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3 风从哪里来青岛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风从哪里来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13课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能独立利用器材做探究风成因模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并能通过现象及时发现科学规律;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并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对风是怎样形成的进行大胆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2.知道风的形成原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根据假设设计模拟风的成因实验,尤其要考虑到怎样去设计实验才能使效果更加明显。

【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
每组:扇子、卡纸、气球、纸风车、小刀、蜡烛、蚊香、火柴、大饮料瓶(瓶底去除、距瓶底六厘米处有一个一厘米的圆孔、瓶口粘贴一个细细的折叠纸条)、纸蛇、小盘等。

教师准备:
风的形成演示器、蜡烛、钟罩、底座、小风车、小盘、火柴、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有关风的形成的文字、图片资料,并制作成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魔术——“蜡烛‘吹’风车”,大家想不想看。

(想)那就睁大眼睛仔细看,别错过精彩呦。

2.师把点燃的蜡烛放到钟罩里,钟罩上的风车不一会会转动起来。

(表演时
注意关闭门窗,用完的火柴头放入小盘中)
3.让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质疑并说出自己的设想:蜡烛为什么会“吹”风车转动呢?
4.根据学生的猜想提出质疑:关于风,你想了解些什么?
5.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风车为什么会转?有风吹动风车,风是从哪来的?钟罩里有风吹出来,风是怎样形成的?
6.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总结: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研究价值,那么,风是从哪里来的呢?大家想不想解开这个谜?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13.风从哪里来)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一)交流收集到的风的资料
1.师:你对风有哪些了解?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报,对风的形成进行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见解。

(小组活动时,教师要提出活动要求:1.轮流发言,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

2.倾听既是做人的美德,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

3.对小组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

4.要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进行合理地猜想。


(小组交流,完成我的认识,然后集体交流)
2.通过分析资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台风,飓风,龙卷风,能吹倒房屋,破坏力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灾难。

生:我发现风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情,比如说风力发电、放风筝、帆船航行。

生:我发现风从不同的方向吹来,有时风大,有时风小。

生:我发现为了凉快,夏天我们会用扇子、电风扇或空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一些风的图片)让学生发现风可以分为人造分和自然风。

(二)人造风,并探究其成因。

1.谈话:风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制造出风?
2.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扇子、书本、卡纸等材料)制造风,感受风的存在。

3.让学生交流生活中制造的风: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等,师小结:我们称这种人为制造的风为人造风。

(板书:人造风)
4.师用扇子制造风,并讲解:人造风是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

(三)猜测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教师出示下图,让学生发现小男孩手拿纸
片靠近炉口时纸片飘动,从而可以猜测风的形成
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交流大胆猜测。

2.制定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扇子、卡纸、气球、纸风车、小刀、蜡烛、蚊香、火柴、大饮料瓶、纸蛇、小盘。

),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实验方案。

3.汇报实验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风是无色透明的,不容易清楚的观察运动过程,为了清楚的看到风的运动过程,在实验时,通过纸屑、烟等运动来帮助观察到风的运动情况。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实验方案,教师随机指导。

方案1:验证风的形成是否与空气的运动有关。

(1)用扇子扇让空气运动,产生风。

(2)用嘴吹气球,松开手,空气从气球里跑出来,产生了风。

(3)来回挥动风车,空气会运动产生风,风吹动风车转动。

方案2:验证风的形成是否与气温有关。

(1)点燃蜡烛,用可乐瓶把他罩住,在瓶口放一张纸条,观察纸条是否飘
动。

(2)把蚊香点燃放在可乐瓶底部的洞口处,观察蚊香的烟往哪飘,点燃可乐瓶里的蜡烛后,再观察烟有什么变化。

3.探究实验。

在实验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实验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进行及时总结提出要求:
(1)按照设计的方案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

(2)熄灭蚊香时,要将燃着的一头按在小盘上弄断,而不能吹。

(3)蜡烛和蚊香不要烧到瓶子。

做实验前,注意避风。

(4)小组分工合作,认真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员及时填写好记录单。

学生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参与学生会实验并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根据学生的实验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

让学生以图画的形式进行汇报自己是发现。

预设1.学生根据扇子扇风、嘴吹、风车的运动来了解风的形成的过程,发现空气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的空气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风。

即研究与空气运动有关。

教师及时跟进指导空气本身不会运动,空气的运动就说明了空气通过外界的因素能从一个地方运动到另一个地方,周围和上面空气流过来补充,这样往复运动……
预设2. 学生根据纸屑的运动来了解风的形成的过程,发现风的形成与气温
有关系。

(1)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后,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当不点燃蜡烛时纸蛇不动,点燃时会看到纸蛇飘动,说明有风。

(此
时师适时引导:蜡烛的火焰改变的空气温度,所以风的形成与气
温有关。


(2)蜡烛点燃前蚊香靠近小孔时,烟是直向上飘动,这说明
没有风。

蜡烛点燃后烟会从圆口进入可乐瓶内,并从瓶口飘出,
蜡烛火苗明显倾斜。

蜡烛点燃后瓶内温度升高,瓶外温度比瓶内
低。

冷空气便由圆孔进入瓶内,空气流动形成了风,从而证实:风是由气温低的地方吹响气温高的地方。

让学生在图中标出空气流动方向。

2.师出示风的形成演示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热之后就出现了转动了呢?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3.学生讨论,师指导并参与讨论。

4.学生汇报交流:蜡烛点燃前,风的形成演示器上方的风轮不转动,点燃后风轮慢慢的开始转动,实验证实我们的猜测也是对的,风的形成确实与气温有关。

5.教师出示图片,并小结:蜡烛刚点燃风轮
转动慢,转的会越来越快。

此时演示器内因蜡
烛的点燃气温会升高,热空气轻就会上升,冷
空气会从演示器下面补充进去,这样空气就会
流动也就形成了风。

师板书:空气受热上升 → 冷空气补充进
来 → 空气流通 →形成风
四、总结概括 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我们知道了风的形成的秘密了吗?对于风,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自主交流。

3.教师总结点拨: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地方的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了风
温度高的地方空气压力小,温度低的地方压力大。

压力大的冷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

风的成因
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4.用所学到的知识解释“蜡烛‘吹’风车”现象。

通过刚才的实验,结合刚刚学过的知识,谁来解释蜡烛为什么能吹动风车?
5.教师总结概括:点燃蜡烛后,钟罩内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上升,钟罩外的冷空气补充过来,形成了风,风吹动风车转动。

五、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海陆风图,让学生用你学到的知识说一说生活在海边的人们知道,白天风会从海洋刮向陆地,夜晚,
风会从陆地刮向海洋,你知道是怎么回
事吗?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

班内交流,师对于海陆风的成因小结: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因为白天陆地上的温度高,空气轻,压力小,海洋上空的温度低,空气重,压力大,空气从压力大的海洋流向空气压力小的陆地,这就是海风。

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因为夜晚海洋上的温度高,空气轻,压力小,陆地上空的温度低,空气重,压力大,空气从压力大的陆地流向空气压力小的海洋,这就是陆风。

它们统称海陆风。

像这样的风还有山谷风、城市风。

2.教师:日常生活中,人们在很多方面都巧妙的利用了风的形成。

你知道有哪些?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家里安装空调挂机的同学,你家的空调放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这样放呢?
(2)教室里要想凉快,要同时打开前后两面的窗户,为什么?
(3)冬天,人们家里有暖气,当打开门时,会感到一阵风,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结合所学知识自由发言)
3.月球上有没有风?太阳风是怎么形成的?请同学们课下查阅资料,继续研究热对流现象。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地球的面纱》单元中的第二课,目的是
让学生知道风从哪里来,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能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发生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进行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导课时,我用魔术引入,激发学生揭开魔术秘密,探究风从哪里来的学习兴趣。

也是为了学生设计风的模拟实验埋下伏笔。

风是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我们周围的空气”两单元中已经研究了一些与风有关的知识。

学生从生活中看到、感受到的风入手,通过提出要探究的问题、猜想风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2)注重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真理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

”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

本课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风的形成是否与空气的运动、气温有关。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能力,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模拟风的形成实验时,有的小组操作不规范,实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尽管已经让他们重新操作,实验效果还是不突出,如果再多留几分钟,可能会更好。

(3)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风是空气的冷热对流。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更科学有效地使用空调?很多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后,才恍然大悟:原来生活处处有科学。

2.使用建议。

(1)实验材料的准备不要局限于可乐瓶,可以随地取材,利用好身边的材料,易拉罐、牙膏盒、纸筒等,只有学生能想到、能找到的都可以。

(2)在实验时,尽量关闭门窗,使实验效果更明显、结论更客观。

3.需破解的问题。

(1)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风的形成的认识,然后现场验证。

(2)风的形成实验老师是否先演示,然后学生模拟,这样实验操作会更规范点。

实验效果会更明显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