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危机,把握机遇,科学前瞻,创新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危机,把握机遇,科学前瞻,创新发展

路甬祥

一、认知形势和未来

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主流,既存在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继续演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日益加强,各国相互依存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运行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金融安全、能源与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粮食与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公共保健等倍受关注,成为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遇到了自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主要经济体相继陷入严重衰退,股市下跌、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国际贸易萎缩、银行破产、公司倒闭,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次贷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08年我国GDP告别两位数增长,工业增长放缓,外贸大幅下滑,企业利润、财政减收。一些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股市、楼市、车市明显波动,原材料价格明显下行,煤、电、油等能源需求回落。今年第二季度,我国应对危机措施初见成效,经济已经企稳向好,但基础仍不稳固。

次贷金融危机的本质,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的资本私人占有的贪婪性与生产、消费社会化、市场化之间矛盾的反映。是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金融市场监管缺失、投机过度,全球投资和生产能力结构性过剩和市场供求结构性、区域性失衡的反映。也是全球性积累与消费、财富分配、技术创新能力、资源供给及利用能力、投资和实际需求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失衡的反映。

金融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经济危机当中,传统技术和产业受到削弱,从而为新兴技术和产业的萌发与快速成长提供了新的机遇与空间。1857年西方经济危机以后,新兴的电气、化工技术及其产业迅速得到发展,并引发了欧美第二次产业革命。上个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后,电子、航空、核能技术及其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二战结束以后,美国为了抢占政治、经济和军事制高点,保持经济持续繁荣和霸权地位,几乎每隔十年年左右便出台大型科技计划。如五十年代的战后核能计划,六、七十年代的阿波罗计划,八十年代的星球大战计划,九十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促进了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升级,支持了美国经济新的繁荣与持续发展。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在挽救银行和大企业、刺激消费的同时,都加大了科技和教育投入,布局

未来发展,培育新的竞争优势。

如今年2月,英国宣布将增加对科技的全面投资,借助科技的力量来解决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同月,日本提出了“ICT新政”,旨在3年内创造100万亿日元市场新需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国际竞争力。3月,欧盟宣布在2013年前投入1050亿欧元,用于保持欧洲绿色技术的领导地位。今年4月,美国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年会上宣布,美国计划将GDP的3%以上用于研发,投入强度将超过20世纪60年代“太空竞赛”时的水平,并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促进清洁能源、医学保健、环境科学、科学教育、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力图保持美国在这些领域的竞争优势和全球经济的领导地位。

中国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果断决策,积极应对,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抓住时机推出有利于实现保增长、扩内需、抓改革、促创新、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出台两年4万亿投资计划,投资基础设施,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扩大提升公共服务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自主创新,以增强发展后劲。

今年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形势明显向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外需仍持续萎缩,我国传统出口优势减弱,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增强,应对和迎接未来产业革命挑战等压力上升。我国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投入,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战略资源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城乡间、区域间、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事实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成为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技术支撑,成为当代国家与公共安全能力的基础。

国际金融危机将促进和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变革,催生和加速新一轮以科技创新与革命为先导的产业升级。危机以后的世界将呈现新的格局、新的发展态势和发展方式,这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挑战的新的发展战略机遇。

因此,在应对危机中,我们既要立足当前,保经济增长、促民生改善、促科学发展,同时也要把握机遇、科学前瞻,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支撑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持续发展。

二、科学前瞻,创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人类正走向可持续能源与资源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继续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思维和发展方式。

航天技术已经成为科技和国家安全的战略制高点,海洋已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公共资源,绿色、低碳、智能技术、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备受关注。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前沿探索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

在2008年发布的欧洲研究理事会的报告当中,他们已经采用了前沿研究的提法。前沿研究是指将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前沿研究融为一体,成为前沿研究。学科交叉,汇聚与融合日趋明显,不断孕育新的领域与方向,科学与技术交互推进,转移转化,工程化、产业化形式多样,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创新不断开辟新的产业领域,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力水平的新提高,社会组织结构发育模式的新变革,推进多样化的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亿人口追求现代化生活的愿望和行动,将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需求动力,也为地球自然资源供给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新的矛盾和挑战,这一基本动力与矛盾强烈呼唤着科学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呼唤着科技造福更多民众。

科学技术具有永无止境的探索性、创造性和革命性。奠定现代科技基础的重大科学发现多数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科学的沉寂”至今已达60余年。科技知识体系积累的内在矛盾已渐凸显,一些领域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已经出现。一是重要的科学领域,比如,物质能量的调控与转换,量子调控与信息传输,生命基因的遗传、变异、进化与人工合成,脑与认知的本质,地球的演化;二是关系现代化进程的战略领域,像能源、资源、信息、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现代生态农业、人口健康技术、空天技术、海洋技术等等。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将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将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将加快科技创新和新科技革命的到来。

在人类的近代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曾经深刻影响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命运,世界的格局。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的国家,率先进入了现代化潮流。近代中国无缘以往的历次科技革命,沦为积贫积弱的国家。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们再也不能错失新的历史机遇,必须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新中国建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确立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指导方针。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增加教育与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结合,创建科技创业园区,完善鼓励促进科技创新转化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为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迎接新科技革命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全球竞争和迎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