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压力前池的设计与布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水利工程中压力前池的设计与布置摘要:在引水渠道末端,将渠底加深,将渠道平面尺寸扩大,形成一水池以便平稳水流和布置压力管道的进水口,此水池称为压力前池。

它是引水渠道和压力水管之间的连接建筑物。

只有对其特点与功用进行充分了解,才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与布置。

关键词:压力前池;侧堰;泄水道
中图分类号:tv7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208—1
1 压力前池的作用和组成
1.1 压力前池的作用
(1)分配水量。

将引水渠道中的流量均匀地分配给各压力水管,并设置闸门控制进入压力水管的流量。

(2)保证水质。

再次拦截和清除水中的污物、泥沙和浮冰等,防止其进入压力水管。

(3)限制水位升高,保证下游用水,渲泄多余水量。

(4)稳定水头,提高机组运行稳定性。

压力前池有一定容积,当机组负荷变化引起需水量变化时,起一定的调节流量和反射水锤波的作用。

1.2 压力前池组成
(1)前室和进水室。

进水室为压力水管进水口前扩大和加深部分,一般比渠道宽和深,需要用渐变扩散段(前室)连接渠道与池身,以保证水流平顺、水头损失小、无漩涡发生。

(2)压力墙。

压力墙是布置压力水管进水口的闸墙。

(3)泄水建筑。

常采用侧堰,优点是简单可靠,缺点是前沿较长,水位变化大。

堰顶可加设闸门控制,但必需保证稳妥可靠。

也可采用虹吸式泄水道,其优点是泄流量大,缺点是泄流量变化突然,可能引起水位的振荡,且不能渲泄漂浮物,严寒地区容易封冻。

(4)排污、排沙、排冰建筑物。

污物及泥沙可能自渠首或渠道沿线进入,必须在前池处加以排除,以防进入压力水管。

在严寒地区还要设拦冰和排冰设施,以防止冰凌的危害。

上述各建筑物,除进水室和压力墙必不可少外,其他建筑物则根据电站具体要求而定。

2 压力前池的位置选择与布置方式
2.1 位置选择
压力前池的位置选择,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运用要求,并结合渠道路线、压力水管、厂房等建筑物及其本身泄水建筑物的相互位置综合考虑确定,力求做到布置紧凑合理、水流平顺通畅、运行协调灵活、结构安全经济。

2.2 压力前池的布置
2.2.1 布置原则布置在陡峻山坡的顶部,故应特别注意地基的稳定和渗漏问题;应尽可能将压力前池布置在天然地基的挖方中,而不应放在填方上;在保证前池稳定的前提下,前池应尽可能靠近厂房,以缩短压力水管的长度。

2.2.2 布置形式正向进水:渠道、压力前池、压力水管的轴线
相一致,这样水流平顺,水量分配均匀,水力条件好,水头损失小。

但这种布置方式容易受地形地质条件的限制,可能有较大的挖方,并且泄水道通常采用侧堰形式,且对厂房危害直接性大。

侧向进水:渠道轴线垂直于压力水管轴线,这时前池中水流偏向一侧,易于引起涡流,加大了水头损失,水力条件差,且转角处还可能形成死水区而使泥沙淤积。

但可以适应地形条件,使渠线与等高线平行,而压力水管轴线与等高线垂直,减小开挖量。

此时泄水道可做成正堰,对排水、排冰、排污均有利,且泄水道远离厂房,不影响厂房安全。

斜向进水:介于正向与侧向之间,应用较多。

3 前池的主要设备
(1)拦污栅。

拦污栅设置在进水室入口处的栅槽中,拦污栅一般与水平面成70°~80°倾斜放置。

可采用人工清污或机械清污,有时为吊出栅片清污或检修,又不影响电站的正常运行,可采用双层拦污栅。

(2)检修闸门和工作闸门。

检修闸门位于工作闸门之前,但可能位于拦污栅之前或之后,供检修拦污栅、工作闸门和进水室时堵水之用,一般为叠梁式或平板式闸门。

(3)通气孔和旁通管。

通气孔应布置在紧靠工作闸门的下游面,其作用和截面面积的确定与潜没式进水口相同。

旁通管布置在进水室的边墙和隔墩内,一般用闸阀控制,旁通管可为铸铁管、钢管或钢筋混凝土管。

(4)启闭机。

拦污栅和检修闸门可采用移动式启闭机,工作闸门则应每个进水室采用一台固定启闭机。

4 压力前池布置设计
4.1 前室
前室是引水渠道末端与进水室之间的扩大加深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将渠道断面过渡至进水室所需要的宽度和深度。

前室应有一定的容积和水深,满足沉沙的要求。

前室在平面上以β=10°~15°的扩散角逐渐加宽。

若β过大,则水流因扩散过快而在两侧形成漩涡;若过小则将增大长度而使造价增加。

当引水渠道较窄而前池较宽时,为了减小池身的长度而不过分加大扩散角度,有必要在前室进口端设置分流墩。

4.2 进水室
进水室是压力管道进水口部分,上游与前室相接,下游为埋设压力水管进口的压力墙。

当布置有两根以上的压力水管时,应以隔墩分成若干独立的进水室,每一进水室都设有拦污栅、检修闸门、工作闸门、通气孔、旁通管、工作桥和启闭设备等。

4.3 压力墙
压力墙是进水室末端的挡水墙,也是压力水管进口的闸墙,一般用混凝土或浆砌石筑成。

常见的构造形式有两种:一种在压力墙中布置有闸门和通气孔,闸门高度较小;另一种压力墙与工作闸门之间有一段距离,为一开敞水井。

可作为通气孔,此种形式闸门较高。

4.4 泄水道
泄水道通常设于渠末或前池的边墙上,其形式有溢流堰和虹吸管等。

堰顶不设闸门的溢流堰。

溢流堰顶高程应略高于前室中的正常水位(一般约5cm左右)以防止电站正常运行时发生溢流现象。

溢流堰的布置可为正堰或侧堰,下游布置有泄水陡槽和消能设施,溢流堰的断面形状一般为流线型的实用堰。

4.5 冲沙道和排冰道
由渠道中水挟带的泥沙沉积于前室中,应在前室的最低处设置冲沙廊道。

其进口方向可与管道的进口方向相同,两者分上下层排列。

也可布置在前室最低处的一侧。

排冰道用来排除进入压力前池的冰凌,其底槛应位于前室正常水位以下,用叠梁闸门进行控制。

作者简介:刘凤春(1964—),女,大专,公主岭市水利建设开发总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