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篇《大宗师》(三--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内篇《大宗师》(三--四)
庄子内篇《大宗师》(三--四)
庄子内篇《大宗师》(三)
【原文】
南伯子葵问乎女偊曰①:“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②,何也?”
曰:“吾闻道矣。
”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学邪?”
曰:“恶③!恶可!子非其人也。
夫卜梁倚有圣人之才而无圣人之道④,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几其果为圣人乎⑤!不然,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
吾犹守而告之⑥,参日而后能外天下⑦;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⑧;朝彻,而后能见独⑨;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杀生者不死⑩,生生者不生。
其为物,无不将也(11),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
其名为撄宁(12)。
撄宁也者,撄而后成者也。
”
南伯子葵曰:“子独恶乎闻之?”(13)
曰:“闻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闻诸洛诵之孙,洛诵之孙闻之瞻明,瞻明闻之聂许,聂许闻之需役,需役闻之於讴,於讴闻之玄冥,玄冥闻之参寥,参寥闻之疑始(14)。
”
【注释】
①南伯子葵、女偊(yǔ):均为人名。
②孺子:幼儿,孩童。
③恶(wū):不可以。
④卜梁倚:人名:才:指才能;才干。
⑤庶几:也许、大概。
⑥守:坚持而不容懈怠。
⑦参:三。
外:本义为外部,与“内”相对。
可引申忘怀;超脱;抛弃等义。
⑧朝:指朝阳。
彻:指明彻。
朝彻:指早晨初升时的太阳是清新明彻的。
喻指物我皆忘大彻大悟。
⑨见独:得到独立而无所依待的“道”。
见:本义为眼睛看见。
古字为“现”。
有“显现;实现”之意。
因道“可得而不可见”。
故应为“实现”义。
独:这里实际指的“道”。
庄子认为“道”不受任何事物影响,也不对任何事物有所依待。
⑩杀:灭除,含有摒弃、忘却之意。
“杀生者”指忘却生存的人。
与下句“生生者”相对。
“生生者”指眷恋人世的人。
(11)将:送。
(12) 撄宁:道家所追求的一种修养境界,指心神宁静,不被外界事物所扰。
撄yīng:扰乱;纠缠。
(13)独:<代>孰,谁。
恶:〈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
(14)“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wū)讴(ōu)”、“玄冥”、“参寥”、“疑始”等,均为假托的寓言人物之名。
这些人名明显含有某些特殊的寓意。
曾有人就这些人名的用字作过推敲,大体是,“副墨”指文字,“洛诵”指背诵,“瞻明”指目视明晰,“聂许”指附耳私语,“需役”指勤行不怠,“於讴”指吟咏领会,“玄冥”指深远虚寂,“参寥”指高旷寥远,“疑始”指迷茫而无所本。
这只能作为理解本文的参考。
【译文】
南伯子葵向女偊问道:“你的岁数已经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颜却像孩童,这是什么缘故呢?”
女偊回答:“我闻'道’了。
”
南伯子葵说:“'道’可以学到吗?”
女偊回答说:“唉!你不能学到!你不是学习'道’的人。
有个叫卜梁倚的人有圣人的才干却没有圣人的道,我有圣人之道却没有圣人的才干。
我想用圣人之道来教导他,也许他果真能成为圣人哩!不然,把圣人之道告诉具有圣人才干的人,仍然是不容易的事。
我还是一直坚持告诉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既已遗忘天下,我又坚持告诉他,七天之后能遗忘外物;既已遗忘外物,我又坚持告诉他,九天之后便能够置生死于度外了;既能够置生死于度外了,而后就能做到大彻大悟了;既已大彻大悟,而后就得道了;既已得道,而后便失去古今的时限。
失去古今的时限后,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
摒除了生也就没有死,留恋于生也就不存在生。
作为事物,'道’无不有所送,也无不有所迎;无不有所毁,也无不有所成,这就叫做'撄宁’。
撄宁,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而后保持心境的宁静。
”
南伯子葵又问:“你究竟是从谁哪里听说这圣人之道的?”
女偊又回答说:“我从副墨的儿子那里听到的,副墨的儿子从洛诵的孙子那里听到的,洛诵的孙子从瞻明那里听到的,瞻明从聂许那里听到的,聂许从需役那里听到的,需役从於讴那里听到的,於讴从玄冥那里听到的,玄冥从参寥那里听到的,参寥从疑始那里听到的。
”
【赏析】
第三部分,是通过描述女偊向卜梁倚授道过程,说明了得“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对“道”的标志性的特征进行了描述。
“道”的标志性的特征,就是遗忘天下,遗忘外物,置生死于度外,做到大彻大悟,失去古今的时限,不受外界事物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宁静,完全处于无为的境界。
这即是女偊向卜梁倚授道过程中,卜梁倚在每一个阶段中思想境界的变化,实际也是庄子对学道之人,在每一个阶段中,思想境界的变化应达到的标准,只不过是通过女偊向卜梁倚授道形式表达出来,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性。
最后一节,一是说明了道的起源。
女偊将道的来源从“副墨之子”起,最终追溯到“疑始”。
“疑始”顾名思义,其寓意是
自始再听谁说的就不清楚了。
本篇第二部分讲过,道“在太极
之先而不为高”。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它代表宇宙初生那个极点。
“道”还在太极之上。
接着还
说“先天地生而不为久”即是说天地产生之前道就已存在。
所以,太极之上和天地产生之前是谁讲的,谁能说得清?但是,
那个时候“道”已经存在,并且是一代代传了下来。
二是说,
学道从混沌开始。
女偊说,闻“道”开始是从“副墨之子”那
里听到的。
“副墨之子”若把它的寓意理解为是“墨研磨后的
墨水”的话,那就是黑洞洞的混沌世界。
女偊就在这里开始闻
到“道”的。
这同“人生识字糊涂始”是一个道理。
由此开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最终得道。
庄子内篇《大宗师》(四)
【原文4—1】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①:“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②,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③,遂相与为友。
【注释】
①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寓言故事中假托虚构的人名。
②尻(kāo):尾椎,指臀部。
③莫逆于心:。
莫逆之交的意思。
【译文】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相互告知说:“谁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当作屁股,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跟他交朋友。
”四个人都会心地相视而笑,没有反对彼此完全心同意合,于是相互成为朋友。
【赏析】
庄子在这里是用人的“出生、生存、死亡”三个阶段,将“道”加以形象化。
四个人在一块相互告知,且没有反对彼此完全心同意合的这句话,其中“无、生、死”相对应,而“无”从文意上讲是表示“出生”。
其寓意是指“道”。
对于人的生命的形成,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在《至乐》一篇中说的更清楚:“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变形而有生”。
这是说,人原本无生命、无形体、无气息,在有无变化之间才形成有气、有形、有生之人。
这都是通过人的生命形成来说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的道理。
所以,这里他们把“无”作为人生的第一个阶段。
其寓意是把“道”作为根本。
其中“首、脊、尻”相对应,这是将人的“出生、
生存、死亡”三个阶段,用人的整体形象地说明人的生死存亡浑为一体,即视生死为一的道理。
他们并把这句话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得道和交友的标准。
【原文4—2】俄而子舆有病,子祀往问之④。
曰:“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也⑤!曲偻发背⑥,上有五管⑦,颐隐于齐⑧,肩高于顶,句赘指天⑨。
”阴阳之气有沴⑩,其心闲而无事,跰鲜而鑑于井(11),曰:“嗟乎!夫造物者又将以予为此拘拘也!”
子祀曰:“女恶之乎(12)?”曰:“亡(13),予何恶!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14),予因以求时夜(15);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16)。
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17)!且夫得者(18),时也(19),失者,顺也(20);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21),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
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注释】
④问:拜访、问候。
⑤拘拘:曲屈不伸的样子。
意为奇形怪状的样子。
⑥偻lóu:脊背弯曲义。
发:举;起;高耸貌。
⑦五管:五脏。
该句是说他的肚子竟在脑袋之上了
⑧颐yí:下巴。
齐:肚脐。
⑨句gōu赘:指发髻;
⑩阴阳:当是“自然”的代称;有沴:是说不调和。
沴lì:本意是水流遇到阻碍而不顺畅。
(11)跰鲜piánxiān:蹒跚,行步不稳的样子。
“鑑”相当于“照”。
(12)恶(wù):厌恶;讨厌。
(13)亡:通作“无”,“没有”的意思。
(14)浸假:假如的意思。
(15)时夜:司夜,指公鸡报晓。
(16)鸮炙:把斑鸠烤熟。
鸮xiāo:斑鸠。
炙zhì:烤熟。
(17)更gēng:更换。
驾:这里指车驾坐骑。
(18)且夫:<发语词>即况且。
得者:指得到生命。
“得”与下句的“失”表示死亡相对应。
(19)时:适时。
(20)顺:指顺应了规律。
(21)县xuán:通悬。
“县解”即解脱倒悬。
【译文】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
子舆对子祀说:“造物主真伟大啊!把我变成如此奇形怪状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颈后的发髻指向天空。
”子舆身体各器官的自然组合很不协调了,可是他的心里却十分神闲气定好像没有生病似的。
子舆蹒跚地来到井边对着井水照看自己的影子,说:“哎呀,造物主竟把我造就成这样奇形怪状啊。
子祀说:“你讨厌你现在这样子吗?”子舆回答:“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如造物者把我的左臂变成一只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
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正好乘着它出游,难道还要另找车马吗?况且生命的获得,那是天时,死亡,是顺应了规律;所以人能够安于时运、顺应变化,就会哀乐都不入于心。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
况且人不胜天,由来已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赏析】
本段通过描述子舆对待自己生了病态度,说明一个得道之人应有的心态和气概。
子舆的身体已经变成了奇形怪状的样子,各器官的自然组合都很不协调了,可是他的心里却十分神闲气定,好像没有生病似的,而且还风趣幽默地自我调侃。
这就是由于得道之人深深地懂得“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所以,他才能够看通了人生,解脱了万物的束缚,一切变化都能安时处顺。
【原文4—3】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22),其妻子环而泣之(23)。
子犁往问之,曰:“叱(24)!避!无怛化(25)!”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26),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阴阳于人(27),不翅于父母(28);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
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今之大冶铸金(29),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铘’(30),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31)。
今一犯人之形(32),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
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成然寐(33),蘧然觉(34)。
【注释】
(22)喘喘然:喘息急促的样子。
(23)妻子:妻子儿女。
环:绕。
(24)叱:是带责怪意味的呵斥声。
(25)怛dá:本意是忧伤、忧苦。
又引申为恐惧。
化:变化,这里指人之将死。
(26)为:这里是改变、造就的意思。
(27)阴阳:这里指整个自然变化。
(28)翅:这里讲作“啻(chì,本义:仅仅,只有。
在句中起连接或比况作用)”;“不翅”就是不啻。
(29)大冶:指熔炼金属工匠。
金:金属。
(30)踊跃:跃起。
镆铘:亦作“莫邪”,宝剑名。
相传春秋时代干将、莫邪夫妇两人为楚王铸剑,三年剑成,雄剑取名为“干将”,雌剑取名为“莫邪”。
(31)祥:善。
(32)犯:遇,承受。
(33)成然寐:意为说完就安闲地入睡了。
寐:睡着。
(34)蘧(qú)然:惊喜的样子。
觉:醒。
【译文】不久子来也生了病,喘息急促好像快要死了,他的妻子儿女围着他哭泣。
子犁前往探望,看到这场面就呵斥道:“呸,走开!不要忧伤,让他安静地死去吧!”然后靠着门对子来说:“造物者真伟大!他又准备把你造化成什么呢?他打算把你送到哪里去呢?是把你造化成老鼠的肝脏呢,还是把你变成小虫子的臂膀呢?!”
子来说:“对于子女来说,父母之命无论东西南北,他们都得唯命是从的。
对于人来说,自然的变化,则比父母之命更不可违抗;它要我走向死亡而我不听从的话,那只能说是我抗命了,它作为造物者有什么过错呢!天地塑造和托载着我的形体,使我劳动生息,衰老了
使我闲适,死亡使我安息。
所以,令我生的快乐,也令我死的快乐。
现在如果有一个铁匠在锻造一块铁,那块铁跳起来说:'我一定要成为镆铘宝剑!’铁匠一定会认为它是块不好的铁。
如今人一旦承受了人的形体,临死的时候就大叫'我要继续做人!我要继续做人!’造物主也一定会认为他是不好的人。
如今我把整个天地当作个大熔炉,把造物者看作冶炼金属的工匠,那么,把我投到哪里去不可以呢?”
说完,他就安闲地入睡了,后来又惊喜地醒过来了。
【赏析】
本段通过在子来即将死亡面前,子来的妻子儿女和子犁、子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说明得道之人与没得道的世人两种不同的生死观。
尤其是子来在死亡面前,仍安时处顺,神情是那样的安闲,那样地豁达。
“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这就是说天命不可违。
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正如老子讲的“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第十六章)。
不懂得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面前乱作为,只会自取其辱。
通过子舆、子来得病后,子舆、子来、子祀、子犁四人对待病的态度,从中说明了,一是他们身体力行,践行了自己的诺言。
即“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
”二是说明他们都是得道之人。
从这部分整体来讲,其寓意在于说明,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却无处不在。
本寓言通过在人的生死存亡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以及子舆、子来、子祀、子犁四人表现具体的事例。
形象地展现了道的存在和道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