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李可染山水画写生观比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写生只能得其形,要得其气韵,还得静心沉
思,悟其神才可以。由此可见,黄宾虹写生的目的
是为创作的素材取其形,更多的是通过古人的笔
法墨法,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创作出更有生命
力、更有感染力的作品。这种写生与临摹之间微妙
而复杂的关系决定了黄宾虹采用的仍旧是一种相
对传统的写生方法,是以临摹为主导的写生。
(二)李可染的写生观 1950年,李可染书写了《谈中国画的改造》的 重要文章,发表在《人民美术》的创刊号上。他认为 “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就是必须挖掘已经堵塞 了六七百年的源泉”,并指出改造“要从深入生活 来汲取为人民服务的新内容”,认为“传统绘画想 要创新,就必须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大众,只有以 现实生活和人民大众为出发点,才能寻找到与新 时期相适应的新内容,依据新内容,才能更新中国 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2〕 基于这一认识,李可染以“可贵者胆,所要者 魂”的气魄冲出传统的羁绊。他解释说“胆”就是要 有勇气突破传统陈旧思想的约束,“魂”就是要有 气魄创作出具有新风尚、新意境的艺术作品。随 后,李可染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写生创作之 旅,对中国山水画进行了深入的、长期的探索与实 践。1954年,他到江南、西南等地写生,足迹遍布黄 山、沪杭、富春江、太湖各地;1956年,他又沿长江 到四川写生;1957年,到德国写生;1959年,去桂林 写生;1962年至1963年再赴两广写生。李可染的写 生足迹分布之广,历时之长,足以证明他要“为祖 国河山立传”的宏伟决心。 他主张“古法一定要和客观事物相印证,艺术 才有生命力,写生要防止公式化,接受传统要防止 接受没有生命的公式。公式要和现实结合,不然就 没有生命。”对于临摹和写生,他更加注重写生的 作用和意义;他反对终日伏案摹古,强调“只有写 生才能获得形象地真实,才能更具体地深入认识 客观世界,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写生是基本功 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李可染认为:“有些人,出去 写生,贪多求快,浮光掠影,匆匆忙忙只勾些简略 的轮廓,记些简单的符号,回来再按照自己的习惯 作画,这样的画难免会千篇一律。”〔3〕他强调在写 生中,不应受传统思想方法禁锢,要立足于现实, 深入观察、细心研究对象,探究和挖掘新的表现方 法。要当场进行提炼、概括等意匠加工,要狠狠地 抓住自然山川的特质,重重地表现、强调地表现。 在创作中,李可染大胆引入西画的造型方法 和用光技巧,与传统笔墨技法最大限度地融合,从 对景写生逐渐发展到对景创作。通过写生实践,开 创了一种异于传统的、崭新的写生观和作画方式, 开启了中国山水画的又一篇章。 二、不同的写生观和方法对各自山水画的促 进及影响 黄宾虹主张要在学习和掌握传统山水画的笔
作者简介:梁艳(1982-),女,山西霍州人,讲师,研究方向:国画。
OF LIAO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INSTITUTE
JOURNAL OF LIAONING ECONOMIC VOCATIONAL TECHNOLOGICAL INSTITUTE
对比,看其与古人有哪些雷同,哪些变化,由此努
一、不同的写生观 (一)黄宾虹的写生观 在黄宾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其足迹遍布于 祖国的大江南北,他访遍名山大川,进行了大量的 写生实践。他对写生的态度也极为严谨,在《沙田 问答》一文中他指出:写生前应当要先了解各家皴 法,例如观察某山类似于某家,就用某家的皴法来 作画。中国画的学习和西洋画的学习相差较大,开
l940年前后,他追忆20年代游历之作,我们虽然把
它称为“纪游画”,但从画稿中可以看出,它们已经
同自然中的真实景观没有太多的联系了。黄宾虹
从传统学习的临摹古画到现实生活中的写生,又
从写生中参悟古意,将现实的景观用古人的笔墨
处理成疏密的点和线,大道至简,既是写生,但又
不失传统。王伯敏编的《黄宾虹画语录》中,黄宾虹
夕研练”。他对古画对临、背临、意临,还根据画面
进行重新组合与创稿的变体临摹等,并且把临摹
古画当作取得艺术成就的先决条件。
他在1943年给傅雷的信中说:在上海期间的
三十多年来,我几乎没有间断作画,自己也认为比
较勤奋,然而观古人名画,大多只勾勒出丘壑轮
廓,至于设色问题,没有那么严谨。又说当游历时
碍于天气、气候关系,时间也比较仓促,所以写生
一 八
转换,创作出大量个性鲜明,符合现代人们审美需求的优秀作品。他们在中国山水画方面取得
年
的巨大成就与各自的写生观有着必然的联系。对黄宾虹、李可染的山水画写生观进行比较,不
第 二
仅可以探寻传统继承与现代探索间的关系,还可以从笔墨实践和精神境界等多方面得到更多
期
启示。
关键词:写生观;山水画;黄宾虹;李可染
人文与艺术
辽辽
宁宁
黄宾虹尧李可染山水画写生观比较
经经 济济 职管
业理
技干
梁艳
术部 来自百度文库学
院院
渊山西管理职业学院 艺术系袁山西 临汾 041051冤
二
摘 要:黄宾虹和李可染作为现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对中国近现代山水画艺术的
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二位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及写生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成功
力探究自己新的表现方法,之后,他再重新回到山
水自然中去,进行对比观察,看看是否将山水精神
表现出来,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东西。”〔1〕在黄宾虹看来“笔墨写生”才是重中之
重,他提出绘画要从认真临摹和向前人学习理法
开始,这是传统精神从旧到新的转变中必不可少
的一个阶段。这种临摹的态度应是“十年面壁,朝
始西洋画学习初期,就用实物入门,而学习中国画 却不同,讲究重神似而轻形似,应用合乎自然的笔 墨来作画,故而要先学习了解各家的笔墨皴法,才 049 能进入写生。
黄宾虹一生,游历了祖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先 后四次登临泰岳、五上九华山、九上黄山、遍访长 江三峡、游青城、攀峨眉、登巫山十二峰。在长时期 的游观过程中,他创作了诸多游记之作。他在《八 十自叙》中说:我平时给人出示的作品,都是我外 出游历时的画稿,有万余幅之多,但往往很草率地 勾勒到粗麻纸上,也从来不加以皴染。他存世的纪 游画稿大致有两类:一是用铅笔勾勒山水、树木、 房屋、桥梁等,只勾勒大的轮廓位置,不作细节上 的深入刻画,近似于文献记载的古代画家的写生 方法;二是用毛笔写生,画面是以线条为主,加以 少量的皴擦。其写生稿往往简略地勾勒下景物的 轮廓形状,注重画面的“取”“舍”和物象位置的经 营,画面十分简练、概括。为了便于日后回忆,他常 在画面上注明“此一笔为城”,画面下方有一笔黑 线,他会在旁边注明“船”。他在游览遍访山川时, 非常注重于研究对象印证了古人的哪家哪法,同 时大量勾画写生稿,“将写生稿带回家,再根据记 忆重新布置,重新创作。有时又拿古人的名作进行
时一般都以传统的画法为之,写实的同时也会有
变通,这样可以得实而就虚,反之则不得疏密之变
化。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黄宾虹的写生观,即作
画须先学笔墨,再行写生;先师古人,后习造化。从
其纪游画稿中我们可明显看到古人的笔法,如山
法、石法、水法等,他有时甚至会在画中写“拟某某
050
笔意”、“仿某某笔意”等此类字句。在西方的绘画 写生观中,一般都是对风景或实物进行写实的描
绘。然而,中国画却不同,它既可以实景创作,也可
以在看过之后再根据记忆描绘,这也正是中国传
统绘画的妙处所在。黄宾虹作为现代山水画写生
的先行者,虽已走出书斋,面向自然,但其对景写
生的作品,即纪游画稿,与一般意义上的写生作品
相差较大。黄宾虹的画稿系列创作,尽管也称之为
“写生”,然更多的是他纪游后的追忆之作。比如在
中图分类号:J21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46(2018)02-0049-03
20世纪的中国艺术处在东西方文化艺术融 合、碰撞的特殊时期,不仅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还 充满了艰苦求索。黄宾虹作为现代山水画写生的 先行者,首先走出画室,到大自然的真山真水间观 察写生,通过感悟古意,对传统笔墨技法做了全面 的总结,开启了中国山水艺术的新时代。而李可染 虽得黄宾虹积墨法之精妙,却“深入生活”,采用西 画的写生方法,运用现代的造型方式最大限度地 改造了中国画,破解了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发展 的难题,为传统笔墨找到了新的出路,创造了气势 恢宏、意境壮美的“李家山水”,成为当代山水画的 典型代表,其广泛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二者都植 根于传统,却又敢于突破传统,在继承中不断创 新,通过长期的写生,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成功 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