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反思】第44课 自觉 觉他 觉行圆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十四课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导读:佛陀向我们揭示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事实。
我们就会说,那人人具足,为什么这种本具会用不出来呢?因为我们容易在事相上执著,会滞在事相上;在本具上,我们就启发不开。
而佛陀圆满地达成了理事一如的功德,完成了性修不二的作为。
所以我们就需要接受佛陀给予的性修不二的教法、教诲,来开启我们与佛无二无别的性具功德,像佛陀一样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于世间。
(一)随顺教法启用本具功德
我们经常会知道,释迦佛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讲这样一个特定的语言,讲人都有本具的这样一个特质。
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用不出来?很多人说:“我们本来具足嘛”,这个性、理,都在这儿表明的。
本质上大家都是具足的,道理上大家也是具足的,但为什么做不到呢?
中国人讲的后天,后天的这种差异,这个差异是啥呢?原本是这样的——本具,但是在相续中出现了这种生命的差异,为什么具足的东西用不出来呢?修,事相,就出现差距了。
它的关键问题在什么地方呢?实际佛陀所觉悟的“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把它俩结合起来了,把理、事结合,结合得很一如了,那他就了解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这个事实。
我们现在在事相上,是凡夫的执著,容易在事相上执著。
在本具上,我们就启发不开,启发、运用的东西就少,会滞在事相上,所以形成了凡夫的特质。
佛呢,把这个理、事真正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一如地运用出来,那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现在最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滞在这个地方了,滞在凡夫的事相和知见上了,所以“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道种智等等自然现前”,佛这句话呢,他证道、证悟的语言就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今天遇到一位居士问我,说本具、本具,我们人人都具足啊,我怎么就不知道怎么用呢?所以在事相的相续中,佛把这个事相的修持完成了、圆满了,圆满的修持。
所以他给予我们一个理事一如的教诲或者说教法,让我们来参照他这个
教诲,来理事一如。
理事一如是他的结果。
因为所有的凡夫,都被制约在这样一个事相的蒙蔽,无明蒙蔽、事相蒙蔽、业习的蒙蔽,这些都是蒙蔽我们的一些特质,我们本具的智慧德相就被蒙蔽起来,起不到作用。
我们所修,并不是说我们真正得到个什么,增加了个什么,只是把本有的如来智慧德相揭示出来,揭开这样一个蒙蔽就好了。
一个居士问我,人人具足,怎么很多东西就是用不出来?实际就是我们缺乏一些教育,所以需要教法。
为啥呢?佛陀圆满地行持了。
我们要接受了佛法,那就能理事一如地去作为,就能(放下)“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的这个妄想,对出离妄想的一个认知——放下这个妄想的一种方式方法,使我们的本具力量能展示出来。
这一点,做一个提示。
他这儿有一个基本的依止。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样的,达成了所谓的理事一如的功德,真正地完成了性修不二的这样一种作为,他是这样一个作为者。
我们来接受他的教法,实际无外乎是以达成这个性修不二的事实。
因为世尊,或者说十号具足说“如来”“佛陀”,他完成了这样一个事实——性修不二的事实。
在我们生命浩瀚无际的种类中,只有佛陀世尊完成了这样一个性修不二的事实,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事实。
我们来学习接受他的教法,目的也就是像世尊一样真正地做到性修不二这样一个功德,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于世间。
这样于一切世间,真正地令生命在一切世间,生命的这种完成式能完美地展示出来,就是不委屈——人远离了世间的缺欠。
我们要来接受这个教法。
没有这个教法,我们虽然知道,或者说人都有这种单体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有单体的一个个性。
那因为受业力、业相、习惯这些蒙蔽,我们的心性舒展不了,就是本质的东西会受蒙蔽与制约,受到一个极大的限制。
这些教法呢,就能使我们走出这种困境,走出这种所谓的界——这个世界、那个世界、不同的世界。
我们在这一界一界,被困着。
我们就能走出这个世界,那在十法界,能娱乐于十法界,能走出制约。
这个教法有这样的作用,能使我们走出困境;要不然,就被一个界一个界制约着。
所以学法是很重要的!
经常会遇到出家师父、居士认为,我们都具有智慧德相,本具都是没有差异的,那我就不学习了,或者说不去实践什么了。
那这个东西就是个牢笼了——知
见的牢笼,就会把你困起来,那就是一个围困的东西了。
这个本具的知见就变成一个自我的缠缚,所以这个学习、修学,能把它(本具)启发出来。
要不然这样一个知见,就是一个自我矛盾,自慢的一个东西,使我们生命受到局限,反而不能支持你了。
很多学习有必要。
他们寺庙,有些事情就问,戒律啊、作为上的一些问题。
我说,你必须得学习,很多东西不学习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要学习教法。
教法是性修不二,你要是用了,就属于你;你不用它,这个地方就被遮盖、蒙蔽起来了。
所以说我们跟佛学法,并不是说佛给予了我们什么,是性具的东西;但佛已经揭示出来了,他是个揭示者、完成者,他已经揭示了这个东西,他完全地实践了这个东西,他已经完成了这个实践。
所以我们去学习这个法则,就能完整揭示本具,这样就能使我们真正完成这三步,真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教法,乃至世间的一些技巧都是很重要的。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生命的循环,不断地被遮蔽,不断地养成不同的习惯,不断地被一些执著、现象造成了制约,我们生活在这种被制约的特质中。
我们把本来具有、本来具足的东西,慢慢地,它的作用在我们生命中被遮盖住了。
学习是个必要的过程,学习啊、实践啊。
这样呢,我们就能从学佛以后的执著——“我本来具足嘛,人人都本来具足啊,我还学什么?”这样一个自我困惑中解放出来。
要了解,我们该学习还是需要学习。
学习呢,法界的任何一个善巧属于每一个生命;但我们不学习,就跟你没有关系。
你一骄慢,说这是他的、这是我的等等,你就割裂这样一个所有生命共同拥有的善巧与智慧。
我们就受到这种自我意识、割裂意识的封杀,限制我们广大妙行的机会、因缘。
提提问题吧。
某甲:我不是非常了解性修不二,可以请师父解释一下吗?
师父:刚才讲的都是性修不二。
因为佛陀完成了性修不二,我们称他为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给他那么多名号、功德赞颂,就是他的功德够了,他就理事是一如的;其他有情都还没有做得到,所以我们去学佛,我们去学习佛法。
佛陀讲的这些法则是性具中所对应的法则,所以说属于每一个众生,每个众生学它,就跟每一个生命都是相应的,都是有意义的,它不是单单佛陀所拥有。
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能放下妄想执著,
那你一切智、无师智都自然现前了。
他讲的这个就是性修不二的事实。
性修不二,我们要是没有佛陀的教诲,我们不知道这个名词,也不知道什么叫性修不二,也不知道什么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也不知道什么叫十法界。
学习,就揭示我们本性中内在的内容,我们现在的学习、作为都是觉悟,都是在揭示本具的内容。
这样就比较坦然,没有自卑,也没有骄慢。
我们学习佛陀的东西,原来是一切生命本来应该拥有的东西,这样就比较自然、比较真实了。
(二)随顺法性审观一切业相
某乙:那个“我”字,我觉得最容易困惑自己。
师父:困惑什么呢?什么困惑?
某乙:就是好用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想法来困惑住自己。
师父:那你困惑自己干什么?目的是什么?
某乙:跳不出来啊,没有认识到佛法,这种习惯会把自己困惑。
师父:你已经被困惑住了,你现在不知道被困惑住了,那你怎么说你被困惑了呢?
某乙:就是说自己的一些习惯的想法、看法,比如知道都具有本具,应该性修不二,可是在行为过程中,自己的习惯势力会不断地障碍。
师父:有一篇文章,关于“习惯”的——“对习惯的允许”,你可以看一看。
专门讲这个的,我们怎么允许自己的习惯。
某乙:谢谢师父!
师父:专门有一篇这样的文字,在阳光早餐系列里的,专门讲这个,可以参考。
我们以前学习是相续的,发表的那篇文章——对习惯的允许,名字叫什么?
某丙:改变习惯不如依本质去调整习惯。
有两篇,第二篇是“一点一滴地调整习气”。
师父:我们对习惯的不许可。
某丙:对,对习惯的不许可。
大家知道了,都想从习惯中跳出来,或者知道它的苦,但是没有允许它,没有真正地去接受它,反而是想要改变它,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苦。
那一篇主要是强调这个关键点。
师父讲,习惯可能是久远劫以来积累的,一时地想去冲击久远产生的习惯,就会产生巨大的痛苦。
师父:随顺法性是最大的耐心,能观破一切现象。
无量的耐心就是顺性,顺
性来审观一切变化、造作,一切业相,我们就有这样一个从容、安详的实相心、光明心,来照耀着这个世界,来看清这个世界。
某丁的问题解决了没有?某丁要多表达!
某丁:就是多沟通嘛,和某某多沟通。
师父:沟通了人就很轻松,因为人想象对方很麻烦。
这样说,我们自觉这个过程中,先不管把别人怎么样放在前面,就把自己心里的一个——好比说我不再染著这个事情了,我不再割裂这个事情了,我不再对立这个事情了,我不再发酵这个事情了,这样的一个自觉的内容表达出来就特别好。
自觉的东西完成了,再去感觉别人,你就会包容啊、理解啊、支持对方啊——这就会出来,就有觉他的善巧。
但这一步要不走出来,“看别人”,那我们就没办法去自觉。
这个自觉是不要跨越的,不跨越,挺好。
去在自觉上用用,你说“问某某吧”,那你一下就没有机会了。
某丁不表达,她养成习惯了,不表达的习惯。
有时候不表达是个习惯,并不是说没有表达的内容,是没有表达的愿望、习惯,感觉表达挺费力的。
有表达习惯的人,你不让他表达,他感到挺难受的。
沟通——就是对方怎么想、自己怎么想,这样交流交流,比推测要好得多。
推测有发酵的过程,有一个混乱的过程;但是一交流,是啥就是啥,相互的心理就很简单,起码说会简单起来,在一个事相上比较简单。
有时候发酵得多,过去说“不隔日、不隔时、不隔念”,处理过了,就很简单,头绪很少;不然像团乱麻一样,要快刀来斩断。
要么就很费事,千头万绪的。
某戊:师父,我一直在琢磨“觉他”的东西,就是一件事发生的时候,像您说的“观自在”,就是观自己的心应该怎么去做;但是“觉他”这一块,支持别人的善巧这一块,这个点,我觉得我有点没找到。
师父:我们昨天讲四摄法,就是跟人交往的一种模式。
那本身就是觉他的一种方便,实际饶益是觉悟有情的一种方便。
这个方便,也可以说是个机会、做法,都行,它都是一个词、一个内容,那就是一个方法。
我怎么觉悟别人呢?同事他,这不是觉悟的内容吗?同事,这就是觉他的内容;爱语,觉悟他的内容。
你可以试一试啊,作为的时候,你看你今天对姑娘说,我现在要说爱语,哪怕是个调侃,它就不一样。
指责的习惯就变成了爱语、关心、
支持的东西了,那你就在觉他。
很奇怪!所有的人都需要支持,没有一个人会说“你减损我吧”!对吧?都需要爱语,需要同事、支持,这就是觉他的方便呀!
某戊:那师父我举一个比较偏激的例子啊。
师父:偏激吧!
某戊:如果这个人杀了人?
师父:杀人,杀全世界的人都行!
某戊:那我针对他的时候,我怎么做到同事和爱语呢?
师父:没有问题啊!关键你是为了说杀人这个事儿,还是为了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你要为了说这个事,那你为了什么?你要表述什么?你的目的是啥?我们要是饶益他,那你说“杀人,我可能以前也做过这样无量无边的事情”,可能马上就“同事”了,把自己的位置跟他放到一样,也没有啥。
在这种心理上给他一个安稳的东西,这时候再交流、爱语、布施,给他一个方法,使人走出杀人这个恶业的困惑,不行吗?
这就是个方法,这是个机会,这是个方便。
什么事情真没那么复杂,主要是我们太复杂了,千头万绪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怎么做方便。
所谓方便,就是我做了就了了,但又给我带来了一个爱语的机会、布施的机会、同事的机会。
跟杀人犯同事,你就不敢啦?
某戊:我觉得那太恶的行为了。
师父:太恶!你比他恶得多!吹吧,你就!(众弟子笑)
某戊:我跟他同事,我这也不太恶了吧?
你在事相上说话,而不是在说我们的心理。
自觉觉他是个心理,是个发心,不是事相。
你在事相上着力,著在这个地方了,你染著了,你留在这儿,它把你困住了。
所有的事相把我们困着,都是一样的牢笼,都是一样的烦恼。
所以以后让你演杀人犯,演央掘,对吧?不光杀一个人,还要杀九百九十九个人!你必须得去杀!
某戊:那我先疯了。
师父:佛说《央掘经》就是演戏的嘛,对吧?央掘杀九百九十九个人,他母亲赶上了,佛陀用个方法把他母亲一遮,遮蔽了;佛陀现前了,撵佛陀、杀佛陀,他直下就成阿罗汉了。
他用的什么呢?本具的东西,他不是用事相的东西。
我们说事相,这人太坏了,央掘魔罗,世人都称魔罗嘛,因为他杀那么多人,把指头
挂着,成指鬘。
你应该读一读《央掘经》,有这个经典。
应该读一读,内容漂亮得很。
像那个莲花色比丘尼,这很多都是很恶很恶很坏很坏的人。
我们读《楞严经》都知道魔登伽女,魔登伽女直下证阿罗汉,因为她要诱惑阿难那个事,直下就证阿罗汉。
很多故事,它揭示的是事相背后的作用——本质的作用。
不管是什么事,世尊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一到事情上就是“这个事太恶了,这个事太好了,这个事太坏了,这个事正确了,这个事错误了”,就没有讲“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影)”,不往那儿讲,要去看“一切如梦如幻”。
尤其我们一举一个事例,基本上大家“pia”就把这个相挡在自己眼里了,挡在自己心眼上了,一思考就是这个相,一思考就是这个相,怎么都想不通,就是透不过它!所以这个东西就障着我们了,障目了,这叫障眼法,就这么“一叶”,把我们眼睛挡着了!
不管任何人,一到事相上,只要一提起事相,“pia”大家看到事相了,就障着我们了,心目被遮蔽了,再也看不清了。
是啊,就是这样子啊,怎样怎样,怎样怎样。
所以说事相是我们一切凡夫有情的……它有这样障目的效果。
学佛的人要看穿一切事相,过去说透过表象看本质!透过,才能看到它的本质——如幻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