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杰出人物
1 邓稼先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
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 鲜.为人知(xiǎn) 孕.育(yùn) 谣.言(yáo)
昼.夜(zhòu)鞠躬尽瘁.(cuì) 罗布泊.(pō) 曛.(xūn)
选聘.(pìn)至死不懈.(xiè) 邓稼.先(jià) 铤.(tǐng)
殷.红(yān)妇孺.皆知(rú)无垠.(yíng)萦.带(yí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
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
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
已,止。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
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
层,重迭,重复。
穷,穷尽。
3.作者链接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背景链接
(1)关于“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中国人就是从这一天开始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
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
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
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5.文体链接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
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
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
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2.大声吟诵,感受激情。
3.说说“奇丈夫”邓稼先“奇”在何处。
默读课文,可结合文章内容,也可以结合自己课外搜集的材料来说。
【交流点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转变,邓稼先“奇”在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政治最动荡的年代,在国内环境极艰苦的条件下,他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奋战28年,将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使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了任人宰割的危机。
“奇”在功绩举世瞩目,名字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科学,献给了祖国。
“奇”在他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奇”在他是“两弹”元勋,却最不要引人注目,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奇”在他在“文革”初期竟能说服两派继续工作,成功制成氢弹;他和同事们在遭受“四人帮”的围攻时,去讲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他毫无私心,受人信任。
邓稼先是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儿,是个伟丈夫、奇丈夫!指导学生诵读《中国男儿》,读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崇敬。
四、板书设计
邓稼先
巨大贡献
奇丈夫永恒的骄傲
无私精神
五、拓展延伸
面对邓稼先的照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交流】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神州九号”飞天成功,长眠于地下的您安息吧!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邓稼先是一位奇丈夫,《邓稼先》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奇文,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再读课文,做好圈点批注,说说这篇文章“奇”在哪里?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深层探究
1. 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展示背景。
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与邓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访华的经历,表达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邓稼先的无比钦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艰苦与艰险,展现邓稼先为了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友人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2.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屈辱历史?
【交流点拨】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这两句话各指什么。
【交流点拨】“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
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4.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交流点拨】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5.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研制“两弹”的过程和巨大贡献上,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的介绍?
【交流点拨】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
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
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
因此,文章主要从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势必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
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
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二)语言赏析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
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交流点拨】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我不能走’”部分的第4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4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
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三)写法探究
本文写作手法与众不同,你能说说表现在哪里吗?
【交流点拨】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更不同于一般写人的记叙文,而是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年来的民族情结、50年的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本文作者有传统眼光、历史视野、全球胸襟,文章写得不同凡响,一般传记作者很难企及。
例如,作者赞扬“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因为作者自己具有较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所以能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问题。
又如,课文从近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写起,引用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和作者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歌,让读者跟着作者把眼光投射到历史深处。
因为作者是炎黄子孙,在中国内地长大,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终从近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看问题。
又如,作者把邓稼先同奥本墨海对比,始终把邓稼先放在国际大舞台上写,显示出作者的全球视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
这是因为作者学贯中西,胸怀世界,所以有条件把中国和美国顶尖人物拿来作对比。
总之,因为作者熟悉我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所以课文内涵丰富,底蕴厚重,凸现了一个立体的光芒四射的邓稼先形象。
三、板书设计
四、拓展延伸
请你结合邓稼先的事迹与品格,为他拟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1.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
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
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2.他,一个忠厚朴实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一个满腔热血的人,为祖国隐姓埋名几十年。
当岁月的车轮碾过那片戈壁时,他的脸上也留下了车辙;当戈壁风沙在天空狂舞时,那个不知道是谁的灰色身影与风沙融合在一起。
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