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好

补学习
东 朝鲜 亚
三韩遣使赴汉
入:檀弓、果下马、 出:铁器、铜镜
日本 汉武通使光武赐印 出:铁器、铜器、丝 帛
东 越南 南 亚
出:铁器牛耕技术、 水利技术
入:象牙、犀牛、珍 珠
西 安息 亚
使臣往来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欧 大秦 洲
甘英出使大秦
1,原因与条件 A、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力强盛, 巨大吸引力 B、交通发达,造船与航海技术进步(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C、开明积极的对外交往政策—政府的重视支持

南亚 天竺
西亚 波斯 大食
天竺遣使来华,唐遣使
大食派使来华 使臣往来
入:珍珠、棉布、胡椒 出:丝、瓷、麝香等
优越地理条件 从事转手贸易
入:佛、画、熬糖 出:造纸 造纸
欧洲 东罗 使节来华 马
丝、瓷
入:基督医、杂技 出:造纸
非洲
民间
训练
材料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帝国,很快实现 了唐太宗提出的“四夷自服”的目标。长安成为世界性城市, 每天聚集着数以千计的不同肤色和服饰的外国人。唐文化通过 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学者、留学生被传播到欧亚各地, 而影响最深的则是东亚地区。
第一批抵达美洲的欧洲人在那里发现了中国鸡、中国米、中国瓷器和玉石,更重要的是,他们 还发现了说中文的人。根据新翻译的欧洲探险书籍记载,这些欧洲探险者在墨西哥、美国西海岸 的加利福尼亚州、东海岸的佛罗里达州等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中国人,他们还找到了中国的多桅船 残骸。孟席斯说,发现这么多与中国有关的东西,当年这些欧洲探险家还错以为他们到了中国。
隋唐时期:⑴全面开放,形成中华文化圈;⑵与新罗、日本关系密切友好; ⑶与东南亚国家、印度、波斯、大食和欧洲的东罗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⑷与非洲有了直接的往来。(5)双向交流。
七.隋唐时期
1.政治.经济.文化领先于世界.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形成中华文化 圈的格局.
2.唐文化影响最深的是:日本 3.唐与印度的关系:以佛教为纽带. 《大唐西域记》和义净的《大
4、对外政策从开放转向闭关锁国
郑和,本姓马, 小名三宝,云南人, 回族。12岁入王府为 宦者,明成祖即位后, 赐他姓郑,升为内宫 监太监,世称三宝太 监。
文莱
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一带。
1.条件和目的
郑和为什么能多次前 往西洋?他去的目的 又是什么?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 刘家港
进的行影分响析;。另一方面,各地区对两汉文明也起着有益的 影响。
六.魏晋南北朝
法显(东晋) —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 :
《佛国记》 《法显传》从长安出发,经敦煌以西的沙漠到 焉夷(今新疆焉耆附近),向西南穿过今塔克拉玛干大沙 漠抵于阗(今新疆和田),南越葱岭,取道今印度河流域, 经今巴基斯坦入阿富汗境,再返巴基斯坦境内,后东入恒 河流域,达天竺(今印度)境,留住3年,学梵书佛律。 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法显乃取海路单身回国。 乘商船到师子国,留2年,续得经本,再乘商船东归,经 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岛或爪哇岛),换船北航。在今山东 半岛南部的崂山附近登陆,转取陆路,到达建康(今南 京)。写出历时15年远赴天竺的旅行经过,两年后增补为 流传至今的《法显传》。 一位著名的印度史学家曾说:“如果没有法显的著作,重 建印度历史是不可能的。”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比较表
姓名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地点 下西洋
到达美洲
绕过非洲南 端到达印度
郑和下西洋是世 时间 1405-1433 1492-1504年 1497-1498
次数 7年次
4次
1年次
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人数 大2号78宝0船0人62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艘(共百余艘 17艘
问题
请回答: 受唐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哪两个国家? 材料二与材料三对唐文化圈的形成看法有
何不同?你认为哪种观点正确? 请你就唐文化圈问题写一篇400—500字左右
的小论文
八.宋元时期
1.宋代局部性统一,北方丝绸之路受阻,主要以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2.元代大一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大都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3.宋元时期,三大发明西传(东学西传),即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特点:
①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
②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也有经济
③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的
④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开辟:张骞凿空
绸陆 之上
路线: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疏勒—葱岭—中亚—欧洲
路 丝 经文交流:输出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井渠法造纸术;
传入佛教
西孟加拉邦一带
榜葛剌
今印度科 泽科德
占 城
今加里曼 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 马六甲一带
南亚国家欢迎郑和 船队的到来
红 海
天方
今沙特阿拉 伯的麦加
刘家港
占城
阿拉伯地区国家欢 迎郑和船队的到来
红 海 天方
木骨都束
慢八撒 今肯尼亚 蒙巴萨
非洲国家欢迎郑和 船队的到来
刘家港
占城
红 海
天方
木骨都束
刘家港
占城
意义:沟通了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是划时代的大事
海上丝绸之路
路线:广东沿海——马来半岛— —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 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 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 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公元100年左右的主要文明欧Βιβλιοθήκη 文明中华文明西亚文明
印度 文明
促进了欧亚几大文明的交流和汇集。
思维拓展:奢侈品为主
两汉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从外国输入中国 的物品有何特点?这说明什么?
汉朝在对外贸易中不以经济为目的
两汉时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其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请你 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条件,并谈谈你对两汉对世
思治以响影 为 交界路、或从响东流分经捍促影:亚,析济卫进一文丰响:、国经方明富的一 文 家济面的了理般 化 主文,中各解说 、 权化经心国。来对和交济,人,外领流文其民影交土、化对的响通完丰发外经对、整富展交济外及等世居往文交政方界往策面人于促化的五分民世进生因方别生界 了 活素面对活先中,主 分 中、进外扩要 析 国扩行经大可 ; 和大列济了以 影 对中,文中从 响 国国成化国政 可 外影
孟席斯还认为,欧洲探险家所用的航海图是由中国人绘制的,后来才辗转落入他们手中。走访 120多个国家孟席斯是英国人,1953 年他加入英国皇家海军,1959 年起开始在潜艇上工作,1968 年至1970 年期间,他负责指挥一艘潜艇,曾随舰队到过世界很多地方,哥伦布、麦哲伦当年的航 行路线他可以说都走过。他发现了一份葡萄牙人保存的全球航海图,这份15世纪20年代绘制的航 海图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了70年。孟席斯经过研究认定这是中国人绘制的,于是他放弃了《两个 马上皇帝》一书,开始倾心研究郑和的航海史。在14年的时间里,孟席斯访问了120多个国家,参 观了中世纪的几乎每一个重要港口,并走访了全球900多家博物馆和图书馆。
4艘
大号宝)船长 船只 51.8米宽 大小 61.6米排水
量2.5万吨
长24.5米 宽6米
120吨 100吨 50吨
材料三: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和下 西洋后,明朝有许多人到南洋(即今 东南亚)去做工和经商。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南洋的开发。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 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 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 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
九.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华侨下南洋) 2、戚继光抗倭 3、葡占澳 4、郑成功收复台湾
5、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6.传教士东来(西学东渐)
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
1、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2、西方殖民者开始对中国殖民扩张和掠 夺。 3.明清政府和人民面临维护国家主权和 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并进行了英勇的 斗争。
材料二:关于唐文化圈问题,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它的形成是 由于构成国家的主要民族采用军事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种种形 式对领域外的其他民族国家,建立一种君臣关系。
材料三:文花圈的概念应该是:某一地区的诸国家中,某一个 先进的文化圈,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这里既包含 着先进的文化国主动向后进国家传播文化,又有落后的周边各 国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的产生,不是由于军事的 政治的高压手段而是由于彼此之间的文化上的差距。唐王朝的 强大和文化上的隆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周边各国的 统治者和人民,他们为缩短与唐王朝文化的差距,不遗余力的 把唐文化引入本国,并结合本国特点,有选择的加以消化和吸 收。 摘自《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集
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4.唐与非洲的关系:杜环《经行记》中国最早记载伊斯兰教义和中国工匠在大食
传播生产技术的古籍,还记录了亚非若干国家的历史、地理、物产和风俗人情。
原因:
①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 ②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
.
地区 国家 内容
政治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
影 响
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 往来,但无益于国计民生
促进资本主义迅 猛发展,加强了 世界各地的联系
原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 西方为资本 因 ”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 原始积累所

驱动,远洋
航海事业蒸
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 蒸日上
畅想天地
郑和下西洋一般都选择 秋冬出发,夏季返回。你认 为郑和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慢八撒
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7次远航,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1.条件和目的 2.概况 3.意义和影响
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后,浡泥、满 剌加、苏禄的国王和王后回访中国。苏 禄国王率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 病逝于中国,即在中国安葬。
郑和下西洋,促 进了中外交流和友谊。
第三讲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之一——各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_走向世界的开始
两汉时期:⑴开展积极的对外交往,与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有了密切 联系;⑵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与西亚的安息和欧洲的大秦有了直接交 往;⑶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远及欧洲和非洲
地 国家
内容

政治互派使节互通 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 文化交流互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 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 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 亦不赀(赀:计算)。”
郑和下西洋
西方远航
目 宣扬国威,加强与外国联系, 开拓市场,攫 的 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取暴利
性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 资本主义海 质 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外殖民活动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薛景组织拍摄一个官渡之战的战场场景, 场景是钱超扮演的袁将率袁军在经过麦田、 稻田、玉米地、葡萄园、苜蓿地和棉田中 均未遇到敌人,却在前面的胡椒园里遇到 曹军埋伏。朱佳伟扮演的曹将果断地指挥 曹军进攻进攻,并用香烟头点燃火药,炸 毁乌巢,断了袁军的粮路,取得胜利。史 玮妮不服气,说你们很多史实都搞错了! 史玮妮说得对吗?根据史实判断薛景搞错 的史实是什么?为什么错了?
文化交流互补学习
东亚 朝鲜 三韩遣使赴汉
入:檀弓、果下马、人参 出:铁器、铜镜 、茶
文字 、建筑、风俗 姓氏、印刷
日本 派使者来华
出:铁器、铜器、丝帛
文字、建筑、风俗 、 胡床、印刷
东南 越南 在越南北部设「安南都 出:铁器牛耕技术、水利技术 典章制度传播到越

护府」中部林邑遣使 入:象牙、犀牛、珍珠
冬季时我国东部地区刮偏北风。陆地沿岸为由北向南 的沿岸流(与我国的季风有关)。北印度洋上冬季洋流逆 时针,刮东北季风。故冬季出发好。
夏季我国东部地区刮偏南风,沿岸的夏季洋流向北流, 北印度洋的洋流为顺时针,刮西南季风。故夏季返航。
西方学者惊人结论:郑和发现美洲新大陆
美国畅销书《1421 年:中国发现美洲大陆》.作者·孟席斯经过对大量航海图、古代器物及其 他考古资料长达14年的悉心考证,得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结论:发现美洲大陆的人早在1421 至 1423 年间,中国郑和率领的船队就完成了。这一发现不仅让发现新大陆的时间提早了约70年,而 且还将世界环球航行的历史又往前推进了100多年。该书的出版无异于扔下了一颗原子弹。孟席斯 在书中说,1421 年,郑和率领一支拥有800艘船只的庞大舰队从中国出发,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 了环球航行的壮举,这期间他们在北美、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太平洋及印度洋很多地区留 下了足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