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_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第11课,说明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4单元第11课的第2框的内容。

本节课的这部分内容,是在框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们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

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并为下一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一、学生知识掌握方面
由于年龄特点,学生知识理解浅层次,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

平时的新闻观看和阅读量比较少,没能养成从思想政治学科的意思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

在于知识点的网络结构搭建的不够科学、深刻,在知识的归纳总结上还有一些不足。

因此,讲清概念,构建知识结构仍是很重的任务。

二、学生思维情感能力方面
学生思维较活跃,小组探究合作能力较好,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欠缺能力。

知识延伸的知识就没有清楚的认识。

缺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没能体会到思想政治学科就是培养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活跃的特点,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并加强情感教育。

教学主要思路
依据新课标精神,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有机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学生明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教学环节与设计
通过人民群众创造的一系列物质、精神财富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来学习、感悟、探讨这节课。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学生看习近平在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感悟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创造、团结、梦想精神的人民。

他们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多媒体播放课件,学生边看边思考:你认为人民群众包括哪些人?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人民群众的含义,既包括普通人也包括杰出人物等推动历史发展的人民。

并深入理解梁启超的观点:”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由学生思考后表达自己的理解,得出我们要坚持唯物史观的结论。

辨一辨:
1.革命时期出现的汉奸是不是属于人民群众?
2.毛泽东是不是属于人民群众?
3.我们是不是属于人民群众?
总结:人民群众的含义、是历史的创造者。

(5分钟)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奋斗的人民
人民群众不断奋斗开辟了广袤的良田、建设了美丽的乡村和城镇、发展了震惊世界的产业——中国高铁,10年里,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不断创新,时速由12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成为世界高铁的领跑者。

中国人的这次行走革命,这让世界惊叹!140年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有了第一条铁路——英国人为了掠夺财富修建的淞沪铁路;140年后,中国与英国签了一份经济大单——中国人帮助英国人修建高铁。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无数劳动者的付出和汗水,是他们擦亮了中国制造的名片。

探究:广大劳动群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

总结:(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为我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这为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础。

(5分钟)
创造的人民
播放视频:捞纸大师周东红的故事。

著名国画大家李可染曾说:“没有好的宣纸,就做不出传世的好国画。

”国内许多国画大师点名要周东红做的宣纸,这有1500年历史的宣纸工艺在他手中传承。

周东红的生活、实践故事被央视制作成精品的节目,其勤学苦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激励着每个中国人。

探究:谈谈周东红对社会的贡献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

总结:第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0分钟)
团结的人民
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站起来
安徽小岗村民率先进行包产到户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富起来
万千劳动者缔造的中国高铁领跑世界水平。

——强起来。

让学生通过中华民族经历的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感受人民群众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社会制度的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变革。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总结:(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他们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5分钟)
过渡总结: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创造、团结、梦想精神的人民。

他们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同时也作为一个情感升华。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青春遇见新时代:临沂将再创全国文明城市,请为你们村的村委会起草一份“创城我在
行动”的倡议书,号召乡邻共创文明城。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倡议书。

他们分别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变革三个角度倡议村民共建临沂文明城。

每组学生展示完,教师都对其进行简单的点拨。

让学生感受,我们的创城是为了人民并依靠人民的。

总结:1.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实践意义:
有利于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3分钟)
三、学习结束、建立网络
人民群众通过
实践
创造
历史
创造了物质财富
创造了精神财富
变革社会
要求
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
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分钟)
四、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搜集临沂人民创造了哪些丰硕的物质、精神财富?学生思路后展示(4分钟)
最后总结结束本课:当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微小个人,以天为单位,努力求生存的时候,他们也许从未想过,自己所经历的,也是一段平凡而真挚的故事。

他们的故事合在一起,就变成了历史。

谢谢大家!(3分钟)
《社会历史的主体》学情分析
一、学生知识掌握方面
由于年龄特点,学生知识理解处于浅层次,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

平时的新闻观看和阅读量比较少,没能养成从思想政治学科的意思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

在于知识点的网络结构搭建的不够科学、深刻,在知识的归纳总结上还有一些不足。

因此,讲清概念,构建知识结构仍是很重的任务。

二、学生思维情感能力方面
学生思维较活跃,小组探究合作能力较好,但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欠缺能力。

延伸的知识没有清楚的认识,缺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生没能体会到思想政治学科就是培养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

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活跃的特点,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并加强情感教育,体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认同这个制度,坚定制度自信,做的“四个必须”。

三、教材特点
本课的知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近,所以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期中一些词语,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学生生活中接触的比较少。

因此的本课的学习中,尽量放慢速度,从学生较为兴趣的地方入手,或许效果会更好些。

《社会历史的主体》效果分析
一、达成学习目标,落实学习任务
掌握了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二、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小组合作探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对掌握学习方法的兴趣越来越浓,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大幅度提高,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氛围
优化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

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普遍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自觉贯彻“民主原则”,创设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树立了学生“人人平等”的思想,培养了学生“人人善问”的习惯,激发了学生“人人求新”的欲望,提供给学生“人人动手”的条件,给予了学生“人人成功”的机会。

四、优化教学结构,体现主导作用
优化教学结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素质,让学生独立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质疑问难、培养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学的活动、淡化教师教的活动,强突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路。

五、注重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
以现代信息技术特有的形、声、色、光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吸引着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课堂上发挥着快捷、直观、高效、含盖面广、启发性强的作用。

实现了教学的高效率,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材分析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高中政治必修4第十一课第二框题。

本课的课标要求是识记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分析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本框承担着本课与后一课衔接的任务,是第一框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延伸,也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最后总结,因此从理论上讲该部分内容十分重要。

由于本框的内容中包含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对学生正确地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所以从现实角度讲,它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框内容是贯穿整个高中政治教学的原则及精神。

它也是体现当代以人为本、注重民生
的哲学基石,学习好课有助于理解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体系。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名群众通过实践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对哲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并且正确理解以上知识点对下一阶段的学习以及树立学生正确主体意识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为本框的重点和难点。

我们知道,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育的精神和我们政治学科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指导思,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我在采用讲授法的基础上准备配合运用情景设置,提问,集体讨论,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并结合运用我本人所擅长的多媒体道具,根据所创设的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创造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分析归纳、自主探究、总结反思等。

这些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让学生在自己的思维的活跃中领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正确社会历史主体的几个问题:
1.人民群众的含义,明确是所有起推动作用的人。

2.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

衣、食、住、用、行等生活资料的要依赖人民群众生产活动。

3.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精神财富。

注意第一、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二、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第三、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4.坚持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后巩固练习
1.(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0).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

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是传承千百年的中国春节习俗,然而
2017年春节期,许多人选择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的烟花爆竹燃放量较往年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在从“放”到“少放”或“不放”的变化中,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绿色环保过春节正成为“新年俗”。

年俗的这种变化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主变化的②社会意识可以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
③社会意识的变化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④社会意识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
变化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3.(2017年全国高考江苏卷33)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 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

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要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④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

”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己任,仅仅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
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

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

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

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雾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总首饰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中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2分)
【答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树立人民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的意识;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和现实价值;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传承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解析】此题考察范围是社会历史主体,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角度作答。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上,这节课从习近平在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创造、团结、梦想精神的人民。

他们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主线,设计了奋斗的人民、创造的人民、团结的人民等环节。

采用创设情景、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深奥的知识生活化,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也说明了这一点。

其中第一个环节奋斗的人民、创造的人民、团结的人民让同学们感受人民是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第二个环节请为你们村的村委会起草一份“创城我在行动”的倡议书,号召乡邻共创文明城。

材料新颖,既能与时政紧密相连,又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但由于自身积累还不是很深厚,在引导学生上仍需努力。

所以今后要在引导学生上下功夫,注意通过点评引导学生,还要注意通过精心设计的探
究题目引导学生。

第三个环节搜集临沂人民创造了哪些丰硕的物质、精神财富?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当扩大阅读面,多积累,使创设的情景易于让学生接受,内化他们的精神世界。

其中不足的是张老师的提案视频声音不是很清楚,以后在资源的寻找上还要下功夫。

学生课堂表现上,这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很好,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这让我觉得很满意,尤其一些学生善于思考、主动表达、合作探究,表现的非常好,在今后调动课堂上要继续挖掘学生的潜能。

教师课堂表现上,与学生充分互动,使课堂氛围更融洽。

并注意了对学生思路的点拨,使之更全面的思考。

刚开始上课时语言有些生硬,以后要再锻炼。

最后的总结语言不够精彩,文学素养还要再提高。

通过本课的设计与具体操作,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注意知识的生成,锻炼学生的思维。

问题的设置要具体,不空洞,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

《社会历史的主体》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第11课,说明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作用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人民群众的含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4、重点难点: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坚持群众观点和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