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之我见(xiexiebang推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之我见(xiexiebang推荐)
第一篇:《阿Q正传》之我见(xiexiebang推荐)
《阿Q正传》之我见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这是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思想和艺术的创造力是惊人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中国现代小说的人物画廊里,鲁迅笔下的阿Q 可谓大名鼎鼎。
长期以来,几代读者对《阿Q正传》这部作品的兴趣不减,呈现出人人竞乡议论阿Q的文化奇观。
《阿Q正传》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发人深省,振聋发聩;作者所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已经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小说以其巨大的思想价值,穿越时空,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通过《阿Q正传》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
人们是用“势力眼”看人待物的,对有钱有势的热闹是一种态度,对无钱无势的人又是另一种态度。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境的么,我以为在喜欢条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便是鲁迅的感叹。
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透过小说表层的风趣幽默,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
小说意义十分重大,小说所描写的阿Q、赵大爷、王胡。
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
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和怜悯、关心和爱护,但是缺乏真诚爱心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人们给予他们的却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冷酷。
这样的社会难道是合理的、正常的社会吗?这样的人际关系难道合理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吗?最令我们痛心的是,他们生活在无爱的人间,深受生活的折磨,但是他们彼此之间也是缺乏真诚的同情,对自己同类的悲剧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甚至欣赏的态度,并通过欺辱比自己更弱小的人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辱时郁积的怨愤之气。
所有这一切,让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
这是一个多么冷酷无情的世界!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可想而知,当时的中国为什么会从富强走向
衰落,甚至被外国侵略者随意蹂躏。
从鲁迅的小说中就能找到一切答案。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
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
“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正常的精神安慰对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从失落中走出来,都必须学会调节心理,使它获得某种平衡。
否则,我们将长期处在名利的斤斤计较中而痛苦。
阿Q的错在于他没有任何的原则,凡事都计较,凡失败都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超越。
而他又不是通过现实的奋斗来实现,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虚妄的胜利。
这种精神胜利法,只会麻痹人的斗志,为我们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是我们应该扬弃的,是与正常的精神安慰有着本质的区别:面对生活内容的不同。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面对这种处境,怎么办呢?当我们事业失败时,我们不妨对自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当我们受人欺侮时,我们不妨对自己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我们失恋时,我们不妨对自己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只有以积极的、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第二篇:阿Q正传
阿Q正传
教案示例1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
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阿Q正传》共分九章。
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
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身世、处境;
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
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 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望。
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 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习课文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
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
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
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
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
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
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
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
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拓展探究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
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
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教案点评:
《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
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
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教案示例1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设想:在课外预习的基础上,安排1课时进行书面概括练习,要求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
2步骤:①布置学生预习,要求通读全文,标记精彩语句,思考“旁批”提出的问题。
②课堂上安排30分钟由学生用三五百字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提示学生不要写成“故事梗概”一类。
③抽查“概述”文字,适当评点,举一反三,让全体学生基本了解这部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附内容概述参考文字:《阿Q正传》共分九章。
前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
其中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
绍了阿Q身世、处境;
二、三两章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奴相十足。
中间三章是小说情节的发展,重点描述了阿Q 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第七第八章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以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望。
最后一章描写了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 被杀害的悲惨结局。
④课外作业可布置学生根据“评点”修改自己的“概述”。
二、研习课文
1设想:安排4课时研读课文,其中1课时学习前三章,1课时学习中间三章,另外两课时分别学习最后三章。
学习时,导读引路,“旁批”切入,捕捉要点,抓住关键,着力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步骤:①第一课时:学习第一章,拟引导学生归纳阿Q的“四无”(即无名目、无姓、无名、无籍贯),了解阿Q的政治地位低下,生活环境恶劣;探讨行文中三处讽刺手法的运用(即讽刺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论”,讽刺抱住“国粹”不放的遗老遗少们,讽刺胡适的考据癖),体味鲁迅小说的独特笔法;回答两个“旁批”提问,初步了解赵太爷和阿Q的性格特征。
学习第二章,拟引导学生剖析有关阿Q的4个生活片断——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把握阿Q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学习第三章,可要求学生仿照第二章的学习方法,概括该章所记生活片断的主要内容(即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归纳阿Q精神胜利法构成的另一层面: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②第二课时:学习第四章,可引导学生边朗读课文,边思考“旁批”的设问,尔后归纳章节大意(即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受的可悲结果,进一步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学习第五章,可要求学生复述“龙虎斗”和“偷萝卜”两个情节,体会用词的准确性,进而认识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
学习第六章,主要应让学生通过阅
读,了解前半部分着重揭示国民趋炎附势的本性,后半部分重点突出世态的炎凉,人们的愚昧无知。
总而言之,中间三章的文意不难理解,由学生读一读、议一议即可。
③第三课时:学习第七、八两章。
首先可布置学生浏览课文,概括情节,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回答“旁批”的提问。
七、八两章的情节大致是这样的:
未庄风传革命/阿Q宣布革命/梦中幻想革命/地主投机革命
(以上为第七章的主要情节)
未庄没有革命/洋先生不准革命/革命幻想破灭
(以上为第八章的主要情节)
④第四课时:学习第九章。
这一章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思想开掘深刻,讽刺入木三分,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大团圆”,也是编辑们着意设计“旁批”的一章。
因而研读时应调动多种朗读方式去朗诵,去品读,并认真回答“旁批”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与此同时,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孔乙己》《药》《祝福》等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就练习三的答案作点提示:作品最后以讽刺看客作结,解剖中国人的灵魂,揭示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那沉睡的民从,实现民族振兴的目标。
三、拓展探究
1设想:安排一课时,用于鉴赏要点(即分析人物形象、归纳艺术特色),处理练习,为“单元说明”中提出的“理解”“体会”“把握”等要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2步骤:结合练习一,探讨《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
如有必要,可简要介绍一下写作背景,让学生阅读文后所附王富仁的《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结合练习二和练习五,概括阿Q的性格特征,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启发学生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
同时,引导学生简析赵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的形象。
结合练习四,理解小说的艺术特色。
关于“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主要由教师讲授;关于“白描的手法”,尽可能让学生找
出例证;关于“杂文式的笔法”,略举一两个例子即可。
练习六安排在课外完成。
教案点评:《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昆仑,在世界文学中也是一流的精品。
这样千古不朽的名著,理应全面、深入研读之,以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目的。
为此,教学该文时可安排6课时,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深层的严肃与悲哀,把握作品语言的独特风格。
第三篇:阿Q正传
《阿Q正传》读后感
三毛说过:“如果只是为了看蓝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那不叫流浪。
”阿Q是绝对不会有这种情调的,然而,阿Q却称得上是个名符其实的流浪者。
就凭这“名符其实”四个字,阿Q又该得意一阵子了,“怎么样,看到没有,老子可是正宗的,你想要还得不到呢!”可谁又能说流浪者不配有爱情?是人,总会有七情六欲,阿Q也绝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
他“喜欢”吴妈,又敢于向吴妈告白这又有什么错?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
”让人觉得似乎含有耍流氓的成分,可是要阿Q来引经据典大表爱意,他可能做到吗?如果他阿Q能说出:“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他就不是流浪者阿Q 了,就要改名为诗人阿Q或阿Q大师,从而受到人们敬仰,可是阿Q 就是阿Q,他只能说出“我和你困觉”这样最直截了当的表白。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说出一句话,即使是再最紧迫的情况下说出的话,也是经过一定思考的。
”可见,阿Q是经过思考才会说出这句话的。
也许阿Q失眠的那个晚上,翻来覆去想的就是这句话,只是由于语言水平有限,才使吴妈听上去以为阿Q要耍流氓。
可是,难道吴妈真的一点也不喜欢阿Q吗?那为什么还要赶到城里去看阿Q被拉着游大街?是因为阿Q是流浪者的缘故?还是因为阿Q的癞疮疤太刺眼?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吴妈为了保住自己所谓的
名节,从而也加入不惜将阿Q送上绝路的行列。
正如文化大革命时期所谓的“成分”问题也使一些人加入了“看客”或“帮凶”的行列。
“成分”不好,生活也不会幸福,可是无论是“癞疮疤”还是“成分”都是命中注定社会使然的,爱情之于阿Q 或吴妈对于阿Q,喜欢怎么样,不喜欢又怎么样?社会使然又能改变什么呢?封建礼教一直束缚着国人,尤其是妇女。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户,想出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脚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住,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
结果呢?目的是达到了,可这“妙计”的副作用是吓人的。
妇女的脚骨折断,疼痛难忍是一方面,足不出户,不知天下事,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妇女的思想也裹了个密不透风。
什么追求自由,为爱挣扎,结果只会以悲剧收场,还落了个不重名节的坏名声。
可是悲剧还是子孙代代或残或缺的延续着。
再说千古大师孔老二又雪上加霜地填上了几笔,这几笔更是给封建礼教加上了个感叹号,使其根深蒂固。
这吴妈正是很好的遗传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名节保护得连碰都碰不得,普通人的思想尚且禁锢于如此,又何况他阿Q呢?这个头上长着癞疮疤,比人低几等的流浪者,即便吴妈着实有点喜欢他,可这是关系到名节的大事啊,哪能因小失大?要怪就怪阿Q他自己,要是他不是个踉踉跄跄、衣着破破烂烂的流浪者;要是他不是个头上长着癞疮疤被人高兴时拿来当笑料,不顺心时连看看都觉得碍眼,恨不得给他来碰几个响头的流浪者……总之跟阿Q在一起,简直是往我吴妈名节上泼污水,这可是万万划不来使不得的。
就这样,我们的阿Q,可怜的流浪者的爱情,被吴妈这等小女子的名节,这封建的礼教所谓思想给断送了前途,还死活地把命给搭上,这就是流浪者的爱情,悲哉!
第四篇:阿q正传
《阿q正传》读后感
阿q正传》读完了,《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
《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
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
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
噩,苟且偷生。
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
”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
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毋庸讳言,阿q的性格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它是人面对失败时的一种逃避性思维,自有其趋弱的倾向,但也不可否认,精神胜利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存在的合理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特性,而不能仅作贬义的弱点来审视,鲁迅笔下阿q的麻木至极,自欺欺人,不可救药;而阿q的精神胜利法更是众人皆知。
但我的看法是:阿q精神的确是值得唾弃的;可是有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它在日常生活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比如,买了见价廉物没的衣服,原是很高兴的,可一看别人和你买了同一件衣服而且比你还要便宜,我就会在心里想:两件质量应该是不一样的吧!一询问发现人家可是正规店买的有发票呢,那听了可就不爽了,能怎么办,生气是没有用的,买心爱的东西本来是很快乐的的事,结果却弄成花钱买气受,这大可不必!你要这样想,既然买了就值这么多钱——一分钱,一分货呀!大不了这些钱就算给店主的小孙孙买两包点心吃吃了!万事要想开(极重要的事除外),我们还是需要一点阿q的,为失去一点利益就骂人呕气,大发雷霆实在是值不得。
明天就要考试了,今天还没复习好,自个儿急得手足无措。
为避免这样的心情影响明天的考试,我们可以为自己来一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来暂解心情的紧张和烦乱。
考试时却要全力以赴。
当然以上所述并不是要让大家凡事都找退路、找理由,不去积极进取,面对现实。
而是说我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不如意但无原则的事情上尽可能耐给自己多一点的安慰,不必为那些小事搞得心情不悦,影响本应做的重要事情。
所以,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是需要阿q精神的!吸其“利”为我们所用!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
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侪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
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与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
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第五篇:《阿Q正传》全文
《阿Q正传》全文
篇一:《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阿Q正传》教案
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
一.教学导入:
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
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