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果现在大学校园这股游乐成风、恋爱成风,奢侈、攀比成风等不良的消费习惯再得不到改善,培养高质
量的人才就成为一句空话。
B.在印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诞生出多少优秀人物!但是,对中国人最熟悉的恐怕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甘地,一个是泰戈尔。
而泰戈尔仿佛对我们更有独特的魅力。
C.随着入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作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上海在一段时间内,不仅
会受到世界经济的挑战,而且在文化领域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D.前不久,在加拿大召开的有二十个国家、四百多位科学家参加的第八届激光学术会议上,这两篇论文受到
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习惯再得不到改善”错误,搭配不当,“习惯”与“改善”搭配不当,“改善”应为“改变”。
B.“对中国人最熟悉的”成分残缺或主客倒置,应为“对……来说,最熟悉的”;“对我们”成分残缺,应改为“对我们
来说”。
D.“这两篇论文受到高度重视,给予了高度评价”错误,结构混乱,这两句主语不一致,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科
学家们”。
故选C。
2、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全世界的博物馆几乎都是金字塔形的藏品结构,塔尖上是镇馆之宝、珍贵文物,腰身上是量大面广的一般
文物,底层是待研究、待定级的资料。
B.为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决定对匹多莫德制剂说明书进行修订,降低了适
应症范围,并明确指出3岁以下儿童禁用。
C.大多数市民坦言,放鞭炮虽然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但是如果在环境和鞭炮之间做出选择,绝大多
数市民会选择前者。
D.人们把高空坠物称为“悬在城市上空的痛”,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像不定时的炸弹,困扰着市民,严
重威胁着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
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项,搭配不当,“降低”“范围”搭配不当,应
为“缩小……范围”。
C项,语序不当,“虽然”放到“放鞭炮”前面。
D项,结构混乱,“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偷换主语,应改为补出“它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或者“高空坠物带来的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故选A。
小提示: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
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
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组自听了张秉贵的事迹介绍之后,组员的服务意识大大增强了。
B.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
思考。
C.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赚钱。
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D.张秉贵将自己的柜台服务经验,编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并到各单位表演、讲课,听众达十多万人次。
答案:D
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本题中,
A项,结构混乱;句子偷换了主语,应为“自我们组听了张秉贵的事迹介绍之后”。
B项,搭配不当,“广泛而热烈的”只能和“讨论”搭配,而不能和“思考”搭配。
C项,结构混乱,“目的是为了赚钱”句式杂糅,应该删去“为了”。
故选D。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传统文化积淀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经过一番改头换面
....之后,仍然可以服务于时代。
②作为一名肯负责、有担当的领导干部,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和处理各种矛盾与问题,和光同尘
....是不足取的。
③周老伯从事石雕工作三十多年了,他的雕刻技艺已达到了炉火纯青
....的地步,他雕刻的作品栩栩如生。
④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幸福指数”堂而皇之
....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⑤传统建筑不是一蹴而就
....的东西,它可能在达到某种高度之后突然没落,或者,在一定时期的败落之后,在短暂的几年间异常繁荣。
⑥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到处都有出类拔萃
....的劳动英雄,这些英雄本身就是人民当中开出的鲜艳花朵。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④D.②⑤⑥
答案:A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
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①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
句意为褒义,不合语境。
②和光同尘:不露锋芒、与世
无争的处世态度。
符合语境。
③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等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和“雕刻技术”搭配。
④堂而皇之:形容公开或不加掩饰(多含贬义);形容体面或气派大(多含贬义)。
“‘幸福指数’……受到公众
的普遍关注。
”为褒义,不合语境。
⑤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不能
修饰“传统建筑”,不合语境。
⑥出类拔萃:形容超出同类。
此处修饰“劳动英雄”正确。
故选A。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敏锐”“屏气静神”“欣喜”三个极富感染力的形容词,准确传达了袁隆平发现雄性不育植株时的心情,作者再
配以“停留”“伸出”“抚摸”三个动词,更详尽地彰显了袁隆平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B.钟扬妻子回忆“被胁迫”领结婚证一幕,看似闲笔,实则体现了钟扬性格上的外向热情,为人处世的雷厉风行,也为后文写钟扬执着于植物学事业做了铺垫。
C.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不知累”,可下班后“有时连上楼都要扶着墙”,这一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突出了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对平凡工作的热情、耐心与周到。
D.《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章结合时代特点阐释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
也对社会上存在的浮躁风气、短视心态予以了批判。
答案:C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
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
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C项,“突出了作为售货员的张秉贵对平凡工作的热情、耐心与周到”错误,从文中来看,“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不知累’,可下班后‘有时连上楼都要扶着墙’”的细节描写并非彰显张秉贵的热情、耐心与周到,更多体现的是张秉贵对工作的忘我与坚守。
故选C。
6、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答案:C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
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
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故选C。
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①,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②。
A.①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
②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B.①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
②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C.①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
②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同时拿糖、过磅、包包、打捆
D.①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
②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同时拿糖、过磅、包包、打捆
答案:A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除了关注语境、关键语言如“关联词”“语气词”等外,还要注意首尾句及其与上下的联系,也要关注每句句末的标点。
本题中,
前语境“他抬头售货”后面应该承接“及时发现”;从后文的“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来看,应紧承“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可排除B、D两项。
从事物的先后关系来看,“用心算代替算盘”应在后面,可排除C项。
故选A。
8、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
..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
B.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
C.毕廪.归来真了事(粮仓)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
D.三夜阴霪
..败场圃(连绵不断的雨)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
答案: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
本题“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薄言采之”意思是“采呀采呀采起来”,“薄”在句中是助词,无实义。
故选A。
9、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是()芣苢 /《诗经·周南》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
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答案:C
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C项,“又分为《周颂》和《鲁颂》”错误,《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故选C。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卫星激光通信具有通信容量大、传输距离远、保密性好,是建设空间信息高速公路不可替代的手段,也是
当前国际信息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
B.德国各方尽管对中国投资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但许多中国对德投资成功的案例,不仅扭转了德国企业原
来的亏损状况,更赢得了德方的信任。
C.临床试验的内涵很广,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等诸多方面,而药物临床试验,就是一种评价某种药物的疗
效或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的科学研究。
D.大数据运用有助于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应该进一步扩大大数据在高等教育的应
用研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
答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
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题中A项,成分残缺,可在“保密性好”后面加“的优点”;B项,语序不当,可把“尽管”移到句首;D项,搭配不当,可把“扩大”改为“加强”。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
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
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
篮球(e名词)女(f名词)教练。
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
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
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
该紧挨着。
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
“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
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
此题B项
关联词语语序不当。
课内阅读
11、《插秧歌》是怎样描绘江南农家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答案:①通过插秧时的动作描写,如“抛”“接”“拔”“插”等动作描写了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劳动场面。
②通过比喻,将“蓑笠”比喻为战士的铠甲和头盔,暗示农田劳作像战场作战一样紧张。
③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如用雨势大烘托劳作的辛苦。
④通过语言描写,透露出农民种植庄稼的尽心和不易。
本题考查学生赏识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诗的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
上阵,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忙个
不停。
诗人通过插秧时的动作描写,如“抛”“接”“拔”“插”等动作描写了一家人齐心协力、分工合作的劳动场面。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
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插秧之急迫与艰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暂憩片刻且用早餐,可是农夫照样低
头弯腰劳作,这就意味着劳动紧张到了极点,分秒不能停。
更妙的是农夫还用别的话岔开: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这是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况且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
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
诗人通过语言描写,透露出农民种植庄稼的尽心和不易。
12、朗读《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结合注释,二首诗歌分别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场景?中心思想有何不同?
答案:《芣苢》这首诗描绘的是女子成群结队在野外采车前草的景象。
歌颂了劳动者劳动的欢欣和热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叙述的是文氏外孙帮诗人收麦的场景。
表达了诗人对外孙敬老孝亲的品质的认可和对其
吃苦耐劳精神的赞赏,也表现了诗人对淳朴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浓浓亲情的欣慰满足。
《芣苢》的大意是:妇女们呼朋结伴,在旷野上边采边唱,一颗颗地采,一把把地捋,手提衣襟来兜,满载成
果而归的欢乐场景。
通过一系列的动词来表现这个过程,表现了劳动人民劳动的热情。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中,“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里的“舞”突出了农人收获时热火朝天的
辛勤与喜悦之情。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从侧面写麦收季节繁忙的劳动景象。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这句写对外孙劳动结束关仓归来后的赞叹,表现了诗人的洒脱情怀与拳拳亲情之乐。
这首诗
表现了作者看到农村劳作和收获的快乐。
13、观看舞蹈《芣苢》视频,给《芣苢》诗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答案:示例:诗歌在结构上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
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
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重叠,看似单
调重叠复沓,实则别有韵味。
“采采”是一重叠词,“采采芣苢,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
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和谐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
融的艺术意境。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鉴赏诗歌主要看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比如《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
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
还可以从细节描写入手。
这首诗的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能体现出来。
对采摘的过程,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
这六个动词,每一个都抓住了采摘过程中最精彩的环节,把隐藏在生活中的美清晰地呈现出来,将一瞬间的动
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
每一个动作就如同摄影里的特写,让人清晰难忘。
劳动者从日常的劳动中发现美,并吟出了这首热情洋溢的诗歌。
此外,诗歌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芣苢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
为动机等。
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
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
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
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
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芣苢的欢快劳动场景。
前人说此诗,“自然生其气象”。
14、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喜看稻菽千重浪》中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的主要内容。
答案:第一层:捍卫真理,为农民的利益挺身而出。
对农民怀有深情:“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
”
第二层: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应杂交水稻为“三不稻”的说法,表现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事实一: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解决温饱问题。
事实二:“汕优63”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事实三: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杂交稻产量占90%以上。
事实证明培育杂交水稻切实可行。
本题考查对课文部分情节内容的概括能力。
概括观点首先要通读文本,掌握文章的脉络和主要内容,然后重点
分析相关区间,“瞻前顾后”的看一下与之有关的段落,逐词逐句分析所写内容,然后根据自己对作者观点的把握按点来答。
这部分主要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其中主要围绕“捍卫真理”和“三不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
依据原文“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
”可知,他对农民有真挚的情感,在科学面前,捍卫真理,为农民的利益挺身而出,具有奉献精神;依据原文“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解决温饱问题”“汕优63”种植面积超过1亿亩,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品质较好,杂交稻产量占90%以上”等情节可知,主要是他用大量的事实说话,有力的回应杂交水稻为“三不稻”的说法,来表现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在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小提示:上课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识记;课后注意对课本重点篇目的复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要重点识记课文的结构、内容、手法、主旨等内容:比如开头、结尾、过渡段的作用,文中主要内容的含义、作用,主要人物的典型特征和意义,课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课文的主旨思想等。
15、这首《插秧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插秧歌》写全家齐动员冒雨插秧,把江南农村日家生活写得活灵活现,生气盎然。
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插秧歌》描写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前两句四个人物,四个动词,语言明快,行文简洁,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接下来的五至八句,诗人通过对农家夫妇的对话,即对话时的情态的描写,不仅进一步表现了插秧的紧张,而且也说明农事的繁杂,进而从侧面表现出农家的勤劳。
他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
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16、—篇好的通讯,通过对人物一言一行的描写,会产生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本文作者是怎样使袁隆平“立”在我们面前的?
答案:(1)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丰富通讯信息、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的重要手段。
如:“袁隆平昧起双眼……翻看着土壤”中,几个动词突出了人物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这段文字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