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检测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郑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阶段性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指利用计算机和有关数字技术的理论、方法,将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成果进行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视听化呈现。文学研究的可视化已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两大维度推进。
研究内容包括作家、作品等。作家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家的人地关系、人社关系。人地关系是指作家与地理的关系。作家的生活和创作总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出生地、仕宦地、寓居地、终老地等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作家的生活、性格、情感、心态和创作,作家亲历的这些地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光,读者不可能一一亲身前往进行实地体验感受,而研究者则借助不同形态的地图来呈现。人社关系是指作家与社会的关系,诸如地缘关系、亲缘关系、文学交往等,都可以用社会网络图来呈现。运用数据可进行空间分析和呈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呈现人力难以发现的一人与多人的关系、潜在的间接关系等,从而在立体的社会网络中认识作家所受的来自不同社会关系的影响。
作品研究方面,文学研究可视化可以全景呈现作品现场、地理情感、作品场景等。对于作品中的场景,简单的可以用视频和图画来呈现,复杂的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呈现。利用多维度的现场实景照片和考古成果、博物图片、历史地图等,重建作品中的场景,让读者沉浸其中,获得身历其境的审美体验。在仿真场景中,读者可以化身古代的作者或作品的主人公,以强烈的代入感体验历史场景,以互动的方式与古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创作心理,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从而产生全新的审美体验;还可以用动态的地图和社网图来展现文学
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其动态进程。
研究成果的可视化是将文学定性研究的结论、观点和定量研究的数据、统计结果,用图形、图像的方式予以直观呈现。比如,有人将唐代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与动态变化的统计数据,转化为地图、热力图等示意图,这是学术、技术和美术的有机融合,既有学术含量,也有技术含量,更有美术含量,让学术论文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感。
可视化是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推手,文学研究可视化不仅使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焕然一新,也会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可视化追求全景性,展示关联性。全景性要求对一个时代的文学进行整体性、全局性观照。而历来的文学研究是选择性的,只重视经典作家和经典名著,大量作家作品被遗落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外,由经典形成的文学史无法反映文学史的全貌。所以,正如莫莱蒂所说,文学史是文学的屠宰场,因为经典的选择致使大量书籍永远消失。而文学可视化研究可以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展现大作家、小作家的同场竞技和互动过程,呈现不同文学现象之间的关联性。这将大大拓展文学研究的视野广度。
(摘编自王兆鹏《文学研究的可视化趋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是一种视听化呈现,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是其呈现形式。
B.文学研究可视化可用社会网络图呈现作家与社会的关系,会对作家创作产生影响。
C.结论、观点要定性,数据、统计结果要定量,这是文学研究成果可视化必由之路。
D.文学研究的可视化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创新,也改变文学研究的观念、视野和范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例举唐代诗歌研究,借以论证研究成果可视化让学术论文有了赏心悦目的美感。
B.文章引述莫莱蒂关于文学史的比喻性说法,论证了文学研究中大量书籍消失的原因。
C.文章在解释论述对象之后,紧接着按照并列关系,阐释作家研究和作品研究可视化。
D.文章肯定了可视化对文学研究创新的重要作用,强调追求全景性是文学研究新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借助于不同形态的地图,研究者可呈现出作家生活和创作中出现的特定的地理空间。
B.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复杂场景,作品中场景会更为逼真,读者会有身临其境之感。
C.读者置身仿真场景中,可通过与作品人物互动来展现文学传播接受的图景及动态进程。
D.文学研究可视化能全景呈现一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图景,决定不同文学现象间具有关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产业,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目前,全球竞相建设卫星导航系统,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演进。在我国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同时,美国进一步强化完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欧盟、日本和印度等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也竞相发展。同时,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呈现出从单一GPS应用向多系统兼容应用转变,从以导航应用为主向导航与移动通信、互联网等融合应用转变,从终端应用为主向产品与服务并重转变三大发展趋势。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国际格局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必将促进卫星导航技术在更广泛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卫星导航及相关产业全面发展。
对此,我们应加强国际合作战略研究,积极参与卫星导航领域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联合开展国际标准研究制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境外应用推广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和营销服务网络,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摘编自《国家卫星导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材料二:
“永远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这是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总站高级工程师谭述森对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理解。建设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对于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维护国防安全等,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
1994年,研制发展中国独立自主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这一年的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作为开拓者,谭述森和十几名专家挤在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铁皮屋里,开始了这项不亚于“两弹一星”的国家战略工程。北斗建设之初,卫星导航大国已占据优质导航频率资源。身为北斗导航频率设计和国际协调首席专家,谭述森创造性提出的卫星导航信号兼容性评估准则,证明了北斗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可以重叠,赢得了频率共用的“世界共识”,坚定了建设北斗系统的国家决心。多年来,他带领频率协调团队与几十个国家数百次协调会谈,使北斗导航频率占有量实现了从无到有,并跃居世界前列。
北斗的天路越拓越宽。谭述森带领团队携手军地科研人员建成了北斗一代,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建成的北斗二代系统形成了亚太地区服务能力,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不再受制于人……
(摘编自余建斌《谭述森:引领北斗拓天路》,《人民日报》2016年6月8日) 材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