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治疗及预后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治疗及预后标准
感冒
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一、诊断依据
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二、类证鉴别
感冒与温病早期鉴别。

肺系温病早期常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感冒之证,因此在各种温热病流行季节,应特别提高警惕,密切观察动态变化。

1.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
2.感冒服解表药后,多汗出身凉脉静,温病汗后热虽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三、辨证论治
1.风寒束表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表寒重者,可配麻黄、桂枝加强辛温散寒之力。

2.风热犯表
症状: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头胀痛者加桑叶、菊花清利头目,咳嗽痰多加象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咽喉肿痛者加玄参解毒利咽。

3.暑湿袭表
症状: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暑热偏盛者加黄连、青蒿、鲜荷叶、鲜芦根清暑泄热,湿困卫表者加豆卷、藿香、佩兰芳化宣表,里湿偏重者加苍术、白蔻、半夏、陈皮和中化湿。

四、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

2.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3.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咳嗽
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一、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3.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

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5.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

6.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二、辨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症状: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恶寒,或有发热,无汗。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咯痰粘白或黄,咽痛或咳声嘶哑,或有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舌尖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桑菊饮加减。

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肺热伤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

3.燥邪伤肺
症状:干咳少痰,咯痰不爽,鼻咽干燥,口干。

舌尖红,苔薄黄少津,脉细数。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

(二)内伤咳嗽
1.痰热壅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烦热口干。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药:清金化痰汤加减。

桑白皮、黄芩、山栀、知母清泻肺热,贝母、瓜蒌、桔梗清肺止咳,麦冬、橘红、茯苓、甘草养阴化痰。

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金荞麦、薏仁、冬瓜子清热化痰,胸满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苈子、风化硝泄肺逐痰,痰热伤津,加南沙参、天冬、天花粉养阴生津。

2.肝火犯肺
症状:咳呛气逆阵作,咳时胸胁引痛,甚则咯血,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肺平肝
方药:加减泄白散合黛蛤散。

前方清肺顺气化痰,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芩、甘草清热泻火,桔梗、青皮、陈皮化痰顺气;后方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二方合用,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3. 痰湿蕴肺
症状: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

若寒痰较甚,痰粘如白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化寒痰,久病脾虚,神倦加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

4.肺阴亏虚
症状:咳久痰少,咯吐不爽,痰粘或夹血丝,咽干口燥,手足心热。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可加川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火。

三、疗效评定
1.治愈:咳嗽及临床体征消失;内伤咳嗽在两周以上未发作者为临床治愈。

2.好转:咳嗽减轻,痰量减少。

3.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变。

胃脘痛
胃脘痛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

临床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一、诊断依据
1.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

2.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4.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5.B超、肝功能、胆道X线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二、类证鉴别
胃脘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鉴别。

真心痛系心经病变引起的心痛证,《灵枢.厥论》篇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服旦死。

”心居胸中,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脘痛是有明显区别的。

胁痛是以两胁胀痛为主证,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痛为主证,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证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也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三、辨证论治
1.肝胃气滞
症状: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

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若疼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

嗳气频繁者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

2.寒邪犯胃
症状:胃脘冷痛暴作,呕吐清水痰涎,畏寒喜暖,口不渴。

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加味。

寒甚加吴茱萸、陈皮散寒理气。

3.胃热炽盛
症状:胃痛急迫或痞满胀痛,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粘。

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

治法:清泄胃热
方药:清胃散加味。

4.食滞胃肠
症状: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缓。

苔厚腻,脉滑或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加枳实、砂仁、槟榔行气消滞。

如服上药不效,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加木香、香附,若胃痛急剧而拒按者,伴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5.瘀阻胃络
症状:胃痛较剧,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拒按,或大便色黑。

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实证用失笑散合丹参饮,虚证用调营敛肝饮。

6.胃阴亏虚:胃痛隐作,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大便干燥。

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配左金丸。

7.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喜热喜按,泛吐清水,神倦乏力,手足不温,大便多溏。

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

若反酸者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泛吐清水较多者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温胃化饮。

四、疗效评定
1.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2.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 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3.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闷心痛,甚则心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等为主症的心脉疾病。

多见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一、诊断依据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以明确诊断。

必要时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二、类证鉴别
1.悬饮:悬饮的胸痛和胸痹相似,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引及左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于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而悬饮胸胁胀痛,持续不解,且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状。

2.胃脘痛: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而易于胃脘痛混淆,但胃脘痛多伴有嗳气、呃逆、泛酸等脾胃证候。

3.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者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三、辨证论治
1.心血瘀阻
症状:心胸阵痛,如刺如绞,固定不移,入夜为甚,伴有胸闷心悸,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脉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若胸痛甚者加降香、郁金、延胡索以活血理气止痛。

2.寒凝心脉
症状:心胸痛如缩窄,遏寒而作,形寒肢冷,胸闷心悸,甚则喘息不得卧。

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或弦紧。

治法:辛温通阳,宣痹散寒
方药: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等,若痰湿内甚,胸痛伴有咳唾痰涎加生姜、橘皮、茯苓、杏仁以行气化痰。

3.痰浊内阻
症状:心胸窒闷或如物压,气短喘促,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脘痞,痰多口粘,舌苔浊腻,脉滑。

痰浊化热则心痛如灼,心烦口干,痰多黄稠,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加干姜、陈皮、白豆蔻以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则效果更佳。

4.气阴两虚
症状:心胸隐痛,反复发作,胸闷气短,动则喘息,心悸易汗,倦怠懒言,面色恍白。

舌淡暗或有齿痕,苔薄白,脉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若胸闷胸痛加丹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以活血通络,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阴,滋阴复脉。

5.心肾阴虚:心胸隐痛,久发不愈,心悸盗汗,心烦少寐,腰酸膝软,耳鸣头晕,气短乏力。

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

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以养心安神,若胸闷且痛加当归、丹参、川芎、郁金养血通络。

6.心肾阳虚
症状:胸闷气短,遇寒则痛,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动则气喘,心悸汗出,不能平卧,腰酸乏力,面浮足肿。

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治法:右归饮加减。

四、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消失,心电图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间歇期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

3.未愈:主要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