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常见病因例说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中学教学中文言翻译主要是要求学生直译.但在实际翻译当中,由于种种原因很难准确
地翻译出原文意思,下面谈谈主要病因,以治文言翻译常见的译病。

一、古汉语文字知识欠缺致误。

(1)在文言文今译中,如果不明古义,容易凭字面含义来硬套在古文上。

这就容易出现
以今律古的毛病。

例(1)追张仪不及。

(《史记•屈原列传》)
[译文]追赶张仪,来不及了。

例(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韩愈《师说》)
[译文]巫师、医生、乐师、各种工匠,君子对他们不屑一提。

例(3)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译文]斗鸡的那个人是袁州人,一向无赖不讲理,不从事正常职业。

例(1)未译出“及”的古义,即“赶到”“赶上”的意思。

所以把“追赶张仪,追赶不上”译成“来不及”追赶,意思就不同了。

例(2)误将“不齿”理解为今义“不屑一提”。

其实古义这里是“不能并列”的意思。

《汉书•陈胜项籍传》:陈涉之位,不齿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

颜师古注:“齿,谓齐列如齿。


例(3)“无赖”的古义是:无以为生,无所依靠。

原文是表扬博鸡者,如果译为“无赖
不讲理”的今义,便成了贬义,与原文基调相反,显然是不合理的。

(2)囿于常义。

词常常是多义的,古文有多个义项解释。

有些义项,古为常义,今则变成僻义,甚至消失了。

所以在古文今译中,在首先考虑常义不能讲通时,就要考虑其它义项了。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王安石《伤仲永》)
[译文]同邑的人认为他奇特出众,稍稍把他父亲当做宾客接待,有人还用钱币求他。

例(2)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龚自珍《病梅馆记》)
[译文]梅树的偏斜、稀疏、弯曲,又不是那些愚蠢的只求赚钱的人,能够凭他们的智力
做得到的。

例(1)“乞”字,古有两义,一是乞求,一是给予。

《广雅》:“乞,与也。

”《汉书•
朱买臣传》:“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合葬。

”李白《少年行》:“好鞍好马乞与
人。

”都是“给予”的意思。

我国南方方言口语也仍保留“乞”的这种义项。

此处也是给
予义,而非请求义。

正确的译法是:有人用钱接济他。

此外,“稍稍”古义是“渐渐”不
宜与今天的“稍稍”混为一谈。

例(2)“蠢”字,今日常用义为愚蠢,古代常用义为蠢动。

《说文》:“蠢,虫动也。

”引申为钻营奔走的样子。

所以这句的正确译法是:那些
到处奔走只求赚钱的人。

二、不知古文通假现象造成误译。

古书通假是一种常见现象,有些时候,简直成为一种时髦。

当我们用本字解释不通,就要
考虑是否通假否则便会难以翻译。

例(1)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贾谊《论积贮疏》)
[译文]远方有能力,有疑心的人,就会同时行动争着起事了。

例(2)故有舍本而问未者耶?(《战国策•齐策四》)
[译文]因此有所询问难道不先问根本反而问枝节吗?
例(1)的“疑”实际上是通假字,它通“拟”。

“能疑者”是指能力与朝廷相当的诸侯,他们对汉王朝构成威胁。

例(2)的“故”通“胡”,全句应译为“为什么弃根本而问枝叶呢?”《吕氏春秋•淫辞》:“罪不善,善者故为畏?”(惩罚不好的人,好人为什么害怕呢?)
例(3)豪民子闻难,鸠宗族僮仆百许人,欲要篡以归。

(高启《书博鸡者事》)
[译文]豪民的儿子听说出事了,就集合本族的奴仆一百多人,想要拦路把他的老子抢回去。

这一句通假现象较多。

“鸠”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