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化学第四章 复习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化学第四章复习课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巩固本章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教会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
1、结构对性质的决定性作用。
2、卤素共性与递变性的表现及内在原因。
3、规范的计算格式。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板书]一、知识网络
二、卤素性质
1、相似性:
以卤素单质为例,主要包括:①均易溶于有机溶剂;②跟金属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③跟氢气反应生成卤化氢;④跟水反应生成氢卤酸与次卤酸(氟除外);⑤跟碱反应生成金属卤化物和含氧酸盐;⑥卤素中较活泼的单质把较不活泼的卤素从它们的卤化物溶液中置换出来等。
大家可以试着归纳一下卤化氢的相似性。
2、递变性:递变规律有:半径(原子、离子)、溶沸点、状态、单质颜色、氧化性(或还原性)、卤化氢的对热稳定性等。
3、特殊性:①氟元素只有–1价,没有正价;②氟单质与水反应生成氧气;③氢氟酸是弱酸,其余三种为强酸;④氟化银溶于水,其余三种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硝酸;⑤氟化钙不溶于水,其余三种可溶于水;⑥液溴易挥发,固体碘易升华;⑦碘单质遇淀粉溶液显蓝色;
⑧因为I–的强还原性,碘与铁形成的化合物只有FeI2。
三、重要物质:主要是两种。
1、氯水:
①成分:强调分析方法,再扩展到久置、新制的情况,最后引申到实验室使用问题(只能现配现用,并盛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②性质:从成分角度看其多重性质,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
Ⅰ、Cl2参与反应:与Br–、I–、S2–、Fe2+等具有还原性的离子反应,分别生成Br2、I2、S、Fe3+;与KCl–淀粉溶液(或试纸)作用。
Ⅱ、Cl–参与反应:遇硝酸银溶液时起主要作用。
Ⅲ、H+与Cl2能同时参与反应:如在新制的氯水中加入镁粉,发生Mg+Cl2=MgCl2和Mg+2HCl= MgCl2+H2↑反应。
Ⅳ、H+与HClO能同时参与反应:如新制的氯水滴加到紫色石蕊试液中,先变红后褪色,就是H+
与HClO先后起作用的体现。
Ⅴ、Cl2与HCl、HClO同时参与反应:如新制的氯水与强碱反应。
反应式略。
等等。
2、次氯酸:
①结构:结构式为H–O–Cl,因此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②物理性质:浓溶液呈黄色、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稀溶液颜色较浅。
③化学性质:弱酸性(比碳酸的酸性还弱)、不稳定性(注意保存方法)、强氧化性(Ⅰ、在HClO、HClO2、HClO3、HClO4中氧化性最强;Ⅱ、酸、碱性条件下均有强氧化性)。
④制法:工业上制得的漂白粉遇稀酸或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便可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次氯酸
四、抓关键反应:主要是三个反应。
⑴制漂白粉的反应。
①推导。
这是理解它的基础。
②分析。
反应历程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分析。
③应用:工业生产、保存方法、其原理用于吸收多余的氯气、计算等。
⑵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①拓展:药品替代反应。
②联系实验问题(原理→装置→操作→注意事项等)。
③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计算等。
⑶卤离子与Ag+的反应:①检验、鉴别物质;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五、典型实验:
⑴氯气的性质、制备实验(装置、操作、现象等)。
对实验现象的描述要准确到位,如烟、雾、烟雾等现象各是氯气与哪些物质反应时产生的。
⑵萃取实验。
重点是实验现象的描述,对操作方法要了解。
⑶ X2、X–的检验。
包括反应原理、检验方法、实验现象。
六、例题分析
例1、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
灾区人们的饮用水,必须用漂白粉等消毒后才能饮用,以防传染病发生。
但瓶装漂白粉久置空气中会呈稀粥状而失效。
试分析为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分析:漂白粉是混合物,它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久置后,漂白粉中的Ca(ClO)2与空气中的CO2及水蒸气反应,生成CaCO3和HClO。
HClO具有很强的漂白杀菌作用,但HClO易分解生成盐酸和氧气,生成的盐酸又与CaCO3反应生成CaCl2和H2O,所以呈稀粥状并且失效。
答案为:三个反应方程式,Ca(ClO)2+CO2+H2O=CaCO3↓+2HClO;2HClO=2HCl+O2↑;CaCO3+2HCl=CaCl2+CO2↑+H2O。
例2 、在某溶液里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向其中逐滴加入新制的饱和氯水,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
回答下列问题;
⑴产生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有:①;②。
⑵简述怎样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或者是②:。
分析:饱和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那么,使溶液红色突然褪去的原因可能是:
①酸(HCl和HClO)中和了NaOH;②HClO的强氧化性,使色素褪色。
前者当溶液呈碱性时,红色复现,而后者则无变化,故可用NaOH溶液进行反滴。
答案为:⑴①氯水中H+(或Cl2)与OH–反应;②氯水中HClO使酚酞褪色。
⑵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加NaOH溶液,若红色再现,则是①的原因造成的;若红色不再现,则是②的原因造成的。
⑶碰到新情景问题,注意类比推理,解决陌生信息
例3、氰(CN)2、硫氰(SCN)2的化学性质和卤素(X)2很相似,化学上称为拟卤素[如:(SCN)2+H2O=HSCN+HSCNO]。
它们阴离子的还原性强弱为:Cl–<Br–<CN–<SCN–<I–。
试写出:
① (CN)2与K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 NaBr和KSCN的混合溶液中加入(CN)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进行类推思维的能力。
解题时可用熟知的Cl 2与KOH、Cl 2与NaBr等反应做参照物类比。
答案为:① (CN)2+2KOH=KCN+KCNO+H2O。
②已知阴离子的还原性为:Br–<CN–<SCN–,则氧化性为:Br2>(CN)2>(SCN)2,即(CN)2只能与KSCN发生置换反应,而不能与NaBr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N)2+2SCN–=(SCN)2+2CN–。
⑷涉及化学计算问题,要讲究技巧,实现快速解题例4、已知Cl2在70℃的NaOH水溶液中能同时发生两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完全后测得溶液中NaClO与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1。
现有49.7gCl2,将其通入到足量的70℃的NaOH水溶液中,反应完全后得到500mL溶液。
⑴写出Cl2在70℃的NaOH水溶液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总反应方程式。
⑵计算完全反应后各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除水外)。
分析:⑴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第一问。
运用电子得失守恒法,可以确定生成物NaCl、NaClO、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而确定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设生成NaClO的物质的量为4mol,NaClO3的物质的量为1mol,生成的NaCl的物质的量为x,则有:1×x=1×4mol+5×1mol,解得:x=9mol。
又NaCl、NaClO、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写出总反应方程式为:7Cl2+14NaOH=9NaCl+4NaClO+NaClO3+7H2O。
⑵n(Cl2)=49.7g/71g·mol–1=0.7mol,由化学方程式可求得:n(NaCl)=0.9mol,n(NaClO)=0.4mol,n(NaClO3)=0.1mol,故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NaCl)=1.8mol/L,c(NaClO)=0.8mol/L,c(NaClO3)=0.2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