我的耳畔。
那笛声仿佛是清澈的泉水,流过神话中迷人的花园,一路上集合了蝴蝶和黄莺的梦想,决心要给我的心灵来一次彻底的洗礼。
我陶醉在悦耳的笛声里,忧伤早已悄悄地散去,心情澄澈空明。
那晚,我的心中暗暗地滋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做一个快乐的吹笛手。
好长一段日子,我为能拥有一枝笛子而心神恍惚。
终于在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从一个摆地摊的老人那里买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竹笛。
第一次拥有竹笛的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最美丽的一个下午。
我清楚地记得我吹着竹笛走在乡村田野上的情景:B落日如一颗水灵灵的红草莓点缀在暮霭笼罩的山尖,横过头顶的归鸟翅膀上涂着夕阳粉红的胭脂,嫩绿的小草在晚风中飘动,像是生命活泼的舞蹈。
我一边吹着竹笛——显然是不成曲调的呜呜声,一边大踏步地把苍茫暮色下的动人风景甩在身后。
这时我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漂泊天涯的江湖侠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