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登高》实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登高》实录
《登高》实录
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古体诗,句式、用韵都灵动多变。

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杜甫的《登高》。

这是我们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律诗,大体符合七律的格式。

我们先一起跟着音频读一读整首诗。

初读之后,同学们应该很容易发现这首诗前两句写自然之秋,后两句,写人生之秋。

这一堂课还是采取前面学过的细读的方法,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整首诗如何将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融为一体?
要解决这个问题,肯定要先梳理清楚四联的主要内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先看首汉两联。

本来七律诗的首句通常是要押韵的。

王力曾经指出,五言律诗,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而七言律诗首句以入韵为常见。

也就是说首句要以平声收尾,而且押韵。

那这首诗的“哀”跟“回”以及下面的韵脚字,按理说应该都是押韵的。

可通常首句一旦押韵,就不能对仗,为什么?对照的句子要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反。

既然上句是平声收尾,下句应是平声收尾,它就对不起来。

杜甫这里却创造性地运用了句中对:“风”、“天”都是天文类词汇,“急”“清”都是形容词,“渚清”跟“沙白”相对,都是颜色词。

对得很工整。

首句用平声收尾,还构成对仗。

这在格律诗里非常少见,足见诗人技法之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诗人笔下的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是迅疾的风,苍茫的天和哀鸣的猿声。

这和第二句有什么关系?正是这疾风天高猿哀鸣,导致了渚清沙白鸟飞回,“回”课下注解,注为“盘旋”。

为什么?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的窝,无枝可依。

放眼望去,只有渚清沙白鸟飞回,这是一种无所皈依的生命感受。

“清白”怎么理解?仅仅只是强调水流的清澈,沙滩的洁白吗?要注意联系上下句。

整体来看,不是,是清清的水流,空无一物的沙滩。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这番景象的感受,你会用什么?恐怕会是孤独、凄凉、飘零、萧索,悲伤等等一类的,这也正是诗人对外部生存环境的内在感受。

因此这些外部景物并不是简
单的物象,而是寄托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我们在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中已经学习过,透过意象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这是欣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下面两句更是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联的对仗极工整,“无边”对“不尽”,“落木萧萧”对“长江滚滚”,“下”对“来”,两个动词。

诸位想一想,为什么“落木”是“无边”的,先看“无边”两个字,写出了什么?广阔的空间感,在诗人的心目中,普天之下率土之滨,纷纷扬扬的都是落木,也就是落叶。

“落木萧萧”意味着什么?草木摇落,秋天萧索苍凉,万物走向衰亡,是生命的告别,而草木一秋,又恰似人生一世,何其悲伤。

那为什么滚滚长江是不尽的?这既是自然现象的描绘,又预示着时间的永恒。

结合前几句,滚滚长江怎么理解?还仅仅是长江的壮阔景象吗?恐怕不是。

这是因上一句生命的逝去而产生的无尽无休浓郁绵长的悲壮感,用自然的永恒来写人生的短暂。

你见过类似的诗句吗?可能有同学会想到魏晋时期阮籍的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想到唐代文人刘禹锡在《西塞山怀古》里写到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甚至想到后世苏轼的《赤壁赋》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到这里前4句的自然之秋便都呈现了出来。

那是萧索的悲凉的。

接下来转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一连处在过度的位置,是外界之景和内心之境的连接点。

第4句,“不尽长江”所写的视野极为遥远,“万里”恰能接上一句,“悲秋”,则是前两年秋景带给诗人的情感体验,“常做客”,写出诗人内心毫无归属感,如同首联中无知可依的飞鸟,只能四处漂泊,百年为老年多病治年脉体衰,独登台,又是孤苦无依,表现的仍然是飘零孤独、苍凉、悲怆和无所皈依感,和“不尽长江滚滚来”带来的生命感受是一致的。

同时“万里”“百年”和上一联里的无边不尽相呼应。

诗人的积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与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走,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百年多病独登台”,也再一次呼应了诗题“登高”并且转续下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评价此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请诸位结合自
己对杜甫生平经历的了解,谈一谈“八意”,也就是八种可悲。

体现在哪里?杜甫是哪人?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这说明他出生于巩县,但他自5岁起离开巩县,只在15岁和24岁时回去过两次。

正如诗歌写道的:“常做客”,“常”指的是长久,不断离乡背井,万里做客。

即使偶一遭遇也是令人伤感之事。

而诗人之做客却是既久且远,客居异乡,回乡归期未有期,一可悲。

经历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唐代宗广德二年户290余万,口1690余万。

从天宝13年到此时的764年,10年间,唐朝的人口减少了7/10,生逢乱世。

二可悲。

回顾杜甫的人生经历,葛小英有一个梳理,分为这么几个时期,少壮漫游期、旅食京华期,奔赴行在期,度拢入蜀期,定居草堂,滞留葵州,漂泊荆州。

可见这一生都4处漂泊。

三可悲。

杜甫年轻的时候是想做宰相的,有诗歌佐证“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称“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可纵观他的人生经历,担任的都是些什么职位?根据《旧唐书·杜甫传》的记载:
类似于京兆的一个军事参谋。

到了《登高》时期,年已暮齿,功业未尽,永为遗憾,四可悲。

再看他的家庭生活:
诗人早已家破人亡,五可悲。

在《登高》之前,杜甫还有一首《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尽管年老多病,却只能孤零零的独登台,六可悲。

万里悲秋又当萧瑟的秋天,七可悲。

从杜甫自己的这些诗句里,我们可以看出“百年多病”,这多病真的是身患数种疾病,八可悲。

这八可悲,将生命的悲哀与绝望表现到了极致。

人生的哀痛还有比这更深的吗?所以“艰难”二字毫不夸张。

杜甫的一生命运坎坷,一生苦痛积郁,苦恨怎么理解?极恨繁霜病,病发斑白,在一生坎坷漂泊积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衰老、疾病和愁绪,这样一种生存状态,导致了诗人“潦倒新停浊酒杯”。

为什么是浊酒?古代人有清酒和浊酒,清酒常常是比较高档的酒,差的酒是浊酒,连浊酒都停了,又是为什么?有同学结合前面的“八
意“想着,无非身体不好,不能喝酒了。

其实还有一种,穷了,买不起呀。

无论是两者的哪一种,都使人有一种潦倒之感,落魄之感,艰难之感。

诗人饱尝潦倒之苦,艰难的处境使自己的白发增多,又断了酒,心中的悲愁自然就无法排遣了。

借酒浇愁是聊以慰藉的,但还是有从愁的状态中解脱挣扎出来的努力。

现在这种聊以慰藉的可能都没有了,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这一脸和前面两联写景有关系吗?它和首联的哀景遥相呼应。

此时的诗人正是那徘徊回旋,无枝可依的飞鸟,孤独凄凉、意境混融。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一般来说一首律诗应该拿几联对仗?颈联与颔联两联对仗,可这《登高》一共几联对仗?四联全部对账,实属罕见。

要知道对仗过多,其实是容易给人呆板的感觉,整首《登高》却没有怎么做到的?诸位留心一下这首诗每联的出句,即1、3、5、7句的末字,“哀”“下”“客”“病”有什么发现?这4个末字分别用了平、上、入、去,四声不重复,这是句句对仗却不敢板滞的原因之一。

另外还请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诗歌的内部节奏有什么发现。

首联和颔联的节奏是二二二一行,颈联节奏稍微发生了一点变化,可以读作二二一二,到了尾联,又不再是和颈联相同的节奏,内在声律节奏的变化,是实现不呆板的另一个原因。

更难得的是,我们来关注一下整体内容,这样一种严整的形式,有没有截断或阻隔诗歌的意迈?没有。

前四句写登高所见,目光从高到低,又由近及远,层次清晰,听觉视觉结合,纵横交错的描绘出一幅辽阔的秋景,后四句转入了抒情,因第四句所写视野极为遥远,下接万里悲秋,过渡无痕。

尾联诉说自己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含此前三连的种种。

百转千回的思绪与严整精密的形式契合在一起。

根据这样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杜甫对于声律锤炼之精细,正如胡应麟在《诗薮》里面所评价的那样:“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者。

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堂课的主问题了,整首诗如何将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融为一体。

诗歌前四句,树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点,描绘了江边萧瑟寂寥的景致,表现出自然之秋的清冷、萧索、衰败。

后四句抒情,由前4句的自然之秋推物及己,融对季节的感受与对生命的感受为一体,表
达人生之秋的悲凉、凄怆,眼前景和心中情高度契合,意景混融。

我们读一首律诗要知晓一些律诗的基本章法,比如平仄、对仗、押韵,怎样才能抓住一首诗的灵魂?他当然要靠对整首诗的细读,要先梳理各联的主要内容,明确各联的侧重与关联,在深入每一句诗句中关注具体的景与情。

此外,在赏析意象的时候不可以孤立地贴标签,既要迁移运用已有的知识,了解其固定内涵,还要结合这一首诗歌中修饰意象的动词、形容词,并且立足全诗,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更准确的理解。

此时、此刻、此景、此情。

今天的作业是这样的:一,完成配套练习册里的第8课的第5题二,查询《琵琶行》写作背景。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次课我们再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