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计划(—)
为认真落实落实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 深入加紧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促进农民连续增收, 特制订《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计划(—)》。
一、加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重大意义
(一)加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肯定选择。
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 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关键瓶颈。
多年实践证实, 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实施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能够有效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各
步骤社会化服务, 提升生产组织化水平, 带动产业链条延伸, 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格局, 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有效对接, 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有效形式和肯定选择。
(二)加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大举措。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
加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 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集聚, 充足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 不停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客观要求。
实施农产品区域化布局, 形成优势
产区和规模优势, 是多数发达国家和中国发达地域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拥有率成功经验。
加紧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给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 形成较大市场规模, 节本增效, 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 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拥有率。
(四)加紧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是扎实产业基础、连续增加农民收入有效手段。
保持农民收入连续较快增加, 努力缩小城镇差距, 是目前和以后一个时期统筹城镇发展、加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
在优势区域培育含有较强竞争力主导产业, 打牢产业基础, 扩大市场份额, 提升产业发展综合效益, 是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路径。
经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 能够有效
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发展, 延长产业链, 逐步形成农民收入连续增加长久有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础标准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落实党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州第八次、县第十三次、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关键, 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 以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关键, 突破产业瓶颈制约, 强化产业升级整合, 促进发展方法转变, 增强区域带动能力, 加速形成愈加科学合理生产力布局, 为发展桂花特色农业产业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二)基础标准
——坚持市场导向标准。
遵照市场经济规律, 充足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
立足县内市场, 主动开拓州内外市场, 瞄准现实需求, 超前估计潜在需求, 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 确保关键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加, 全方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比较优势标准。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原因, 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农产品。
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优化配置, 集聚形成含有规模优势产业带。
——坚持统筹协调标准。
加速主导产业发展, 兼顾发展通常产业, 加紧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带动乡域经济发展。
统筹产业发展协调性, 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 强化生产、加工、流通有效衔接, 不停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科技引领标准。
紧盯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
以产品为单元, 以产业为根本, 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 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 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步骤紧密衔接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切实转变增加方法, 引领产业连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农民自主标准。
坚持农村基础经营制度, 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 充足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
经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路径, 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主动性和发明性。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努力, 全乡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累计新增2.3万亩, 总规模稳定在19万亩以上, 基础实现最好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方法, 提升基地产能, 使二分之一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
畜牧产业中, 牛存栏6486
头、出栏达1590头, 猪存栏12794头、出栏13615头, 羊存栏29580只、出栏11124只, 家禽存笼35176只, 出笼56666只。
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成1650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特色农业产业收入达成1500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现实状况和计划关键
(一)核桃产业
1.发展现实状况: 到底, 全乡适宜核桃种植地块已全部种植有核桃, 全乡核桃面积达15.77万亩, 产量1975吨, 人全部有核桃树147株, 人均核桃收入达4474元。
全乡3131户农户中, 核桃收入在1—3万元有1535户, 3—5万元有437户, 5万元以上有56户。
核桃已成为桂花群众增收致富支柱产业。
2.发展目标: 努力争取经过五年努力, 到全乡共争取实施核桃中低产林改造1.5万亩, 实施集约化管理5000亩以上, 实
施核桃配水5000亩, 新建核桃烘烤房500座, 核桃总面积达成16.5万亩以上, 产量264.3万千克, 产值6850万元, 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成5980元以上。
3、优势区域:全乡9个村委会64个村民小组全部适宜种植核桃地块, 新修村组公路道路两侧, 经过实施中低产林改造后坡台地内种植核桃。
4、关键任务:依靠大姚县“中国核桃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大姚三台核桃”资源和市场品牌优势, 倾全乡之力, 加紧核桃产业化、规模化步伐, 把桂花建设成为大姚县关键核桃产业区。
一是加强工程治理。
对水土流失严重核桃河箐, 采取打拦砂坝、筑反坡台、实施坡改台、砌围埂等方法, 加强水土流失管理, 强化保水保肥功效, 维护核桃树生长环境。
二是强化经营管理。
加强经营管理, 是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养
分情况, 确保核桃树稳产、高产关键方法。
可经过实施中耕管理(关键以松土、除草为主, 每十二个月耕翻土壤2次, 分别在春季和晚秋进行)、科学施肥(假如缺乏核桃所需营养素, 将会影响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 这就需要施肥补充)、适时灌水和排水(假如雨季来得迟出现干旱, 需要立即灌水, 在有条件情况下最好每个月灌水2次;同时为降低水份蒸发, 能够在冬春季浇水后盖上地膜和树干涂白, 预防霜冻和干旱, 保水保肥。
提升成活率和生长率)、林粮间作(可间作其它果树、多种农作物、药材等, 适宜间作作物关键是薯类、豆类、乔籽等矮杆作物, 它们能增加土壤肥力和土质梳松, 有利于核桃树生长)、修剪和更新复状(可采取梳枝、缓放、回缩方法培养树体, 对进入衰老期老树采取主干更新、主枝更新、侧枝更新方法做好更新工作, 促进幼树早挂果、老树常挂果)。
三是加强病虫害
防治。
核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 受环境原因影响, 常常遭受多种病虫害危害, 造成生长不良, 树势衰弱, 产量降低, 甚至造成树体死亡。
所以, 必需主动进行核桃病虫害综合防治, 才能保障核桃正常生长及高产、稳产。
在我乡, 危害核桃关键虫害有金龟子、刺蛾、天牛、木蠹蛾(核桃虫)等, 关键病害有根腐、干腐病、炭疽病、褐斑病、霜冻等, 要加强虫害、病害监测防治, 确保核桃树健康成长。
四是提升核桃品质。
引导农户成熟采收, 约有1/4~1/3青皮果在树上自然开裂为成熟, 如采收过早种仁不饱满, 出仁率低。
采收后要立即脱皮、漂白、晾晒。
对漂白后核桃要充足干燥, 以核桃烘烤房烘干为主, 逐步消除烟熏火燎传统方法烘干, 加紧水分散发和干燥速度。
推行分级包装, 将充足干燥后核桃按果大小及质量好坏分级包装, 以级销售, 提升销售单价, 增加农户收入。
(二)畜牧产业
1.发展现实状况: 全乡猪存栏10580头, 出栏13900头, 同比增4250头;牛存栏5250头, 出栏1400头, 同比增150头;羊存栏26836只, 出栏8240只, 同比增110只;家禽存栏35080羽, 出栏78490羽, 同比增32908羽。
猪、牛、羊出栏率分别为131%、26%、32%。
猪、牛、羊出栏率同比分别增45.3%、3.3%、1.7%。
完成猪种改良2223胎, 其中人工受精286胎, 本交1846胎。
肉牛冻精改良62胎。
其中黄牛43胎、水牛19胎。
组织农户饲料套种4150亩, 推广猪饲料熟改生喂778户, 4016头;推广青贮饲料2500吨、氨化饲料1000吨, 全乡种植黑麦草270亩;仔猪补饲947窝、8897头, 畜牧科技培训36期、1000人次。
内分别出栏猪20头, 牛3头, 羊25只, 鸡100只以上规模养殖农户达22户。
2.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 畜牧业生产结构深入优化, 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提升, 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增强, 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达成4874万元, 年均增加15%;肉类总产量达成1925吨, 年均增加8%;猪出栏13615头, 年均增加5.0%;牛出栏1590头, 年均增加5.4%;羊出栏11124只, 年均增加5.3%;禽出栏56666只, 年均增加1.9%。
良种繁育、动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等体系深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深入提升, 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3、优势区域:在立新、马茨、皮左黑、大河等村委会关键发展黑山羊养殖, 在大村、小河、桂花等关键区域发展肉牛养殖;在树皮厂、乌龙口等村委会关键发展生猪养殖;在全乡辖区内发动群众养殖土鸡;在十四林新建一个年出栏生猪300头
以上规模养殖小区。
4、关键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
要转变养殖观念, 调整养殖模式, 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发展规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 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 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落后情况, 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主动争取项目资金, 大力扶持有条件养殖户实施规模养殖, 在养殖方法上逐步实现由个体散养向养殖小区转变, 并按“两统两分”标准规范建设。
抓好现有规模养殖户跟踪指导服务工作, 引导、帮助规模养殖户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其做大做强, 在全乡范围内起到带头示范作用。
二是着力推进良种化进程。
推广畜禽标准化节能降耗养殖技术, 扩大畜禽人工授精等杂交改良技术覆盖面, 对全乡种畜户要进行跟踪指导, 淘汰生产性能低下品种, 主动引进高
性能、优质品种。
全方面推广饲草饲料加工、农作物秸秆调制、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和动物免疫程序等技术, 以集成科技支撑现代畜牧业。
依靠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方法, 认真搞好品种改良站(点)建设, 深入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着力落实动物防疫责任。
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 完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致力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抓、组员单位帮助、技术人员把关、各方联合行动, 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情工作机制。
建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长久有效机制, 关键抓好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工作和强制免疫工作, 做好补防和查漏补缺工作。
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 随时掌握疫情动态, 科学指导防控工作, 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 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四是着力抓好实用科技推广。
加
大科技培训力度, 不停提升畜牧业科技转化能力。
针对新任村级防疫员和规模养殖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培养和造就一批技术硬、懂经营、会管理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 提升畜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不停提升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
加紧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科技指导服务, 不停提升畜牧业生产管理水平, 乡、村两级畜牧科技人员全部要入户入场, 对养殖户进行科技示范指导。
五是着力强化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监管。
加强饲料、兽药行业监管, 依法查处“三无”饲料和在养殖步骤添加违禁物品非法行为。
主动开展农资打假专题治理, 整理和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市场, 严格清查过期、假劣、违禁添加和兽药标签不规范产品。
加强畜产品监测, 严查“瘦肉精”和“注水肉”等违法行为, 预防畜产品安全事故发生。
全方面开展养殖
场建档立案工作, 大力提倡畜产品经营台帐制度, 并以此为契机, 以落实养殖档案、防疫档案为关键, 经过标识佩戴、生产和防疫信息录入、全力推进标识、档案信息化管理进程, 实现畜禽从出生到屠宰全程监管, 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苦荞产业
1.发展现实状况: 多年来, 我乡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全乡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新阶段, 不过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 和发达地域比还有较大差距, 突出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充足、经营粗放、产业链条短、加工率低、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 农业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
所以, 着力优先发展苦荞产业, 对于促进农民连续增收含有重大现实作用。
到, 全乡每十二个月种植苦荞7000亩左右, 产量500吨。
现在, 我乡已成立了1家小型苦荞加工厂, 对荞籽、荞壳进行了初加工。
但因为乡内缺乏苦荞加工企业支撑消化, 大部分苦荞关键用于兑换大米、饲喂畜禽等, 苦荞食用意义和经济价值未得到充足表现。
2.发展目标: 经过5年努力, 使桂花苦荞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等综合实力迈入全县之首。
到, 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亩, 产量达1200吨以上, 实现1000万元以上, 农民人均苦荞收入达500元以上。
3、优势区域:以立新、马茨、桂花、大河等高海拔区域为关键, 向大村、乌龙口等其它5个村委会推广种植。
4、关键任务:一是加紧苦荞基地建设。
本着因地制宜、定向培育、集约经济标准, 充足挖掘利用坡耕地、轮作地、退耕还林地, 建立规模化苦荞种植基地, 以立新、马茨、桂花等区
域为关键, 从起每十二个月发展苦荞8000亩以上, 至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亩以上。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以乡招商分团为主, 适时借助县招商团力量, 经过招商引资等路径, 努力争取在前引进1家苦荞精深加工企业在乡内或县城安家落户, 并在土地、用工、税收等方面给优惠, 全力做好开工建设前协调服务工作, 使新建企业年加工苦荞能力达1000吨以上, 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
三是努力提升亩均产量。
以优质特色品种为关键, 以高产高效技术为支撑, 以提升农业技术水平为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实施良种统供、技术统训、肥料统配, 开展苦荞高产创建活动。
同时, 要加大和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年间轮作力度, 加强病虫害防治。
经过开展高产示范创建, 有效推进苦荞种植和经营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 提升我乡苦荞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
力。
努力争取到, 全乡苦荞亩产达100千克以上。
四是加紧专合组织建设。
由政府组织提倡, 党员、干部领办创办, 根据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谋发展标准, 在一定区域内把含有苦荞生产、加工、销售能力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 形成统一领导、相互扶持、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格局。
努力争取经过2—3年努力, 在乡内组建1个以上苦荞专业生产销售加工协会, 成立9个苦荞专业合作社, 发挥专合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
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 加紧乡村市场工程建设, 确保以苦荞为主农产品正常流通、交易。
同时, 要加强对流经过程全程监督, 确保总体价格基础保持稳定, 预防价格差异大而影响农民种植苦荞主动性。
(四)中药材产业
1.发展现实状况: “十一五”期间, 全乡共推广种植中药材200亩, 现在所种药材长势良好, 待采收后将有很好经济效益。
充足利用林地、耕地套种中药材, 进行林地、土地集约节省化开发, 提升林地、土地利用率, 最大程度实现林地、土地增值。
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紧彝药之乡建设对推进我乡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含相关键意义。
2.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 围绕“彝族药业之乡”建设, 切实加大投入力度, 突出基地建设。
建设300亩以上标准化试验基地1个, 建设30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3个, 关键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户20户, 发展专业村3个。
到“十二五”末, 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成5000亩以上, 产值万以上。
3、优势区域:以大村、桂花等村委会为关键, 经过招商引资等路径吸引规模企业试种示范, 发挥基地规模效应, 带动农
户种植。
4、关键任务:一是优化区域布局。
充足发挥我乡山区面积大、适宜种植面积广优势, 根据海拔地域不一样进行因地制宜计划布局, 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 实现土地林地增值, 在适宜地域开展林下间作种植中药材, 形成核桃产业和中药材产业共同发展、以短养长双赢格局。
以关键发展我乡地道药材为中心, 关键种植喜荫凉、湿润、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中药材, 初步确定发展种植药材有:黄芩、桔梗、重篓、当归、茯苓、红花、牛蒡子等品种。
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GAP 要求, 健全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含菌种培育), 实施良种工程, 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 经济效益高名优地道中药材, 主动采取高新技术, 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选育和改良, 加强对无公害中药材品种培育。
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根据市场化运作、科
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标准, 实现大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提升中药材产量和质量。
建立中药材优良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 经过引进、驯化、试验, 培育适宜我乡种植优良品种, 为农户提供优质中药材籽种、种苗。
筛选一批有一定种植规模、发展潜力、品种特色基地进行关键扶持, 培育成为中药材示范基地, 利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功效, 大力推广利用新品种、新技术, 提升农民种植技术水平, 引导农户种植市场前景好中药材。
四是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
严格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标准体系, 深入规范种植过程, 确保药材质量安全, 充足发挥我乡地道药材如桔梗、木香、牛蒡子、黄芩等生产历史久远、质量优良、产量较高、市场畅销优势品种, 采取规范化种植为主, 分散种植为辅, 结合中药材生产现实状况, 因地制宜地推广种植, 形成主
导方向明确, 专业化水平较高中药材种植区和种植带, 把GAP 中药材生产基地变成中成药生产企业原料供给基地。
五是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基础形成以“企业(组织)+基地+农户”为主运作模式, 采取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型、主导产业型、农科组织带动型等适应市场要求、灵活多样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
各村要抓住实施GAP契机, 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中药材种植和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 有力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和产业链延伸。
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和各产业化组织形式相适订单农业引导、指导和服务, 推进中药材订单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建立健全农民和企业等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连结机制。
加大药材产业专业协会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 健全完善各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机制和制度, 真正做到民办、
民管、民受益, 充足发挥她们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链接农户和大市场中间纽带作用。
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切实加强和县内外生产企业、研发单位、销售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合作, 在和大企业集团合作中发展壮大我乡中药材产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招商。
经过招商引资引进、培育、发展、壮大1-2家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 有效带动农户种植, 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
(五)魔芋产业
1.发展现实状况: 我乡试点为引种种植魔芋3片6亩, 全乡当地魔芋种植210亩。
2.发展目标: 计划用5年时间, 经过试点种植, 在取得成功基础上, 我乡将引导农户种植, 努力争取到种植面积达亩。
到, 计划年产商品芋1万吨、魔芋系列产品1000吨, 魔芋产业
实现产值万元, 完成增加值500万元。
从事魔芋生产农户人均纯收入达成2500元, 魔芋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成10%。
3、优势区域:以桂花、马茨等村委会为关键, 经过引进大过口乡魔芋品种试种, 待试种成功后向全乡9个村委会推广种植。
4、关键任务:一是强化发展计划。
根据先试点、后推开标准, 在试点成功、总结经验基础上, 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依据魔芋生长对光照、土壤、温度、海拨、水分等外部环境及耕作技术要求, 魔芋种植关键区域是海拔1000—2200米浅中山区旱坡地。
将9个村委会适宜地块逐一计划纳入年度种植计划。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
建立乡级魔芋技术服务机构, 充实专业技术人才, 配套相关设备, 具体负责制订魔芋产业发展计划、加
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 为产业发展提供愈加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9个村委会, 配置1—2名技术专干, 关键从事魔芋技术指导工作;在45个关键村民小组每组选定3—5名懂技术、会经营农民技术员或种植大户, 充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形成“一户带多户、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业”产业发展格局, 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
在品种选择上, 关键选择优质、丰产魔芋品种为全乡主推品种。
开展科技培训, 采取“引进来、走出去”方法抓好魔芋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让农户逐步掌握栽培技术关键点。
加强和科研院(校)技术合作, 采取现代组培快繁技术, 破解软腐病防治技术难题。
良种良法配套, 推广标准化魔芋栽培技术, 提升魔芋规范化种植水平。
采取合理轮作, 选择健康种芋, 合理间作, 加强田间管理, 确保魔芋产业健康发展。
四是建立产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