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兴紫砂的崛起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宜兴紫砂不仅在整个中国绝无仅有,在全世界 也是独树一帜,紫砂本身的优良材质得到了广泛认 同,由于国家对这类珍贵矿产资源的保护,已经明令 禁止了紫砂矿料的一般性开采,这对于经历了几度 衰荣、代代相传的紫砂工艺来说无疑规划了一条长 远发展的道路,为宜兴紫砂今后的可持久打下扎实 的地基。
宜兴的紫砂陶是中国陶瓷的一个分支,由于宜 兴当地紫砂矿独特的性质,使得宜兴紫砂走上了一 条与制作瓷器完全不同的工艺选择,正是这种独特 的工艺使得紫砂具有了与众不同的魅力。从出土的 众多陶瓷残片来看,宜兴当地有着非常悠久的陶瓷 工艺历史,然而直到宋代末期,闻名遐迩的紫砂壶才 作为茶器诞生,这是由于在宋代之前,中国喝茶主要 采用“烹、煮”等方式,散茶的出现催生了饮茶器具的 变革,当时的社会迫切地需要一种新的茶具,紫砂壶 恰巧在这一时期应运而生。
图1生命的回归
壶身塑造了一种不规则的自然肌理效果,其实是在 复原杨彭年“松皮”的处理技巧,而且表面处理得不 扎手,功夫到位。此壶壶身的杂乱肌理象征世人各种 各样的压力、欲望、杂念,贪、嗔、痴、慢、疑这些情绪 主宰着我们,若能达到开悟的境界,那什么烦恼都会 荡然无存。壶盖的的子设计成一个小沙弥,双手合十 正在蒲团上打坐禅修的模样,光滑的盖面同时也象 征着通过禅修观照心念后心湖慢慢恢复到平静。整 体寓意有了觉悟之心便能镇压心魔,能让我们回归 到生命简简单单的本质。壶把的提梁在顶部做了一 个小小的凸起,像是双手合十的样子,也似佛像的背 光,的子与提梁相呼应就寓意着“人是未来佛”,人人 都有本具的佛性,但因被无明烦恼所覆,故而无法现 见,若能消除我执,达到无我状态,佛性就会被开发。 让我们回归自我、回归生命。这把壶富有古意,又具 有创意,还兼有禅意,在传承传统紫砂壶制作技巧的
12
2021年06月第54卷第3期 A江苏陶瓷•综合评述
浅谈宜兴紫砂的崛起
张若洋贺洪梅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常州213003)
摘要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陶瓷的发展伴随着整个文化的历程, 其中瓷器所取得的成就无疑铸就了耀眼的篇章。紫砂陶作为后起之秀,从一诞生就 出于瓷器的光芒之下,在发展了数百年之后异军突起,以自身独特的工艺魅力获得 了世界的青睐。 关键词紫砂;陶瓷;宜兴;文化;工艺
现代人很难理解过去茶馆在中国人生命中的意 义,在茶馆林立的时代,其是集信息交流、休闲娱乐、 商贸往来、演艺文化等各种功能于一体的地方。而在 茶馆中最必不可少的事物就是用来喝茶的紫砂茶 器,出于商业上的考虑,精美的瓷器并不适宜出现在 容易大量损耗的普通茶馆当中,更加廉价的紫砂器 成为了首选,大量的生产扩充了行业规模,于是培养 出更多熟练而优秀的紫砂艺人,优秀的紫砂艺人创 造出更多的紫砂精品,而精美的紫砂器又使得这一 行业受到更多的关注,日用紫砂和精美的文人紫砂 并行,甚至让紫砂壶成为了皇家御用的贡品,这构成 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陶瓷要摆脱西方日用 陶瓷的阴影需要创造一个窗口,而宜兴紫砂的崛起 无疑是一种独特的历史机遇,它的发展将是一条与 过去完全不同的康庄大道。
(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第12页)
茶叶和茶具的消费,伴随着茶叶的大量输出,紫砂壶 作为必要的附属品广泛地出口至东南亚地区,20世 纪打捞沉船Geldermalson、TekSing、Desaru等均发现 了成百上千的紫砂壶,这并非偶然。由于当时南洋华 裔普遍承袭了福建及潮汕地区的饮茶风俗,冲泡功 夫茶无疑创造了大量的需求,考虑到当时兴盛一时 的南洋贸易,可以想象当时外销紫砂壶数量非常之 多。
清末海禁的解除为紫砂出海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清末至民国这一段时期,中国瓷器出口的贸易量 整体是呈下降趋势的,茶叶以及泡茶所需紫砂壶成 为了出口商品的重要部分,陈椽在《茶业通史》中分 析认为“侨销促进外销”,是海外的华侨带动了中国
(下转第14页)
14
2021年06月第54卷第3期 A江苏陶瓷•综合评述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在旧 金山市举办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宜兴制 壶名匠程寿珍制作的“掇球壶”、范大生制作的“四方 隐角竹鼎壶”、“大柿子壶”在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这是宜兴紫砂首次亮相国际舞台。
当代宜兴紫砂得益于科学的规划,整个行业科 学有序地稳步发展,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在信息化的
同时,又做出了自己的创新。“生命的回归”创作主题 看视简单,实际上饱含哲理。创作是一种灵感的冲 动,源于一种灵感擦出火花,这种冲动、灵感是对自 己从业30年的自信和挑战,灵感一来画图纸、捏小 样,再修改图纸重捏,连续两三个月图样的设计、推 敲,图纸上的提梁曲线、壶身弧度改了很多次,铅笔 绘制又被擦去的痕迹皱褶明显,但重复的过程并不 枯燥,慢慢地设计图样再构建、再形成。从佛学的研 习中领悟哲学和生活法则使我受益良多,由此产生 灵感设计“生命的回归壶”。壶身的表面装饰颇费一 番心思,设计成布满不规则的凹凸纹理,远观和日式 铁壶相仿,但触感温润不扎手。这是一场关于古代紫 砂技艺的复原一肌理模仿杨彭年笔筒上的“松皮” 效果,这种“松皮”处理方法如今几乎失传。为了避免 因壶身太重而影响实用性,其他人需要做3~5层的 松皮,我用一层就要达到效果。在薄至2 mm的光滑 壶壁上用滋泥棒随性地敲打,豪放一些就容易打坏, 小心翼翼又过于死板造作,力度的控制考验制壶者 的手法。复杂的肌理效果如同人生的波折风浪,也象 征世人无穷无尽的欲望和纷乱情绪。无心栽柳,我后 来也发现养壶时杂乱纹理的触感对手上经络起到按 摩保健的作用,恢复传统技艺的过程中得来了一份 功效上的惊喜,这就是“生命的回归壶”壶身肌理效 果的创作思想、制作工艺过程,这种壶身表面装饰的 处理也是此壶出彩的一笔。
紫砂诞生的时间是中国瓷器大行其道的时代, 所以紫砂壶最初的造型很多都是直接继承当时的瓷 器造型,初生的紫砂器在当时远远无法与同时代的 瓷器相竞争,所以这一时期的紫砂陶处于一种被动 的发展阶段。明代(1368-1644)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出 口到欧洲大陆,受到欧洲上层社会的欢迎,也正是这 一时期,紫砂壶经历了它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峰,无 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不断提升,紫砂工匠在工艺上 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有别于瓷器制作的独特手工成型 工艺,这奠定了一切的基础。而同时期的欧洲,葡萄 牙商人将用来制作瓷器的高岭土样本带回了欧洲, 最终德国科学家伦弗里德•沃尔瑟•冯•齐恩豪斯 (Ehrenfried Walther von Tschimhaus)获得了 成功。
明末长时间的战乱使得中国的陶瓷行业遭受了 毁灭性的打击,直到17世纪中叶,中国的瓷器出口
收稿日期:2021-03-17
大量减少,为欧洲人创造了机会。荷兰商人在代尔夫 特大量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很快便夺取了原本属于 中国瓷器的份额,其后欧洲瓷器工艺不断进步,更得 益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同时期清王朝长期奉 行闭关锁国政策,固步自封使得技术的发展逐渐停 滞,虽然中国瓷器仍然占据高端市场,直至鸦片战争 前,瓷器出口仍然是清王朝主要的贸易顺差之一,但 在日用陶瓷方面,中国陶瓷逐步开始落后,这种差距 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世界知名的陶瓷品牌甚至完全 没有中国公司的一席之地。但亦是在清代,紫砂行业 获得再一次的发展。中国传统文人的介入使得紫砂 器不单单是一种生活用具,而是成为了精神文化表 现的载体,茶馆的大量出现又创造了大量的实际需 求,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刺激下,宜兴紫砂迎来了自 身第二次发展高峰。
时代,便捷的咨询传播消弭了门户的隔阂,虽然师徒 传承依旧是紫砂行业的主流,但更多的交流无疑已 经在年轻一代的创作间产生了,这离不开整体包容 开放的创作氛围,更得益于当下良好的创作环境,凡 此种种,宜兴紫砂的崛起已然势不可挡。这样的发展 形式可以说已经与技术创新及机器生产走上了截然 不同的另一条道路,手工制作所创造的独特性和多 样性以及其在文化表达上超常特性,让紫砂工艺有 别于一般的工业陶瓷生产,而这在崇尚个性、多元文 化的当代世界是具有一定优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