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下江南的真实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2019年3月
号朝花夕拾
大清皇帝乾隆是一个喜欢到处跑的皇帝。
有人统计,他在位60年,或远或近的出巡逾150次。
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六次下江南。
说起乾隆下江南,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有的观点提出,他就是为了吃喝玩乐;有人则说,他其实有着复杂深刻的政治用心,可能是对江南士人的恩威并举,也可能是巡视河工,还有可能是了解地方上的吏治民情。
微服私访?不可信
按照现在讲故事的套路,乾隆下江南,称得上是改变饮食风气、风靡万千少女。
随便走进一家江南的小饭馆,就可能看到广告板上写着:乾隆皇帝迷了路,饥肠辘辘地来到这里,老板端上一份热气腾腾的……一种传统美食就此诞生。
随便打开一部古装剧,就可能看到清纯女主马上就要摔倒,微服私访的乾隆恰好路过,将她一把抱了起来,然后两人四目相视、旋转起舞。
这样的情节,有很多夸张之处。
乾隆下江南,一大
要求就是吃的须和平日没啥两样。
茶房所用乳牛75头,膳房所用羊1000头、牛300头,都是从京城提前运至镇江、宿迁等地的。
这些御膳单,现在还保存着不少,其中弥漫着浓郁的北方风味。
至于乾隆对饮用水的挑剔,更是出名。
泉水里,他排第一名的,始终是北京玉泉山。
至于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杭州虎跑等都得靠后。
当然,御膳房有时会有苏州厨子帮忙,地方官员也会进献菜品。
但毫无意外,里面最突出的是蔬菜。
有杂史笔记提到,乾隆对江南饮食表示过好感。
比如,《国朝逸事纪闻》记载,乾隆在扬州时曾特别打听:有什么江南的时鲜蔬菜没有。
于是,御膳房呈上油煎豆腐菠菜,号称“金镶白玉版,红嘴绿鹦哥”。
乾隆因为“甘脆肥浓”吃多了,觉得这道菜特别清爽,故大为赞赏。
还要看到的是,即使在当时的野史里,这些菜品也是要走过一定流程,才送到皇帝面前。
所以,指望皇帝迷路而一步登天的饭馆老板,只能
哭晕在厨房了。
总之,以微服私访为前提的诸多传闻,都值得推敲、怀疑。
乾隆十六年,皇帝第一次下江南,但诸般事宜,在乾隆十四年即已提上议事日程。
筹备工作是“旗人事务”,行进路线很大程度上与清初战争重合;途中还不时举行各种军事活动,八旗将领不得乘轿只能骑马……这一切似乎是在刻意向外展示:八旗兵丁仍是那支“无敌之师”。
乾隆精通恩威并举的道理,在“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炫耀武力的同时,他也不断颁布免除赋役的诏令——甚至还时不时地展示自己对汉人诗文、学术的热情和才华,表示出对汉文化的热切认同,从而淡化人们的反抗意识。
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下江南之间,乾隆曾有过一次东巡,特意强调避免被“腐朽没落的文化”所腐蚀。
“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乾隆下江南公开的理由,是有一番说辞的。
所
□ 夏 斌
真实目的
朝花夕拾
谓“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即最重要的是治理黄河水患。
自宋代黄河夺淮以来,黄河、淮河以及大运河的河道,三者纠缠不清。
由此,河工与一件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密不可分,即通过大运河把南方物资运往北方的漕运,而漕运尤其要注重清淤。
现在我们知道,要想对河道淤积治本,就要减少河水中的泥沙;要减少泥沙,就要改善上游的植被状况。
但在乾隆时期,相关地区正在疯狂烧山垦殖。
清代大体采取鼓励人口增长、奖掖土地开发的政策。
到乾隆年间,平原地区已没有进一步开发的空间。
于是,地方大员纷纷上书,请求允许百姓入山开垦。
乾隆七年,皇帝下诏正式推行这一政策,并对新开发的山地免征赋税。
于是,短短几十年间,“西南巴山老林,开辟大半”“跬步皆山,数十年前尽是老林,近已开空”“虽深山密菁,有土之处,皆开垦无余”“向之蔚然森秀者,今已见其濯濯矣”……类似的记录,密密麻麻地出现在各种地方志之中。
粮食增加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水土流失。
黄河下游水患的特点,本来就是淤积导致决口,决口又加快淤积的恶性循环,导致水患频发。
乾隆下江南期间,对治河作了许多指示。
但是,在技术和体制的限制下,治
水工程并没有什么大的进
展。
但是,朝廷还必须拿出
“金山银山”往里填。
而这
些财政拨款,真正能用到工
程上的,有1/10就算不错
了。
河道的官员倒是成了肥
缺,一个个官员贪污腐化、
生活奢靡,人们干脆称之为
“河务习气”。
耗费不少白银,
“我错了”
一般认为,康熙下江南
比较节俭,乾隆的开销则要
高出几个数量级。
乾隆六次
下江南究竟耗费多少白银,
无法精确统计。
从京城到杭
州,水陆往返路程约2900公
里。
要造精美龙舟,要修整
道路,沿途还陆续兴建行宫
30多处。
这个成本是明的。
各个地方的官员还要组织民
众,带领大家演练迎送仪式。
这个开支,就不在账里了。
花的钱哪里来?最好的
解释是盐商捐款。
比如,总
商江春和乾隆关系很好,号
称“布衣结交天子”。
又如,
盐商修了几处园林供皇帝游
览。
还如,瘦西湖边为什么
会有一座白塔?就是因为乾
隆游湖的时候,说了句“这
里挺像朕的北海,就是少了
一座塔”,结果盐商连夜用
盐堆了座白塔出来。
盐商为
什么乐意在乾隆身上花钱
呢?一是钱花出去了,有助
于拉近和皇帝的关系,巩固
盐商的特权地位。
二是没有
真捐,先动用政府经费,再
许诺以后慢慢补上。
但是,
拖着拖着,可能也就不还了
吧。
所以,《红楼梦》里的
赵嬷嬷说:“还不是把皇上
的银子往皇上身上使呗?”
三是盐商希望乾隆开恩,
把食盐的官方定价再往上提
一提。
这倒是盐商和封建统
治者双赢的选择。
盐价定得
高,商人赚得多,朝廷盐税
收入也多。
至于老百姓买盐
多花了钱,就暂时不管了。
毕竟,只要不加人头税,就
不算违背大清“永不加赋”
祖训。
第五次下江南后,乾隆
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写了
一篇《知过论》,就是“我
知道错了”。
他觉得自己做
错了什么呢?乾隆说:自古
以来,可能造成重大政治灾
难的,有强藩、有外患、有
权臣、有外戚、有女谒、有
宦寺、有奸臣、有佞幸。
所
有这些,我统统没有。
我的
错,错在“心有所萦者,必
有所疏忽”,即太重视一件
事情,反而容易出纰漏。
同
时,我下江南的时候,各省
督抚的沿途接待,真的是好
奢侈。
虽然看到这些,我也
不开心,还批评他们,但他
们的错毕竟因我而起,所以
我错了。
这样的行文节奏和方
式,千回百转、一唱三叹,
真令人不得不服。
14长者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