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科技文(共十个篇目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科技文
(一)
技术跨越发展是指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形成优势产业,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实现迅速追赶。
历史已经证明,技术跨越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第一次产业革命以来,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从英国转移到德国,再转移到北美,无不是依靠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并实施反向工程,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了针对欧美的技术和经济赶超。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在不少技术领域赶上或超过了美国,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东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仿效日本技术创新模式,也迅速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斯堪的纳维亚诸国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发达国家,但是,他们采用了跨越策略,现在一举成为电信产业先进国,出现了爱立信、诺基亚等世界知名公司,这些国家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也名列前茅。
近年来,技术跨越策略也受到一些国际机构的重视。
世界银行在其1998—1999年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说,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正是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
在电信领域,吉布提、马尔代夫、毛里求斯和卡塔尔等发展中国家直接采用新技术,它们跨越了金属导线和信号模拟阶段,实现了电信网络数字化。
而先进工业化国家仍有半数电话网络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我们对绿色革命记忆犹新。
绿色革命首先发生在南亚,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农业技术跨越的一个范例。
绿色革命发祥地印度很快成为粮食、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出口国。
由于推广绿色革命,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事实上,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全面或者局部地运用了技术跨越策略。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指出,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运用跨越策略,世界经济力量正在从北向南和从西向东转移。
英国和美国实现工业化所花的时间分别为150年和100年,而亚洲仅用了不到一代(三十年)的时间。
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
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这意味着,它们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那时的30%。
这些数字说明发展中国家将通过技术跨越达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
7.下列对“技术跨越发展”有关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后进国家采用技术跨越发展策略,是追赶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
B. 后进国家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的前提之一。
C. 后进国家直接应用、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是技术跨越发展的目的。
D. 后进国家实现技术跨越发展,可以跨越技术发展的某些阶段,形成优势产业。
8.文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将从1992年的16%提高到30%的依据,正确的一项是
A. 亚洲和南美的粮食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增加了一倍以上。
B. 亚洲实现工业化仅用了不到美国所花时间的三分之一。
C. 约占世界人口30%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从1980年到1995年的15年内,实现了人均收入倍增。
D. 世界银行预测,从现在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6%。
9.下列对“发展中国家遇到了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大好机遇”这句话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有着技术跨越发展的巨大空间。
B. 发展中国家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可以向国际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
C. 由于存在着巨大的技术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D. 在知识成为战略性资产之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世界知识宝库,实现技术跨越发展。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跨越的结果,将造成先进工业化国家使用高成本的落后技术。
B. 后进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是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来缩小或消灭的。
C. 后进国家可以通过技术跨越发展反超先进工业化国家。
D. 技术跨越发展策略的实施,将会使世界技术和经济中心再次发生转移。
【参考答案】7. C 8. D 9. B 10. A
(二)白鹤梁
白鹤梁是一段长约1600米、平均宽约15米的石梁,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北面的长江中,因从前经常有许多白鹤栖息于梁上而得名。
白鹤梁多数时候隐没于江水中,只有在枯水期才显露出来。
从唐代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以来,先人们以在石梁上刻石鱼的方法记录了长江的枯水位;石梁上还有许多诗文碑刻,也写到了石鱼出水的时间和石鱼距离枯水线的尺度等。
这些石鱼和碑刻是非常珍贵的水文资料,为探索过去1200年以来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准确的科学依据,因此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
加上白鹤梁上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因此白鹤梁成为三峡库区唯一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的表层由硬质砂岩和软质页岩组成,由于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砂岩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再加上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因此尽管白鹤梁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尚好,但也开始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同时,白鹤梁的标高是138米,而三峡工程坝前水位将达到175米,白鹤梁在三峡工程
最终竣工以后将永远沉没于水下,如此高的水位也将使它经受不住强大的水压而导致损坏。
如何保护白鹤梁成为水利专家们心中的一件大事。
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组织专家们为保护白鹤梁出谋划策,先后有天津大学、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和武汉大学等提出了各种方案。
天津大学的“水下博物馆”方案认为,可以建一个密封的椭圆形双层壳体,罩在石梁上,人们可以通过隧道进入壳体内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但是这一方案技术难度大,费用高,而且被放在水下几十米深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一旦破损,就会损坏石梁,因此被否决了。
最后提交审议的是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方案:将白鹤梁就地淤埋,等将来我们的子孙后代有能力时再去发掘和利用,而在岸边水位变动区仿造一个白鹤梁。
不知什么原因,向来与文物保护工作没有接触的葛修润院士被邀请参加了专家评审会,于是他在出差路过北京时专门去国家文物局查看了有关资料,发现即将接受评审的惟一方案不妥,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现保护文物的初衷。
葛院士在总结各种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方案。
新方案与天津大学的方案类似,不同的是天津大学采用的是有压容器,即罩住白鹤梁的壳体要承受很大的水压,而新方案是无压容器,即把过滤后的江水注入壳体内,使壳体内外的水压达到平衡。
这样技术难度小了,费用低了,最重要的是不再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
2003年2月13日,葛院士为白鹤梁专门度身定做的“水下宫殿”正式动工,白鹤梁也可以“永见天日”了。
7.根据文意,下列白鹤梁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原因,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在石梁上刻画的石鱼,记录了1200年以来长江的枯水位。
B.石梁上许多古代诗文碑刻反映了石鱼的出水时间和距离枯水线的尺度。
C.为探索长江上游枯水期的发生和水量变化的规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
D.石梁上反映长江水位的题刻大多出自历代名家之手,具有艺术欣赏和保留价值。
8.根据文意,属于白鹤梁急需保护的理由的一项是
A.白鹤梁上的石鱼和诗文碑刻所记载的水文资料可能会遗失。
B.白鹤梁表层砂岩下的泥质岩容易被水流淘空,悬空的岩体容易蹦落或翻转。
C.由于风化、船只撞击等因素,白鹤梁已经出现一些环境地质灾害。
D.白鹤梁将会承受不住三峡工程完工后高水位所造成的强大水压。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白鹤梁平时都隐没在水中,每年在长江枯水期才露出水面一次。
B.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不但出自历代名家之手,而且是珍贵的水文资料。
C.直到三峡工程开工的时候,白鹤梁上的石鱼和题刻保存得还算完好。
D.“就地淤埋,岸边复制”也是保护白鹤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在三峡工程建成以后,即使在长江枯水期水库的坝前水位也将高于138米。
B.天津大学的方案之所以被否决,最重要的原因是存在毁坏石梁的危险。
C.在葛院士的方案中,人们可以进入罩在石梁上的壳体进行参观、考察和维护。
D.除了葛院士的方案,其他各单位所提出的方案都不能使白鹤梁“永见天日”。
【参考答案】7、 D 8、 D 9、 C 10、D
(三)21世纪医学挑战生命极限
大量研究表明,端粒与细胞的老化关系密切·
端粒,是指由染色体末端的“TTAGGG”碱基组成的循环序列。
除了部分例外,端粒在每次细胞分裂后变短,缩短到一定程度后,细胞便停止分裂。
最新研究表明,当体内生成具有极短端粒的细胞团之后,端粒部分的间隙就会出现错位,并与其他染色体发生融合。
人类的癌症,据称大约85%极有可能与端粒异常有关。
由氧化引起的损伤,是造成端粒异常的另一原因。
在遭受氧化损伤的细胞中,活性氧值上升,并引起DNA损伤。
长期从事该项研究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大卫·吉利博士认为人体内的DNA修复机构,可能与老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一旦能够找到预防氧化损伤、弥补 DNA修复机构缺陷的手段,将有助于人们开发更为有效治疗疾病的方法。
有些人尽管机体健康,却由于早老性痴呆症而陷于重度痴呆状态。
因此,如何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维持大脑功能,将是今后的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
斯坦福大学医学系的罗伯特·扎霍尔斯基博士介绍说,在生物中,惟有人类会陷于慢性身心紧张之中。
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时,人的副肾皮质会分泌出一种被称为“糖皮质激素”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使人的大脑逐渐老化。
根据扎霍尔斯基博士的研究,糖皮质激素会阻止神经元吸收作为能量来源的糖,最终导致神经元死亡。
特别是海马部位的神经元,更容易受到伤害。
海马是大脑皮质的一种,是控制记忆的重要部位。
长期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或是受到来自外界的心理创伤,会导致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的上升,造成海马萎缩。
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引起忧郁症等精神疾病。
目前,扎霍尔斯基博士正计划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治疗之中。
具体做法是,在海马植入可以生成分解糖皮质激素的蛋白质的基因。
或者植入 SOD(超氧化歧化酶)基因。
他设法在实验中使小白鼠出现心脏疾病发作和癫痫发作,然后在小鼠的大脑海马注入SOD基因。
通常情况下,由于发作造成的应激反应,海马的神经元会在48小时后死亡。
但是,如果在发作后48小时之内进行上述基因治疗,就可以防止大脑出现后遗症。
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医疗技术必将出现飞速提高。
在21世纪,包括癌症在内的各种顽症可望被逐一攻克,长生不老或许将成为现实。
专家呼吁.对于人们在现代社会所承受的过度身心紧张,也必须及早采取相应对策。
7.下列对端粒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端粒是指由染色体末端的“TTAG GG”碱基组成的循环序列。
B.每次细胞分裂后,端粒就变短,最终使细胞的分裂停止下来。
C.极短的端粒成为细胞团之后,端粒部分的间隙就会出现错位,并与其他染色体发生融合。
D.端粒的异常,将有85%导致患癌症。
8.对“如何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维持大脑功能,将是今后的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个医学挑战生命极限的问题。
B.一个人的机体健康,也意味者他的大脑功能也一定是健康的。
C.细胞中,活性氧值上升,会引起DNA损伤.而 DNA修复机构的缺陷,可能与老化密切相关。
D.今后医疗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是努力找到预防氧化损伤,弥补DNA修复机构缺陷的手段.
9.下列与糖皮质激素毫无关联的一项是( )
A.“糖皮质激素”这种物质,是由处于身心紧张状态时,人的副肾皮质分泌的。
B.人的大脑的逐渐老化,与“糖皮质激素”在长时间内的作用有关。
C.海马是大脑皮质的一种,是控制记忆的重要部位,它的萎缩是由体内糖皮质激素浓度的上升造成的。
D.端粒在每次细胞分裂后变短,其变短的情况与糖皮质激素浓度有关。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癌症,据称85%左右与端粒的异常有关。
B.长期从事端粒异常原因研究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分子遗传学研究所的大卫·扎霍尔斯基博士认为:人体内的DNA修复机构,与老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C.糖是神经元作为能量的来源,缺少了它,最终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
D.扎霍尔斯基博士经过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基因治疗之中。
其具体的做法是,在海马植入可以生成分解糖皮质激素的蛋白质的基因,或者植入SOD(超氧化歧化酶)基因。
【参考答案】7.A(B项是关于端粒分裂后的特点的.C项讲的是端粒异常的情况.D项讲的是端粒异常与人类患癌之间的某种关系.)
8.B(即使机体是健康的,大脑功能也不一定是健康的,随着人的年龄的增大,大脑的功能就会减退。
) 9.D(此项与糖皮质激素毫无关系,属于无中生有。
)
10.C(A项应是“人类的癌症,据称85%左右极有可能与端粒异常有关”。
B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扎霍尔斯基”应是“吉利”;二是“可能与老化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这个“可能”不能少。
D项所讲只是一种计划,还未应用于基因治疗之中。
)
(四)
艾滋病给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近毁灭性的打击。
乌干达这个国家就因为国内1/3的劳动力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国民生产总值已下降了30%;号称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泰国,由于艾滋病严重流行,其经济损失达85亿,国民生产总值降低20%。
研究报告说,艾滋病流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即对个人和家庭的微观影响,对部门和局部地区的影响,对宏观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前两个阶段
的影响都已出现。
据专家分析,中国艾滋病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20至49岁的年龄段,他们既是主要的家庭劳动力,又是主要的社会财富创造者。
按云南省统计的艾滋病病人平均死亡年龄(28.4岁)、中国人平均劳动年龄(59.7岁)和每人每年创造的社会财富(1.5万元人民币)计算,一个人因感染艾滋病而减少创造财富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约47万元人民币。
以此推算,目前全国艾滋病感染人群达100万(保守数字),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达数千亿元人民币。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景军教授警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国农村,如果不加大防治力度,就会病情恶化,马上变成艾滋病病人。
而由于医药负担沉重,一个病人会使两三人变成赤贫。
到2010年,全国如果出现1100万感染者,以800万农村感染者来计算,由于艾滋病所造成的贫困人口将高达2400万到3200万。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指出,艾滋病蔓延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中国现在有20万人已经脱贫,是世界上第四大贸易国,也是第四大外国直接投资的接受国。
中国正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未来是光明的。
但是,如果有1500万到3000万人得了艾滋病的话,就将使中国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
”如此说不幸成真,中国的GDP未来10年将累计减少400亿元收入;如感染人数较少,则未来十年中国的GDP总量比没有流行艾滋病累计减少225亿元。
7、根据文意,对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个艾滋病人少为社会创造财富约31年而造成的损失。
B.一个艾滋病人需要国家提供的生活救助费和医药费用是极高的。
C.感染艾滋病所带来的损失不只是个人和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社会的。
D.艾滋病的蔓延将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8、根据原文,对艾滋病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艾滋病防治力度不强。
B.医药负担沉重。
C.家庭劳动力丧失。
D.患者大都生活在农村
9、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国不能有效控制艾滋病,这将使中国已获得的经济成果毁于一旦。
B.艾滋病蔓延对经济发展和脱贫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
C.艾滋病流行的影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整个宏观经济和社会稳定。
D.目前艾滋病还未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应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农村,一个人得了艾滋病后会很快传染给全家,因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至少有80%生活在中国农村。
B.艾滋病的流行将影响中国在世界上贸易国和接受国的地位,从而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发展。
C.我国要保持国民生产总值的持续提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遏止艾滋病的蔓延。
D.艾滋病给农村地区带来的威胁是最大的,因此只有控制艾滋病在农村的蔓延,才能控制中国的艾滋病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7.B 8.A 9.D 10.C
(五)建筑的情态(节选)
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在于其形象化,以形感人。
这种形象,却多与建筑有关。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些建筑形象,都诗化了,情态化了,所以都是那么的感人。
反过来说,由于文学的积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象也变得含情脉脉。
当我们看到建筑中的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都会触景生情,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诗一般的语言。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中国古代建筑不仅美在建筑形象,更美在其空间。
它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
早在东汉,就有《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这是一处很情趣的庭院空间。
诗中一对恋人依依惜别,赠枝叶留念,读来感人。
这一情节,以美丽的庭院做背景;即便反过来说,这个庭院由于有了如此美的生活而积淀起更多的情态符号。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庭院春夜,形态朦胧,动人之至。
“半人家”,有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阴影里,生动无比。
在静谧中使人感受到有一股春的暖流弥散在空气中;虫声在夜静人闲之中,更表现出春的气息。
若身历其境,仰望夜空,星斗横斜,会令人憧憬,感到时光在流逝,一切都留在这美好的庭院空间中了。
苏州拙政园里有个小园——“海棠春坞”,院子三面围廊,一面是粉墙。
靠粉墙处一个花台,上面植数竿修篁,一丛海棠。
每当海棠花盛开,给小院增添许多美感。
苏轼有诗《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与小院,似乎互为比兴,增色不少。
相传这个小院就是照《海棠》诗意而作的。
三面环廊,意象出自诗中的“月转廊”,表示夜已深。
可以说,没有诗情画意之素养,就不会游园,也不懂造园。
10.选出下列对第1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A.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形象化是唐诗的一个显著的艺术特征。
B.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唐诗中感人的艺术形象大多是建筑形象。
C.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建筑多是诗化、情态化了的。
D.作者引用唐诗是为了说明只有形象本身富有诗意,才能使人触景生情。
11.选出下列不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多形成内向性庭院式空间,情态也在其中”这一观点的一项
A.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B.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C.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D.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1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第2段引用词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意在表明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美在形象。
B.《庭中有奇树》描写恋人院中依依异别,赠枝叶留念,使美丽的庭院更具情态化。
C.“更深月色半人家”,是说庭院一半被月光所照,一半在树的阴影里。
D.读了《海棠》诗更能够理解诗人以拙政园的“海棠春坞”为题材的原因了。
13.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出中国古代建筑的两大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0.C(本节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
11.A(古代建筑的“内向性庭院式空间”和“情态”这两点缺一不可)
12.B(A项更美在其空间;C项应是院墙阴影,与树无关;D项关系颠倒)
13.(1)建筑形象多回廊、栏杆、台阶、屋檐、门窗等等,讲究情调;(2)建筑空间多内向性庭院式空间。
(六)水族先民可能来自北方
关于水族的来源,国內外专家、学者较为一致的结论是,水族是我国南方由古代“百越”族群中“骆越”后裔的一支,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
但是,水族先民什么时代,什么原因,从什么地方来到南方融入百越之中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水家专家所关注的,也一直没有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贵州省水家学会副会长蒙熙林说,从殷商亡国变迁的历史、水族古文字及水书、水族历法、水族复杂的韵母系统、水族语言中保留着大量的中原古音、水族盛大年节——端节以及DNA鉴定等等资料的研究表明,水族先民可能从北方迁徙而来。
蒙熙林进一步分析说,荔波县档案局收藏的一本清代水书上印有梅花鹿的图案,而梅花鹿在南方是绝对没有的。
其次,登高跑马是水族端节活动的一个重要內容,跑马的时间都在亥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