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高三语文上册《咬文嚼字》教案(通用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咬文嚼字》一文的主要观点,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 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用名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发学生对写作目的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点,感受文章的论证思路。
3. 精讲课文:
2) 讲解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举例说明。
3) 结合实际写作,指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修改一段作文片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板书设计
1. 文章中心论点: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修辞手法:词语选用、句式运用、修辞手法。
3. 实践应用:修改作文片段,提高表达能力。
八、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 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作文片段,注意运用修辞手法。
2. 答案:
1) 修改后的作文片段。
2) 学习心得。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
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思考,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
3) 组织写作比赛,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4. 作业设计中的反思与拓展延伸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词语选用、句式运用和修辞手法等知识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而教学重点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在《咬文嚼字》的教学中,难点与重点如下:
1. 教学难点:文章中心论点的理解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补充说明:针对难点,教师应通过举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并指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会在实际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
补充说明:重点关注文章的论证结构,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实践应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咬文嚼字》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应用如下:
1.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修改一段作文片段。
补充说明:教师应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作文片段,要求学生在修改过程中注意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补充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氛围。
四、作业设计中的反思与拓展延伸
1. 作业题目:
补充说明:作业题目应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旨在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写作能力。
2. 反思与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写作技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时注意语速适中,保持清晰的发音,以方便学生听懂并记录重点。
2. 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适当提高音量,变化语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时间分配
1. 确保导入、课文讲解、实践应用等环节的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2. 在讲解难点和重点时,适当增加时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时注意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进行引导和拓展,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四、情景导入
1. 利用名言、故事等引人入胜的方式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现实生活,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如何。
4.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能否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学过程中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困惑是否及时解答。
6. 针对课堂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