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
养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不仅关乎学生高考成绩,更与其未来深入探究学习与全面发展息息相关,而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就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立足“教情”与“学情”,通过多元教学方案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本文从语言建构与应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激活审美鉴赏与创新、启发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11-026-01
在我国积极践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核心素养教育思想应运而生,由此带来教学制度、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全面变革,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与思维力的综合发展。
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教育实践探寻语文教学的新出路,必然要突出语文学科特征,让语文课堂更有“人情味”和“语文味”[1],引领学生从思想上认同核心素养理念、从行动上践行核心素养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的每个细节渗透核心素养要素,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
形式激活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其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
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做法,本文分享如下:
一、激励自主探究,优化语言建构与应用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立体、生动的
学习情境,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立足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借助任务驱动将学生带入主动参与、深度学习的良好环境,在丰富精彩的语
文实践活动中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锻炼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语言建构。
例如,学习契诃夫的小说《套中人》时,这篇小说的字数多、内
容多且内涵深刻,学生初读时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对此教师要及时启发,激励其
深入文本获得真实体验,驱动自主探究活动。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对人物形象的
独特刻画手法,本节课设计了有趣的角色扮演活动,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编
自演情景剧,精彩再现故事情节——成立专案调查小组和检察官小组,通过人物
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事实论证,分析别里科夫的死因。
其中,几个学生分别扮演了
别里科夫、柯瓦连科、瓦连卡等嫌疑人,结合文本中描述的内容,再加上适当的
想象与联想,结合人物的身份特征、动作神情、语言表达以及生活习惯等寻找蛛
丝马迹。
通过新颖趣味的表演模式,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探究热情,大家在
互动体验中优化语言建构与应用。
二、巧妙设问置疑,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众所周知,求知欲与好奇心是推动人们发展进步的源动力。
在学生不断学习
与不断成长的过程,语文知识积累也呈螺旋式上升,以此满足发展需求,由浅入
深地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那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筛选课
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通过巧妙设问置疑的形式,基于“问题链”为载体提升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例如,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先从简单的问题着手:“文中共呈现了秋天的五个画面,作者如何描述这些
景色?”围绕问题,导出了“秋晨景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以及“佳日秋果图”,直击课文的主题思想;调起学生的阅读欲
望之火,继续拓展提问视角,启发思维创新:“故都的秋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精
彩的,为什么作者却用了清、静、悲凉等字眼?”、“你认为郁达夫是‘颂秋’
还是‘悲秋’?”通过多层面的分析与讨论,学生透过文本表面挖掘深刻的内涵,体会作者表达对人生的领悟,拓展思维能力[2]。
三、细读文本体验,激活审美鉴赏与创新
高中语文教学的本质要回归“语文味”,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而体验人世间
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激活审美鉴赏与创新能力,培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
值观。
在具体备课时,教师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审美要素,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
语言美、感知语言美,获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
那么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
中如何渗透学科素养?如何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如何分析文章的艺术特征?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指导。
例如,学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时,借助多媒
体课件呈现作者描述的风景美、人文美与民俗美,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获得深
刻体验;再如,学习陆蠡的散文《囚绿记》时,跟随作者的经历串联“遇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的线索,体会常青藤即使被“囚禁”却仍然向往光明,
对生命充满渴望,以此表达作者对民族希望的憧憬。
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激活了学
生的情感共鸣,深化审美体验,提升语文鉴赏素养。
四、深度挖掘内涵,启发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是民族精神沉淀的产物,更是推动民族发展的重要载体。
在高中语文核
心素养教育中,关注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的发展,让他们感知多样化的优秀
文化,增强情感认同,旨在促进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
例如,学习李白的诗
歌《蜀道难》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理解基本的诗词大意,掌握文言文知识
以外,还要从文本表面深入内涵思想,更客观、更全面的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艺术特征以及情感意蕴。
李白通过描写蜀道路的“奇险山川”,体现了蜀道的“难”,以此反映当时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隐喻怀才不遇的愤怒之情,但同时也
抒发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多角度分析与解读,体会传统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引领学生端正人生态度。
由上可见,新课标背景下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应秉承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以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标,紧密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水
平,兼顾个体差异,引领深度学习,在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中促进高中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文.开展高中语文活动,提升学科核心素养[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0,(10):41.
[2]杨曼欣.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思考[J].课外语文(下),2020,(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