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思考
企业是开放性经济组织,企业公司治理必须与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

我国国有企业应具有与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特色。

构建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关键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结合,在公司治理上实行“三分离,两融合”,在经营者的培养上注重“双经历,复合型”。

标签:中国特色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大多数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已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

当前,构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既是国企改革中的短板,又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

中国国有企业构建什么样的公司治理,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必然能使中国国企竞争力得到提高,进而推动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将会导致中国国企的竞争力削弱,从而影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必须深入地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

要研究这个问题,既要研究企业组织的自身特点,又要研究企业所处的环境
一、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它本身是一个开放型组织
现在我们研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往往把企业作为一种封闭的组织来对待,过多地强调企业组织的经济性、独特性,忽视了企业组织的社会性、开放性,单从企业自身的特性来研究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往往使研究走进死胡同。

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不与其他组织进行联系而单独地存在;任何组织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其他组织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结果,如果一个组织与其他组织没有任何的物质和信息的交换,那么这个组织就必然会消亡。

实际上,企业组织相对于其他组织而言,它更具开放性。

从企业自身的行为来看,企业作为一种生产组织,它生产的产品必须通过成功的交换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

从构成企业组织的人的行为来看,伴随着我国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场的建立,企业员工的个人自由度不断增大,从而使得企业员工的流动频率不断增强,这种人员的流动性,更是加大了企业组织与外界的交流。

这一切足以说明企业比社会其他组织更具开放性。

二、企业的开放性决定其治理结构必须与社会政治结构相适应
企业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比较,有其特殊性,因而在研究企业的治理结构时,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组织的特殊性。

但是,从社会整体而言,企业组织作为其组成部分之一,它的组织治理结构必须放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大背景下考虑,即企业组织的治理结构必以社会政治结构为基础,如果离开了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来考虑企业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这样的治理结构很难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古今中外的
实践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业所形成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结构是一致的。

在西方国家公司治理结构中,企业的经营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的分离,实际上与其社会政治结构的立法权、执法权、监督权相分离是高度致的。

正是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的高度一致,才使得西方国家企业在这种治理结构下得到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通过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必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中国国有企业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现在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模式,但在实际落实中,得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效果。

究其原因,就是在照搬西方公司治理方式时,没有考虑中国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没有与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相适应。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是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也为中国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

那么,中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必须体现出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有人提出:中国特色国企公司治理结构应该是公司治理加上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充分发挥。

这可能是对中国特色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抽象描述,指出了中国特色国企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

但在实际的企业组织构架模式上怎么体现出来,需要进一步具体化。

三、结合企业所处的环境具体研究
怎样具体化?我们首先必须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 在我国公司制国有企业中,组织结构多元重叠且职责不明,特别是“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及作用问题,一直在困扰企业实施良好的公司治理。

对于这个问题,这些年进行了不少的探讨,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如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等,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当前,在国企的公司治理结构上,存在有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董事会与经营层的高度重叠,完全与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相背离,在运作上失去了相互的制衡作用;二是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的弱化,名为企业党组织在企业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实际上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化地位,其作用的发挥极为有限。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国企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是要进行创新,不能简单地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而创新的关键在于结合,将党组织的作用同国企公司治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国企治理上实行“三分离,两融合”,在经营者的培养上注重“双经历,复合型”。

所谓“三分离”,是指国企的董事会、经营层和监事会作为企业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在成员的安排上严格分开,不得交叉兼职。

所谓“两融合”是指国企党委会成员尽可能地进入董事会和经营层,纪委会成员尽可能地进入监事会,做到能兼的尽量地融合兼职。

这么一个制度设计,对于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来说,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各自的作用,有利于进行制衡监督;另一方面,对于作为政治组织的国企党组织来说,有利于经营者在充分发挥其经营职能的基础上,又能以一个党的工作者身份在政治上充分发挥作用,从而使国企党的政治核心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在治理方面上实行“三分离、两融合”对于国企的治理结构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任何治理结构最终还是由人组成。

当前,在我国国企的经营者中存在着素质与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要么专于经营,要么精于党务,以至于在实际的经营管理工作中,注重了某一方面,而又忽视了另一方面。

为什么有些好的企业得不到持续的发展? 为什么有些优秀的企业家从辉煌的顶峰跌落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这些国企及其经营管理者在素质上还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

因此,必须加大对国企经营者的培养,使经营者的素质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那么,中国企业的经营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呢?就目前而言,中国企业经营者必须既懂经营业务,又懂党的事务;既会企业的经营管理,又会做好人的思想政治工作。

按照这个要求,对企业经营者的培养方法要进行变革,即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要采取“多岗位、双经历”的办法,使之成为“复合型”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所谓“多岗位”就是要为企业经营者的成长提供多个岗位,有意识地把一些有培养前途的经营者放到不同层次的管理岗位上锻炼,有条件的还可以放到党政机关的工作岗位上锻炼。

既让他们有基层管理、中层管理、高层管理的经验,又要有行政管理方面的经验。

所谓“双经历”就是让企业经营者既有经营管理方面的工作经历,又要有从事党务工作方面的经历。

有了这样素质的企业领导人才,无论放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很快地适应工作,从而使企业领导团队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有效地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的顺利持续进行。

参考文献:
[1]李维安:公司治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银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喜: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2)
[4]兰凤云张丽淑: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最新动态[J]中国市场,2008(27)
[5]崔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关系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