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五金(3)原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工开物·五金(3)原文
天工开物·五金(3) 云南的银矿,以楚雄、永昌和大理三个地方储量最为丰富,曲靖、姚安位居其次,镇沅又居其次。

凡是石山洞里蕴藏有银矿的,在山上面就会出现一堆堆带有微褐色的小石头,分成若干个支脉。

采矿的人要挖土一二十丈深才能找到矿脉,这种巨大的工程强度不是几天或者几个月所能完成的。

找到了银矿苗以后,才能知道银矿具体所在。

银矿埋藏得很深,而且像树枝那样有主干、枝干。

采矿的工人跟踪着银矿苗分成几路横挖找矿,一边挖一边还要搭架横板用以支撑坑顶,以防塌方。

采矿的工人提着灯笼分头挖掘,一直到取得矿砂为止。

在土里的银矿苗,有的掺杂着一些黄色碎石,有的在泥隙石缝中出现有乱丝的形状,这都表明银矿就在附近了。

银矿石中,含银较多的成块矿石叫做礁,细碎的叫做砂,其表面分布成树枝状的叫做铆,外面包裹着的石块叫做围岩。

围岩大的像斗,小的像拳头,都是可以抛弃的废物。

礁砂形状像煤炭,底下垫着石头因而显得不那么黑。

礁砂的品质分几个等级(矿场主挖到矿砂后,先要呈交官府验辨分级,然后再行定税)。

刚出土的矿砂用斗量过之后,交给冶工去炼。

矿砂品质高的每斗可以炼出纯银六七两,中等的矿砂可以炼出纯银三四两,最差的可以炼出的纯银只有一二两(那些特别光亮的礁砂,反倒由于里面的精华已经被泄漏得太多,最终得到的纯银反而偏少)。

礁砂在入炉之前,先要进行手选、淘洗。

炼银的炉子是用土筑成
的,土墩高约五尺左右,炉子底下铺上瓷片和炭灰之类的东西,每个炉子可容纳含银矿石二石。

用栗木炭二百斤,在矿石周围叠架起来。

靠近炉旁还要砌一道砖墙,高和宽各一丈多。

风箱安装在墙背,由两三个人拉动鼓风。

靠这一道砖墙来隔热,拉风箱的人才能有立身之地。

等到炉里的炭烧完时,就用长铁又陆续添加。

如果火力够了,炉里的矿石就会熔化成团,这时的银还混在铅里而没有被分离出来。

两石银矿石熔成团后约有一百斤。

冷却后取出,放入另一个名叫分金炉或者虾蟆炉的炉子里,用松木炭围住熔团,透过一个小门辨别火色。

可以用风箱鼓风,也可以用扇子来回扇。

达到一定的温度时,熔团会重新熔化,铅就沉到炉底(炉底的铅已成为氧化铅,再放进别的炉子里熔炼,可以得到扁担铅)。

要不断用柳树枝从门缝中插进去燃烧,如果铅全部被氧化成氧化铅,就可以提炼出纯银来了。

刚炼出来的银叫做生银。

倒出来凝固以后的银如果表面没有丝纹,就要再熔炼一次,直到凝固的银锭中心出现一种云南人叫茶经的一点圆星。

接着加入一点铜,再重新用铅来协助熔化,然后倒入槽里就会现出丝纹了(倒进槽里才能出现丝纹,是因为四周被围住,银气不会四处走散)。

云南楚雄的银矿有些不一样,那里的矿砂含铅太少,还要向其他地方采购铅来辅助炼银。

每炼银矿石一百斤,就得先在炉子里垫二百斤铅,然后才鼓风将矿砂冶炼成团。

至于再转到虾蟆炉里使铅沉下分离出银的方法则是相同的。

银的开采和熔炼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并没有其他方法。

讲炼丹的方书和谈医药的《本草纲目》中,常常没有根据地乱想乱注,真是令人十分讨厌。

一般说来,金和银都是大地里面隐藏着的宝气的精华,因此产金的地方三百里之内没有银矿,产银的地方三百里之内也没有金矿。

大自然的安排设计,从这里也能看出个大概。

有的干粗活儿的人把扫刷到的泥尘放进水里进行淘洗,然后再加以熬炼,这就叫做淘厘锱。

操劳一天,少的只能得到三分银子,多的也只有六分银子。

这些银屑都是平常从剪刀或者斧子口上掉下来的,或者是由鞋底带到街道地面,或者是从院子房舍扫出来被抛弃在河边的。

泥尘中必然会夹杂着一些银屑,这并不是浅的浮土上所能出产的。

世间使用的银,只有红铜和铅两种金属可以掺混进去用来作假,但是把碎银铸成银锭的时候,就可以除去杂质加以提纯。

方法是将杂银放在坩埚里,送进高炉里用猛火熔炼,撒上一些硝石,其中的铜和铅便全部结在埚底了,这就叫做银锈。

那些敲落在灰池里的叫做炉底。

将银锈和炉底一起放进分金炉里,用土甑子装满木炭起火熔炼,铅就会首先熔化,流向低处,剩下的铜和银可以用铁条分拨,两者就截然分开了。

人工与天工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炉的式样附图于左边。

附:朱砂银
【原文】
凡虚伪:方士以炉火惑人者,惟朱砂银愚人①易惑。

其法以投铅、朱砂与白银等,分入罐封固,温养三七日后,砂盗银气②,煎成至宝。

拣出其银,形有神丧,块然枯物③。

入铅煎时,逐火轻折,再经数火,毫忽无存。

折去④砂价、炭资,愚者贪惑犹不解,并志于此。

【注释】
①愚人:愚弄人。

②盗银气:吸收银的成分。

③拣出其银句:把银子从混合物中拣出,剩下的只有银之形而无银之实,只是一堆渣滓。

④折去:损失掉。

【译文】
那些虚伪的方士用炉火骗人的方法中,用朱砂银愚弄人是比较容易的。

在罐子里放入铅、朱砂、白银等物,封存起来,用火低温养二十一天后,朱砂含有银的成分,成为很好的宝物。

把银子挑出来,剩下的已经没有银的样子,光有渣滓了。

放铅炼时,随着火力铅有损耗,再炼几次,一点儿都不剩了。

损失了朱砂、炭的钱,笨人还抱着贪恋不放,我把这也记录下来。


【原文】
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

以炉甘石或倭铅掺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掺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

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凡铜坑所在有之。

《山海经》言,出铜之山四百三十七,或有所考据也。

今中国供用者,西自四川、贵州为最盛。

东南间自海舶来①,湖广武昌、江西广信皆饶铜穴。

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铜者,或入冶铸混入,不堪升炼成坚质也。

凡出铜山夹土带石,穴凿数丈得之,仍有矿包其外,矿状如礓石,
而有铜星,亦名铜璞,煎炼仍有铜流出,不似银矿之为弃物。

凡铜砂在矿内,形状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鍮石②,或如礓铁。

淘洗去土滓,然后入炉煎炼,其熏蒸旁溢者,为自然铜,亦曰石髓铅。

凡铜质有数种。

有全体皆铜,不夹铅、银者,洪炉单炼而成。

有与铅同体者,其煎炼炉法,旁通高、低二孔,铅质先化从上孔流出,铜质后化从下孔流出。

东夷铜又有托体银矿内者,入炉煎炼时,银结于面,铜沉于下。

商舶漂入中国,名曰日本铜,其形为方长板条。

漳郡人得之,有以炉再炼,取出零银,然后泻成薄饼,如川铜一样货卖者。

凡红铜升黄色为锤锻用者,用自风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饼,不用鼓风,通红则自昼达夜。

江西则产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于炉内,以泥瓦罐载铜十斤,继入炉甘石六斤坐于炉内,自然熔化。

后人因炉甘石烟洪飞损,改用倭铅。

每红铜六斤,入倭铅四斤,先后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黄铜,惟人打造。

凡用铜造响器,用出山广锡无铅气者入内。

钲(今名锣)、镯(今名铜鼓)之类,皆红铜八斤,入广锡二斤。

铙、钹、铜与锡更加精炼。

凡铸器,低者红铜、倭铅均平分两,甚至铅六铜四。

高者名三火黄铜、四火熟铜,则铜七而铅三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