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教学质量调研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朝阳市2019-2020学年中考生物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植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子萌发时,胚根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B.幼根的生长只依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增大
C.植物的芽都能发育成枝条
D.雌蕊中的子房将来发育成种子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子萌发首先是吸水膨胀,种子的体积变大,重量增加;其次随着种子吸水膨胀,直至露白,呼吸作用逐步加强,需要吸收大量的氧气。
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
随后,胚根发育伸长,突破种皮,形成根。
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详解】
A.种子萌发时,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幼苗的根,正确。
B.幼根的生长是依靠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和伸长区细胞的体积增大,错误。
C.按芽将来发育情况的不同可以分为叶芽、花芽、混合芽,叶芽发育为茎和叶(枝条),花芽发育为花;混合芽发育为花和叶,错误。
D.雌蕊中的子房将来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错误。
故选:A。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
2.图是排卵、受精和开始怀孕的示意图,请问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是
A.①B.②C.③D.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①为卵巢,它是女性的主要性器官,卵巢的功能是产生卵细胞以及雌性激素,所以卵巢又属于内分泌器官,②是阴道,阴道是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③是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也是定期形成月经的地方,④是输卵管,它具有输送卵细胞的功能,也是受精作用的场所。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受精部位。
点评:此题为基础知识题,可结合女性生殖系统图及受精过程图进行记忆。
3.多细胞生物是多个细胞的有序结合,不同层次中的不同结构单元都有各自特定的结构和功能,他们协调活动构成了复杂的生命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海带中碘的含量远大于周围海水中碘的含量,是因为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B.体细胞分裂形成的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
C.种子能够萌发成幼苗是因为细胞不断地分裂、生长和分化
D.绿色开花植物与人体的结构层次相比较没有区别
【答案】D
【解析】
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既不让有害的物质进来,也不让有用的物质轻易出去,具有选择透过性,也有保护作用,故海带细胞里的碘含量是周围海水中的许多倍,而海带仍能从海水中吸收碘,A正确;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如图:
从图中看出新形成的细胞和原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
保证了通过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的遗传物质相同,B正确;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使生物体变得复杂,因此种子萌发成幼苗与种子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密不可分,C正确;人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多了系统这个结构层次,D错误。
4.关于性染色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与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B.性染色体仅存在于性细胞中
C.性染色体存在于所有细胞中D.人的体细胞中含有一对性染色体
【答案】B
【解析】
考点:人的性别遗传。
分析:
染色体是细胞内具有遗传性质的物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所以叫染色体;由蛋白质和DNA组成,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3对,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
解答:
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这样男性产生的精子就有两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另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女性产生的卵细胞只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即精子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一条X或Y性
染色体,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条常染色体+一条性染色体X;可见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而不是仅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故选B
5.下列物质中,不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的物质是()
A.水B.无机盐C.菜油D.维生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食物中含有的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等小分子的营养物质人体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蛋白质、糖类、脂肪这些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是不溶于水的,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小分子的能溶于水的物质后,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详解】
小分子物质如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能够直接被人体的消化道吸收,而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吸收,要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后分别变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
菜油是脂肪,属于大分子物质,需经过消化后变成甘油和脂肪酸才能被吸收,C符合题意。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要明确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是大分子物质。
6.某同学在学校旁边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发现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该食物网中,戊与丁既有捕食关系,也有竞争关系
C.该食物网中,戊获得的能量及毒素最多
D.5种动物中有2种肉食动物和3种植食动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统一整体,由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给植物和动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是指动物和人,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和真菌,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或是遗迹;非生物因素是指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和湿度等。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因捕食系形成的链状联系,许多条食物链就形成了食物网,一般
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向后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至少由2—3个环节组成,在食物链中起点生产者,生物数量最多,越向后生物的数量越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
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具有蓄积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最高消费者体内的蓄毒是最多的。
图中的甲是生产者,乙、已是草食动物、丙、丁和戊属于肉食动物,均属于生产者。
该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选项A
不正确;该食物网中,戊与丁同时以已为食物来源,属于竞争关系,戊以丁为食物来源,属于捕食关系,选项B正确;食物链是传递物质和能量,逐级递减,戊获得的能量最少,但是蓄毒最多,选项C不正确;该食物网中有5种动物中有3种肉食动物和2种草食动物,选项D不正确。
故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结构,难度中上,属于掌握层次。
7.某种植玉米的农场,其收获的玉米籽粒既作为鸡的饲料,也作为人的粮食,玉米的秸秆则加工成饲料喂牛,牛和鸡供人食用。
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农场中没有分解者
B.玉米属于生产者,牛、鸡、人属于消费者
C.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链共有两条
D.如频繁使用农药,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玉米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详解】
A、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农场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农场中的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A错误;
B、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有机物(食物)和氧气的绿色植物。
因此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玉米;消费者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必需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的动物。
因此消费者有牛、鸡、人。
B正确;
C、由鸡、牛、玉米和人组成的食物链有:玉米→牛→人,玉米→鸡→人,玉米→人,共3条,C错误;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
增加;人是该生态系统的最高及消费者,所以频繁使用农药,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人,D错误。
【点睛】
掌握生物富集现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8.对于人的舌头能否向中间卷曲这一性状,小华同学对家人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下表: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不正确的是()
A.能卷舌是显性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
B.姑姑和妈妈的基因型完全相同
C.若爸爸和妈妈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能卷舌和不能卷舌的机会相等
D.控制能否卷舌的基因在体细胞中是成对存在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详解】
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性状,则亲代个体表现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因此祖父母都卷舌,生下不卷舌的爸爸,则不卷舌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A正确;爸爸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那么祖父母的卷舌是显性性状,由杂合基因控制,如图所示:
能卷舌的姑姑基因可能是AA或Aa,小华基因一定是aa,均由父母双方各提供一个a,因此妈妈的基因一定是Aa,B错误;若爸爸aa和妈妈Aa再生一个孩子,如图所示:
则该孩子能卷舌和不能卷舌的机会相等,各为50%,C正确;在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某些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在成对的基因中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控制显性性状的叫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叫隐性基因,D正确。
【点睛】
此题考查了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与性状表现之间的关系。
9.动物的生物钟是指动物()
A.体内的一种能感知时间变化的生理结构B.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C.对阳光的强弱变化比较敏感的器官D.体内的有钟表性质的器官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动物的生物钟。
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钟的概念、特点方面来切入。
【详解】
生物钟又称生理钟。
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通过研究生物钟,目前已产生了时辰生物学、时辰药理学和时辰治疗学等新学科。
可见,研究生物钟,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起着促进作用。
故选:B。
【点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行为的类型和特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
10.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特点是( )
①数量多、分布广②管腔大、弹性小③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④管内血流速度快
⑤管内血流速度极慢
A.①②③④B.①③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
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详解】
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物交换。
因此是
①③⑤。
【点睛】
知道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11.下列①、②、③、④四幅图,分别表示来自远方物体的光经过远视眼、近视眼折光系统折射后的成象情况和对它们进行矫正的做法。
其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
A.②①B.③①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是远处物体射来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由此可以确定哪一个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而形成的,由此入手分析其矫正方法。
【详解】
在以上四个图中,只有③图的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③图表示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②图入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是正常眼;为了使光线会聚在原来的会聚点后面的视网膜上,就需要在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以前发散一下,因此带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
故选①图。
远视眼戴凸透镜矫正④。
【点睛】
明确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的成像特点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措施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12.我们在进行实验探究时,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取其平均值,但有些实验却是例外,下列实验不需要测平均值的是()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C.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D.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于需要数据验证的实验,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对于需要物质变化验证的实验,不需要测定平均值。
【详解】
实验时,为了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而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这个实验中,探究的是淀粉“质”的变化,不需要测定平均值,B符合题意。
【点睛】
如果探究的问题与数据有关,常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是为了减少实验的误差;如果探究的问题与数据无关,而是一个质的变化,则不需要测平均值。
13.如图所示的培养基上有两处菌斑:a处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b处为黑色,呈绒毛状。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a处可能是细菌或真菌的个体
B.a处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
C.b处可能是某种真菌的菌落
D.细菌、真菌的生长都需要有机物、适宜的温度和水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菌落表面或光滑黏稠、或干燥粗糙的是细菌的菌落,体积较小;体积较大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的是真菌的菌落。
由图示A处较小且表面黏稠;B处为黑色,呈绒毛状;故A为细菌菌落,B为真菌菌落。
【详解】
A.图中A处较小且表面黏稠,故A为细菌菌落,而不是细菌或真菌的个体,A错误。
B.A处较小且表面光滑黏稠,A处可能是某种细菌的菌落,B正确。
C.图中B处为黑色,菌落较大、呈绒毛状,B为真菌菌落,C正确。
D.细菌真菌的生长都需要水、有机物、适宜的温度、和空气,D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特点。
14.动物行为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对动物行为起调节作用的是()
A.激素和神经系统
B.神经系统
C.激素
D.遗传物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内外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分析解答。
【详解】
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内外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A正确。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行为的概念。
15.禽流感是主要发生在鸡、鸭、鹅、鸽等禽类,引起从呼吸系统异常到严重的全身败血症等多种症状。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禽流感病毒是该病的传染源B.可以将禽流感病毒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
C.该病毒的生活方式是腐生D.禽流感不光在动物之间传播,还能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同所有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详解】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所以禽流感病毒是该病的病原体,故A错误;病毒必须生活在活细胞内,在普通培养基上不能培养出病毒,故B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含遗传物质的内核组成,寄生在活细胞内生活,故C错误;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禽流感流行感冒的简称,是由A型禽流行感冒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传染病,禽流感病毒感染后可以表现为轻度的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死亡率较低;或表现为较严重的全身性、出血性、败血性症状,死亡率较高,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以直接感染人类,并造成死亡,所以,禽流感不仅在动物之间传播,而且能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病毒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传染病的概念及传播途径。
16.我国淡水鱼中,被称为“四大家鱼”的是()
A.草鱼鲫鱼青鱼鲤鱼B.鲢鱼草鱼鲫鱼青鱼
C.鳙鱼鲢鱼草鱼青鱼D.草鱼青鱼鲤鱼鳙鱼
【答案】C
【解析】
【分析】
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详解】
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鲫鱼和鲤鱼,其中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通常称为“四大家鱼”。
鲢鱼又叫白鲢。
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鳙鱼的头部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鲢。
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的中下层,以水草为食物;青鱼栖息在水域的底层,吃螺蛳、蚬和蚌等软体动物;这4种鱼混合饲养能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增加鱼的产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四大家鱼及特点。
17.外界氧气进入人体血液里的路线应是()
A.鼻腔→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B.鼻腔→喉→咽→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C.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D.鼻腔→咽→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
【答案】C
【解析】
【分析】
外界空气中的氧气首先通过呼吸运动进入肺泡,然后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进入肺泡外的毛细血管里,随血液循环运输到组织细胞处。
【详解】
呼吸系统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
呼吸系统中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
是气体进出的通道,使进入肺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气体交换的场所).肺由肺泡组成,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气体交换。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肺泡,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因此外界氧气进入人体的路线是: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泡外毛细血管,C正确。
【点睛】
关键是掌握呼吸运动(包括呼气和吸气)以及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18.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
①基因的多样性②个体数量的多样性③生物种类的多样性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主要的内涵,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通常包括三个方面,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
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
可见A符合题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19.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利用分子生物学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的顺序
B.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
C.米勒的实验结果支持了无机物到简单有机小分子物质的生命起源学说
D.对几类脊椎动物心脏结构的比较就能总结出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详解】
A.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所以利用分子生物学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